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和发病机理的研究

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和发病机理的研究

曹卫红[1]2004年在《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和发病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建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的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Ischemia andReperfusion,I/R)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肠道部分I/R损伤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并尝试了拟胆碱药-卡巴胆碱防治肠道部分I/R损伤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可能性,为临床防治严重创(烧)后肠I/R损伤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和新的干预措施。整个实验分为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实验中,首先复制了兔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失血性休克过程中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血流量的变化。依据失血性休克过程中SMA血流量的变化,用自制的血流阻断器部分阻断兔SMA血流量的70%或50%,并维持4h或6h,复制出了SMA不同阻断比例和持续时间的肠道部分I/R损伤动物模型,并观察肠道部分I/R损伤后小肠、心、肝、肺、肾等器官组织学和功能变化。结果表明,SMA阻断70%(维持4h或6h)和SMA阻断50%(维持6h)动物模型,24h动物死亡率>90%,不符合MODS诊断标准,不适于作为肠道部分I/R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研究。SMA阻断50%(维持4h)动物,死亡率约30%,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约30%,并可导致心、肝、肾及肠道运动、吸收和屏障功能障碍,造成心、肝、脾、肺、肾、小肠、肠系膜淋巴结等器官出现明显组织学损伤;较好地模拟了创、烧伤后MODS的临床特征,是较理想的肠道部分I/R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动物模型。 在第二部分实验中,在成功复制出肠道部分I/R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模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炎症介质(TNF-α、IL-6、IL-10)、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在肠道部分I/R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病中的作用。并尝试了拟胆碱药-卡巴胆碱肠道内给药防治肠道部分I/R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的可能性。方法和结果如下:大耳白兔80只,分为肠道部分I/R组、卡巴胆碱治疗组、假手术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肠道部分I/R组和卡巴胆碱中人摘要治疗组动物SMA阻断50%,维持4h,然后恢复SMA血流,并行液体复苏;卡巴胆碱治疗组,SMA阻断后1h于十二指肠注入3卜留ml的卡巴胆碱溶液(2.5林妙g);假手术对照组开腹,不阻断SMA。各手术组动物术后均行静脉营养支持(糖/氨基酸供热比4:1,looKcal瓜g.d)。sMA阻断后2h、4h、6h、sh、ld、Zd、3d,取材观察心、肝、肾、小肠等组织学和功能变化;测定血浆和小肠组织TNF一Q、IL一6、IL10、MDA含量;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脾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凋亡变化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一3的表达情况,并测定上述免疫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结果表明,肠道部分刀R损伤可致肠道、心、肝、肾、肺等脏器组织学改变、功能受损,促进促炎细胞因子TNF应、IL一6释放,抑制抗炎细胞因子IL一10的分泌。肠道缺血期,外周血PMN、淋巴细胞凋亡数量和casaPase一3的表达明显增加;肠道恢复灌流后,其凋亡数量及casapase一3的表达迅速减少。同时研究显示,肠道部分I瓜损伤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脾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肠道内给予卡巴胆碱可显着增加肠粘膜血流量,减少血浆和肠组织TNF一a、IL一6、MDA的产生,使再灌注后外周血PMN凋亡增加,改善外周血淋巴细胞、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和脾细胞等免疫细胞增殖能力,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并减轻肠部分l/R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组织损伤。 以上研究提示:1、在失血性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随着机体血容量的减少和全身血流重新分布,肠道血流量减少更加明显;2、SMA阻断50%、维持4h可复制出稳定的肠道部分刀R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动物模型;3、机体促炎/抗炎系统失衡,促炎介质的持续性释放可能是肠部分刀R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4、肠道再灌注后,外周血PMN凋亡延迟可能与促炎介质的过度释放有关,PMN凋亡变化与caspase一3的表达密切相关;5、外周血淋巴细胞、脾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障碍可能是肠道UR损伤后脓毒症和MODS发生的诱发因素之一;6、卡巴胆碱肠道内给药能改善肠粘膜血运,促进肠道运动,减轻肠道部分I瓜损伤后肠道局部与全身炎症反应,减轻肠道和远隔器官损伤,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威[2]2012年在《通腑化痰法对急性脑缺血并发SIRS/MODS患者的临床干预》文中认为背景:急性脑缺血是临床上内科的常见病之一,多见于老年人,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67%-80%。