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宇宙线论文_申振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银河宇宙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宇宙线,银河,磁暴,通量,磁场,小波,各向异性。

银河宇宙线论文文献综述

申振宁[1](2018)在《时间依赖的银河宇宙线调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银河宇宙线在日球层中传播时,受到冻结在太阳风中的行星际磁场的调制,其通量呈现11年和22年的周期性变化,与太阳活动反相关。研究调制的物理机制随着太阳活动的变化,对揭示日球层中银河宇宙线的长周期变化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着眼于建立时间依赖的银河宇宙线调制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宇宙线的11年和22年周期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利用SOHO卫星EIT仪器观测的太阳图像的原始CCD数据研究宇宙线的变化。卫星拍摄的太阳图像往往有很多噪声,这些噪声被认为是宇宙线高能粒子产生的,主要为高能质子。我们将EIT当做一个宇宙线探测器,利用基于中值滤波的算法处理2000年到2014年SOHO/EIT观测的太阳图像,通过统计被宇宙线影响的像素点得到随时间变化的宇宙线计数率。利用新的宇宙线数据我们研究了从2000年到2006年的约90个太阳高能粒子事件。通过和GOES 11卫星以及SOHO/ERNE观测到的质子通量对比,我们确定了EIT观测到的宇宙线的能量范围以及EIT的“几何因子”G,进而得到宇宙线的通量。此外,我们利用削峰算法处理此数据,得到背景的银河宇宙线。新的银河宇宙线数据和中子台站探测到的中子计数率变化一致,具有11年周期,并和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反相关。我们还利用新的数据、地面观测到的中子计数率和多颗卫星观测到的质子通量研究了银河宇宙线的27天周期变化,并且发现银河宇宙线的27天变化幅度和宇宙线的能量有关。建立时间依赖的银河宇宙线调制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宇宙线的11年和22年周期变化。银河宇宙线在日球层中的传播可以用Parker传播方程描述。研究者一般认为大尺度的行星际磁场具有Parker螺旋结构,并假设太阳风速度为常数且径向向外。Parker传播方程中包含的对流和绝热冷却项随太阳活动周以及日心距的变化都可以很容易得到,也包括弱散射近似下的粒子漂移。在研究宇宙线的11年和22周期变化时,不同的扩散系数模型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困难。比如Matthaeus等人建立的垂直扩散系数的非线性引导中心理论和Qin 2007年提出的非线性平行扩散理论需要迭代求解积分;一些经验的扩散系数模型存在一些自由参数需要确定。为此我们采用Qin和Zhang 2014年建立的扩散系数模型NLGC-F。对于模型所需要的行星际磁场湍动参数,我们做了一些简化假设,只考虑磁场湍动幅度随时间的变化。根据Ulysses、Voyager 1和Voyager 2卫星的磁场观测,我们给出了一个解析模型(TRST)描述磁场湍动大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模型是日球层位置和电流片倾角的函数。利用NLGC-F和TRST模型我们建立了一个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扩散系数模型,所有的输入参数都可以由观测得到。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扩散系数和漂移速度在2009年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大值,这也是造成2009年异常极小期的原因。模型中我们也引入了修正的Parker场、随纬度变化的太阳风速度和时间滞后的日球层模型,并假设极大期时磁场的指向是随机的。利用时间向后的随机微分方程求解Parker传播方程,我们重现了2006年到2009年PAMELA观测的随时间变化的银河宇宙线能谱。在地球附近,我们也计算了1978年到2016年274 MeV质子的通量。计算的结果呈现11年和22年周期变化,并和IMP 8卫星的观测相符合。在黄道面外,我们利用模型计算了沿着Ulysses、Voyager 1和Voyager 2轨道的不同能量的宇宙线通量,和卫星观测符合的都很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期刊2018-06-01)

