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习服论文_柯贤锋,何根林,董华平,吴刚,徐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习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习服,核磁共振,高温,氧化物,指数,环境,甲胺。

热习服论文文献综述

柯贤锋,何根林,董华平,吴刚,徐刚[1](2019)在《热习服对大鼠高原脑水肿的预防效应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热习服对大鼠高原脑水肿的预防效应及其机制。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C)组、热习服(HA)组(34℃,30 d)、缺氧(H)组(7 600 m,1 d)、热习服+缺氧(HHA)组(34℃30 d+7 600 m 1 d)。各组处理结束后,取脑组织比较其湿干质量比,对脑组织HE染色、FJB染色后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改变,取血液标本检测血常规、血气分析和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同时检测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水通道蛋白4(AQP4)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组(4.50±0.07)相比,H组脑组织湿干质量比(4.62±0.08)显着升高(P<0.05);HHA组脑组织湿干质量比(4.52±0.06)显着低于H组(P<0.05)。与C组相比,H组脑组织HE染色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细胞肿胀,胞质疏松,染色质分布不均匀,核明显固缩、破裂、溶解,细胞空泡化明显,FJB染色提示神经元变性增多;与H组相比,HHA组细胞损伤、神经元变性和凋亡程度显着改善。与C组相比,H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显着降低(P<0.05);与H组相比,HHA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进一步升高,但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着降低,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显着升高(P<0.05)。与C组相比,H组氧解离曲线发生右移;与H组相比,HHA组氧解离曲线发生右移。与C组相比,H组脑组织MDA含量和AQP4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H组相比,HHA组MDA含量和AQP4蛋白表达显着降低,HSP70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结论热习服可以有效预防大鼠高原脑水肿的发生,其机制与提高氧气供应、减轻氧化应激、改善细胞损伤等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罗雪,陈征辉,何根林,谭雨龙,李萍[2](2019)在《热习服训练复合缺氧训练增强耐热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经典热习服训练方法复合缺氧训练以探索提升机体耐热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在温度33℃以上、湿度大于70%的湿热条件下,以2018年某部队60名经严格筛查的男性健康志愿者为对象,进行为期12 d的热习服训练和测试。60名志愿者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热习服组和缺氧训练复合热习服组,每组20名。采集热习服前后耳温、心率、出汗量、心肺功能、综合感受评分、生理紧张指数(physiological strain index,PSI)、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VO_(2max))、心率为170次/min时的体力工作能力(physical work capacity at heart rate of 170 beats per minute, PWC_(170))进行耐热能力的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热习服组以及缺氧复合热习服组基础耳温、耐热测试后的耳温均显着下降(P<0.05),基础心率以及耐热测试后的心率均显着下降(P<0.05);PSI与呼吸频率也显着降低(P<0.05);出汗量、VO_(2max)、PWC_(170)、最大心输出量、氧耗量/最大心率、最大二氧化碳排出量、最大肺通气量均显着增加(P<0.05)。缺氧复合热习服组在耐热测试后的心率与耳温均低于热习服组(P<0.05),并且PSI与呼吸频率也出现显着降低(P<0.05)。与热习服组相比,缺氧复合热习服组的出汗量、VO_(2max)、PWC_(170)、最大心输出量、氧耗量/最大心率、最大二氧化碳排出量、最大肺通气量均显着增加(P<0.05)。结论在经典热习服训练基础上增加耐缺氧训练,能更有效地促进热习服的形成。(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范利君[3](2019)在《基于circular RNA表达及调控的大鼠热习服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热习服(Heat acclimation,HA)是机体对长期反复高温环境的适应性反应。目前HA的生物学效应已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HA分子机制及其调控网络的研究匮乏严重制约了热损伤的预防和治疗。Circular RNAs(circRNAs)是一类广泛分布的内源性RNA,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但circRNAs在HA的变化及作用尚未完全可知。本文研究了HA大鼠下丘脑差异表达的circRNAs,及其调控的下游miRNA和靶基因,并初步明确了其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这将为HA的监测和精准评估乃至促热习服相关措施的研发提供分子基础和研究依据。方法:(1)大鼠HA模型建立: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热习服组(HA组)和对照组(C组),HA组大鼠置于环境温度(35±1)℃,相对湿度(55±5)%的动物高温模拟舱,每天暴露2 h(2:30-4:30 pm),连续30天;C组大鼠在常温环境正常饲养。(2)Arraystar circRNAs芯片检测:HA模型建立后,收集大鼠下丘脑组织,采用高密度基因组芯片Arraystar Rat circRNAArrays(8x15K,Arraystar)检测大鼠下丘脑表达差异的circRNAs,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circRNA在HA中的生物学功能。(3)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验证:采用RT-qPCR技术验证差异表达的circRNA及其下游的miRNAs和靶基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量大鼠下丘脑MFAP4蛋白和HIF-1α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高密度基因组芯片共检测到13860个circRNAs(n=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HA组和C组大鼠下丘脑组织circRNAs表达谱存在差异,共有53个circRNAs存在显着差异,与对照组相比,28个circRNAs表达上调,25个circRNAs表达下调(Fold change≥1.5,P<0.05)。(2)GO分析发现circRNAs可能通过影响如细胞周期、细胞代谢和细胞迁移等相关编码基因的潜在功能参与HA的形成。KEGG通路发现可能的调控HA的通路有磷脂酶D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cGMP PKG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PI3K Akt信号通路、AGE RAGE信号通路、自噬和内吞作用。(3)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RT-qPCR验证了10个候选的circRNAs,4个miRNAs和17个mRN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A组大鼠下丘脑组织rno_circRNA_002960,rno_circRNA_014301,rno_circRNA_011190的表达分别上调3.34倍、1.41倍、1.73倍(P<0.05),rno_circRNA_010393的表达下调0.74倍(P<0.05)。其中rno_circRNA_014301,rno_circRNA_010393和rno_circRNA_011190与circRNA基因芯片结果一致。4个预测的miRNA中,rno-miR-23a-5p,rno-miR-3575和rno-miR-3561-3p分别表达下调0.65倍、0.39倍和0.35倍,rno-miR-20b-3p表达上调1.42倍(P<0.05)。17个预测的mRNA中,8个表达上调的mRNA和1个表达下调的mRNA得到了验证。Dusp7,Hnrnpa3,Lppr4,Hif-1α,Sec31a,Zbtb20,Fabp3,Lin28b的表达分别上调1.31倍、1.38倍、1.44倍、1.56倍、2.08倍、2.01倍、1.61倍、1.54倍和3.34倍(P<0.05),Mfap4表达下调0.67倍(P<0.05)。(4)MFAP4及HIF-1α蛋白表达验证:ELISA结果显示,HA组大鼠下丘脑组织HIF-1α的蛋白显著上调,MFAP4的蛋白表达显着下调。结论:(1)circRNA通过参与MAPK、cGMP PKG、AGE RAGE、自噬和内吞作用等多条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周期、细胞代谢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等相关途径参与HA形成。提示circRNA可能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在HA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发现3条通路可能促进HA的形成:rno_circRNA_014301-vs-rno-miR-3575-vs-Hif-1α可能调控缺氧反应通路;rno_circRNA_014301-vs-rno-miR-3575-vs-Lppr4和rno_circRNA_010393-vs-mir-20b-3p-vs-Mfap4可能调控脂质/脂蛋白代谢通路。(本文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期刊2019-04-08)

