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研究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研究

闫成文[1]2008年在《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初探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认为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且也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扩招大学生的毕业,高校毕业生超常规增长,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本文运用行政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体教育几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借鉴了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在这部分中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等内容。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目前所面临的形势及就业指导工作所面临的任务,并介绍了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理论。第二部分介绍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理论基础及其现状。本部分介绍了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基础、就业指导的现状以及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构成。其中在指导体系的构成中,主要介绍了美国政府、高校、中介机构及用人单位在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所起的作用。第叁部分介绍了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部分介绍了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发展历程、目前所呈现的新特点以及主要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大学生就业机制不健全、就业渠道不畅通、就业结构不平衡等方面的内容。第四部分针对上述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中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本部分主要借鉴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从政府、高校及大学生自身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对政府而言,主要是加强宏观调控;对高校而言,主要是要求高校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深化教学改革和推动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而言,主要是加强自身学习、改变就业观念等。

徐晓艳[2]2007年在《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进与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的论文已有很多,但是从政策视角切入的论文很少,也不深入。而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与国家就业政策密切相关,由此笔者将其作为了硕士论文的选题。伴随着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本文从界定相关概念入手,简述了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执行和公共政策的评估的原则与标准,从而为后续问题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既而,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演变的脉络,重点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统包统分”政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政策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政策等各种政策的形成及利弊。论文最后在指出我国现行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一系列举措:转变用人机制,取消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政策性限制,以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强化高校以就业为主导的办学指导思想,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等措施,旨在为完善现行就业政策提供理论性依据。

侯定旺[3]2003年在《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是人才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一直是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高等学校和广大毕业生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本文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毕业生就业的四个发展阶段;指出了当前毕业生的就业的四大误区,强调了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必要性,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的市场运行机制分析,得出“十五”期间我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以及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毕业生就业供求态势:1)新增就业岗位不足与不断增长的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2)毕业生就业相对于低素质的劳动者具有比较优势;3)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本文针对当前及今后毕业生就业的供求矛盾,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界定了其管理、教育、指导和服务四位一体的职能;并探索了一套缓解毕业生就业矛盾的就业指导管理办法;加强择业教育——建设就业信息网络——求职技能指导——职业生涯管理——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并通过对湖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的案例分析提出了相应建议。 本文旨在为广大毕业生介绍有关就业指导的相关知识,预测今后一段时期内毕业生的就业势态,与广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共同探讨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方法、途径,最终目的是帮助和促进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顺利就业,本文研究结论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廖君华[4]2008年在《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关系到社会稳定。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于教育和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在中西部地区寻求更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然而如今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实际情况如何、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整个就业环境呈现出何种特点、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因素具体又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论文试图通过对一定范围内的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以实际数据作为分析基础,从理论上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因素进行探讨,从而得出相应结论,对上述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阐述和研究。本文围绕六大部分来探讨:第一部分引言,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描述,并对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做简要的阐述。第二部分,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第叁、四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从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因素出发,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提出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和引导的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论。

刘常云[5]2005年在《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出发,通过对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因素的分析,结合西方发达国家毕业生就业的成功模式,对照我国自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解决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模式,及四个方面对策。全文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阐述了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这一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方面的成功模式,并对其中几条我国有借鉴作用的经验进行解析。 第叁部分论述了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形势不容乐观,但也存在许多有利条件;并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因素、经济因素、市场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 第四部分在对建国以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历史回顾及简要评价的基础上,设计了我国由高校毕业生、高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其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多维就业模式。 第五部分集中从毕业生个人、高等院校、政府和用人单位四个方面提出了做好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第六部分通过对株洲工学院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个案例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期对其他学校解决类似问题有借鉴作用。

李锐利[6]2004年在《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转型、就业机制的变革、高校的扩招,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成为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到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社会安定的综合性问题。鉴于此,有必要对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在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就业“难”进行再定位,借鉴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的成功的就业机制和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宏观到微观,从政府到高等教育、大学生自身等若干方面,就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论文的第一章对就业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就业和失业的几个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联系到大学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界定。 论文的第二章对我国的整体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为以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和框架。文章指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就业压力将持续存在。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就业问题,以及未来20年我国采取的可行性的就业战略对策。 论文第叁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途径、就业反思等内容,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就业难的原因,诸如:就业观的不现实;就业途径的非市场化;高校的课程设置、就业指导的不完善;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的欠缺等。 论文第四章对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理论的分析。提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是“相对就业困难”。并对“相对就业困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客观因素、高等教育自身的因素、大学毕业生的主体因素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论文第五章对促进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进行了论述。文章首先对国际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政府、高等教育、大学毕业生自身等几个角度提出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夏薇[7]2005年在《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资源市场化配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城市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各类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科学、合理与否关系到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属于高层次人力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最初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其配置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前途与发展,影响到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投资,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在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取代计划配置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研究高等学校毕业生资源市场化配置问题对于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主体行为,转变政府、高等学校、社会、毕业生个体等各方面的观念,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人力资源配置理论为指导,首先阐述了人力资源配置的内涵、原则和目标,高校毕业生资源在整个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以及市场化配置毕业生资源的必要性;其次,深入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配置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中积累的经验;最后,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配置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毕业生资源市场化配置过程中的各个行为主体出发,提出了我国高校毕业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良性发展机制,即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调控机制、以高等学校为主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机制、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科学用人机制、以社会中介组织为主体的中介服务机制以及以毕业生自身为主体的自我调整与完善机制。

