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电镜去除染色涂层后细菌和管塞的观察

扫描电镜去除染色涂层后细菌和管塞的观察

一、扫描电镜对清除玷污涂层后细菌及管塞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1](2020)在《基于卤胺化合物的复合抗菌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感染,乃至其生物膜的形成对医疗、工业以及环境等领域造成严重的危害,并威胁着人类健康。为了有效控制和阻止致病菌及其他微生物的感染,近年来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开发高效的抗菌手段,制备性能优良的抗菌材料。纺织品尤其是棉织物由于其亲水性较好且结构中存在丰富的多糖类营养物质极易携带致病菌并使之滋生。因此,为了提高纺织品的应用价值扩大其适用范围,抗菌整理逐渐成为重要的功能性整理。卤胺化合物作为高效、广谱的新兴抗菌剂,可有效的阻止微生物繁殖进而减弱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在众多种类的抗菌剂中脱颖而出,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人类健康和环境卫生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卤胺化合物在紫外光照下容易分解,使含氯量损失进而导致抗菌性能下降。因此提升卤胺抗菌剂的光稳定性尤其是紫外稳定性能,在其实际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备高效且紫外稳定性能优异的卤胺抗菌材料。基于卤胺抗菌剂的结构,设计和制备两种不同的环状卤胺化合物前驱体,并整理到棉织物上,制备高效的抗菌棉织物;在所合成卤胺抗菌剂的基础上,引入无机纳米二氧化钛(TiO2),并对棉织物进行同浴整理,有效增强所制备卤胺抗菌剂和抗菌棉织物的紫外稳定性,为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基础;利用纳米TiO2的尺寸及光学特性,制备稳定、高效抗菌的卤胺改性纳米TiO2杂化材料,为核壳结构有机-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提供新方向;基于卤胺化合物和季铵盐抗菌剂的抗菌机理及静电性能,合成高分子复合抗菌剂,并将其应用到棉织物表面,制备紫外稳定性能良好的棉纺织品。首先,分别制备了两种环状卤胺抗菌剂前驱体,六元环异氰尿酸结构1-(2,3-二羟基丙基)-S-三嗪-2,4,6-三酮(DTT)和五元环海因结构3-(3-氯-2-羟基丙基)-5,5-二甲基海因(CHPDMH),通过轧-烘-焙工艺将其整理到棉织物上。抗菌测试结果显示,DTT整理织物可在1 min接触时间内杀死接种数量为1.00×107 CFU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0 min内杀死数量为2.00×107 CFU的大肠杆菌O157:H7;CHPDMH整理织物可在5 min接触时间内杀死99.999%接种数量为1.90×107 CFU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100%接种数量为1.13×107 CFU的大肠杆菌O157:H7。紫外稳定性测试结果可得,DTT整理织物经紫外光照24 h后,织物含氯量由0.27%下降到0.02%,重新氯化后可恢复至初始的37%;CHPDMH整理织物经紫外光照24 h后,含氯量从0.25%下降到0.05%,重新氯化后可恢复92%。两种卤胺抗菌剂前驱体整理织物经氯化后均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但经紫外光照射短时间内含氯量损失过快,尤其是DTT整理织物经重新氯化大部分活性氯含量不可恢复。其次,针对所制备的卤胺化合物前驱体1-(2,3-二羟基丙基)-S-三嗪-2,4,6-三酮(DTT)紫外稳定性差的缺点,在DTT整理棉织物体系中引入金红石型二氧化钛(TiO2),并通过轧-烘-焙的方式将两者整理固着到棉织物上。整理后的棉织物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可在5 min接触时间内使10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失活。紫外稳定性测试结果显示,TiO2的引入可有效提升卤胺化合物整理织物的紫外稳定性,随着紫外光照时间的延长,其含氯量与DTT整理织物相比损失程度减小,经紫外光照射24 h后,TiO2添加量为3%的整理织物,其含氯量从0.30%下降到0.09%,重新氯化后含氯量基本可恢复至初始含量,抗菌织物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在卤胺化合物前驱体和TiO2共混制备抗菌棉织物体系中,充分证明了TiO2的引入可以提升卤胺化合物的紫外稳定性。将纳米TiO2作为核结构,采用卤胺化合物前驱体对其进行包覆,进一步考察具有核壳结构杂化材料的紫外稳定性能和抗菌性能,制备了以卤胺抗菌剂前驱体3-烯丙基-5,5-二甲基海因(ADMH)及其共聚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包覆层的核壳结构纳米材料,探索紫外光照下核壳结构卤胺化合物/TiO2杂化材料的耐久性。经抗菌结果显示,所制备的TiO2@poly(ADMH-co-MMA)-Cl NPs可分别在10 min和30 min内杀死10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且通过NIH3T3成纤维细胞相容性测试可看出其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紫外稳定性测试可得,所制备的纳米颗粒具有优异的紫外稳定性和再生性能,经紫外照射72 h后,仅有42%的活性氯含量损失,且重氯化后可恢复至初始的73%,经8个循环的紫外再生性能测试,纳米颗粒的活性氯含量从1.26%降至0.98%。将杂化材料涂层到棉织物上制备抗菌棉织物,所制备的织物具有优异的抗菌效果。在五元环海因结构卤胺化合物前驱体结构中引入芳香环共轭体系,从结构上增强卤胺化合物的紫外稳定性,并进一步对TiO2进行包覆,制备高效耐久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在包覆前对纳米TiO2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可直接分散到油相单体中进而引发聚合,同时在包覆层卤胺化合物结构中引入芳香环结构,制备卤胺化合物/纳米TiO2杂化颗粒MPS-TiO2@PVBC-DMH-Cl NPs,拟进一步提高杂化材料的紫外稳定性。抗菌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杂化颗粒可在10 min内杀死10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基于其对浮游细菌优异的抗菌性能,进一步测试了杂化材料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生物膜的作用,测试结果可看出MPS-TiO2@PVBC-DMH-Cl NPs对生物膜的生长和形成具有抑制作用,且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紫外稳定性测试表明,经紫外照射72 h后,有48%的活性氯含量损失,但重新氯化后可恢复至初始的87%,相较于上一部分研究其紫外稳定性具有更进一步的提升。所制备的杂化材料可涂层到棉织物表面制备抗菌棉织物。卤胺化合物在紫外光照条件下有效氯损失严重,以上研究证明通过TiO2的引入可以有效提升杂化材料的紫外稳定性,为了探索提升卤胺化合物紫外稳定性的另一途径,在体系中引入季铵盐结构,分别制备了带有季铵盐正电荷和羧酸盐负电荷的两种卤胺抗菌剂前驱体聚合物PQDM和PAM,采用层层自组装方式整理到棉织物上。卤胺/季铵盐聚电解质复合抗菌剂相对稳定,在使用过程中,卤胺组分与季铵盐组分具有协同抗菌效果。抗菌测试结果表明,整理织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且织物氯化后,可在短时间内使杀菌率达到100%,并能有效抑制生物膜的形成。此外,整理织物具有良好的耐汗渍及耐水洗性能。经紫外照射12 h,其含氯量下降到0.10%,再次氯化后含氯量可恢复至初始的92%,具有优异的恢复性能。通过细胞相容性测试,所制备的抗菌织物对小鼠成纤维细胞显示出良好的相容性。