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每年急性脑缺血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之势,我国已成为脑血管病高发的国家,该病的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及高致残率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有调查显示,世界各地每12秒左右就有1人死于脑血管疾病,且脑卒中复发率非常高,5年后的复发率达到30%,该病造成的严重、长期的伤残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防治急性脑血管疾病日渐受到当今医学界的广泛重视,该疾病的研究已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焦点。目的:针对108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在SIRS阶段运用中药通腑化痰法进行干预,以避免患者向MODS发展,减少急性脑缺血合并MODS的发生,降低病死率,观察患者中医症状、体征的积分变化,血清TNF-а LPS、 D-乳酸的变化,探讨急性脑缺血合并MODS的发生机理,并进一步探讨急性脑缺血患者病情进展的规律。方法:将108例确诊为急性脑缺血SIRS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综合治疗,疗程为7天。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中药星蒌承气汤(大黄6g、芒硝6g、胆南星12g、瓜蒌12g、枳实8g、丹参18g),每日一剂,连续服用7天。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不服中药。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积分、病情严重程度、胃肠功能评分及血清TNF-а LPS、 D-乳酸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中医通腑化痰法对急性脑缺血SIRS期患者的中医症状与体征有明显改善作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81.9%,对照组为61.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星蒌承气汤可降低急性脑缺血SIRS期患者血清TNF-а、 LPS水平。治疗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TNF-а、 LPS有显着差别(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TNF-а、 LPS无显着差别(P>0.05),经治疗7天后,对照组患者血清TNF-а、 LPS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说明通腑化痰法对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有干预作用。3、星蒌承气汤可降低急性脑缺血SIRS期患者血清D-乳酸水平,治疗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D-L有显着差别(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D-L无显着差别(P>0.05),经治疗7天后,对照组患者血清D-L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说明通腑化痰法可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结论:急性脑缺血并发SIRS/MODS以痰热腑实者居多,运用通腑化痰法给予中药星萎承气汤治疗7天后,患者中医症状与体征改善明显,血清TNF-а、 LPS、 D-乳酸浓度显着降低。由此可见,在急性脑缺血并发SIRS时,以中医“痰热腑实证”立论,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运用通腑化痰法进行干预,可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实现了中西医在该病诊治上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防治患者向MODS发展,减少急性脑缺血合并MODS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并进一步探讨了急性脑缺血合并MODS的发生机理及急性脑缺血患者病情进展的规律。

刘苓[3]2007年在《肠缺血再灌注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IIR)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全身炎症反应(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IIR后MODS发生的重要发病机理,早期干预炎症反应,积极防治MODS,是降低危重病患者病死率的重要手段。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的发生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系统。传统上免疫系统分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我们课题组前期工作表明猕猴IIR后并发SIRS及MODS的发病过程中,肠粘膜TLRs-NF-κB-炎症介质信号转导通路全面激活,但IgA、SC、SIgA均显着减少,表现为肠粘膜过强天然免疫与降低的获得性体液免疫共同存在。IFN-γ是免疫炎症反应的一种重要调控因子,对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均有调控作用,但IFN-γ是否参与IIR后肠粘膜免疫反应及SIRS的形成?