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局灶—局灶型脑缺血预处理后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

大鼠局灶—局灶型脑缺血预处理后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

周永[1]2003年在《大鼠局灶—局灶型脑缺血预处理后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脑缺血耐受(Ischemic Tolerance,IT)是指经过短暂的不引起梗死的脑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而对随后的严重缺血起保护作用的现象。脑IT产生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神经细胞凋亡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IP可能会通过影响脑缺血后的细胞凋亡而发挥保扩作用。我们采用局灶-局灶型脑IP模型,来观察IP的脑保护作用,研究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与细胞凋亡相关的蛋白在脑IT形成中的可能作用。 材料和方法:在实验1中,使用线栓法造成大鼠MCAO,以20min MCAO作为IP,3天后再次给予2h MCAO,再灌注24h后进行脑组织切片作组织学分析,测算梗死大小并和非IP组比较(n=6)。使用TUNEL法标记神经细胞凋亡并作p53、p21和Bax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在实验2中,大鼠给予短暂的20min MCAO,再灌注不同时间段(6h、12h、1d、2d、3d、5d和7d)后取脑,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分析Bcl-2和Bax的表达(n=4)。 结果:1.和非IP组比较,3d前给予20min MCAO能明显减轻再次2h MCAO所致脑梗死(梗死体积减少46%,P <0.05),以减轻前脑皮层梗死尤为明显。2.IP减少2h MCAO后缺血中心区和半暗区TUNEL阳性细胞数(P<0.05)。3.2h MCAO再灌注24h后,顶叶皮层和纹状体缺血半暗区p53阳性细胞数增加,而IP能减轻顶叶皮层缺血半暗区的p53表达增加(P<0.05),IP组和非IP组缺血半暗区p21和Bax蛋白的表达均没有变化。4.20min MCAO再灌注后,Bcl-2免疫染色在第1天增加,第3天达到高峰,并维持到第7天,在所有时间段均没有观察到Bax免疫染色的改变。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论:1.IP能诱导产生强有力的脑IT,对随后再次严重脑缺血有保护作用。2.IP可能通过抗凋亡机制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神经细胞损伤。3.IP可能通过增加 BC12的表达并抑制严重缺血后 p53表达的增加,而减轻严重缺血后的细胞凋亡并促成脑r的形成。4.pZI和Bax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脑IT形成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IP抑制 p53激活并非通过调节昨 和 Bax的表达来发挥保护作用。

周永, 陈道文, 赵薛旭, 李作汉[2]2003年在《大鼠局灶-局灶型脑缺血预处理后细胞凋亡和p53蛋白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 -局灶型脑缺血预处理 ( IP)后细胞凋亡和 p5 3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 MCAO)模型 ,以 MCAO2 0 m in作为 IP,再灌注 72 h行 MCAO2 h,再灌注 2 4 h后取脑切片作组织学分析 ,用 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观测细胞凋亡和 p5 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 MCAO 2 h组比较 ,IP组脑梗死体积减少 4 6 % ( P<0 .0 5 ) ;IP组 TU NEL 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 P<0 .0 5 ) ;MCAO2 h再灌注2 4 h后 ,皮层 p5 3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 ,IP组减轻这种增多 ( P<0 .0 5 )。结论 :脑 IP可能通过抗凋亡机制对神经组织起保护作用 ,而 p5 3可能在脑缺血耐受形成中发挥一定作用。