张杉[2](2019)在《SBU牙本质保护膜的牙本质封闭性能及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即刻牙本质封闭(Immediate dentin sealing,IDS)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接受并广泛应用于活髓牙的治疗之中。IDS技术中牙本质保护膜的选择具有多样性,但并不是所有的牙本质粘接剂(dentin bonding agent,DBA)都适用于IDS技术,需要对DBA的性能进行评价与筛选。本文拟通过体外实验评估Single Bond Universal(SBU)对牙本质小管的即刻封闭性能以及对不同树脂粘接系统粘接强度的影响,为SBU的椅旁IDS操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扫描电镜观察:选16颗健康完整的第三磨牙,高速手机磨除牙体颊侧釉质,暴露出平整的牙本质表面,用6%柠檬酸酸蚀处理去除表面玷污层,制作牙本质敏感模型。将16颗牙齿随机分为两组(n=8),对照组颊侧牙本质表面不做特殊处理,实验组在颊侧牙本质表面按IDS技术要求涂布SBU牙本质封闭剂。扫描电镜下观察两组样本颊侧牙本质表面及纵剖面形貌,定性分析SBU对牙本质小管的即刻封闭性能。2.剪切强度测试:选择完整健康的第三磨牙36颗,储存于1%氯胺溶液中1-3个月,高速手机磨除颊、舌侧釉质,使颊、舌侧形成平行且面积均大于4mm×4mm的牙本质表面。将36颗牙分为三组(n=12),分别为A组:Multilink Speed自粘接系统、B组:OptiBond Versa+NX3自酸蚀粘接系统、C组:Tetric N-Bond+Variolink Esthetic DC全酸蚀粘接系统,每组样本均以颊侧为实验组,舌侧为对照组。颊侧粘接界面干燥后模拟临床IDS操作流程涂布SBU,光照固化,并用马克笔做标记;舌侧粘接界面不做任何处理。模拟临床的临时修复过程在牙体颊、舌侧均粘接临时粘接端,置于37℃恒温水浴中24小时后去除临时粘接端,清洁粘接界面。采用流动树脂制作72个直径(d)为4mm,高度(h)为3mm的预成树脂柱,A、B、C三组不同粘接系统分别按照说明书要求将预成树脂柱粘接于牙体颊、舌侧表面。将样本包埋后行剪切强度测试并作统计学分析,评估SBU作为牙本质保护膜对不同树脂粘接系统与牙本质之间粘接强度的影响。结果1.扫描电镜观察:对照组6%柠檬酸酸蚀后电镜观察可见牙本质表面牙本质小管口完全暴露,管径增大,分布均匀,表面清洁,无玷污层;纵剖面见牙本质小管全程开放空虚,反应了牙本质敏感的形态特点,较好的构建了敏感牙本质模型。实验组SBU预处理后的牙本质表面可见,SBU可封闭大部分牙本质小管口,仅有少量暴露,粘接剂分布较为均匀,无堆叠;纵剖面显示涂布封闭剂后可形成一定厚度的树脂层,SBU树脂粘接剂与牙本质小管形成树脂微机械嵌合结构。2.剪切强度试验:SBU即刻牙本质封闭剂预处理后,A组牙本质粘接强度增加5.57±1.06MPa,B组牙本质粘接强度增加3.76±1.17MPa,C组牙本质粘接强度增加1.41±2.01MPa,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3M SBU牙本质小管即刻封闭效果优异,且成膜厚度理想,满足IDS技术中对DBA的选择要求。2.SBU作为即刻牙本质封闭剂可显着增强自粘接系统Multilink Speed、自酸蚀粘接系统OptiBond Versa+NX3、全酸蚀粘接系统Tetric N-Bond+Variolink Esthetic DC 3种临床常用树脂粘接系统与牙本质之间的粘接强度,临床中配伍使用可优化树脂粘接的效果。

许岩[3](2014)在《Er:YAG激光与高速手机处理乳牙牙本质表面对树脂剪切强度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研究Er:YAG激光和高速手机处理乳牙牙本质后对复合树脂剪切强度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下颌乳前牙共124颗,分别包埋在大小为3cm×5cm的超硬石膏中。并随机分为A、B、C、D4个组,每组31颗牙齿。A组和B组用Er:YAG激光(功率2W)暴露乳牙唇面牙本质,C组和D组用高速手机暴露乳牙唇面牙本质,每组随机抽取1个样本进行扫描电镜取像并观察比较。A组和C组样本进行酸蚀处理后,其余120个样本树脂充填后进行剪切强度测试并统计分析。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发现Er:YAG激光处理的乳牙牙本质表面不平,呈鱼鳞状、波浪状的粗糙外观,表面清洁无玷污层,牙本质小管口清晰可见,管周牙本质较管间牙本质突出于表面,大量开放的牙本质小管口呈“袖口”样外观;高速手机处理的牙体表面留下横纹,切面较平,表面覆盖一层致密的玷污层,并伴有明显的龟裂,牙本质结构不清晰,牙本质断面上偶见牙本质小管开放。剪切强度经统计分析得出A组的剪切强度为(11.45±3.79)Mpa,B组为(9.78±3.35)Mpa,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尚不能认为A组与B组的剪切强度有不同;C组为(8.97±4.03)Mpa,D组(5.90±3.29)Mpa,C组与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认为C组与D组的剪切强度不同;A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认为A组与C组的剪切强度不同;B组与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认为B组与D组的剪切强度不同。结论:乳牙牙本质表面使用功率为2W的Er:YAG激光处理后,是否联合酸蚀处理均可提高其与复合树脂间的剪切强度;高速手机联合酸蚀处理乳牙牙本质可提高复合树脂剪切强度。