范利君,马强,王静[4](2018)在《circRNA在热习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RNA,与传统线性RNA不同,它是由反向剪接形成的无5'端帽子和3'端多聚腺苷酸尾部的环状闭合结构。circRNA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具有内生、丰富、保守、稳定、组织特异性等特点,且亚细胞定位存在差异。热习服(HA)能有效减少心肌耗氧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热应激蛋白表达,抑制炎性反应等过程。该文对HA生理效应与机制、circRNA功能与机制及其在HA和热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军事医学》期刊2018年08期)

宁波,宋青[5](2018)在《《部队热习服指南》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军军事训练强度增加,中暑特别是重症中暑(劳力型热射病)发病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部队军事训练。热习服训练是目前公认的预防中暑的最有效方法。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于2016年12月公开发表了我军第一部《部队热习服指南》(以下简称《指南》)[1],以期通过热习服训练提高部队指战员热耐受性,减少中暑的发生[2-3]。本文按照《指南》规定8条着重从我军实际情况出发对本《指南》进(本文来源于《空军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龙曙萍,李腾达,刘云,郭杰,张薇薇[6](2018)在《热损伤/热习服大鼠血清中microRNA-193a-3p的表达及与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热损伤/热习服大鼠血清中microRNA-193a-3p表达的变化及其与热休克蛋白(HSP70)、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45只体重、肛温、周龄基本一致的雄性大鼠并分为3组:热休克损伤组(HS)、热习服组(HA)和对照组(HC)。在高温实验舱中建立热休克损伤和热习服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采集大鼠心尖血并离心得到血清。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大鼠血清中的microRNA-193a-3p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HSP70和相关细胞因子IL-1β的蛋白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来比较HA组和HS组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icroRNA-193a-3p在叁组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99±0.30(HS),1.13±0.33(HA)和2.15±0.35(HC),其在HA和HS组中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在HS组中,microRNA-193a-3p与HSP70,IL-1β和TNF-α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821,-0.839,-0.578,均P<0.05)。在HA组,microRNA-193a-3p与HSP70,IL-1β呈负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r=-0.770,-0.766,均P<0.05)。结论 MicroRNA193a-3p在热损伤/热习服大鼠血清中表达减少,且可能参与热损伤/热习服的病理过程。(本文来源于《现代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曾朴[7](2017)在《高温环境下热习服训练及其效果评价指标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环境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会引起劳动者体温、心率、热感觉、劳累程度等一系列生理及心理参数的变化,进而影响劳动人员的身心健康和作业安全。而通过热习服训练,则能提高人体的热耐受能力,缓解高温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指标反映不同条件下的热习服训练效果,因此,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热习服训练对人体各单项指标的影响,进而建立结合生理及心理参数的综合指标,用以评价不同工况下的习服训练效果,为以后的热习服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利用人工环境舱进行热习服训练实验研究,采用跑步机模拟不同的训练强度,选取20名健康男大学生作为实验样本,并设置五组实验工况。标准工况下温度、湿度、劳动强度的组合是:36℃-50%-6km/h(模拟重度劳动强度),训练工况下,a组工况为38℃-50%-6km/h,b组工况为38℃-50%-4km/h(模拟中度劳动强度),c组工况为36℃-50%-6km/h,d组工况为36℃-50%-4km/h,e组工况为34℃-50%-6km/h。实验测量参数包括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直肠温度、耳膜温度、皮肤温度、热应变评分指数、热感觉、热舒适和自觉用力程度。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热习服训练能够改善高温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提高人体热耐受能力,但不同工况下的热习服训练对各单项指标的影响程度不一。