如果参与,是通过何种机制?细胞因子常与其它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共同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如果IFN-γ参与了肠黏膜免疫活动,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是否影响IFN-γ的产生?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以期增进我们对IIR后肠黏膜免疫的认识,并为防治SIRS、MODS提供新的思路。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导致IIR的常见病因,在SAP—IIR—MODS的发生中,IIR反过来对胰腺组织病理及功能又有何影响?自SST用于治疗SAP以来,有效降低了MODS发病率。SST的这些作用究竟仅仅是因为抑制了胰酶分泌,还是可以避免IIR后SIRS对胰腺的再次打击?这方面的研究将更新临床防治MODS或SAP的思路,并增加我们对SST在抗炎药理方面的认识。传统认为,B细胞介导的获得性免疫在肠粘膜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研究小组前期的实验表明IIR后,大鼠肠淋巴细胞归巢增加,猕猴PP(peyer’s patches,PP)内B细胞明显增多,但是肠粘膜获得性体液免疫效应却表现为sIgA减少。新近研究表明,B淋巴细胞具有获得性免疫及天然免疫的双重功能。那么IIR时PP内大量集聚的B细胞是否参与肠黏膜增强天然免疫的形成?如果有,是哪一类或哪一发育阶段的B细胞?参与天然免疫的B细胞是否包括具有免疫记忆的B淋巴母细胞?这些研究能增进我们对临床防治SIRS及MODS分子靶点的新认识。方法:1.实验动物:全部实验所用健康成年猕猴来自成都野生动物世界,雌雄不限,体重6.9±1.7Kg。猕猴进出成都野生动物世界猕猴喂养区时均检疫合格。2.实验分组:15只健康成年猕猴随机分为正常、IIR、IIR+SST叁组,每组5只动物。肠缺血再灌注手术:肌注复方二甲苯胺噻嗪(0.06~0.24ml/kg)麻醉动物,实验过程中用安定静注0.16±0.09mg/kg/h维持昏睡状态。无菌铺巾,沿腹正中切开,分离肠系膜上动脉后予以夹闭,60 min后松夹进行再灌注,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再灌注后1h,静脉输入0.9%盐水,0.1~0.2ml/kg/min,24h内补入葡萄糖20g。3.预防使用SST: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前,从静脉滴注生长抑素,5μg/kg/h,持续至再灌注后24h。4.HE染色法观察回肠、胰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5.放射免疫分析检测外周血SST的含量。6.ELISA检测肠上皮细胞、肠淋巴细胞、肠淋巴细胞孵育上清液、回肠组织匀浆、外周血清、门静脉血清中IFN-γ的水平。7.ELISA检测外周血清及回肠组织匀浆中IL-1β、IL-6、TNF-α水平。8.酶比色法检测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9.免疫组化检测IFN-γ、CD4、CD8、CD57、CD20、CD5、PAX-5、浆细胞、TLR4、TLR2、NF-κB、integrinα4β7的分布,图像分析软件测定阳性面积及IOD值。10.门静脉血培养。11.培养人B淋巴母细胞株hmy2.cir,细胞干预组加入LPS(10μg/ml),另一组为无干预的空白对照组,37℃,5%CO_2孵育。12.ELISA检测干预24小时后培养上清液中IL—6及干预72小时后培养上清液中IgM的水平。13.免疫荧光检测hmy2.cir细胞TLR2、TLR4表达。14.MTT检测LPS干预hmy2.cir细胞株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增殖情况结果:1.IIR后回肠粘膜上皮细胞、门静脉血内IFN-γ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加(分别为30.7±20.1 pg/mg vs 9.4±2.4pg/mg总蛋白;18.1±1.1pg/ml vs 8.7±1.3 pg/m1),p<0.05,而肠淋巴细胞及其上清液的IFN-γ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分别为1.7±0.02pg/mg vs 11.1±4.0pg/mg总蛋白;2.2±0.3pg/mg ys 5.2±1.5pg/mg)(p<0.05);2.预防性给予SST后,与IIR组比较,回肠上皮细胞及门静脉血内IFN-γ的水平显著下降(分别为13.6±4.9pg/mg总蛋白,p=0.055;8.9±2.5pg/ml,p<0.05),肠淋巴细胞及其上清液的IFN-γ水平无明显变化;3.组织匀浆及外周血的IFN-γ水平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别。CD4~+细胞、CD57~+细胞分布与IFN-γ无关,CD8~+细胞分布与IFN-γ变化趋势相反。4.IIR后小肠黏膜PP数量增加、增大。5.正常组猕猴肠黏膜PP内的B细胞均为PAX-5~+ CD20~+ CD5~-,系B-2细胞,黏膜固有层有散在浆细胞。IIR后PP内PAX-5~+细胞显着增加(p<0.05),但其中CD20表达未见增多,CD5~-表达,出现PAX-5~+ CD20~- CD5~-的祖B细胞,黏膜固有层内浆细胞显着减少(p<0.05)。6.正常时,PP中TLR2、TLR4、NF-κB及IFN-γ表达均较弱,IIR时PP内四种分子表达均明显增强。7.正常PP内有散在α4β7表达,IIR组明显减少。8.IIR后,猕猴外周血及回肠黏膜组织中炎症介质IL-1β(外周血:79.2±14.4ng/ml;回肠:294.0±46.4pg/g)、IL-6(外周血:1261±297.5ng/ml;回肠:1527±160.8p/g)、TNF-α(外周血:64.8±18.7ng/ml;回肠:213.2±29.2pg/g),与正常组IL-1β(外周血:27.3±7.17ng/ml;回肠:82.8±20.5pg/g)、IL-6(外周血:13.9±10.50ng/ml;回肠:709.6±211.2pg/g)、TNF-α(外周血:3.04±1.01ng/ml;回肠:56.0±10.04pg/g)比较,均显着增加(p<0.05)。SST治疗后,外周血中IL-1β(40.0±9.9ng/ml)、IL-6(244.4±70.0 ng/ml)、TNF-α(19.2±10.1 ng/ml)水平明显下降,与IIR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9.