杨柳青[4](2013)在《不同冲洗液残余药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粪肠球菌为革兰阳性兼性厌氧菌,它是再感染根管中检出率最高的细菌,在根管治疗失败及难治性根尖周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管系统解剖结构复杂,存在机械预备与化学预备无法到达的部位,要完全清除根管系统内的细菌是不可能的。因此为防止根管再感染的发生,抑制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再形成,维持根管系统内粪肠球菌数量低于致病量尤其重要。目前有关冲洗液性能的研究多集中于冲洗液杀菌性能的研究,有关冲洗液残余抗菌活性的研究较少。现今多用浸泡方法构建粪肠球菌感染模型,基于此模型的局限性,未能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较快捷直观的方法,研究根管冲洗液残余对牙本质小管内粪肠球菌的抑制能力。近年有学者提出用离心方法构建牙本质感染模型,此方法建立的感染模型进入牙本质内的细菌更多,用于评价冲洗液灭菌性能结果更可靠。结合新的感染模型可更准确评价冲洗液残抑制粪肠球菌能力。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观察各冲洗液处理牙本质样本后,24h样本表面残留冲洗液对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选择出24h内,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效果最好的根管冲洗液,然后用离心的方法,建立粪肠球菌感染模型,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根管冲洗液处理此感染模型0d、7d后牙本质小管中粪肠球菌活菌情况。从牙本质表面与牙本质小管,两方面观察根管冲洗液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情况,评价其残余抗菌活性,为临床选择控制粪肠球菌感染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材料和方法1.不同冲洗液残余药对牙本质表面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影响粪肠球菌复苏、厌氧培养与细菌鉴定,绘制粪肠球菌24h生长曲线。制备4mm×4mm×0.5mm牙本质片样本60个随机分成6组,样本分别浸泡于0.9%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5.25%、2.5%次氯酸钠溶液、17%乙二胺四乙酸(EDTA)溶液10%柠檬酸溶液和2%氯己定溶液中3min,随后将样本移入24孔板中,分别注入400μl预备好的粪肠球菌细菌悬液,厌氧培养24h,经LIVE/DEAD BacLight荧光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成情况,60倍水镜观察样本,每个样本随机抽取2个区域由内向外扫描获取X、Y、Z轴图像。共得120个区域扫描图片。Imaris7.2.3软件获取三维重建图片Bioimage-L软件统计三维重组图像活菌体积,SPSS13.0处理数据,各组生物膜观测指标间进行随机区组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SNK(Student-Neuman-Keuls)进行均数两两比较。获取每组平均活菌体积与阴性对照组平均活菌体积相比计算每组冲洗液平均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比率。2.离心法构建牙本质块粪肠球菌感染模型选择因正畸拔除的健康前磨牙17颗,于釉牙骨质界下截取4mm长圆柱状牙本质块,GG钻扩大根管,纵向劈开,600目水磨砂纸去除牙骨质,并调整牙本质样本厚度,为2mm低速球钻调整样本宽度,使其与超滤离心管大小一致。最后制备33个4mm×4mm×2mm大小,半圆柱状牙本质块样本,去除牙本质块表面玷污层,随机抽取1个样本电镜观察玷污层去除情况。确定玷污层去除干净后,样本置于超滤离心管中,树脂封闭样本与管壁间隙。为检验定速离心的方法是否能使液体进入牙本质小管,先检验用定速离心的方法能否使结晶紫染料进入牙本质小管中,随机抽取5个预备好的牙本质块样本,加入结晶紫溶液后,按以下离心速度顺次离心1400g,2000g,3600g,和5600g,每次离心5min共离心两次,在每次离心中均去除渗出的结晶紫溶液,并加入新鲜结晶紫溶液。在另外5个牙本质块样本中加入结晶紫溶液静置24h。观察离心法是否能使染色液透过牙本质块。确定定速离心的方法有效后,随机抽取2个预备好的样本,加入粪肠球菌悬液,按上述离心法离心,吖啶橙染色液染色后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确定模型建立成功后将剩下的20个样本随机分成两组:A组加入粪肠球菌菌液后,按上述方法顺次定速离心;B组为空白对照组加入BHI液体培养基后顺次定速离心;两组分别随机抽取一半样本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另一半样本经LIVE/DEAD BacLight荧光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3.冲洗液残余药量对本质小管内粪肠球菌生长的影响选择因正畸拔除的健康前磨牙6颗,按上述方法制备牙本质块样本。共制备12例4mm×4mm×2mm大小半圆柱状牙本质块样本,加入粪肠球菌菌液,按上述离心方法离心。将预备好的样本随机分成四组:5.25%次氯酸钠溶液0d组、5.25%次氯酸钠溶液7d组;2%氯己定溶液0d组,2%氯己定溶液7d组。样本分别经5.25%次氯酸钠溶液,与2%氯己定溶液处理。抽取0d组样本,经LIVE/DEAD BacLight荧光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每个样本随机抽取2个区域观察。剩下的7d组样本置于厌氧菌培养箱中,培养7d后取出,LIVE/DEAD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样本牙本质内细菌清除情况。Imaris7.2.3软件获取三维重建图片,Bioimage-L软件统计三维重组图像活菌体积计算每组样本活菌比例,SPSS13.0处理数据。结果1.24h内细菌生长曲线图显示,16h进入了稳定期。各组冲洗液对粪肠球菌生物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氯己定溶液组活菌数最少,能抑制99.9%细菌生物膜形成,次氯酸钠溶液组活菌数多,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最差分别抑制13.3%、18.8%细菌生物膜形成,17%乙二胺四乙酸溶液与10%柠檬酸溶液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次于2%氯己定溶液组,分别能抑制43.8%与45.3%细菌生物膜形成。2.成功建立粪肠球菌感染模型。定速离心组,见结晶紫染料从牙本质髓腔面渗透到牙骨质面,浸泡组牙本质表层髓腔面呈深紫色,深层牙本质组织清洁未见任何紫色染料存在。表明,离心方可以使结晶紫染色液透过牙本质,同样菌液也可以透过牙本质。荧光显微镜结果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结果,均显示,牙本质样本中有大量长短不一的绿色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大部分牙本质小管被细菌浸润,属于重度感染模型。空白对照组未见有细菌浸润,仅见少量零散浅绿色荧光。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牙本质块髓腔面,可见大量粪肠球菌成团块状聚集于牙本质小管口,并浸润到牙本质小管内,牙本质小管内见大量细菌浸润,大部分细菌形态规则,阴性对照组未见细菌浸润,牙本质小管通畅,结构清晰,胶原纤维交织成网并嵌入管壁。3.结果显示,5.25%次氯酸钠溶液7d组活菌体积较5.25%次氯酸钠溶液0d组多,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氯己定溶液0d组活菌体积与2%氯己定溶液7d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2%氯己定残余药液在7d内对牙本质小管内粪肠球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5.25%次氯酸钠残余药液在7d内对牙本质小管内粪肠球菌未显示出抑制作用。结论五种根管冲洗液24h内,均不同程度抑制牙本质表面粪肠球菌细菌生物膜形成,其中2%氯己定溶液能力最强,次氯酸钠最弱。离心方法建立的牙本质块粪肠球菌感染模型,细菌能浸润牙本质小管并侵入牙本质小管深部。2%氯己定溶液7d内可持续抑制牙本质小管内粪肠球菌生长。

