导读:本文包含了脱硫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烟气,机理,离子,拜耳,喷淋,焦炉,流化床。
脱硫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严雪南,王春波,司桐,陈士磊[1](2018)在《新型喷淋散射技术脱硫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新型喷淋散射技术对模拟烟气进行脱硫实验,探究了吸收液质量浓度、氧化方式、烟气流量、SO2入口浓度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可提高脱硫效率,1%质量浓度下效率可稳定在99. 4%左右,且能维持1 h以上,从而在实现超低排放的同时,减少了投资成本和设备结垢堵塞风险;相同工况下,喷淋散射技术的强制氧化方式效率始终高于自然氧化方式;随着烟气流量和SO2入口浓度的增加,脱硫效率均基本不受影响,表明该技术对负荷变化和燃煤种类有很强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蔡毅,程乐鸣,王勤辉,方梦祥,张晨锴[2](2018)在《循环流化床高硫煤燃烧SO_2排放及脱硫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台上进行高硫煤在空气气氛中的燃烧试验,研究循环流化床运行参数对原烟气中SO_2初始排放浓度以及石灰石脱硫效率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反应钙硫比,可以显着提高石灰石脱硫效率。SO_2初始排放浓度随运行参数变化而改变。随着床温增加,煤灰自脱硫率降低,导致SO_2初始排放浓度呈增加趋势。而石灰石脱硫过程存在一个最佳反应床温,该温度下脱硫效率最高。提高过量空气系数,SO_2初始排放浓度略有降低,煤灰自脱硫及石灰石脱硫效率增加。降低一次风率,SO_2初始排放浓度上升,煤灰自脱硫及石灰石脱硫效率均呈下降趋势。提升二次风位置,SO_2初始排放浓度提高,煤灰自脱硫及石灰石脱硫效率受还原区域影响,迅速下降。(本文来源于《浙江省电力学会2018年度优秀论文集》期刊2018-08-13)
朱团辉[3](2018)在《Fe-Ce改性活性焦脱硝及原焦脱硫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炉窑中SO_2、NO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而且SO_2、NO等也是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活性焦作为一种廉价的C基吸附材料,可用于工业窑炉温度小于200℃的脱硫脱硝,与高温SCR相比可以避免工业烟气的再加热,是降低工业炉窑中脱硫脱硝成本的重要方法。然而活性焦用于工业炉窑的脱硫脱硝目前存在很多问题,如同时脱除时脱硝效率较低、活性焦失活与再生机理尚不明确等。因此,本文采用Fe、Ce氧化物对活性焦进行改性,活性焦价格低廉,而且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Fe和Ce的氧化物在低温下对脱硝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利用等体积浸渍法,通过对不同组分、不同负载等条件下的改性活性焦催化脱硝进行筛选,利用不同表征手段,对Fe-Ce改性活性焦低温下的脱硝、活性原焦脱硫及其再生性能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活性原焦进行物理化学特性表征,表明活性原焦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同时活性原焦表面具有非常丰富的化学含氧官能团。利用浸渍法将Fe、Ce活性物质对活性原焦进行改性,通过对不同条件下改性活性焦脱硝效率的筛选,发现活性成分负载8%,Fe、Ce摩尔比1:1时脱硝效率最佳,在150℃下,空速6000h~(-1)时脱硝效率高达92.86%,在10000 h~(-1)空速下可达87.50%。本文使用筛选后的最佳负载改性活性焦,在固定床反应器中模拟不同温度不同空速下的活性焦催化脱硝反应过程,并且经过改性活性焦脱硝活性时间测试,证明此改性活性焦催化过程中失活不明显,具有较长的催化活性时间。浸渍法制备脱硝效率最佳的Fe-Ce改性活性焦,利用BET、SEM、FTIR、XPS等表征手段研究活性焦改性前后物理化学特性变化,探究Fe-Ce改性活性焦脱硝机理。对已筛选的脱硝性能最佳的Fe-Ce改性活性焦催化剂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因素下改性活性焦脱硝性能的变化,主要研究在不同温度下SO_2浓度、水蒸气含量和氨氮比对脱硝效率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表,利用极差法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运用BET、FTIR、XPS等表征手段对脱硝前后活性焦物理化学性能变化进行研究。