正常组5只动物的门静脉血培养均为阴性;IIR组所有猕猴血培养均有细菌生长,阳性率为100%,而且引起菌血症的细菌均为大肠杆菌。10.LPS干预72小时后,hmy2.cir细胞上清液中IgM水平为0.528±0.002 ng/ug总蛋白,与空白对照组(0.617±0.057ng/ug总蛋白)相比显着减少(p<0.05)。11.LPS干预72小时后,与对照组相比,hmy2.cir细胞TLR4的IOD(1201.3±913.4 vs 5078.2±2483.2)及TLR2的IOD(174.8±80.2 vs 1463.5±51.2)较对照组显着减少(p<0.05)。12.LPS干预24小时后,hmy2.cir细胞上清液中IL-6水平(0.528±0.002 pg/ug总蛋白)与空白对照组(0.406±0.218pg/ug总蛋白)相比显着减少(p<0.05)。13.LPS干预24小时后,hmy2.cir细胞增殖水平(0.389±0.061)较空白对照组(0.727±0.245)为低,72小时后细胞增殖水平(0.562±0.219)较对照(0.173±0.079)显着增加(p<0.05)。14.IIR后,所测胰淀粉酶(2 492.0±2 102.8 IU/L vs 385.4±136.1 IU/L)及脂肪酶(1 278.0±1 446.3 IU/L VS 25.8±13.0 IU/L)在血中水平较正常组均显着升高(p<0.05)。预防性使用SST,既使发生IIR,血胰淀粉酶(567.0±338.0 IU/L)及血脂肪酶(77.2±779 IU/L)明显回落。15.放射免疫分析结果表明,IIR后外周血SST(62.17±13.56 pg/ml)较正常对照(160.61±33.84 pg/ml)明显下降(p<0.05),静脉补充SST后,循环SST水平(156.32±30.25 pg/ml)显着回升(p<0.05)。16.IIR时可见胰腺组织病理损伤。预防性使用SST后,胰腺病理组织学较IIR时明显减轻,组织学评分从+++降到++。结论:1.IIR后,来源于上皮细胞及早期祖B细胞大量产生IFN-γ,后果是通过肠、黏膜、肺泡肥大细胞上的FcεRIα活化肥大细胞,引起强烈的天然免疫反应。换言之,IFN-γ将TLR-NF-κB与肥大细胞两个天然免疫反应通路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复杂、高效的天然免疫网络。2.IIR后祖B细胞参与肠黏膜天然免疫反应,在肠黏膜屏障严重损伤时常伴发LPS血症,这使得LPS可在循环甚至骨髓中通过祖B细胞的TLR介导使祖B细胞迅速卷入天然免疫,在循环中产生大量IL-1β、IL-6、TNF-α,这应是SIRS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3.IIR后肠黏膜PP内PAX-5~+ CD20~+ CD5~-、具有免疫记忆的B淋巴母细胞并未在强烈、快速反应的天然免疫中发挥明显作用。4.整个B淋巴细胞群具有天然免疫及获得性免疫的双重功能。在不同发育阶段的B淋巴细胞仅分别发挥其中某一项功能。代表早期发育阶段的祖B淋巴细胞高表达TLRs,且能被LPS激活,经TLR-NF-κB-促炎因子途径发挥快速、强烈的天然免疫功能;成熟B细胞具有较弱的天然免疫作用,主要参与获得性免疫;代表发育晚期阶段的B淋巴母细胞虽有TLRs表达,但不能被LPS激活,不具有天然免疫功能。5.IIR导致MODS时,胰腺应为值得重视的、早期受损的器官。其炎症组织病理改变,不是缺血后氧化应激所致,而与循环中炎症介质进入胰腺后激活NF-κB有关。SST可通过降低全身炎症反应,解除血炎症介质对胰腺的再次损伤,从而避免急性胰腺炎向重症方向发展。

李磊[4]2011年在《“肺合大肠”中的气机升降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深入探讨肺和大肠之间气机升降关系,以及在肺肠疾患中的临床应用规律。以期给不断出现的疑难疾患的治疗带来启示,从而发现面向临床应用的理论飞跃的转折点,亦进一步证实“肺合大肠”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研究方法:○1采用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方法,对“肺合大肠”、“气机升降”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形成与演变,作出客观而确实的表达。○2采用古今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重点探索气机升降关系在肺与大肠中的应用规律性。研究成果:肺以宣降为本,肠以通降为要。肺与大肠有同源性,临床证治分为肺病治肠、肠病治肺及肺肠并治。肺肠的气机升降运动与肺肠生理特性相一致。气机升降失常是肺肠病的病机重点之一,灵活运用升降结合的方法,可以达到调理气机、却病正复的目的。研究结论:肺与大肠经脉上相互络属,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气机失调则百病丛生,调理气机升降是治疗肺肠疾病的基本原则。

蓝程[5]2002年在《多器官功能衰竭时胃肠多肽对肠粘膜肥大细胞活性的调节》文中指出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是创伤及感染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高,往往由于来势凶猛,病情发展急剧,难以被迄今的器官支持治疗所遏制,故死亡率很高。一般认为MOF起源于持续的、难以控制的炎症反应,立足于全身炎症反应的角度,肠道在MOF的发病中不仅是被损伤的靶器官,更是在应激状态下机体内外环境稳定和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者。肠粘膜含有丰富的肥大细胞,其活化脱颗粒可释放的大量炎症介质,包括TNF-(、组胺、激肽、趋化因子、前列腺素、白叁烯、IL-1、6、8、 IFN-γ等。已知TNF-(在MOF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因子连锁反应中起核心作用。因此肠粘膜肥大细胞 (Intestinal mucosal mast cells, IMMC) 活化可能参与了MOF的发生。胃肠道粘膜的神经细胞与神经介质、内分泌细胞与多肽分子、免疫细胞与细胞因子都是机体中数量最集中的部位。胃肠多肽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已有的少量研究表明,胃肠多肽如P物质(substance P, S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T)、肠血管活性多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对肠粘膜免疫系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这些胃肠多肽对IMMC活性的调节目前国内、外研究不多。