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结合人体生理及心理参数的综合指标,并采用该指标评价各组工况下的热习服训练效果,同时分析了影响热习服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经热习服训练后,各组受试者(b组除外)在运动结束后的综合指标值均出现显着降低,表明热习服训练对降低人体热应力的积极作用,且劳动强度是影响热习服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最后本文根据不同工况下的综合指标值随训练次数、运动时间的变化规律,构建综合指标的预测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曾朴,朱能[8](2017)在《高温环境热习服训练中PSI与PeSI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热习服训练中生理应激指数(PSI)和感知应激指数(PeSI)的变化以及二者间的关系,利用人工环境舱开展高温环境下的热习服训练试验。首先,以16名身体健康的男性大学生为被试,将他们随机分配到由不同温度和劳动强度组成的工况下,测试并计算他们的PSI和PeSI;然后,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热习服在训练前后PSI与PeSI的差异性,运用方差分析法分析温度和劳动强度对PSI与PeSI的影响,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PSI与PeSI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热习服训练可以降低被试的PSI和PeSI;训练时的劳动强度是影响PSI与PeSI的关键因素;依据PeSI可以预测PSI,但在不同工况下预测的准确度不同,当环境温度为36~38℃,相对湿度为50%时,重度劳动强度工况下依据PeSI预测PSI的准确度大于中度劳动强度工况。(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梁涵[9](2017)在《热习服过程中血液和尿液代谢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环境可分为湿热环境和干热环境。我国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为湿热环境,夏季温度超过35℃,甚至40℃的极端高温天气并不罕见,并且昼夜温差小,湿度高。这种高湿热环境严重影响人体散热,而在此环境下从事高强度体力活动时,产热增加和散热困难更易导致体温升高,热应激水平加剧,严重者可致热应激损伤、中暑甚至死亡。恶劣的高温高湿天气外加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是对我军军事作业的巨大挑战。目前,全世界公认的能有效地适应热环境,提高机体在热环境下工作效率的方法为热习服。热习服(heat acclimation)是指机体在长期热环境刺激下,出现一系列提高机体对热环境适应性,降低对热环境敏感性的反应[1]。热习服的训练方法有单纯依靠长期热暴露达到热习服,或者长期有效地锻炼有较好的体质能更好地应对热环境,亦或是在热环境下结合运动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可达到热习服状态。因此,热习服训练是提高高热地区我军战士战斗力,为我军挑选更适应热环境作业的优秀战士提供指导性意义。当前评价热习服的方法多为一些物理性指标如核心温度、口腔温度或皮肤温度的上升幅度、出汗率以及心率等指标的变化来评判热习服效果。然而,这些指标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波动幅度较大,不利于在我军军事作业环境下检测。因此,急需寻找热习服相关的敏感度高,特异性好的标志物。一般条件下,机体的生化代谢过程的改变,如酶、神经递质、激素的分泌和受体活性的改变,以及与此相伴随的代谢终末产物的变化,要早于体温和心率等物理学指标的变化,且其敏感性也可能高于物理学指标。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热习服过程中及热习服后血液和唾液内热休克蛋白、应激相关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变化,但有关在此过程中血液和体液内代谢终末产物的变化规律及在热习服程度判断中的可能作用尚未见报道。代谢组学是一种发现分子标志物的工具,能全面检测机体体液或组织成分微小变化的高通量测量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分子标志物的筛选,为研究热习服过程中血浆和尿液代谢物质变化规律以及筛选热习服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提供了可能。本研究先构建大鼠热习服模型,检测热习服状态下大鼠与未经热习服大鼠血浆中代谢物质变化的变化规律,筛选热习服分子标志物;再建立人体热习服模型,检测人体热习服过程中血浆和尿液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以及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热环境运动刺激前后血浆和尿液代谢产物变化,筛选热习服分子标志物。第一部分热习服影响大鼠血液代谢物质的变化规律的研究目的探究热习服对大鼠血浆代谢代谢产物的影响,筛选热习服特异性标志物。方法20只SD大鼠通过负重力竭游泳实验筛选出16只体格相当的大鼠,随机分为热习服组和对照组(n=8),热习服组大鼠经2 h/d热习服训练,对照组大鼠不做相应处理,14 d后的次日采集两组大鼠眼眶血。休息4 d后所有大鼠均经热环境运动刺激30 min,麻醉后取腹主动脉血并离心取血浆。使用Bruker 600 MHZ核磁共振检测两组大鼠血浆中代谢产物的1HNMR谱,分析热习服及热环境运动刺激后血浆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热习服组大鼠在热习服后血浆中不饱和脂肪酸、谷氨酸、脂质和二甲胺的含量升高,而葡萄糖、肌醇、牛磺酸、苏氨酸和叁甲胺氧化物含量均下降(P<0.05);而在热环境运动刺激后,热习服组大鼠血浆中叁甲胺氧化物、谷氨酸和脂质的含量均下降(P<0.05)。