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自交系群体论文_杨晓梦,李霞,普晓英,杜娟,Muhammad,Kazim,Ali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组自交系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交系,水稻,性状,大豆,含量,相关性,抽穗期。

重组自交系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梦,李霞,普晓英,杜娟,Muhammad,Kazim,Ali[1](2020)在《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特有的紫色大麦紫光芒裸二棱和澳大利亚引进的黄色大麦Schooner构建的193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对2013—2015年3年3个试验点的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大麦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之间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共检测到12个总花色苷含量QTL,分别位于1H、2H、4H、6H和7H染色体,贡献率为5.06%~23.86%; 8个千粒重QTL,分别位于2H、4H和7H染色体,贡献率为4.67%~42.32%。贡献率大于10%的QTL有10个,大于20%的有5个,最大的可达42.32%。其中至少2年2点重复检测到2个总花色苷含量QTL,分别位于2H Bmag0125–GBM1309和7H EBmatc0016–Bmag0206区间,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3.66%~17.76%和13.07%~16.43%;3年3点重复检测到2个千粒重QTL,分别位于2HScssr03381–scssr07759和7H GBM1297-GBM1303区间,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4.67%~14.55%和34.51%~42.32%,其加性作用方向均一致。控制总花色苷含量与千粒重的主效QTL同位于2H和7H染色体。(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20年01期)

刘世平[2](2019)在《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荚数垂直分布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高产是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而荚数是大豆产量的重要组成因素,同时也是受多基因调控的数量性状。荚数往往受大豆品种和播种环境的影响,且荚数在大豆主茎上、中、下叁个部位具有不均等分布的情况。本研究侧重于探索植株不同部位荚数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调控其表达的QTL。通过大豆植株荚数空间分布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大豆荚数在垂直分布空间上的差异,对大豆荚数育种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有着借鉴意义;利用FW-RIL定位的优势,验证和补充调控植株荚数的QTL,得到的MQTL利于育种实践开展的同时,对QTL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的筛选与预测提供借鉴作用。田间试验于2016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进行,以大豆FW-RIL(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的160个家系作为遗传研究群体,将试验材料分为两个播期(5月7日、5月17日)进行播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并设置重复数为2。于始熟期过后,收获之前进行田间调查。调查主茎自茎尖生长点至子叶节各节的1粒荚数、2粒荚数、3粒荚数和4粒荚数。将植株地上部分按节数分为上、中、下叁部分(即上、中、下叁个部位的节数比为x:x±1:x),分别统计植株上、中、下叁个部位的一粒荚数、二粒荚数、叁粒荚数和四粒荚数。应用包含275个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分别对两个播期的12个荚数性状进行QTL定位。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在LOD阈值设置为2.5的情况下定位QTL。搜集到了之前学者公开发表的来自17篇文献的调控大豆植株荚数的QTL共计59个,结合本研究定位到的QTL进行Meta-QTL分析。得出下列结果:(1)F测验的结果表明,FW-RIL在2个播期下,各性状的基因型(家系)间的差异均为极显着(P<0.01)。因此,该群体适宜于进行方差分析与QTL定位。从荚数在植株上的空间分布的角度上看,荚数集中分布于植株的中部,既中部多,上下少。且各类荚的数量表现为叁粒荚>二粒荚>四粒荚>一粒荚。成对数据t测验结果表明,播期对该群体的12个性状中的中部二、叁粒荚数影响显着(P<0.05),植株下部一、二粒荚数受播期的影响极显着(P<0.01)。12个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结果表明,两个播期下的上部一粒和上部二粒、上部二粒和上部叁粒、上部一粒和中部一粒等24组荚数性状间具有显着(P<0.05)及以上水平的相关性。ANOVA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植株荚数受到基因型、植株不同部位、基因型与播期互作效应、基因型与植株不同部位互作效应的影响极显着(P<0.01)。(2)共定位到72个控制大豆荚数的QTL。分别定位到调控主茎上、中、下叁个部位的QTL的个数为:33个、28个和25个,分别定位到调控主茎一、二、叁、四粒荚数的QTL的个数为:18个、20个、27个和27个。单个QTL可以解释的表型变异率(PVE)介于0.96%至16.85%之间。72个QTL中,40个QTL与之前学者定位到的QTL具有包含、重迭或交叉区域,其它32个QTL用以对荚数QTL进行补充。(3)定位到含有2个及以上组成QTL的MQTL共计37个。其中,MqPN-C2-2在具有较高表型贡献率(11.70%)的同时,相关QTL数量也达到最多,为20个。因此,可以将MqPN-C2-2认为是进行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筛选的良好MQTL选择。(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丹,裴文锋,宋吉坤,吴嫚,刘国元[3](2019)在《棉花重组自交系群体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产量、纤维品质、株型叁类农艺性状来探究棉花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群体的综合表现,并进行纤维品质优异株系的筛选,是提高棉花育种效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鲁棉研28为母本,海岛棉渐渗材料爱字棉73003为父本,进行杂交并多代自交获得的126个RILs材料为研究对象,在四个环境下对5个产量、5个品质、4个株型相关性状进行变异系数、方差、遗传力和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表明,该RIL群体的各性状受环境效应影响显着;变异分析和超亲分析表明群体内部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衣分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整齐度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株高和果枝数与单位面积产量呈显着正相关,第一果枝高度与整齐度呈极显着正相关,果枝数与伸长率呈极显着正相关。通过综合分析,在该RIL群体中筛选出9个纤维品质性状表现优异的材料,为棉花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期刊2019年05期)