由于IMMC体外长期传代培养很困难,因此,目前较多采用新鲜分离的IMMC进行体外研究。根据文献报道的IMMC的分离方法,所获细胞中IMMC纯度仅30%左右。因此,提高所分离IMMC的纯度及细胞的活力十分重要。目 的探讨 1) 影响IMMC纯化及细胞活力的因素和最佳条件;2) SP、SST、VIP等胃肠多肽对离体大鼠IMMC释放组胺及脱颗粒的影响;3)MOF时IMMC活性的变化,从粘膜免疫的角度探讨MOF的病理生理机制;4) P物质(substance P, S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T)、肠血管活性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 VIP) 在MOF状态下对IMMC 活性的调节以及对MOF发展的影响,从粘膜免疫的角度理解MOF的病理生理机制;5)IMMC上是否具有SST和VIP受体mRNA表达,以确定这些胃肠多肽调节IMMC功能的分子机制方 法1、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纯化正常大鼠IMMC;2、荧光法测定IMMC细胞内、外及外周血组胺;3、用透射电镜观察IMMC超微结构;4、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制作大鼠MOF模型;5、用TNF-( ELISA试剂盒测定外周血和大鼠肠道TNF-(水平;6、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鼠小肠、肝脏、肾脏和肺脏的组织学改变;7、采用RT-PCR方法检测IMMC上SST和VIP受体的mRNA表达。结 果1、IMMC纯化的最佳条件是:在30%+80%percoll密度梯度中,pH7.4,2~10(C ,渗透压250~300mosmol/Kg ,离心速度2700~3000转/分。在这些条件下,IMMC纯化率可达70%左右,组胺自然释放率为24.8%,细胞能保持良好的活力及超微结构。2、体外实验中,SP促进大鼠IMMC组胺释放,其效应与SP浓度呈正相关,r=0.983, P<0.01。SP可使IMMC内组胺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3、SST显着降低体外实验中IMMC组胺释放率,其效应与SST浓度呈负相关,r= -0.991, P<0.01。但IMMC内组胺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4、在体外实验浓度为1(10-5 ~1(10-8 mol/L 范围内,随VIP浓度降低,IMMC组胺释放率呈剂量相关性升高。但继续降低VIP浓度至1(10-9 mol/L时,IMMC组胺释放率降低至自然分泌状态,随着VIP浓度的继续降低,组胺释放无明显变化。5、大鼠MOF模型建立成功,MOF时大鼠小肠、肝、肾、肺等在病理形态上出现广泛急性炎症改变,功能明显受损。6、MOF时小肠局部组胺浓度(8.67(1.16 ng/克蛋白)比正常组(11.63(1.97 ng/克蛋白)明显降低,P (0.01;外周血组胺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小肠局部TNF-(浓度较正常明显升高(15.68(1.81 vs 3.18(0.72 pg/克蛋白),P (0.01;外周血TNF-(浓度亦较正常明显升高(12.83(1.10 vs 0 pg/ml),P (0.01。7、MOF时小肠IMMC数量较正常增加约2倍,出现明显的脱颗粒形态学改变,IMMC的超微结构变化与MOF病理变化一致;MOF恢复期上述指标与正常比较无明显差别。8、与MOF对照组相比,SP加重MOF大鼠各重要脏器组织学炎症,ALT升高40%~50%、Cr升高45%~50%,PO2降低约40%,各重要器官功能均明显恶化;大鼠IMMC胞浆颗粒数量进一步减少,颗粒包膜相互融合形成的空泡更大、更多,伴肠道组胺及TNF-(释放增加。9、以20pmol/g体重SST静脉输注后,大鼠各重要器官组织学及器官功能得到明显改善,ALT下降53%、Cr下降60%、PO2升高50%;IMMC脱颗粒现象明显减轻,伴随小肠组胺由8.60(0.50ng/g蛋白升高至14.50(1.08ng/g蛋白,P(0.01。SST剂量降低至0.2pmol/g体重后,大鼠各重要器官组织学及器官功能无改善。10、以0.2 pmol/g体重的VIP静脉滴注后,MOF大鼠各重要器官组织学及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IMMC趋于稳定,伴肠道组胺及TNF-(释放减少。增大VIP剂量(20 pmol/g体重)后,MOF大鼠各重要器官组织学及功能损伤明显加重,IMMC脱颗粒现象更明显,伴肠道组胺及TNF-(释放增加。11、IMMC表达了SSTR-1及VIPR-2 mRNA。结 论1、叁种胃肠多肽在体外可影响I

郭晓丽[6]2006年在《车载动物碰撞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文中提出道路交通事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已成为世界首位公共卫生问题。交通伤中胸部撞击伤死亡率高,而肺是主要受累器官,肺损伤程度已成为直接影响道路交通伤患者预后和救治的突出问题,是决定伤后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闭合性胸部创伤后常见的继发性损伤,最终可能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阻止ALI向ARDS发展是成功防治ARDS的关键,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在ALI中,微血管内皮细胞,作为气血屏障的主要构成成分,不仅是损伤炎症级联反应的作用靶细胞,而且是这种反应的积极参与者,对肺血管内皮通透性、气血交换有重要影响。研究显示,细胞骨架肌动蛋白(F-actin)的重组和含量变化在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中扮演重要作用。以上研究结果为寻找ALI治疗靶点提供了新思路。我们设想通过抑制微血管内皮细胞骨架重组,改善血管内皮屏障状态,遏制液体及蛋白渗漏,阻止肺水肿发生、发展,可能为ALI的治疗带来有益的效果。