本文选用未改性的活性原焦进行脱硫吸附性能实验,在保证脱硫效果的情况下提高活性焦脱硫经济性,选用热解再生方法对脱硫吸附饱和活性焦进行再生。研究表明,水蒸气含量对活性原焦脱硫性能具有很大影响,当有水蒸气存在时活性焦脱硫性能具有很大提高,温度为150℃左右时脱硫效果最佳。同时,在400℃热解再生条件下,有无水蒸气存在条件下吸附饱和的活性原焦均具有良好的再生特性,保证了脱硫吸附活性原焦的循环使用,提高工业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路八智,李燕梅,魏占鸿,瞿尚君,张宏昌[4](2018)在《氧化镁法烟气脱硫特性及运行情况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镁法烟气脱硫技术具有高脱硫效率、低能耗、安全稳定运行的优点,目前已成为一种经济实用的脱硫新趋势。介绍了国内外氧化镁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历程,综述了脱硫工艺的工艺流程及基本原理,从反应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入口二氧化硫浓度、烟气流量、温度、含尘量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并进行关键工艺运行及工程设计参数的控制研究,展望了脱硫副产物后处理技术、脱硫吸收塔结构的优化设计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为同类型脱硫工程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8年03期)
吴迪[5](2018)在《中水处理后污泥回用湿法脱硫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污水再利用——中水回用工程,为解决水资源不足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使中水水质达到回用标准,大多采用的工艺为石灰软化处理。此方法会产生大量排泥,如果能对这些排泥加以回收利用,可达到废物再利用、减少初投资、降低运行费用和节能减排的目的,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中水处理后的污泥回用到湿法脱硫的可行性,分别针对中水污泥和石灰石的成分、粒度、微观结构、反应活性等理化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和比较。发现污泥纯度基本保持在80-85%,但含一定量的有机物、Al、Fe、Si等杂质,并且污泥粒度大,反应活性低,不能完全代替石灰石脱硫。在实验室的静态实验中,用NaHSO_3代替烟气中的SO_2模拟湿法脱硫工艺,通过对反应后浆液的沉降性能、粒度、脱水时间,石膏微观结构等测量比较,确定最佳实验室静态实验的时间为8小时。在此反应时间下,进行污泥掺配比实验,结果表明,污泥的掺配比达到30%以上时,浆液和石膏的品质会明显降低。起泡、消泡实验表明,当污泥的掺配比例达到20%以上时,浆液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起泡现象,投加消泡剂对起泡现象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无法完全消除泡沫。综合考虑运行稳定和成本的因素,建议动态实验中污泥的掺配比不超过20%。本文以静态实验结论为基础,还论述了污泥回用于湿法脱硫的动态实验,考察了10%、20%、30%叁个梯度掺配比对脱硫系统运行的影响,以24小时为实验周期,研究发现随着时间推移,通过补充混合浆液基本能维持塔内浆液pH的稳定,脱硫效率达到标准,浆液密度逐渐上升。消泡剂性能再次筛选实验表明,821型消泡剂的消泡效果最为理想。(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8-03-01)
周昊,陈建中,周明熙,程明,倪建东[6](2017)在《钠法与钙法焦炉烟气旋转喷雾脱硫特性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旋转喷雾脱硫(Spray Drying Absorber,SDA)实验台上对低含湿量、高烟温的模拟焦炉烟气进行了脱硫实验,研究高入口烟气温度、高绝热饱和温差条件下,Na_2CO_3和Ca(OH)_22种脱硫剂的脱硫特性.讨论了化学计量比、脱硫塔入口烟温、绝热饱和温差和脱硫塔内烟气温降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化学计量比的增大,Na_2CO_3脱硫效率增长速率比Ca(OH)_2脱硫效率增长速率更快,当2种脱硫剂与SO_2的化学计量比分别达到1.1和1.5时,脱硫效率趋于平缓;脱硫效率随绝热饱和温差的增大呈指数形式下降;在保持出口烟气温度不变条件下,提高入口烟气温度有利于提高脱硫效率;脱硫塔内烟气温降增大也有利于提高脱硫效率.