朱辉,田文武,苏洪全,吴丹[2](2015)在《米波射电观测研究银河宇宙线的分布和起源》一文中研究指出100多年来,银河宇宙线的起源,传播,空间分布一直是宇宙线的研究重点之一,至今虽有巨大进展但仍远没有完全明白.近年来,射电,光学,X-ray和γ-ray的联合观测对我们了解银河宇宙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们已经给出的众多证据表明银河宇宙线很有可能主要起源于超新星遗迹的扩散激波加速.对高灵敏度Fermi银河弥散γ-ray数据的分析,使得我们对宇宙线在银河系内分布和组成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米波射电观测将有可能在银河宇宙线的空间分布和传播(通过电离氢区和行星状星云的吸收观测,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米波射电巡天),宇宙线的起源(超新星遗迹激波区域的观测,河外点源和脉冲星的闪烁,散射观测,Te Vγ-ray源在低能端的对应体的搜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5年11期)

张斌全,余庆龙,梁金宝,孙越强,杨垂柏[3](2015)在《航天员受银河宇宙线辐射的剂量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地空间(LEO)和深空探测中,航天员遭受的辐射风险主要来自于银河宇宙线(GCR)照射.银河宇宙线的辐射剂量是航天员辐射风险评价的基础.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于2013年提出了新的航天员空间辐射剂量估算方法,以更准确给出空间重离子辐射的剂量.基于此方法,开发了宇宙线粒子在物质中输运的蒙特卡罗程序,并在程序中实现用中国成年男性人体数字模型来仿真航天员.采用该程序计算了粒子(Z=1~92)各向同性照射航天员时器官的通量-器官剂量转换因数,并估算出航天员在近地轨道空间受银河宇宙线辐射的剂量.(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王晶,程永宏,叶宗海,刘四清[4](2013)在《太阳活动异常低年银河宇宙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统计分析了2009年地面宇宙线观测数据与ACE卫星宇宙线观测数据的通量变化.研究发现,2009年地面宇宙线中子强度比第19~23活动周的太阳活动极小年平均高出3%以上,达到了近50年的最大值;ACE卫星部分重粒子在2009年的通量比1998年平均高出30%以上,并且Z≥10,100~400 MeV/nuc的粒子通量比1998年高出52.2%,这些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宇宙线通量异常高.(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3年05期)

秦刚[5](2012)在《第23太阳极小期银河宇宙线调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的(第23)太阳极小期地基观测到的银河宇宙线通量达到了太空时代以来的最高峰。我们知道行星际磁场强度和太阳风速度这段时间都很低,但日球层电流片倾角并不是最低的。这些情况说明宇宙线的调制不主要由粒子通过电流片漂移机制控制。但这一时期A<0,通常人们认为电流片漂移应当起控制作用。我们认为宇宙线反常高的可能机制是更低的太阳(本文来源于《S14 空间天气地基监测与数值模拟》期刊2012-09-12)

胡红波[6](2011)在《银河宇宙线起源、加速和传播问题的一些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宇宙线研究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从20世纪50年代建于云南落雪山海拔约3180米的观测站,到文革后建于西藏甘巴拉山海拔近5400米的高山乳胶实验观测站,再到1990年建成的位于海拔4270米的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我国研究人员(本文来源于《现代物理知识》期刊2011年04期)

乐贵明,李小银[7](2005)在《非磁暴期间银河宇宙线强度的小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小波分析分析了非磁暴期间几种情况下宇宙线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只有行星际较平静时银河宇宙线强度的周日变化才比较明显和稳定.不同年份,地磁静日银河宇宙线日波峰值取值的地方时可能不同.当行星际出现扰动但没有出现磁暴时,银河宇宙线的日波也会出现变化,即日波幅度会出现减弱或增强,因此,仅利用银河宇宙线的日波变化情况不能作为地磁暴前兆的判据,只能作为行星际扰动的判据.(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5年01期)