孔立红[3]2005年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细胞因子介导凋亡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随社会老年化的出现而升高,并有逐年年轻化的倾向,其高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凋亡是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可以减轻缺血半暗带的损伤,挽救濒死神经细胞,改善缺血性中风的预后。因此,有效地减轻脑梗死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是脑血管病研究的重点和突破点所在。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多水平、多通道、多靶点的保护和干预作用。本课题在以督脉穴为主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神经细胞凋亡为观察的目的点,以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转导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对缺血较敏感海马CA1区的病理改变、神经细胞凋亡、信息分子等叁个层次系统,研究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脑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 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24h组、模型48h组、模型72h组、电针治疗24h组、电针治疗48h组、电针治疗72h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缺血再灌模型,电针“大椎”、双侧“内关”穴。运用TUNEL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数量的变化;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显微结构的病理变化;运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和IL-6含量的变化;运用免疫组化学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转录因子NF-κB和STAT_3,基因Bcl-2和Fas蛋白水平变化;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NF-κB和STAT_3蛋白含量的变化,以及电针对上述指标的影响。 结果 (1)电针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P<0.05,P<0.01);可明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数,以72h电针治疗组尤为明显(P<0.01或P<0.05);可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海马组织病理学改变。(2)模型各组大鼠缺血侧海马组织TNF-α,IL-6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TNF-α在24h出现高峰,IL-6在48h出现高峰;电针治疗后TNF-α含量逐渐回落,与模型组同时相比较有显着意义(P<0.05),并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正常。电针治疗后IL-6含量更明显升高,与模型组同时相比较有显着意义(P<0.05)。(3)模型各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NF-κB-p65蛋白表达和海马组织NF-κB-p65蛋白含量显着高于针刺同时相各组(P<0.01,P<0.05),48h小时达高峰,NF-κB移位于核明显;模型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NF-κB-p65蛋白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4)电针治疗各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STAT_3蛋白表达和海马组织STAT_3博士学位论文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细胞因子介导凋亡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含量显着高于同时相模型各组(P<0.05,P<0.01),72h其含量达高峰,同时STAT3明显移位与核;模型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I区STAT3蛋白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假手术组(P<仓05)。(5)模型各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I区Bd一2蛋白表达显着低于同时相电针治疗各组(P<0.01),24小时达高峰;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各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I区Fas蛋白表达显着高于同时相电针治疗各组(P<0.01),且在48小时达高峰,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o结论NF一虑,STAT3,TNF一a,几一6,Bd一2,Fas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电针对缺血性脑损伤再灌注炎性细胞因子介导凋亡的信号转导具有良性调节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上调STAT3蛋白含量和表达,促进其核转位,下调NF一虑蛋白表达,阻滞其核转位;同时升高其上游细胞因子一几一6的含量,降低其上游细胞因子一TNF一a的含量;激活其下游抗凋亡基因Bcl一2的表达,抑制其下游促凋亡基因Fas的表达。从多靶点,多环节纠正了信号转导机制的紊乱。从而减少和阻止易损海马CAI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病理的改变,改善缺血性卒中病的预后。主题词:脑缺血再灌注/电针信号转导机制海马组织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凋亡

张西京[4]2002年在《吸氧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枢神经系统缺血/再灌注损伤不仅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尽管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已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然而至今仍未获得根本性突破。虽然化学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这些物质的毒性和副作用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以往的实验证明高压氧预处理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却由于其需要庞大的高压氧舱等设备亦限制了在临床广泛应用。长时间高浓度的吸氧有类似高压氧的作用,因而本实验试图通过逐步深入的有关实验研究为临床寻求一种简便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具有脑保护作用的方法,并初步探讨吸氧预处理脑保护作用的机理,为进一步研究预处理脑保护作用的机理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 1、研究吸入100%氧气诱导脑缺血耐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及其时间关系。 2、研究氧自由基和吸氧预处理产生脑保护作用的关系。 3、观察原癌基因c-fos是否参与了对吸氧预处理的信号转导以及吸氧预处理对大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影响。 4、观察吸氧预处理对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方法 1、吸氧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36 /q SD大鼠随机分为 4组(每组n—9):即 A组(对照组)吸空气 24 h;B、C和 D组分别连续吸 100%氧气 24,12和 6 h;所有动物吸氧或吸 空气后间隔 24 h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 3—0尼龙线线 栓法栓塞右大脑中动脉,120 min后拔出尼龙线使血液再灌注。脑缺血120 min和再灌注后24 h行脑功能障碍评分,并处死动物取大脑行TTC染色测 量脑梗死容积。 2、自由基和吸氧预处理致脑保护作用的关系 DMTh是自由基清除剂。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n—8):A 组(对照组)所有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sml/kg后吸空气 24 h; B组腹腔注 射生理盐7K5ml&g后吸100%氧气24h;C组腹腔注射10%DMTU500mg/kg 后吸 100%氧气 24 h;D组腹腔注射 10%DMTU 500mg/kg后吸空气 24 h。所 有动物经上述处理后 24 h造成局灶型脑缺血模型采用 3—0尼龙线线栓法栓 塞右大脑中动脉,120 min后拔出尼龙线使血液再灌注。脑缺血 120 min和 再灌注后 24 h行脑功能障碍评分,并处死动物取大脑行 TTC染色测量脑梗 死容积。 3、吸氧预处理诱导的大鼠脑内F。s表达 随机将大鼠分为两组:吸氧预处理组和对照组(每组n—6)。吸氧组大 鼠吸 100%氧 24 h,对照组大鼠吸刀%氧 24 h。24 h后经心灌流、取脑;用 免疫组化法观察F。S蛋白在大鼠脑内的表达,比较两组大鼠的表达差异。 4、吸氧预处理对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随机将大鼠分为两组:吸氧预处理组和对照组(每组n=6)。吸氧组大 鼠吸 100%氧 24 h,对照组大鼠空气 24 h。24 h后经心灌流、取脑;用免疫 组化法观察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大鼠大脑皮层的表达,比较 $opW4/w#4t%fdkk-3- 两组大鼠的表达差异。 结果 1、吸入 100%氧气诱导脑缺血耐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及其时间关系 24 h神经功能障碍评分 B组(0.8士0.9)明显低于 A组(2.2士1.2) (P<0刀5),C组(2刀士1.1)、D组(2.1土0.幻与A组相比无显着差另。脑梗死容 积 B组(104.8上62.lmm3)显着小于 A组(199.0士69*…3)(P<0*1),目 吸 100%氧气 24 h组与对照组相比其脑梗死容积有明显差异;C,D组和 A 组之间无显着差别,即吸 100%OZIZ h和 6 h组与对照组相比其脑梗死容积 无明显差异。 2、自由基清除剂DMTU和吸氧预处理产生脑保护作用的关系 24 h字经功能障碍评分 B组(0.6土0.7)明显低 于 A组(.3土0.9) (P<0.05),C组(2.3土0.刀、D组(2.3土0.8)和 A组之间无显着差另。脑梗死容 积B组(75石土59石mrn3)显着小于A组 (18.9士69.sllllrl3)(P<0.of),C组 门79.9士54.4 h‘),D组(20O.4士44.5 o八和A组之间 无显着差别,B 经腹腔注射 10%DMTU 500mg/kg后吸 100%氧气 24 h和腹腔注射 10% DMTU 500mg/kg后吸空气 24 h预处理的大鼠间隔 24h后造成脑缺血组与对 照组相比其脑梗死容积无明显差异。 3、吸氧预处理诱导的大鼠脑内F