周洪尉[5](2013)在《根管玷污层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管玷污层是指在牙体牙髓病根管治疗时,在使用根管预备器械清理根管及根管成型的过程中,产生并黏附于根管壁并且有一部分深入牙本质小管中的一层污染涂层。根管玷污层对于根管治疗是否成功,以及术后远期效果均具有重要意义。普通冲洗液如生理盐水、蒸馏水等均无法清除玷污层,需使用特殊冲洗液如次氯酸钠溶液等才可去除,现今临床上无论是手用器械还是机用器械进行根管清理、成型后均无可避免地产生了玷污层,但是通过根管预备方法的改进可以减少玷污层的产生。本文从根管玷污层的产生过程、意义及去除措施等方面综述根管玷污层的研究进展。

邹璇[6](2012)在《三种脱敏剂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及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牙本质过敏症(Dentin Hypersensitivity, DH)是一种常见的牙体硬组织疾病,暴露的牙本质受到温度刺激、气流刺激、机械刺激、渗透性刺激或化学刺激后,所导致的一种尖锐、短暂的酸软、疼痛的感觉,且不能归类于任何牙体缺损或病损所导致的疼痛[1]。近年来,随着现代口腔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口腔保健意识的提高,成年人口腔内余留牙数增多的同时,因牙体磨损磨耗、牙本质暴露而导致的牙本质过敏症的发病率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美容修复的广泛开展,因切割大量牙体组织而导致的预备后牙本质过敏也成为该疾患的重要病因。基于Br nnstr m的流体动力学理论,对牙本质过敏症的有效治疗为:封闭牙本质小管或采用含钾化合物阻断牙本质小管内的神经传导[2],从而避免疼痛产生。目前采用的脱敏剂种类较多,根据其机制可分为:阻断抑制性脱敏剂,腐蚀性脱敏剂,阻塞性脱敏剂,诱导性脱敏剂,覆盖性脱敏剂等。理想的牙本质脱敏剂不仅要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简便的临床操作方式、优越的治疗效果,还应具备一定的封闭的耐久性[3],以抵抗口腔环境的温度变化、机械磨耗等各种影响,从而获得持久稳定的脱敏效果。同样,当使用脱敏剂预防牙体预备后牙本质过敏症时,不仅要防止脱敏剂影响基牙与修复体的适合性,还要了解脱敏剂对牙本质粘接性能的影响。临床上使用的粘接剂和脱敏剂种类繁多,机理各不相同,而使用脱敏剂是否会影响修复体的粘接效果,则需要进一步研究。本课题选取了覆盖性脱敏剂Hybrid Coat、腐蚀性脱敏剂Gluma、阻塞性脱敏剂极固宁,建立了敏感牙本质模型及磨切后牙本质模型,比较了三种脱敏剂对敏感牙本质的封闭效果及耐久性,评价了三种脱敏剂对磨切后牙本质的封闭效果及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上合理应用脱敏剂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本课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三种脱敏剂对敏感牙本质的封闭效果及耐久性的研究1.构建敏感牙本质模型,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牙本质渗透率测定(Dentin permeability analysis)等方法比较三种脱敏剂对敏感牙本质的封闭效果。研究发现:三种脱敏剂均可显着降低敏感牙本质的渗透率、封闭开放的牙本质小管(P <0.05);不同脱敏剂的封闭效果间有显着性差异(P <0.05),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Hybrid Coat(牙本质渗透率降低了99.42%),Gluma(牙本质渗透率降低了61.61%),极固宁(牙本质渗透率降低了42.03%)。2.应用冷热循环(Thermal cycling)及牙刷磨耗(Toothbrush abrasiontest)对三组脱敏处理后的牙本质试件进行老化处理,测量牙本质渗透率的变化,比较三种脱敏剂对敏感牙本质的封闭效果的耐久性。研究发现:HybridCoat组和Gluma组老化处理后的渗透率与处理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极固宁组老化处理后的渗透率(7.79±0.89μL/min)较老化前(5.23±0.95μL/min)显着升高、封闭效果减弱(P <0.05)。第二部分:三种脱敏剂对磨切后牙本质的封闭效果及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3.构建磨切后牙本质模型,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亚甲基蓝溶液渗透法等方法比较三种脱敏剂对磨切后牙本质的封闭效果。研究发现:三种脱敏剂均可不同程度的封闭磨切后牙本质,降低磨切后牙本质的渗透性,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Hybrid Coat,Gluma,极固宁。Hybrid Coat处理组和Gluma处理组亚甲基蓝色素最深渗透深度1.4mm,而极固宁组的亚甲基蓝色素最深渗透深度2.3mm。4.通过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Micro-tensile bond strength,μTBS)、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比较三种脱敏剂对全酸蚀粘接剂、自酸蚀粘接剂牙本质粘接强度及其粘接界面形态的影响,研究发现:Hybrid Coat及Gluma脱敏剂对全酸蚀及自酸蚀粘接剂的粘接强度无明显影响(P>0.05);极固宁处理可显着降低全酸蚀及自酸蚀粘接剂的粘接强度(P <0.05)。