乐贵明,韩延本[8](2005)在《用银河宇宙线数据分析1991年3月24日CME的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CME到达磁层时会引起银河宇宙线强度的突然下降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确定宇宙线强度变化的突变时刻 ,判断CME到达磁层顶的时刻 ,从而得到这次CME在磁层顶附近的结构 .分析结果表明 ,CME驱动的激波厚度约为 0 2 2 2 8AU ,CME的前端到CME最强磁场结构的空间尺度约为 0 32 5AU .(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乐贵明,叶宗海[9](2004)在《用银河宇宙线判定几个引起特大磁暴CME的运动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位于南北极尖区位置的McMurdo和Thule台站的宇宙线强度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几个引起特大磁暴CME的来向.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的与4个特大磁暴相关的CME基本是朝正对磁层顶的方向运动并与磁层作用的.通过对引起第23周两个特大磁暴的CME特征分析对照,发现CME的来向是影响磁暴强弱的一个因素.同样条件下,运动方向偏向地球一侧的CME引起的磁暴比正对地球的CME引起的磁暴要弱.(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乐贵明,叶宗海,余绍华,李润森,肖少瑜[10](2002)在《1997年1月7—10日广州台站银河宇宙线强度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1997年1月7—10日的CME事件虽然只引起了中等强度的磁暴,但引起了很强的地球物理效应.这次CME事件影响了银河宇宙线的强度.本文给出了CME在行星际传播期间广州多方向闪烁望远镜观测台站在几个方向记录的银河宇宙线强度变化的特征,并做了简要的分析.(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银河宇宙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00多年来,银河宇宙线的起源,传播,空间分布一直是宇宙线的研究重点之一,至今虽有巨大进展但仍远没有完全明白.近年来,射电,光学,X-ray和γ-ray的联合观测对我们了解银河宇宙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们已经给出的众多证据表明银河宇宙线很有可能主要起源于超新星遗迹的扩散激波加速.对高灵敏度Fermi银河弥散γ-ray数据的分析,使得我们对宇宙线在银河系内分布和组成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米波射电观测将有可能在银河宇宙线的空间分布和传播(通过电离氢区和行星状星云的吸收观测,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米波射电巡天),宇宙线的起源(超新星遗迹激波区域的观测,河外点源和脉冲星的闪烁,散射观测,Te Vγ-ray源在低能端的对应体的搜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银河宇宙线论文参考文献

[1].申振宁.时间依赖的银河宇宙线调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8

[2].朱辉,田文武,苏洪全,吴丹.米波射电观测研究银河宇宙线的分布和起源[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5

[3].张斌全,余庆龙,梁金宝,孙越强,杨垂柏.航天员受银河宇宙线辐射的剂量计算[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

[4].王晶,程永宏,叶宗海,刘四清.太阳活动异常低年银河宇宙线特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

[5].秦刚.第23太阳极小期银河宇宙线调制研究[C].S14空间天气地基监测与数值模拟.2012

[6].胡红波.银河宇宙线起源、加速和传播问题的一些研究进展[J].现代物理知识.2011

[7].乐贵明,李小银.非磁暴期间银河宇宙线强度的小波分析[J].自然科学进展.2005

[8].乐贵明,韩延本.用银河宇宙线数据分析1991年3月24日CME的结构[J].物理学报.2005

[9].乐贵明,叶宗海.用银河宇宙线判定几个引起特大磁暴CME的运动方向[J].空间科学学报.2004

[10].乐贵明,叶宗海,余绍华,李润森,肖少瑜.1997年1月7—10日广州台站银河宇宙线强度变化特征[J].空间科学学报.2002

论文知识图

大气层粒子辐射-不同纬度地区上空,银河银河宇宙线模型界面太阳宇宙线和银河宇宙线中的质...行星际空间银河宇宙线的离子相...1991年3月23—26日期间北京宇宙线台站...近千年温度变化(a)、银河宇宙线变...

标签:;  ;  ;  ;  ;  ;  ;  

银河宇宙线论文_申振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