本课题选择急性肺损伤为研究对象,从车载动物实车碰撞致ALI实验入手,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较系统地研究微血管内皮细胞在ALI中的作用;探讨了二磷酸果糖、参附对ALI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其主要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应用车辆/生物碰撞实验平台,实车搭载动物,进行不同碰撞方式、不同碰撞速度的实车碰撞实验,从整体和器官水平对车载动物车辆碰撞致伤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碰撞速度和碰撞方式是影响动物伤情的两个关键因素;车速越快动物伤情越重,死亡率越高;动物受到正面直接碰撞时,其伤情较侧面或角度碰撞更加严重;腹腔实质脏器被撞击破裂、大量失血致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是动物伤后早期(30min内)死亡的直接原因;动物创伤后常常导致急性肺损伤;ALI一般不会引起动物早期死亡,但是ALI是撞击致动物脏器损伤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影响动物存活的重要因素。2.实车搭载动物,应用车辆/生物碰撞实验平台,进行50km/h速度正向实车碰撞实验,复制胸部撞击致ALI动物模型,从器官水平对车载动物实车碰撞致肺损伤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动物前胸部受到撞击导致中度至重度肺损伤,主要表现为肺出血和肺水肿,此动物肺损伤模型伤情稳定、重复性好,是研究道路交通事故致ALI

侯晓彬[7]2002年在《胸部爆炸伤致急性肺损伤的机理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胸部爆炸伤是现代战争的常见伤型,其伤情复杂,死亡率高,是战时胸部外伤救治中的重点和难点。胸部爆炸伤致急性肺损伤乃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尚无胸部爆炸伤后致急性肺损伤机理及其防治方面的研究报道。本实验拟建立胸部爆炸伤致急性肺损伤动物实验模型,观察肺部损伤特点,从爆炸应激条件下信号转导相关分子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机理;同时观察了伤后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山莨菪碱对肺功能的影响,探讨其预防急性肺损伤作用,为胸部爆炸伤后急性肺损伤的救治提供实验基础。研究内容共包括叁部分,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胸部爆炸伤致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本部分实验拟建立胸部爆炸伤致ALI动物实验模型,观察肺部损伤特点,为进一步研究胸部爆炸伤后ALI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提供稳定可靠的、符合ALI病理过程和临床特征的动物模型。实验采用健康白色家兔64只(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爆炸源与致伤动物之间的距离(D),将其随机分为五组,A组:正常对照组8只;B组:D=5cm12只;C组:D=8cm12只;D组:D=12cm16只:E组:D=15cm12只。实验前家兔禁食6小时以上,采用3%戊巴比妥钠按30mg/kg剂量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后,分别经右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向心方向插管,同时置心电图导线,采用8#瞬发电雷管作为爆炸源,将雷管固定于自制的致伤架上,采用蓄电池电起爆。动物左侧卧位固定于致伤架下,分布于其径向,均为右侧正对爆心,橡胶护具保护腹部及头部,雷管长轴与致伤动物右侧第五肋间平行,二者之间的垂直距离作为分组标准。致伤前5分钟开始用八道生理记录仪连续观察呼吸频率、外周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等生理学指标变化,并记录致伤后5、30min,1、3、6、 一 12、24 h各时间点的各生理指标变化;同时在致伤前及伤后以上各时间点, 抽取动脉血标本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0。;观 察并记录动物的存活时间,统计各致伤组的24-4S小时内死亡率;在伤后不 同时间点胸部X线透视检查,除全面观察肺门大小、形态、位置外,应特别注 意比较两肺门、肺叶的密度有无异常变化;实验结束后立刻取肺组织,称湿 重后置80aC烤箱中干燥24小时至干重恒定,计算肺水含量;取以上各时间点 标本检测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 IL-6二L-8和 TNF a含量变化。 结果:在 64只动物中共有 36只(56.3%)出现肺脏的破片伤,所有的 动物*00%)均有不同程度的肺脏冲击伤,其中极重度伤14只,重度伤7只, 中度伤 25只,轻度伤 10只。B组均为极重度损伤,平均肺出血实变的面积 在80%以上,C、D组平均肺出血实变的面积分别为50%和30%左右,轻度 伤动物绝大部分在E组,仅表现为单个肺叶的部分实变或散在的出血斑。根 据各组肺脏冲击伤程度我们可以将B、C组归为重度爆炸伤组刀组归为中度 爆炸伤组,而E组则归为轻度爆炸伤组;D组除1例动物瞬间死亡外,其余存 活时间均超过 24h,较 B组、C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of)。B组动物 均为瞬间死亡,平均存活时间小干5分钟;C组动物存活均未超过12 h,平 均存活时间小于6h,二例动物瞬间死亡。E组动物无早期死亡,均在6小时 内各项生命指标恢复正常水平;各致伤组呼吸频率伤后smin内均较伤前明显 加快(P<0刀1)。D组伤后lh呼吸频率达最高为87士10次/分,后有所下降, 但伤后24 h仍未完全恢复至伤前水平(P<0刀5)。E组伤后5-10 ddn之内呼吸 频率达最高,伤后3h内恢复至伤前水平(P>0刀5);各组随致伤距离的增加, 肺水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0组、E组较8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B、C 组伤后早期即可见明显斑片状和大片融合阴影,右肺较左肺明显,以肺门处为 主,系严重肺出血所致刀组在伤后 12-24小时内主要表现为两肺纹理增重、模 糊为主二4小时后肺内可出现斑片状甚至融合阴影多数是以右肺为主的两侧 分布,少数只发生在右肺,48小时后两肺可广泛分布片状阴影;C、D组均表现 -3- 一 为渐进性的呼吸性酸中毒,氧分压(PaO。)、氧饱和度(SaO。)均明显下降, 伤后3Ormn较伤前有显着差别(P<0刀5),同时表现为肺循环明显的病理分流 和无效通气(P;。。;Oz升高)。D组伤后30Inin时Paoz由伤前的108.5士 14.60 nunHnunHg降至72.5士9.4InlnHg(尸<0*5),并呈持续下降趋势,伤后6h降 至最低49.2士5.IInlnHg(P<0.of):D组伤后6h时SaOZ 由伤前的95.4士12.8 %降至 75.4土 13.5%?