陈建洪,李玲,唐倩,陆超云,黄娴娴[7](2010)在《两种根管冲洗方法联合不同冲洗液对粪肠球菌作用的体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两种根管冲洗方法联合不同的冲洗液对抑制粪肠球菌的效果。方法将58颗单根管离体正畸牙根管预备后消毒,随机选取2颗检查灭菌效果,剩余56颗根管预备后接种粪肠球菌21d,按照冲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超声根管冲洗组以及人工注射器冲洗组,每种冲洗方法中按照冲洗液的不同分为17%EDTA+1%NaClO(A组)、17%EDTA+2.5%NaClO(B组)、5.25%NaClO(C组)、0.9%NaCl(D组阳性对照组),每组7个标本,分别于根管冲洗前、后进行细菌取样培养计数,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无论在超声根管冲洗组或是人工注射器冲洗组,冲洗后各组根管内粪肠球菌量均显着下降(P<0.05),其中A、B、C三组冲洗液与D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A、B、C三组间两两对比,B组与A、C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将超声根管冲洗法与人工注射器冲洗法相比较,发现在A组与C组中,两种方法有显着差异(P<0.05),B组中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 17%+2.5%NaClO可有效清除根管内的粪肠球菌,其效果优于17%EDTA+1%NaClO与5.25%NaClO,后两者间无显着差异;超声根管冲洗去除粪肠球菌的能力优于人工注射器冲洗。

刘漪[8](2009)在《17%EDTA联合1%次氯酸钠对根管内粪肠球菌抗菌效果的体外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体外检测17%EDTA联合1%次氯酸钠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杀菌效果,并与5.25%、2.5%、1%次氯酸钠及17%EDTA四种根管冲洗剂进行对比,旨在为临床寻找一种理想的根管冲洗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单根管前牙45颗,截去牙冠,所有根管标准化长度为14mm,根管预备至30#,121°C、1.5MPa、15min高温高压灭菌后检测灭菌效果。将粪肠球菌分别接种于45颗无菌根管中,隔日更新根管内菌液,感染至21d.选取5个标本,光镜下观察粪肠球菌感染牙本质小管的情况。将其余40个感染标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8颗牙。器械预备时分别采用5.25%次氯酸钠(A组)、2.5%次氯酸钠(B组)、1%次氯酸钠(C组)、17%EDTA(D组)及17%EDTA+1%次氯酸钠(E组)冲洗根管。冲洗前、冲洗后即刻及冲洗后72 h分别取样培养。结果:1. 37°C下孵育48 h后,含所有样本的BHI液体培养基仍保持透明,表明样本已全部灭菌。2.粪肠球菌根管内感染21d,光镜下显示,粪肠球菌已进入牙本质小管。3.经机械化学冲洗预备,5组根管内的粪肠球菌量均显着下降(P<0.05),其中A组与B、C、D、E组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B组与C组、D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E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C组与D组、E组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D组与E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4. 72h复苏实验显示无杂菌污染,但仍可检测到粪肠球菌生长。结论:1.器械预备辅以5种冲洗液冲洗,其抗菌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5.25%次氯酸钠、2.5%次氯酸钠、17%EDTA+1%次氯酸钠、1%次氯酸钠、17%EDTA。2.器械预备辅以次氯酸钠冲洗,其抗菌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5.25%次氯酸钠、2.5%次氯酸钠、1%次氯酸钠。3.器械预备辅以17%EDTA+1%次氯酸钠冲洗,其抗菌效果优于单独辅以1%次氯酸钠或单独辅以17%EDTA冲洗,与辅以2.5%次氯酸钠冲洗相近似。4. 5种冲洗液中,17%EDTA抗粪肠球菌效果最差。5.即使是采用具有灭菌作用的冲洗液进行根管冲洗,也不能完全清除根管内的粪肠球菌

肖杰[9](2008)在《乳牙化学机械去龋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乳牙的特性,乳牙龋病需要选择一种创伤小而又无噪音的一种治疗方法。伢典化学机械去龋法是一种微创、选择性的去龋方法,本实验对乳牙伢典去龋进行了扫描电镜、光镜、拉伸粘接强度、细菌学和临床效果评价研究,以评价伢典去龋的疗效。实验一乳牙化学机械去龋的扫描电镜研究目的:利用扫描电镜技术,比较化学机械和传统去龋法去除龋坏后,乳牙牙本质的微观形态。方法:选取12颗深龋的乳磨牙,随机分为对照组、机械组、Carisolv(伢典)组,去龋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三组乳后牙窝洞底部形态。结果:镜下对照组可见碎屑和残渣,牙本质小管形态不完整;机械法去龋组牙本质表面,有玷污层形成,牙本质小管口堵塞;Carisolv(伢典)组未见无玷污层,牙本质小管清楚可见。结论:Carisolv(伢典)组对乳牙的牙本质龋去龋效果优于机械组。实验二乳牙化学机械去龋的光镜研究目的:通过对化学机械和传统去龋法去除龋坏乳牙牙本质后的磨片观察,评价伢典的去龋效果。方法:选取新鲜拔除的龋坏达牙本质的乳牙9颗,随机分为对照组、机械组和Carisolv(伢典)组,分别不处理,传统车针去龋和Carisolv去龋,然后磨制成磨片,对上述三组磨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对照组能明显地观察到龋坏组织,机械组和Carisolv(伢典)组的龋坏组织被完全去除。结论:伢典能有效地去除乳牙龋坏组织。实验三乳牙化学机械去龋对微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目的:比较化学机械和传统去龋法去龋后的乳牙牙本质与树脂之间的微拉伸粘结强度。方法:新鲜拔除的有牙本质龋的乳牙30颗,随机分为Carisolv(伢典)组和机械组,每组15颗牙。完全去龋后,用自酸蚀粘结剂Contax处理,复合树脂充填。测试树脂-牙本质之间的微拉伸强度。结果:两组之间的微拉伸粘结强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arisolv去除乳牙龋坏不影响牙本质和树脂的粘接力。实验四乳牙化学机械去龋的细菌学以及临床效果评价目的:比较化学机械和传统去龋法去除乳牙致龋菌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颗龋坏深至牙本质的乳后牙,中龋或深龋,按照治疗前后随机地分为Carisolv(伢典)组和机械组,每组20颗牙,分别用Carisolv和牙钻去龋,去龋前后使用无菌挖匙对龋坏牙本质进行取样,样本系列稀释后分别在四种不同的培养基上进行厌氧培养和计数。临床记录去龋的时间,调查两种方法的疼痛程度,对伢典的味道和气味的感觉,半年后随访继发龋和充填体脱落情况。结果:两种方法去龋后,除机械组放线菌外,两种方法细菌数显着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Carisolv(伢典)组比机械组的总菌数量减少更显着(p<0.05)。80%的儿童感觉伢典去龋时完全无痛,也能够接受伢典的气味,伢典法的耗时为8.75±3.30min,长于牙钻去龋法的4.85±3.36min(p<0.01)。