(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左晓琳,李彬,胡学伟,胡远伟,张宝华[7](2017)在《拜耳法赤泥脱硫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自制鼓泡反应器和XRD等手段研究赤泥处理低浓度SO2的脱硫效果及其脱硫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当赤泥浆液固液比为1∶20,赤泥浆液在排放标准内能容硫362.7 mg/g,且赤泥浆液能够在酸性条件下净化SO_2,其浆液p H值能降至1.58左右。浆液脱硫过程中固相物质发挥了更大脱硫作用,并提出赤泥分阶段脱硫机理:碱性物质脱硫阶段和铁离子催化氧化脱硫阶段。试验还证明了在赤泥浆液pH≤4时,浆液中铁离子的溶出促进SO_2的吸收,且这种促进作用为催化氧化作用。SO_2与赤泥反应的最终产物主要为硫酸钙和斜钠明矾。(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7年05期)
左晓琳[8](2017)在《拜耳法赤泥脱硫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宗工业固废,具有碱性高、铁铝含量高等特点,其堆存对地下水、土壤具有严重环境风险。二氧化硫是区域性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目前氨法脱硫与钙法脱硫均成本较高,存在二次污染风险。本研究基于“以废治废”思路,提出利用赤泥中的碱性组分脱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赤泥脱硫研究早有报道,结果表明脱硫效果较好,但关于赤泥脱硫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通过设计脱硫反应器,利用拜耳法赤泥脱除模拟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研究了脱硫参数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及脱硫过程中的脱硫效果和机理,并结合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手段,研究了赤泥脱硫前后的微观形态结构变化、物相成分变化以及Fe在脱硫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探索赤泥脱硫后无害化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脱硫参数优化条件通过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得出:反应中主要因素对脱硫效率影响大小顺序为:液固比>S02浓度>温度。水对吸收S02的贡献不大;赤泥浆液吸收低浓度SO2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气体流速为1.5L/min、温度25℃、液固比为20:1、含氧量为空气中氧含量,进口 S02浓度为1000mg/m3。(2)、通过对赤泥浆液脱硫及赤泥机理研究得出:赤泥浆液脱硫效果较好,在排放要求内每克赤泥能容硫362mg;赤泥浆液能在酸性条件下继续脱硫,浆液pH值能下降至1.5左右。赤泥脱硫过程中固体碱性物质对脱硫起主要作用;有氧存在情况下赤泥脱硫比无氧高,氧气在脱硫过程中充当重要作用,缺氧使亚硫酸根离子不能氧化成硫酸根离子;赤泥浆液pH越低,铁离子浓度越高,在脱硫过程中pH=4开始,浆液有铁离子溶出,并在pH=1.58时铁离子浓度达到133.88 mg/L;浆液中的铁离子通过提高溶液的氧化性,提高SO32-的氧化速率,加速浆液中S02的吸收和溶解;浆液中铁离子能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3+在脱硫过程中起到了催化氧化的作用,且主要是对SO32-→SO42-这一平衡向右起作用。浆液中过量的硫酸根离子会对脱硫起到抑制作用;赤泥物相分析表明在脱硫过程中固体碱性物质已基本溶解,脱硫产物主要为硫酸钙和斜钠明矾,其中淡黄色固体表征为含杂质的斜钠明矾;脱硫前后赤泥XPS分析证明了铁元素中脱硫过程中发生了催化氧化作用,且脱硫后赤泥表面铁主要以Fe203和FeS04的形式存在。(3)、脱硫前后赤泥扫描电镜(SEM)显示脱硫后赤泥其内部结构变得松散、颗粒变得更细。脱硫后赤泥其BET比表面积从7.4142 m2/g增至23.7977 m2/g。脱硫后赤泥其比表面积变大,结构变松散、颗粒变细,证明赤泥中固相成分参与反应;XRF元素分析表明:赤泥其脱硫效果较好,脱硫后的赤泥不具有重金属污染的危险特征。1体积脱硫赤泥与5体积赤泥原样混合使两种赤泥的pH值调节至中性,最终使赤泥无害化。