曾甜[5]2009年在《不同预处理联合应用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中风是引起人类死亡的第叁大病因,也是导致患者长期功能障碍的首要疾病,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t-PA(人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Edaravone(依达拉奉)被认为是目前中风治疗中较有效的两种药物,但由于治疗时间窗和副作用的限制,对于大多数患者并不适用。因此,寻找有效预防和治疗中风的药物及措施以减轻中风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成为临床医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预处理概念的提出是器官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量预处理方式(如吸入麻醉剂,高压氧,电针,远程缺血预处理等)在动物实验中均可诱导脑缺血耐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于临床可预知的脑缺血(如神经外科手术和心脏外科手术),我们应当如何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式?临床常用的吸入麻醉剂ISO和SEVO,它们诱导脑缺血耐受的效果孰优孰劣?目前所知的预处理方式能否安全应用于临床患者?何种预处理方式既可以减轻预处理本身可能带给机体的损伤,又不影响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闭(Middle Cerebral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首先探讨ISO和SEVO预处理能否诱导大鼠快速脑缺血耐受,并比较两者预处理的保护效应有无差异;其次探讨不同预处理方法联合应用能否协同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以减少某一预处理方法单纯应用时所需的剂量和时间,从而减轻预处理本身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为进一步将预处理合理安全地应用于临床患者提供实验依据。实验一异氟醚与七氟醚预处理诱导大鼠快速脑缺血耐受效应的对比目的:探讨1MAC的ISO和SEVO预处理是否能够诱导大鼠快速脑缺血耐受,并比较两者预处理的保护效应有无差异。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4只):对照组,ISO组,SEVO组。分别接受97%O2,1MAC的ISO(1.5%ISO+97%O2),1MAC的SEVO(2.4%SEVO+97%O2预处理1h。从各组中随机抽取4只大鼠在预处理前后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气。其余大鼠在预处理1h后行局灶性脑缺血,2h后恢复灌注至72h。分别在再灌注24,48,72h应用Garcia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NBS),72h评分后取脑染色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结果:ISO组和SEVO组的NBS在3个时间点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ISO组和SEVO组的脑梗死容积百分比分别为(31.88±3.66)%和(38.47±2.31)%,明显小于对照组[(48.55±2.18)%,P=0.001,P=0.032]。ISO组和SEVO组的NBS和梗死容积百分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MAC的ISO和SEVO预处理可以诱导大鼠快速脑缺血耐受,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且两者的保护效应相似。实验二异氟醚与远程缺血预处理联合诱导脑缺血耐受效应的研究目的:探讨异氟醚(ISO)预处理与肢体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联合是否能够诱导脑缺血耐受协同效应,以减少ISO的吸入和肢体RIPC的时间。方法: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A-G,每组10只):A组:对照组(CON),动物接受2h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72h;B组和C组:均为肢体RIPC组,分别接受1cycle和3cycles15min的单侧股动脉缺血预处理后即刻行MCAO 2h再灌注72h;D组和E组:均为ISO组,分别在MCAO前24h接受0.75%和1.5%的ISO预处理1h,处理方法同实验一;F组和G组:均为ISO预处理与RIPC的联合,F组为B组与D组的联合,G组为C组与E组的联合,均在RIPC后行MCAO。分别在再灌注24,48,72h应用Garcia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NBS),72h评分后取脑染色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结果:再灌注72h后,C组(3cyclesRIPC)和E组(1.5%ISO)的脑梗死容积百分比分别为35.61%±5%和37.04%±3%,明显小于对照组48.56%±2%(P=0.025,P=0.048)。B组(1cycleRIPC)和D组(0.75%ISO)的脑梗死容积百分比分别为49.83%±4%和40.49%±3%,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819,P=0.154)。