半年后复查充填体脱落和继发龋发生率,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Carisolv去龋比牙钻去除乳牙龋坏更有效,但去龋时间长。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伢典化学机械去龋法具有微创、无痛、患儿易于接受等优点,为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法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谢超[10](2005)在《牙本质黏接剂对牙髓生物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口腔黏接材料的发展,经历了从无机材料到有机高分子材料、从黏接牙釉质到黏接牙本质的历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代又一代的黏接系统问世,使牙科保存修复的基本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临床治疗也相应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在修复学领域,牙本质黏接剂(dentin bonding agents,DBA)主要用于黏接贴面、冠、固定桥,牙体部分缺损修复、断牙再接和牙齿脱敏等治疗中。目前,全酸蚀、湿黏接类黏接剂和自酸蚀类黏接剂是临床上常用的两大类黏接剂。尽管全酸蚀黏接产品已经达到良好的牙本质黏接强度,但是黏接后仍然存在牙本质敏感等并发症,尤其在十分近髓时。自酸蚀黏接剂(self-etching adhesive,SEA)通过自身弱酸性单体溶解玷污层和表层牙本质,同时底涂剂或黏接剂向其中渗透,与残留的玷污层及暴露的胶原纤维混合,固化后形成混合层,可良好地封闭牙本质小管口,因而较好地避免了酸蚀黏接操作后牙本质敏感的缺点。SEA因其更方便的操作和更低的术后敏感发生率,是目前DBA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市面上的自酸蚀黏接产品都是国外产品,价格昂贵,临床医生使用率低。可喜的是,近几年黏接材料的研发工作已有迅速发展。国内自行研制和生产的黏接材料产品相继问世,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材料教研室自行研制的SEA(U-Bond),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 对生物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时,通常需要通过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使

二、扫描电镜对清除玷污涂层后细菌及管塞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扫描电镜对清除玷污涂层后细菌及管塞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卤胺化合物的复合抗菌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菌剂分类及其特点
    1.3 卤胺抗菌剂
        1.3.1 卤胺抗菌剂概述
        1.3.2 卤胺抗菌剂分类
        1.3.3 卤胺抗菌剂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二氧化钛
        1.4.1 二氧化钛的概述
        1.4.2 二氧化钛/卤胺化合物紫外稳定性研究
    1.5 卤胺化合物/季铵盐类抗菌剂的应用现状
    1.6 生物膜特点
    1.7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环状卤胺抗菌剂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基于异氰尿酸抗菌剂前驱体1-(2,3-二羟基丙基)-S-三嗪-2,4,6-三酮(DTT)的合成
        2.3.2 水溶性卤胺抗菌剂前驱体3-(3-氯-2-羟基丙基)-5,5-二甲基海因(CHPDMH)的合成
        2.3.3 DTT在棉织物上的应用
        2.3.4 CHPDMH在棉织物上的应用
        2.3.5 含卤胺抗菌剂棉织物的制备及其活性氯含量的测定
        2.3.6 卤胺抗菌棉织物的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测试
        2.3.7 整理织物水洗稳定性及紫外稳定性测试
        2.3.8 整理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2.3.9 抗菌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整理织物的红外光谱
        2.4.2 整理织物的扫描电镜
        2.4.3 整理织物的水洗稳定性
        2.4.4 整理织物的紫外稳定性
        2.4.5 机械性能测试
        2.4.6 整理织物的抗菌性能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卤胺化合物/二氧化钛棉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DTT/TiO_2整理棉织物的制备
        3.3.2 整理织物的氯化及氯含量的滴定
        3.3.3 DTT/TiO_2整理棉织物的表征
        3.3.4 DTT/TiO_2整理棉织物的紫外稳定性测试
        3.3.5 DTT/TiO_2整理棉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3.3.6 DTT/TiO_2整理棉织物的抗菌性能测试
        3.3.7 DTT/TiO_2整理棉织物的细胞相容性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DTT/TiO_2整理棉织物的红外光谱
        3.4.2 DTT/TiO_2整理棉织物的扫描电镜图
        3.4.3 DTT/TiO_2整理棉织物的X射线衍射
        3.4.4 DTT/TiO_2整理棉织物的机械性能
        3.4.5 DTT/TiO_2整理棉织物的紫外稳定性
        3.4.6 DTT/TiO_2整理棉织物的抗菌性能
        3.4.7 DTT/TiO_2整理棉织物的细胞相容性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二氧化钛/卤胺化合物核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3-烯丙基-5,5-二甲基海因(ADMH)的合成
        4.3.2 二氧化钛/卤胺化合物核壳材料[TiO_2@poly(ADMH-co-MMA)NPs]的制备
        4.3.3 TiO_2@poly(ADMH-co-MMA)NPs的氯化及含氯量的滴定
        4.3.4 所制备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表征