王立[8]2005年在《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开始日益凸现。本文主要针对转型时期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从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入手,立足一个省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综合运用相关的高等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分析当前形势和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高等教育模式和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探究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揭示出毕业生难的五大原因:毕业生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错位;精英教育理念与大众教育理念反差强烈;毕业生就业模式与就业市场运作模式矛盾;毕业生择业价值取向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毕业生就业城乡差别与地区差别不断加大。 本文在借鉴发达国家规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进而构想了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理想模式:以社会人力资源市场为就业平台,以学校为服务窗口,在择业期内,毕业生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

黄平[9]2008年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整个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国招生规模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社会需求毕业生的岗位并没有相应增加,再加上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这给与之密切相关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一系列新挑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事关人才培养、人力资源使用、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当前,就业率已成为衡量高校能否适应人才需求市场配置的一项重要参数,在这种新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被凸现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但从目前各高校的调查反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示不满意,这是摆在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面前急需解决的一项课题。因此,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与就业指导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引发了作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的思考。本文旨在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所得的信息资料分析出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影响其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的各种可能因素,进而拟定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的策略,以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本论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的现状、研究的主要思路及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方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运用统计法对调查所得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第叁部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对调查所得信息进行处理后,总结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存在的问题,在结合调查法和文献检索法所得相关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剖析出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问题产生的叁个方面原因,即学校、社会和个体。第四部分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提高的有效对策。以联系和发展的视角探索出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问题的成因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规律性,并在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提高的有效对策。

李迎果[10]2012年在《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时期,应该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放在了就业首位,充分体现了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解决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其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优势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如果不能合理利用他们,势必造成我国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双重”浪费。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既符合政治学研究国家政策的范畴,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题中之义。对于推进和拓展政治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科发展和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社会背景,侧重国家和政府政策视角,按照政策理论基础、环境因素和政策设计的研究思路,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比较、国内与国外相借鉴的方法,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分析和研究问题。促进就业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促就业、调结构、重保障”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时期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重点和关键。本文围绕这个主要目标和重点,首先对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西方就业理论、马克思就业思想和中国叁代领导人的就业思想为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深入分析就业政策与就业理论的内在联系是本文的理论研究重点,这对于当前就业政策理论基础研究相对缺乏的研究现状起到一定程度的填补作用;其次对政策环境进行了具体分析。主要包括对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时期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特点的分析以及国外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启示研究;最后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时期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进行了政策设计。“促就业”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确保经济增长、拓宽就业渠道、消除二元劳动力市场、强化就业服务和指导等,主要存在宏观调控政策未能较好体现就业优先、就业拓宽渠道政策不够配套、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完全政策不够完善、就业服务和指导政策不够强化等问题,具体从保持经济增长势头以拉动就业需求、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以体现就业优先、完善拓宽就业渠道政策以广开就业门路、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以优化就业环境、强化就业服务和指导以减少就业盲目性等方面对政策进行完善和发展。“促就业”结构调整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结构政策、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设置、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大学生能力培养等,主要存在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同步、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够合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够深化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够到位等问题,具体从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以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引导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设置以增强结构合理性、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减少人才培养体制性障碍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以增强就业适应性等方面对政策进行了完善和发展。“促就业”社会保障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相关法律、社会保障和特殊群体就业帮扶等,主要存在就业相关法律不够健全、社会保障比较欠缺和特殊群体就业帮扶有待加强等问题,具体从健全法律制度以增强就业法律保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建立就业“安全网”和推进“特群特政”以帮助特殊群体实现就业等方面对政策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本文的最大可取之处就在于研究学科的优势。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经济学、高等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单一人文社会学科为多,单一学科背景的研究固然注重了科学研究的深度,但作为政府政策而言,应该在对其进行科学研究时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思考,这样的政策研究才能更好体现系统性和科学性。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将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实现对接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进行政策研究中,既能够牢牢把握住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总政策目标的方向,又能较好地运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增强政策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得本文的研究具有了其他单一人文学科研究相对缺乏的综合优势。另外,本文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时期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调结构、促就业、重保障”的重点和关键,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具体政策建议,包括:从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角度出发,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发展进行了政策选择;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时期所需人才类型预测出发,对高校专业设置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从拓宽就业渠道角度出发,提出了大力发展第叁部门、采取贷款优惠和减免税收以及直接补贴并举方式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政策建议;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角度出发,提出了将就业向招生延伸的政策建议;从健全劳动力市场角度出发,提出了建立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毕业生电子档案库的政策建议;从强化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角度出发,提出了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以弥补目前工作专业性不足的政策建议;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在校大学生学费扣缴或参加社会实践抵缴失业保险的方式来将高等学校毕业生纳入失业保险范围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初探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 闫成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 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进与现状分析[D]. 徐晓艳. 苏州大学. 2007

[3].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研究[D]. 侯定旺. 湖南大学. 2003

[4].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研究[D]. 廖君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D]. 刘常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6]. 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 李锐利.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7]. 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资源市场化配置问题研究[D]. 夏薇. 大连理工大学. 2005

[8]. 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 王立. 河海大学. 2005

[9].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研究[D]. 黄平. 西南大学. 2008

[10]. 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李迎果. 云南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