结论经热习服和热环境运动刺激后,大鼠血浆中代谢物质发生明显变化。叁甲胺氧化物有可能作为热习服的指示性标志物,为制定热习服客观评价体系提供有意义的线索。第二部分热习服影响人体血液和尿液代谢物质的变化规律的研究目的探讨人体热习服过程中代谢物质的变化规律以及热习服对机体的保护作用,筛选热习服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方法124名学兵经过给予一次热环境运动刺激后,根据身高、体重丢失率、口腔温度差以及心率差指标筛选出49名合格学兵。将挑选好的49名学兵随机分为试验组(25名)和对照组(24名),每组取前20名参加试验,剩下为替补人员。试验组学兵每天进行1 h为期14 d的高温中强度的热习服训练;对照组学兵则自由活动1 h,为期14 d。休息4 d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热环境运动刺激试验,分别在热习服试验的第1 d、8 d、15 d、热环境运动刺激当日试验前、后采集两组学兵的静脉血和晨起首次中段尿液,采用核磁共振法检测两组血浆和尿液代谢物质的含量。结果热习服试验第8 d与第1 d相比,试验组血浆中二甲胺氧化物、谷氨酸、不饱和脂肪酸和乳酸的含量上升(P<0.05),而叁甲胺氧化物、葡萄糖、肌醇、苏氨酸和脂质的含量下降(P<0.05);热习服试验第15 d较第8 d相比,试验组血浆中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质的含量上升(P<0.05),而叁甲胺氧化物、葡萄糖、苏氨酸和乳酸的含量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热环境运动刺激前血浆中谷氨酸、脂质和乳酸的含量上升,而叁甲胺氧化物和苏氨酸的含量下降(P<0.05);热环境运动刺激后,试验组血浆中二甲胺氧化物的含量升高,而葡萄糖、苏氨酸、叁甲胺氧化物、谷氨酸、乳酸和脂质的含量降低(P<0.05)。但是,在热习服过程中和热环境运动刺激前后,两组间尿液代谢物质含量未发现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热习服试验过程中和热环境运动刺激前后,试验组血浆内叁甲胺氧化物和苏氨酸含量持续下降,可能参与了热习服过程对机体的保护作用,有可能作为热习服的指示性标志物,为甄选优秀的高温作业战士提供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梁涵,康争春,李玉祥,常文军,任浩[10](2016)在《热习服对大鼠血液代谢产物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鼠经热习服及后续热环境运动刺激后血浆中代谢产物的变化特征,筛选热习服特异性的指示标志物。方法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热习服组和对照组(n=8),热习服组大鼠经每日2h热习服训练,对照组大鼠不做相应处理,连续14d,结束后次日采集两组大鼠眼眶血。休息4d后所有大鼠均经热环境运动刺激30min,麻醉后取腹主动脉血并离心取血浆。使用Bruker 600 MHz核磁共振谱仪检测两组大鼠血浆中代谢产物的1 HNMR谱,分析热习服及热环境运动刺激后大鼠血浆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热习服组大鼠在热习服后血浆中不饱和脂肪酸、谷氨酸、脂质和二甲胺的含量升高,而葡萄糖、肌醇、牛磺酸、苏氨酸和叁甲胺氧化物含量均下降(P<0.05);而在热环境运动刺激后,热习服组大鼠血浆中叁甲胺氧化物、谷氨酸和脂质的含量均下降(P<0.05)。结论经热习服和热环境运动刺激后,大鼠血浆中代谢物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叁甲胺氧化物有可能作为热习服的指示性标志物,为制定热习服客观评价体系提供有意义的线索。(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热习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经典热习服训练方法复合缺氧训练以探索提升机体耐热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在温度33℃以上、湿度大于70%的湿热条件下,以2018年某部队60名经严格筛查的男性健康志愿者为对象,进行为期12 d的热习服训练和测试。60名志愿者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热习服组和缺氧训练复合热习服组,每组20名。采集热习服前后耳温、心率、出汗量、心肺功能、综合感受评分、生理紧张指数(physiological strain index,PSI)、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VO_(2max))、心率为170次/min时的体力工作能力(physical work capacity at heart rate of 170 beats per minute, PWC_(170))进行耐热能力的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热习服组以及缺氧复合热习服组基础耳温、耐热测试后的耳温均显着下降(P<0.05),基础心率以及耐热测试后的心率均显着下降(P<0.05);PSI与呼吸频率也显着降低(P<0.05);出汗量、VO_(2max)、PWC_(170)、最大心输出量、氧耗量/最大心率、最大二氧化碳排出量、最大肺通气量均显着增加(P<0.05)。缺氧复合热习服组在耐热测试后的心率与耳温均低于热习服组(P<0.05),并且PSI与呼吸频率也出现显着降低(P<0.05)。与热习服组相比,缺氧复合热习服组的出汗量、VO_(2max)、PWC_(170)、最大心输出量、氧耗量/最大心率、最大二氧化碳排出量、最大肺通气量均显着增加(P<0.05)。结论在经典热习服训练基础上增加耐缺氧训练,能更有效地促进热习服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习服论文参考文献