        4.3.5 TiO_2@poly(ADMH-co-MMA)-ClNPs的紫外稳定性及再生性能测试
        4.3.6 TiO_2@poly(ADMH-co-MMA)-ClNPs的抗菌性能测试
        4.3.7 TiO_2@poly(ADMH-co-MMA)-ClNPs的细胞相容性测试
        4.3.8 TiO_2@poly(ADMH-co-MMA)NPs在棉织物上的应用
        4.3.9 涂层棉织物的氯化及含氯量的滴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所制备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红外光谱
        4.4.2 所制备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形貌结构
        4.4.3 所制备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热性能
        4.4.4 所制备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
        4.4.5 紫外稳定性及再生性能测试
        4.4.6 抗菌性能测试
        4.4.7 细胞相容性测试
        4.4.8 涂层棉织物的抗菌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卤胺化合物改性表面修饰型二氧化钛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表面修饰型TiO_2(MPS-TiO_2NPs)的制备
        5.3.2 卤胺化合物改性表面修饰型TiO2杂化材料的制备
        5.3.3 MPS-TiO_2@PVBC-DMH NPs的氯化及滴定分析
        5.3.4 MPS-TiO_2@PVBC-DMH-ClNPs的表征
        5.3.5 MPS-TiO_2@PVBC-DMH-ClNPs的紫外稳定性测试
        5.3.6 MPS-TiO_2@PVBC-DMH-ClNPs的抗菌性能测试
        5.3.7 MPS-TiO_2@PVBC-DMH-ClNPs对生物膜的作用测试
        5.3.8 MPS-TiO_2@PVBC-DMH-ClNPs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5.3.9 MPS-TiO_2@PVBC-DMH-ClNPs在棉织物上的应用及抗菌性能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MPS-TiO_2@PVBC-DMH-ClNPs的红外光谱
        5.4.2 MPS-TiO_2@PVBC-DMH-ClNPs的透射电镜
        5.4.3 所制备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热性能
        5.4.4 所制备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
        5.4.5 MPS-TiO_2@PVBC-DMH-ClNPs的紫外稳定性测试
        5.4.6 MPS-TiO_2@PVBC-DMH-ClNPs的抗菌性能测试
        5.4.7 MPS-TiO_2@PVBC-DMH-ClNPs的生物膜抑制性能
        5.4.8 MPS-TiO_2@PVBC-DMH-ClNPs的细胞相容性测试
        5.4.9 涂层棉织物的抗菌测试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卤胺/季铵盐类聚电解质对棉织物的改性及抗细菌、真菌性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N-甲基丙烯酸乙酯基-N,N-二甲基癸烷基溴化铵(q-DMAEMA)
        6.3.2 阳离子聚合物PQDM的合成
        6.3.3 阴离子聚合物PAM的合成
        6.3.4 所制备聚合物分子量和分子组成表征
        6.3.5 层层自组装法整理棉织物
        6.3.6 整理棉织物的氯化及滴定分析
        6.3.7 整理织物的稳定性测试
        6.3.8 整理织物的耐紫外性能测试
        6.3.9 整理织物的抗菌性能测试
        6.3.10 整理织物对生物膜作用的测试
        6.3.11 整理织物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所制备聚合物的表征
        6.4.2 层层自组装整理棉织物的含氯量及接触角测试
        6.4.3 层层自组装整理织物的红外光谱图和扫描电镜图
        6.4.4 整理织物的水洗稳定性及汗渍稳定性测试
        6.4.5 整理织物的紫外稳定性测试
        6.4.6 整理织物的抗菌性能测试
        6.4.7 整理织物对生物膜的作用
        6.4.8 整理织物的生物相容性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SBU牙本质保护膜的牙本质封闭性能及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即刻牙本质封闭技术
    2 即刻牙本质保护膜的选择与应用
    3 SBU牙本质保护膜的研究现状
实验一 SBU牙本质保护膜预处理后扫描电镜观察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扫描电镜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二 SBU牙本质保护膜对不同树脂粘接剂剪切强度的影响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研究意义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Er:YAG激光与高速手机处理乳牙牙本质表面对树脂剪切强度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 实验仪器和材料
    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1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 观察指标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分析
    5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4)不同冲洗液残余药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不同冲洗液残余药对牙本质表面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离心法构建牙本质块粪肠球菌感染模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章 冲洗液残余药对牙本质小管内粪肠球菌生长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根管玷污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根管玷污层产生过程