杜志喧,王建平,黄州,李婷,苏启陶[4](2019)在《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及产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揭示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不同性状间的相互作用及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昌恢121与9311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对其株高、生育期、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剑叶长、剑叶宽和单株产量等11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对11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203个重组自交系群体中,上述的11个性状呈连续性变异,符合正态分布,且存在一定的双向超亲分离,表现出数量性状的特征,符合进行QTL定位分析的标准;水稻不同农艺性状间表现为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多种方法分析表明影响水稻产量的较大因素为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和每穗实粒数,因此在育种过程中要注重这叁者的协调,同时要保证库源供给充分,以达到高产的目标。本研究初步探讨了水稻重组自交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与产量的关系,为江西生态环境内水稻高产育种早期选择,高产品种特征提供了理论参考,有助于育种效率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姜雪,龙武华,彭强,张习春,刘雪薇[5](2018)在《基于SLAF_seq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水稻抽穗期QTLs》一文中研究指出抽穗期是水稻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定位和克隆水稻抽穗期QTL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早抽品种V20B和晚抽品种CPSLO17作为亲本,构建了150个重组自交系家系(RILs),结合SLAF_seq技术构建的水稻高密度遗传图谱,对水稻抽穗期进行QTL检测。利用MapQTL5进行区间作图,阈值设定为2.5,共检测到2个抽穗期QTL,分别命名为qHD1.1和qHD4.1,这2个QTL的LOD值分别为4.82和3.23,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2.8%和8.2%,且增效位点均来自于V20B。本研究为克隆水稻抽穗期QTLs和阐明其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24期)