F组(0.75%ISO+1cycleRIPC)与G组(1.5%ISO+3cyclesRIPC)的脑梗死容积也明显小于对照组(34.54%±4%,P=0.015;36.97%±3%,P=0.039)。再灌注24h,48h,72h各组NBS结果同梗死容积百分比相一致。C组、E组、F组、G组在各时间点的评分都明显高于A组(P<0.05)。B组和D组的神经功能评分与A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低剂量ISO预处理和单次肢体RIPC单独应用均不能诱导脑缺血耐受,但是联合应用时则可以诱导脑缺血耐受,减少脑梗死容积,改善神经功能,表明异氟醚与远程缺血预处理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实验叁不同预处理方式联合RIPC诱导神经保护效应的对比研究目的:研究高压氧(HBO),电针(EA)等预处理方式能否也像ISO与RIPC联合,发挥协同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不同的联合方式的保护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方法: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A-G,每组10只):A组:对照组(CON),动物接受MCAO2h后再灌注72h;B组:3cycles 15min RIPC后即刻行MCAO 2h再灌注72h;C组:ISO与RIPC联合组,动物于MCAO前24h接受0.75%ISO预处理1h,单次15min RIPC于MCAO前即刻给予;D:HBO与RIPC联合组,MCAO前24h行HBO预处理1h,单次15min RIPC于MCAO前即刻给予;E:单纯HBO预处理组,处理方法同D组。F组:EA与RIPC联合组,MCAO前24h行EA预处理0.5h,单次15minRIPC于MCAO前即刻给予;G组:单纯EA预处理组,处理方法同F组。分别在再灌注24,48,72h应用Garcia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NBS),72h评分后取脑染色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结果:再灌注72h后,B组(3cycles15min RIPC)和C组(0.75%ISO+15min RIPC)梗死容积百分比分别为22.13%±3%和22.75%±4%,明显小于A组(CON)50.72%±2%(P=0.001),此结果与第一部分结果一致。E组(HBO)与A组(CON)无明显差异。D组(HBO+15min RIPC),F组(EA+15min RIPC)和G组(EA)的脑梗死容积百分比分别为34.42%±3%,33.21%±3%和35.60%±4%,均明显小于A组(CON)(P=0.005,P=0.004,P=0.033)。F组和G组梗死容积百分比无明显差异。C组与B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679),D组、F组、G组分别与B组相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6,P=0.038, P=0.019)。再灌注24h,48h,72h各组NBS结果同梗死容积百分比相一致。B组、C组、D组、F组和G组在各时间点评分都明显高于A组。E组NBS与A组无明显差异。D组、F组、G组的48h、72h评分分别与B组相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单次HBO预处理不能诱导脑缺血耐受,但与单次RIPC联合可以减少脑梗死容积,改善神经功能。单次EA预处理即可以诱导延迟相的脑缺血耐受,与单次RIPC联合也可以减轻神经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但是联合的保护效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强。结论1. 1MAC的ISO和SEVO预处理可诱导等效应的即时相脑缺血耐受。2.低剂量ISO、单次HBO及单次RIPC均不能诱导脑缺血耐受,但ISO、HBO预处理分别与RIPC联合则可以产生协同的预处理效应,保护脑组织。3.高剂量ISO与重复RIPC联合组并未表现出比低剂量联合组更强的保护作用,说明协同的预处理效应只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存在,具有封顶效应。4.在本实验“联合剂量”条件下ISO与RIPC联合的保护效应较好。

参考文献:

[1]. 大鼠局灶—局灶型脑缺血预处理后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D]. 周永. 南京医科大学. 2003

[2]. 大鼠局灶-局灶型脑缺血预处理后细胞凋亡和p53蛋白的变化[J]. 周永, 陈道文, 赵薛旭, 李作汉.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3

[3].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细胞因子介导凋亡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D]. 孔立红. 湖北中医学院. 2005

[4]. 吸氧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 张西京. 第四军医大学. 2002

[5]. 不同预处理联合应用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效应的研究[D]. 曾甜. 第四军医大学. 2009

标签:;  ;  ;  ;  

大鼠局灶—局灶型脑缺血预处理后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