(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邵岩[9](2017)在《钙基CO_2吸附剂的掺杂改性及脱碳废料的脱硫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效应的主要元凶之一,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作为一种高效廉价的碳捕集方式,钙循环脱碳技术已经进入规模化试验和前期应用阶段。但是,此项技术进一步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技术难点的限制,例如钙基吸附剂在经过煅烧/碳酸化循环后的脱碳效率会大幅度下降,无法实现长期高效率的循环脱碳;钙基吸附材料循环脱碳后的废料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二次污染。本文主要基于上述问题开展研究。本文在传统钙基脱碳吸附循环的基础之上,首先利用掺杂改性的方法,研究具有一定抗烧结性和循环稳定性的合成脱碳吸附剂。同时采用热重法对钙基吸附剂进行煅烧/碳酸化实验,研究铈、镱、镁、钬元素对于钙基吸附剂脱碳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优化比选。然后采用“以废治废”的思路,首次提出钙基脱碳废料湿法脱硫方案,并在固定床和气液反应釜中进行实验、理论验证和特性研究,最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物理吸附仪等仪器对样品进行数据表征测量。获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研究发现对于合成钙基脱碳剂循环稳定性的改性掺杂效果为Mg>Ce>Yb>Ho,其中Mg、Ce元素的掺杂改性吸附剂拥有较好的脱碳循环稳定性。合成掺杂钙基改性CO_2吸附剂中Mg、Ce、Yb金属氧化物散布在氧化钙晶粒之间抑制晶粒融合,起到一定的抗烧结作用,Ho元素虽然也是均匀分布,但是起不到抗烧结的作用,EDS和SEM数据验证了这一点。2)发现CeO_2含量越高,钙基样品脱碳稳定性越强。在低循环次数时,低CeO_2含量的脱碳吸附量反而比高CeO_2含量的吸收效果更好,这是因为铈元素本身对于CO_2吸附性能较差,但是可以有效提升钙基脱碳的循环稳定性能。所以循环次数越多,CeO_2含量越高,CO_2吸附量相对越高。溶胶凝胶法相较于共沉淀法对于钙基合成吸附剂制备有着较大的优势。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钙基吸附剂拥有着更加有利的微观结构,使样品的初期CO_2吸附性能和脱碳循环稳定性都更强。3)首次提出并验证了钙基脱碳废料湿法脱硫的技术路线。实验发现脱碳废料即使在大幅度损失其脱碳能力时,仍有很好的湿法脱硫效率。Mg元素的存在对天然钙基废料的湿法脱硫效率也有一定的提升。实验结果发现,白云石的脱碳废料在脱硫过程中获得比石灰石的脱碳废料更高的效率。这是因为Mg元素在脱硫时产生的大量中性粒子阻止了PH的下降,循环过程中保持较高的PH使样品的脱硫性能更好。4)当循环次数低于40时,钙循环次数对脱碳废料SO_2脱除性能的影响较小;当钙循环次数超过40时脱硫效率刚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这是由于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随着循环的增加而变化造成的。并对比脱硫效果与消化转化率的实验数据发现,消化转化率直接影响着样品的脱硫效率。此外通过实验发现样品粒径小于0.4 mm时的脱硫效率明显由于大于0.4 mm粒径的样品。这是由于氢氧化钙的比体积比氧化钙要大,当样品与水接触进行湿法脱硫时,小颗粒可以更快的胀裂,促进反应的进行。本文的研究工作丰富了钙循环脱碳方向的研究成果,为钙基脱碳吸附剂改性掺杂和废料湿法脱硫提供了基础实验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进钙循环这一方法从理论走入工业应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4-01)
史晓宏[10](2017)在《高浓度CO_2烟气湿法脱硫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灰石-石膏湿法工艺凭借其成熟工艺和较低运行费用等优势而成为目前在役燃煤电厂的主流烟气脱硫技术。与普通燃烧方式相比较,富氧燃烧可以使烟气中CO_2浓度提高到80%以上,为后续碳减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论文针对高浓度CO_2烟气下,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中石灰石溶解及SO_2吸收特性展开研究,旨在为富氧燃烧工程中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的选型及设计提供技术支撑。