闻德亮[8]2007年在《内毒素血症幼年大鼠小肠粘膜损伤时JNK/c-Jun及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及谷氨酰胺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言严重感染是儿科危重症中胃肠功能障碍的常见病因之一,其发病机制与内毒素血症和肠屏障功能破坏密切相关。内毒素系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壁成份,其主要生物活性成份为脂多糖(lipopolysacchcride,LPS)。胃肠功能障碍在危重症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始发因素之一。小儿胃肠功能障碍和衰竭,常提示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机体在受到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感染时,LPS作用于细胞膜受体,通过细胞内信号传递级联使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导致宿主细胞因子失控性表达,细胞发生代谢、形态等的变化,介导细胞损伤的发生发展。因此LPS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已成为一个广泛注意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已取得了不少进展。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转导通路是信号从细胞表面转导到细胞核内部的重要传递者,目前已确定出四条MAPK信号转导通路,即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 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proteinkinase,ERK)通路、C-Jun氨基未端激酶(C-Jun amino terminal kinase,JNK)通路、P38通路和ERK5通路。JNK信号转导通路是LPS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一条重要通路,c-jun是JNK下游的直接作用底物。除了被生长因子激活外,JNK通路还能被LPS、TNF-α、L-1、紫外线、射线、热休克、细胞外高渗及DNA变性剂等激活。JNK通路的激活与多种系统的促凋亡作用有关。有研究报道,枯否细胞中JNK是LPS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信号分子;JNK的激活可能参与了脑缺血所致神经元的损伤及脑低氧预适应的发生和发展;在IL-10基因缺失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也发现了JNK/C-Jun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激活。但有关严重感染致胃肠粘膜损伤时JNK/c-Jun通路的变化国内外研究报道还很少。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Kinase,PI3K)是生长因子超家族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分子,Akt是原癌基因c-akt的表达编码的丝/苏氨基酸激酶,是PI3K直接的靶蛋白。PI3K主要通过生长因子与受体结合而激活,具有抗凋亡及促进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与多种生物学事件有关,如囊泡运输、细胞骨架重建、细胞存活、肿瘤发生、细胞凋亡等。PI3K信号转导通路作为细胞的主要存活通路,对肠上皮细胞的存活、增殖和重建十分重要。有研究表明,PI3K是激活NF-κB的上游途径,而NF-κB信号转导通路是LPS所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中最重要的下游通路,活化的NF-κB可诱导众多炎症相关的特异基因如TNF,L-6,L-8等的表达。但有关LPS与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很少,国内尚未见报道。谷氨酰胺(Glutamine,Gln)是血液循环和组织内游离氨基酸池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氨基酸。肠粘膜和其它迅速增生的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是Gln而非葡萄糖。许多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Gln可以从维持肠粘膜屏障、对肠免疫功能的调节以及对肠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等叁个方面起到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适当剂量Gln的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可以增加肠绒毛高度及粘膜表面积和隐窝深度,增加隐窝细胞的有丝分裂,加快肠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增强修复能力,并能促进肠道粘液素的合成,增强肠粘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减少上皮细胞的凋亡,阻止肠粘膜萎缩及炎症所致的通透性增加。目前,对Gln能改善各种病理状态的肠粘膜生长修复作用已给予充分的肯定,尤其在烧(创)伤、感染、手术后、放化疗肿瘤病人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总之,LPS通过作用于细胞膜受体,激活多条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最终导致内毒素性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的发生。尤其在小儿,因其自身的免疫功能以及肠道的屏障功能不全,严重感染所致的胃肠功能障碍,常是诱发其它器官功能障碍的原因,治疗有一定的难度,一旦到晚期病死率极高,而小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机理还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对内毒素血症及谷氨酰胺治疗后小肠粘膜JNK/c-Jun及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进行研究,旨在探讨LPS引起小肠粘膜损伤及谷氨酰胺对其保护作用的有关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以探索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途径。实验材料与方法1、材料用腹腔注射内毒素(4mg/kg大肠杆菌脂多糖O55:B5)方法制备18日龄大白鼠内毒素血症模型。不加任何处理因素为正常对照组,该组8只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假注射对照组,腹腔注射内毒素为内毒素组,腹腔注射内毒素同时腹腔注射谷氨酰胺(2g/kg)为谷氨酰胺治疗组,每组40只鼠,分别于实验开始后2、4、6、24及72h各取8只鼠末段回肠4cm,分别放入10%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2.5%戊二醛中保存,行电镜检测;液氮中速冻,储存于-76冰箱,行蛋白及核酸检测。