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例临床分析

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例临床分析

简荣林刘雪玲刘凤萍(河池市人民医院广西河池547000)

【中图分类号】R55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8-0168-02

【关键词】婴幼儿血小板减少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时期常见出血性疾病。临床以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26例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治愈,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11年6月河池市人民医院儿科收住院婴幼儿(年龄1-12月)ITP26例患儿,男16例、女10例、病程1-4天,均为急性病例。所有患儿均有皮肤出血点、瘀斑,口腔上腭粘膜出血点、瘀斑,3例伴有牙龈渗血。无呕血、便血、消化道出血及抽搐颅内出血症状。

1.2诊断标准: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1]。临床以出血为主要表现,无明显肝、脾、淋巴结肿大,血小板计数血小板<100×109/L,骨髓中巨核细胞分类,以成熟未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为主,巨核细胞总数增加或正常,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巨细胞病毒感染、严重感染、败血症等)。临床按病情分型均属重度[2]。

1.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首次检查血小板<10×109/L,共19例,血小板<20×109/L,7例,骨髓细胞学检查:25例在胫骨粗隆处穿刺检查,1例拒绝骨穿,所有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总数均升高,总数205-516个,平均326个,其中原始巨核细胞占5.1%,幼稚巨核细胞19.5%,裸核巨核细胞15.6%,颗粒巨核细胞39.8%,产板巨核细胞少见,1-3个,血小板少见。均符合ITP诊断标准。

1.4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常规使用止血敏、维生素C,1组部分患儿(9例)因家庭经济原因(拒绝使用丙种球蛋白),采用激素(地塞米松、强的松)治疗,地塞米松0.5-1mg/kg、d,3-5天后血小板大于50×109/L,改泼尼松口服,疗程2-4周。2组6例中4例患儿采用采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5天,2例采用丙种球蛋白1g/kg、d,连用2天,血小板升至正常。3组11例患儿中6例采用采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5天,5例采用丙种球蛋白1g/kg、d,连用2天后,血小板低于50×109/L,泼尼松口服2-4周。激素治疗期间,予西咪替丁预防应激性溃疡,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防止骨质疏松。

1.5结果3组患儿出院时血小板>100×109/L,无皮下出血点、瘀斑消失,临床治愈。门诊随访及电话追踪6月-1年,使用激素者均出现柯兴氏综合征,停用后消失。无出现激素使用不良反应(如无诱发感染或感染加重),无复发及转为慢性患者。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有序计数资料采用轶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3组治疗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讨论

小儿特发性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起病急,目前常规有效治疗为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激素治疗机理: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可抑制血小板抗体生成,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有抗体吸附的血小板。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机理:封闭巨噬细胞受体,抑制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结合与吞噬,从而干扰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血小板。在血小板上形成保护膜抑制血浆中的IgG或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结合,使血小板避免被巨噬细胞破坏。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使血小板抗体减少。作者研究3组治疗方案无统计学意义,即各种治疗方案疗效相当[3]。目前婴儿ITP最佳治疗方案仍未确定,部分医生认为激素副作用大,首选丙种球蛋白,提高血小板速度快,作者认为血制品丙种球蛋白价格昂贵,有感染经血传染疾病风险,因此激素为治疗首选,且费用低,治疗时积极预防激素不良反应。本组首次检查19例血小板<10×109/L,经3种治疗方案治疗,均无内脏大出血及颅内出血表现。国外英国、北欧协助组和德国的大宗病历报道中无颅内出血事件发生。Butrcs等回顾性分析55例颅内出血病人情况,共同点是:血小板数量<10-20×109/L,诱因为外伤、动静脉畸形、服用阿司匹林。显然是,ITP患者严重出血发病率低[4]。ITP属自限性疾病,自然缓解率高,大多婴幼儿愈后好,可能与自然病程有关,不要过多干预。[5]诸多大宗病例报道提示儿童ITP呈自然缓解趋势,1/2-2/3患儿8周内自发缓解,英国报道6周内自行恢复的占80%。婴幼儿ITP与儿童不同,刘小丹[6]等研究观察,34例婴幼儿ITP与45例儿童ITP比较,婴幼儿组无1例发展为慢性型,年长儿组3例,婴幼儿组患儿CD4+/CD8+比值较年长儿组高,CD8+T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年长儿。提示婴儿组免疫功能紊乱程度比年长儿组小,其较好疗效可能与此有关。

总之,ITP属自限性疾病,大多婴幼儿愈后好,可能与自然病程有关。婴幼儿ITP治疗首选激素,且费用低,治疗时积极预防激素并发症,疗效满意。另外由于本病例数量有限,且属回顾性分析,目前婴幼儿ITP最佳治疗方案仍未确定,需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2]胡亚美,江载芳,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647.

[3]黄玉柱,杨惠泉,周征兵,等.中国中西医儿科学[J].2011,3(1)67-69.

[4][5]吴润辉,郑胡镛.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新进展.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J].2010,15(1)40-43.

[6]刘小丹,李学荣,孙立荣.婴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点分析.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J].2011,16(3)117-121.

标签:;  ;  ;  

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