张雅娟,曹永策,李曙光,常芳国,孔杰杰[6](2018)在《夏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MN开花期和株高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开花期和株高是存在相关性的重要育种目标性状,但江淮夏大豆该性状研究相对较少。为进一步解析这2个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夏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MN为试验材料,利用QTLNetwok 2. 1软件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CIM)和Win QTLCart 2. 5软件的多性状复合区间作图法(MT-CIM),对该供试材料5个环境下开花期和株高性状进行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CIM法定位到8个开花期加性QTL,其中q FT-6-2和q FT-11-1存在显着的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还定位到11对开花期上位性QTL,其与环境的互作均不显着。加性效应共解释了71. 30%的开花期表型变异,而上位性效应只占8. 88%。定位到6个株高加性QTL,其中qPH-6-1、qPH-12-1和qPH-19-2存在显着的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还定位到4对株高上位性QTL,其中qPH-8-1和qPH-16-1存在显着的上位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加性效应共解释了41. 04%的株高表型变异,上位性效应可解释14. 45%的表型变异。共发现4个同时控制开花期和株高的QTL,其中位于6、10和19号染色体上的位点分别与E1、E2和Dt1基因位置重迭。(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李永洪,李传旭,刘成元,何珊,向箭宇[7](2018)在《利用岗46B/A232重组自交系群体分析叶绿素含量相关QTL》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剖析了水稻叶绿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规律。【方法】利用由2个籼稻品种岗46B和A232杂交构建的包含173个株系(F10)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其相应的包含130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检测2年2个生长阶段(分蘖期和抽穗期)控制顶叁叶叶绿素含量的QTL。【结果】2年共检测到30个QTL,分布在第1、2、3、4、5和7染色体上的16个标记区间上,单个QTL对表型的贡献率为5. 91%~38. 69%。位于第3染色体RM231~RM3392区间,2年中共有8次被检测到,说明该区间上的QTLs受环境影响较小,且在不同生长阶段也能稳定表达,有利于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与其他研究比较发现,定位在第3染色体RM5625~RM1350区段和RM231~RM3392区段、第4染色体RM280~RM1113区段和RM5473~RM303区段和第7染色体RM21253-RM248区段的位点可以在不同群体和不同环境下稳定表达。【结论】这些QTL将为进一步了解水稻叶绿素含量的遗传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可用于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姜雪,龙武华,彭强,张志斌,张大双[8](2018)在《基于SLAF_seq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水稻株高QTL》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株高是水稻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与品种抗倒伏、抗病虫害、光合强度和丰产潜能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深入挖掘、分离、鉴定不同材料中控制水稻株高的基因(QTL),并将其应用到水稻育种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稻株高性状遗传一般认为是属于质量-数量性状遗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利用矮杆品种V20B和高杆品种CPSLO17作为亲本,构建了150个重组自交系家系(RILs),结合SLAF_seq技术构建的水稻高密度遗传图谱,利用MapQTL5进行区间作图方法,阈值设定为2.5,对水稻株高进行QTL效应检测。【结果与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在第1和第2染色体各检测到2个株高QTL位点,分别命名为qPH1-1、qpH1-2、qPH6-1和qPH6-2,这4个QTL位点的LOD值分别为3.2、10.4、3.1和5.6,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6.5%、22.2%、6.0%和11.6%。其中,qPH1-1、qPH1-2和qPH6-2增效位点来自于CPSLO17,而qPH6-1增效位点来自于V20B。位于第1染色体的qPH1-2的表型贡献率最高,属于主效基因,该位点是否和绿色革命基因(sd1)为同一位点还需进一步精细定位或测序验证。【结论】株高是水稻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对水稻高产稳产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还没有报道以V20B和CPSLO17为材料对株高基因的研究,本研究用SLAF标签构建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结合表型数据定位这4个材料控制株高的QTLs,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株高的遗传和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牛小军,朱玉君,樊叶杨,庄杰云[9](2018)在《利用3个籼稻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单株穗数和每穗粒数QTL》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单株穗数和每穗粒数均为水稻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由多个数量性状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决定。多数情况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合理协调单株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平衡更有利水稻单株产量的提高,因此探究水稻单株穗数和每穗粒数的遗传机制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作用。【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所用水稻材料包括3个籼稻重组自交系群体,其中ZM群体和XM群体的母本分别是推广叁系杂交稻组合汕优10号和协优46的保持系珍汕97B和协青早B,父本是恢复系密阳46。TI群体的母本是恢复系品种特青,父本是遗传背景为IR24的IRBB近等基因系。3套重组自交系分4年种植于杭州,考查单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应用QTLIciMappingv4.1进行多环境联合分析。从TI群体筛选出一个剩余杂合体,自交后获得Ti-52群体,该群体的F_(2:3)和F_(4:5)家系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进行QTL分析。【结果与分析】3个重组自交系共检测到7个单株穗数QTL,其中ZM群体中检测4个,TI群体中检测到3个。在两个群体中同时检测到的仅有1个。共检测到27个每穗实粒数QTL,其中11个在ZM群体中检测到,12个在TI-RIL群体检测到,4个在XM-RIL中检测到。在两个及以上群体中同时检测到的有6个,其中qNGP6.2在叁个群体中均检测到。ZM群体检测到的4个单株穗数QTL中,qNP1和qNP6.1所在区间同时检测到控制每穗实粒数的QTL,加性效应方向相反。在Ti群体中检测到的叁个单株穗数QTL(qNP2、qNP3和qNP9)所在区间也分别同时检测到控制每穗实粒数QTL,且加性效应方向相反。Ti52-2群体两年试验共在4个分离区间检测到单株穗数QTL,其中2个QTL在两年的试验中均检测到,且加性效应方向相同,大小基本不变,贡献率有所增加。共在7个分离区间检测到每穗实粒数QTL,其中3个QTL两年都检测到,分布在5、9、12叁条染色体上。【结论】本研究利用3个籼稻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单株穗数和每穗粒数进行QTL分析,并利用TI群体的衍生群体对第12染色体RM3246-RM511区间同时控制单株穗数和每穗粒数的QTL进行验证,为进一步克隆控制水稻单株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微效QTL及阐明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滕康开,曹永策,李曙光,孔杰杰,邢静[10](2018)在《夏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蛋白质含量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是复杂数量性状,目前对中国夏播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遗传基础的了解相对较少。本研究对以江淮地区夏大豆蒙8108与骨干亲本南农1138-2杂交育成的NJMN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了5个环境田间试验获得表型数据,利用含2 062个SLAF标记的遗传图谱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加性、上位性QTL定位。结果发现NJMN群体籽粒蛋白质含量存在超亲分离,不同种植环境、家系与环境间互作均存在显着差异。在6号、7号、11号、17号染色体上定位到4个控制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加性QTL,其中qProt-17-1未见前人报道,其与环境间存在显着互作效应。还发现3对加性×加性上位QTL,其总的效应值和表型贡献率均高于加性QTL,表明非加性效应在NJMN群体蛋白质含量遗传体系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8期)