[1].柯贤锋,何根林,董华平,吴刚,徐刚.热习服对大鼠高原脑水肿的预防效应及其机制研究[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9

[2].罗雪,陈征辉,何根林,谭雨龙,李萍.热习服训练复合缺氧训练增强耐热能力的研究[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9

[3].范利君.基于circularRNA表达及调控的大鼠热习服分子机制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9

[4].范利君,马强,王静.circRNA在热习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2018

[5].宁波,宋青.《部队热习服指南》解读[J].空军医学杂志.2018

[6].龙曙萍,李腾达,刘云,郭杰,张薇薇.热损伤/热习服大鼠血清中microRNA-193a-3p的表达及与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8

[7].曾朴.高温环境下热习服训练及其效果评价指标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7

[8].曾朴,朱能.高温环境热习服训练中PSI与PeSI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7

[9].梁涵.热习服过程中血液和尿液代谢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

[10].梁涵,康争春,李玉祥,常文军,任浩.热习服对大鼠血液代谢产物影响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育雏早期热习服对肉仔鸡第15-2...生长后期急性热暴露对育雏早期热习生长后期慢性热暴露对育雏早期热习生长后期慢性热暴露对育雏早期热习生长后期慢性热暴露对育雏早期热习生长后期慢性热暴露对育雏早期热习

标签:;  ;  ;  ;  ;  ;  ;  

热习服论文_柯贤锋,何根林,董华平,吴刚,徐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