首先,根据化学反应热力学原理探讨了高浓度CO_2气氛下湿法脱硫机理,具体分析了CO_2浓度和反应温度对湿法脱硫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湿法脱硫过程吉布斯自由能小于0,反应能正向自发进行,且CO_2浓度和反应温度降低,有利于SO_2脱除。然后,采用盐酸滴定石灰石方法对高浓度CO_2气氛下石灰石溶解特性进行研究,详细考察了CO_2浓度、浆液p H值、颗粒直径对石灰石溶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浓度较高时浆液p H对石灰石的溶解影响比较明显,在相同的pH值情况下,高浓度CO_2气氛下石灰石溶解的更快。进而,在小型试验台上考察了不同工况下高浓度CO_2气氛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在相同入口SO_2浓度时,随着CO_2浓度升高,脱硫效率随之下降;在CO_2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入口SO_2浓度增加使得脱硫效率降低;随着烟气流速的提高,系统的脱硫效率随之下降,但下降的幅度较小;在相同的烟气流速下,随着CO_2浓度的增加,脱硫效率会随之降低,但降低数值较小;在同一液气比下,随着CO_2浓度的升高,脱硫效率略有变化,但变化不明显;在相同的CO_2浓度下,液气比越大,脱硫效率越高。不同浆液p H值下,随着CO_2浓度的增加,脱硫效率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在相同的CO_2浓度下,浆液p H值越大,脱硫效率越高;浆液p H值在5.0、5.5时,CO_2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较小;浆液p H值4.5时,CO_2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较明显。(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7-03-01)
脱硫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台上进行高硫煤在空气气氛中的燃烧试验,研究循环流化床运行参数对原烟气中SO_2初始排放浓度以及石灰石脱硫效率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反应钙硫比,可以显着提高石灰石脱硫效率。SO_2初始排放浓度随运行参数变化而改变。随着床温增加,煤灰自脱硫率降低,导致SO_2初始排放浓度呈增加趋势。而石灰石脱硫过程存在一个最佳反应床温,该温度下脱硫效率最高。提高过量空气系数,SO_2初始排放浓度略有降低,煤灰自脱硫及石灰石脱硫效率增加。降低一次风率,SO_2初始排放浓度上升,煤灰自脱硫及石灰石脱硫效率均呈下降趋势。提升二次风位置,SO_2初始排放浓度提高,煤灰自脱硫及石灰石脱硫效率受还原区域影响,迅速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硫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严雪南,王春波,司桐,陈士磊.新型喷淋散射技术脱硫特性实验研究[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8
[2].蔡毅,程乐鸣,王勤辉,方梦祥,张晨锴.循环流化床高硫煤燃烧SO_2排放及脱硫特性[C].浙江省电力学会2018年度优秀论文集.2018
[3].朱团辉.Fe-Ce改性活性焦脱硝及原焦脱硫特性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8
[4].路八智,李燕梅,魏占鸿,瞿尚君,张宏昌.氧化镁法烟气脱硫特性及运行情况综述[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8
[5].吴迪.中水处理后污泥回用湿法脱硫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
[6].周昊,陈建中,周明熙,程明,倪建东.钠法与钙法焦炉烟气旋转喷雾脱硫特性对比[J].动力工程学报.2017
[7].左晓琳,李彬,胡学伟,胡远伟,张宝华.拜耳法赤泥脱硫特性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7
[8].左晓琳.拜耳法赤泥脱硫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9].邵岩.钙基CO_2吸附剂的掺杂改性及脱碳废料的脱硫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7
[10].史晓宏.高浓度CO_2烟气湿法脱硫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