重组自交系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高产是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而荚数是大豆产量的重要组成因素,同时也是受多基因调控的数量性状。荚数往往受大豆品种和播种环境的影响,且荚数在大豆主茎上、中、下叁个部位具有不均等分布的情况。本研究侧重于探索植株不同部位荚数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调控其表达的QTL。通过大豆植株荚数空间分布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大豆荚数在垂直分布空间上的差异,对大豆荚数育种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有着借鉴意义;利用FW-RIL定位的优势,验证和补充调控植株荚数的QTL,得到的MQTL利于育种实践开展的同时,对QTL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的筛选与预测提供借鉴作用。田间试验于2016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进行,以大豆FW-RIL(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的160个家系作为遗传研究群体,将试验材料分为两个播期(5月7日、5月17日)进行播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并设置重复数为2。于始熟期过后,收获之前进行田间调查。调查主茎自茎尖生长点至子叶节各节的1粒荚数、2粒荚数、3粒荚数和4粒荚数。将植株地上部分按节数分为上、中、下叁部分(即上、中、下叁个部位的节数比为x:x±1:x),分别统计植株上、中、下叁个部位的一粒荚数、二粒荚数、叁粒荚数和四粒荚数。应用包含275个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分别对两个播期的12个荚数性状进行QTL定位。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在LOD阈值设置为2.5的情况下定位QTL。搜集到了之前学者公开发表的来自17篇文献的调控大豆植株荚数的QTL共计59个,结合本研究定位到的QTL进行Meta-QTL分析。得出下列结果:(1)F测验的结果表明,FW-RIL在2个播期下,各性状的基因型(家系)间的差异均为极显着(P<0.01)。因此,该群体适宜于进行方差分析与QTL定位。从荚数在植株上的空间分布的角度上看,荚数集中分布于植株的中部,既中部多,上下少。且各类荚的数量表现为叁粒荚>二粒荚>四粒荚>一粒荚。成对数据t测验结果表明,播期对该群体的12个性状中的中部二、叁粒荚数影响显着(P<0.05),植株下部一、二粒荚数受播期的影响极显着(P<0.01)。12个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结果表明,两个播期下的上部一粒和上部二粒、上部二粒和上部叁粒、上部一粒和中部一粒等24组荚数性状间具有显着(P<0.05)及以上水平的相关性。ANOVA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植株荚数受到基因型、植株不同部位、基因型与播期互作效应、基因型与植株不同部位互作效应的影响极显着(P<0.01)。(2)共定位到72个控制大豆荚数的QTL。分别定位到调控主茎上、中、下叁个部位的QTL的个数为:33个、28个和25个,分别定位到调控主茎一、二、叁、四粒荚数的QTL的个数为:18个、20个、27个和27个。单个QTL可以解释的表型变异率(PVE)介于0.96%至16.85%之间。72个QTL中,40个QTL与之前学者定位到的QTL具有包含、重迭或交叉区域,其它32个QTL用以对荚数QTL进行补充。(3)定位到含有2个及以上组成QTL的MQTL共计37个。其中,MqPN-C2-2在具有较高表型贡献率(11.70%)的同时,相关QTL数量也达到最多,为20个。因此,可以将MqPN-C2-2认为是进行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筛选的良好MQTL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组自交系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杨晓梦,李霞,普晓英,杜娟,Muhammad,Kazim,Ali.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QTL定位[J].作物学报.2020

[2].刘世平.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荚数垂直分布的QTL定位[D].东北农业大学.2019

[3].李丹,裴文锋,宋吉坤,吴嫚,刘国元.棉花重组自交系群体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J].中国棉花.2019

[4].杜志喧,王建平,黄州,李婷,苏启陶.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及产量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9

[5].姜雪,龙武华,彭强,张习春,刘雪薇.基于SLAF_seq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水稻抽穗期QTLs[J].分子植物育种.2018

[6].张雅娟,曹永策,李曙光,常芳国,孔杰杰.夏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MN开花期和株高QTL定位[J].大豆科学.2018

[7].李永洪,李传旭,刘成元,何珊,向箭宇.利用岗46B/A232重组自交系群体分析叶绿素含量相关QTL[J].西南农业学报.2018

[8].姜雪,龙武华,彭强,张志斌,张大双.基于SLAF_seq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水稻株高QTL[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9].牛小军,朱玉君,樊叶杨,庄杰云.利用3个籼稻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单株穗数和每穗粒数QTL[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滕康开,曹永策,李曙光,孔杰杰,邢静.夏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蛋白质含量QTL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18

论文知识图

重组自交系群体的遗传图谱及其分...Asominori/IR24重组自交系群体病...中黄24×华夏3号重组自交系群体...引物CGR5553检测重组自交系群体重组自交系群体稻曲病病情指数分...玉米重组自交系群体遗传物理坐...

标签:;  ;  ;  ;  ;  ;  ;  

重组自交系群体论文_杨晓梦,李霞,普晓英,杜娟,Muhammad,Kazim,Ali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