2 根管玷污层构成
3 根管玷污层意义
    3.1 根管玷污层与微生物的关系
    3.2 根管玷污层与根管充填的关系
    3.3 根管玷污层对桩冠及桩核冠的固位力的影响
4 去除根管玷污层的措施
    4.1 根管冲洗
        4.1.1 5.25%次氯酸钠溶液
        4.1.2 传统中药五倍子的水提取物
        4.1.3 二氧化氯溶液
        4.1.4 其他
    4.2 不同预备方法与根管玷污层的关系

(6)三种脱敏剂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及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牙本质过敏症
    2 牙本质过敏症的治疗现状
    3 牙本质过敏症的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三种脱敏剂对敏感牙本质的封闭效果及耐久性的研究
    实验一 三种脱敏剂对敏感牙本质封闭效果
        1 材料与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三种脱敏剂对牙本质小管封闭作用的耐久性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三种脱敏剂对磨切后牙本质的封闭效果及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
    实验三 三种脱敏剂对磨切后牙本质封闭效果
        1 材料与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三种脱敏剂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
        1 材料与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两种根管冲洗方法联合不同冲洗液对粪肠球菌作用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离体牙预备
    1.3 感染模型的建立
    1.4 实验分组:按照随机数字表分别采用超声根管冲洗法以
    1.5 感染模型的取样及细菌培养计数
        1.5.1 第一次取样 (N1)
        1.5.2 第二次取样 (N2)
    1.6 冲洗方法
    1.7 细菌菌落计数
    1.8 细菌复苏实验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8)17%EDTA联合1%次氯酸钠对根管内粪肠球菌抗菌效果的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和设备
    2.2 制作实验模型
    2.3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实验标本灭菌效果
    3.2 感染效果
    3.3 5 组冲洗液根管冲洗前、后根管内菌落计数
    3.4 5 组冲洗液根管冲洗前、后根管内菌落计数差值
    3.5 5 组冲洗液根管冲洗前、后根管内菌落下降率
    3.6 细菌复苏实验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乳牙化学机械去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实验一:乳牙化学机械去龋的扫描电镜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乳牙化学机械去龋的光镜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乳牙化学机械去龋对微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乳牙化学机械去龋的细菌学以及临床效果评价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附图

(10)牙本质黏接剂对牙髓生物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体外实验
        实验一 牙本质黏接剂固化前后的酸度变化
        实验二 应用MTT法评价牙本质黏接剂的细胞毒性
        实验三 应用琼脂覆盖法评价牙本质黏接剂的细胞毒性
    第二部分 体内试验
        实验四 牙本质黏接剂对牙髓直接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实验五 牙本质黏接剂对牙髓间接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扫描电镜对清除玷污涂层后细菌及管塞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卤胺化合物的复合抗菌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琳. 江南大学, 2020(01)
  • [2]SBU牙本质保护膜的牙本质封闭性能及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D]. 张杉. 郑州大学, 2019(07)
  • [3]Er:YAG激光与高速手机处理乳牙牙本质表面对树脂剪切强度影响的对比研究[D]. 许岩.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4)
  • [4]不同冲洗液残余药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影响[D]. 杨柳青.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5]根管玷污层的研究进展[J]. 周洪尉. 中国当代医药, 2013(18)
  • [6]三种脱敏剂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及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D]. 邹璇. 第四军医大学, 2012(02)
  • [7]两种根管冲洗方法联合不同冲洗液对粪肠球菌作用的体外研究[J]. 陈建洪,李玲,唐倩,陆超云,黄娴娴. 中国实用医药, 2010(20)
  • [8]17%EDTA联合1%次氯酸钠对根管内粪肠球菌抗菌效果的体外实验研究[D]. 刘漪. 南昌大学, 2009(03)
  • [9]乳牙化学机械去龋的实验研究[D]. 肖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09)
  • [10]牙本质黏接剂对牙髓生物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谢超. 第四军医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扫描电镜去除染色涂层后细菌和管塞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