2、方法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小肠粘膜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粘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RT-PCR法检测JNK、c-Jun、PI3K及AKT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印迹分析检测PI3K总蛋白和JNK、c-Jun及AKT磷酸化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1、小肠形态学改变光镜下小肠无明显病理改变,电镜下内毒素组出现不同程度各种凋亡形态学改变,谷氨酰胺组相应各时间点病变程度有所减轻。2、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及凋亡对照组小肠上皮PCNA阳性细胞很多,内毒素组PCNA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h表达强度即明显降低,4h-6h达到最低值,72h仍未恢复正常水平。谷氨酰胺组PCNA表达明显高于内毒素组(P<0.01),但低于对照组(P<0.01)。与内毒素组比较,2h、4h和24h时间点升高显着。对照组凋亡细胞很少,内毒素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h凋亡指数即明显升高,24h达到高峰,72h仍未恢复正常。谷氨酰胺组凋亡指数虽较对照组高(P<0.01),但各时间点均较内毒素组下降(P=0.01)。谷氨酰胺组凋亡指数随时间而增加,72h尚未出现回落趋势。3、小肠JNK、c-Jun mRNA和蛋白表达分析内毒素组JNK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2h开始明显升高,6h达到高峰,72h尚未恢复正常。c-Jun mRNA的表达趋势与JNK mRNA的表达相同。谷氨酰胺组JNK及c-Jun mRNA表达较内毒素组有下降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内毒素组p-JNK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h即开始升高,4-6达到高峰,72h尚未恢复正常。谷氨酰胺组p-JNK表达虽较对照组高(P<0.01),但较内毒素组明显下降(P=0.01),其中4h和6h处下降显着,高峰位于6h处。p-c-Jun蛋白表达趋势与p-JNK表达相似,不同的是谷氨酰胺组p-c-Jun蛋白高峰位于4h处。4、小肠PI3K、Akt mRNA和蛋白表达分析内毒素组PI3K mRNA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强(P=0.05),4h开始明显升高,6h达到高峰,其它时间点表达无明显差异。谷氨酰胺组表达明显高于内毒素组(P<0.05)。内毒素组Akt mRNA较对照组表达无明显升高,谷氨酰胺组与内毒素组比较亦无明显升高。PI3K总蛋白表达与PI3K mRNA表达相似。p-Akt蛋白表达趋势与PI3K蛋白及Akt mRNA表达有所不同,内毒素组p-Akt蛋白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增高(P<0.01),4h开始明显升高,24h才达高峰,72h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已无显着差别。谷氨酰胺组p-AKT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内毒素组(P<0.01),2h开始显着升高,4h达最高峰,6h后与内毒素组几乎相同。结论1、内毒素血症幼鼠小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增殖下降,细胞凋亡与增殖之间平衡的破坏是内毒素血症时肠屏障破坏的病理机制之一。2、内毒素血症早期,幼鼠小肠JNK/c-Jun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导致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增加,损伤加重;晚期PI3K/Akt信号通路被激活,参与小肠上皮细胞的存活和增殖。3、谷氨酰胺通过抑制内毒素血症幼鼠小肠JNK/c-Jun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早期促进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减少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修复受损肠粘膜,从而减轻肠粘膜屏障的破坏,发挥对小肠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黄龄瑾[9]2002年在《鱼腥草对大鼠腹腔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中药鱼腥草对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实验采用大鼠粪便制成10%粪便匀浆上清液,注入大鼠腹腔造成感染,建立损伤模型。造模后从大鼠后肢肌肉注射鱼腥草,结果显示:腹腔感染组动物,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比值(PaO_2/FiO_2)降低,血浆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Cr)含量升高,血清TNF-α浓度增加,表明存在多个器官功能损害;应用鱼腥草后提高了血气分析指标PaO_2、PaO_2/FiO_2,降低血清T.BIL、Cr含量,减少TNF-α生成,减轻肺、肝、肾损伤程度。结果提示:大鼠腹腔自身粪便感染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鱼腥草对大鼠腹腔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有多方面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和发病机理的研究[D]. 曹卫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4

[2]. 通腑化痰法对急性脑缺血并发SIRS/MODS患者的临床干预[D]. 王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3]. 肠缺血再灌注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机理研究[D]. 刘苓. 四川大学. 2007

[4]. “肺合大肠”中的气机升降理论研究[D]. 李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5]. 多器官功能衰竭时胃肠多肽对肠粘膜肥大细胞活性的调节[D]. 蓝程. 重庆医科大学. 2002

[6]. 车载动物碰撞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及治疗[D]. 郭晓丽. 第叁军医大学. 2006

[7]. 胸部爆炸伤致急性肺损伤的机理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D]. 侯晓彬. 第四军医大学. 2002

[8]. 内毒素血症幼年大鼠小肠粘膜损伤时JNK/c-Jun及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及谷氨酰胺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 闻德亮. 中国医科大学. 2007

[9]. 鱼腥草对大鼠腹腔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D]. 黄龄瑾. 广西医科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和发病机理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