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对寄生适合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锈菌,适合,小麦,稻瘟病,菌株,病害,病菌。
相对寄生适合度论文文献综述
白冰冰[1](2017)在《小麦条锈菌4个主要流行小种的相对寄生适合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由于小麦条锈菌的突变能力特别强,大面积种植单一抗性小麦品种会导致条锈菌新生理小种的产生,从而使小麦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为明确我国小麦条锈菌贵农22致病类群(G22)的流行潜能和对其流行程度进行预测,将当前中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CYR32,CYR33,G22-9,G22-14以点滴法接种在全国大面积种植的13个小麦品种矮抗58、襄麦25、扬麦20、中麦175、良星99、周麦18、川麦42、济麦22、小偃22、扬麦16、绵麦37、周麦22、内麦836和一个高感对照品种铭贤169上,测定每一个小种与品种组合夏孢子萌发率、潜育期、夏孢子堆长度、夏孢子堆密度、侵染面积、产孢强度、病斑扩展速度、产孢期等相对寄生适合度参数,同时测定了4个生理小种对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强度的耐受力。多重比较和方差分析表明,产孢强度、扩展速度、夏孢子堆长度、产孢期、夏孢子堆密度、潜育期等相对寄生适合度参数在条锈菌4个生理小种间和小麦品种间均呈显着差异(p=0.00),条锈菌4个生理小种的夏孢子萌发率存在显着差异(p=0.00),但其在不同品种上差异不明显(p=1.00),不同品种的侵染面积差异明显(p=0.00),但不同生理小种间侵染面积差异表现不明显(p=0.203)。G22-9生理小种产孢强度、侵染面积、产孢期叁个数值最高,孢子萌发率、病斑扩展速度、夏孢子堆长度、夏孢子堆密度等测定值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代表条锈菌产孢能力和扩展能力的产孢强度、代表侵染能力的潜育期和代表夏孢子活力的萌发率可反应条锈菌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其计算公式为:寄生适合度=(产孢强度×夏孢子萌发率)/潜育期。G22-9生理小种在13个小麦生产品种上产孢能力最强,侵染能力最强,G22-9的相对寄生适合度也要比其他叁个生理小种要高。不同温度下小麦条锈菌4个生理小种的相对寄生适合度测定结果表明,8℃和24℃恒温培养时,4个生理小种对13个小麦生产品种均未发病;在15℃和20℃两种温度下,G22-9要比其他3个生理小种的相对寄生适合度要高;不同光照强度下小麦条锈菌4个生理小种的相对寄生适合度测定结果表明,极低光照500Lus情况下,CYR32的寄生适合度最高,G22-9仅次于CYR32,而且在本实验设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产孢强度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而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吴会杰,王国芬,徐智斌,井金学,李振岐[2](2005)在《小麦条锈菌突变菌株相对寄生适合度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CY17,CY31突变菌系在感病品种铭贤169上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属性,并利用“病害量”衡量突变菌株的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CY17各突变菌株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均高于原始菌株,其中CY17mut-4最高,CY17mut-1较高,CY17mut-3,CY17mut-2相差不大,居中;而CY17mut-5最低,各突变菌株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夏孢子萌发率、夏孢子堆长度、严重度3个属性上。CY31突变菌株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均低于原始菌株。其中CY31mut-1,CY31mutS-1,CY31mut-2,CY31mutS-2的相对寄生适合度高,CY31mutH-1,CY31mutH-2,CY31mut-6次之,CY31mut-3,CY31mut-5,CY31mut-4最低,其突变菌株间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属性在夏孢子萌发率、夏孢子堆长度和夏孢子堆密度上有较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S1期)
吴会杰,王国芬,徐智斌,井金学,李振岐[3](2005)在《小麦条锈菌突变菌株相对寄生适合度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CY17,CY31突变菌系在感病品种铭贤169上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属性,并利用“病害量”衡量突变菌株的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CY17各突变菌株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均高于原始菌株,其中CY17mut_4最高,CY17mut_1,较高,CY17mut_3,CY17mut_2相差不大,居中;而CY17mut_5最低,各突变菌株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夏孢子萌发率、夏孢子堆长度、严重度3个属性上。CY31突变菌株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均低于原始菌株。其中CY31mut_1,CY31mutS_1,CY31mut_2,CY31muts_2的相对寄生适合度高,CY31mutH_1,CY31mutH_2,CY31mut_6次之,CY31mut_3,CY31mut_5,CY31mut_4最低,其突变菌株间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属性在夏孢子萌发率、夏孢子堆长度和夏孢子堆密度上有较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5-08-01)
赵桢梅,赵美琦,马占鸿,曾士迈[4](2001)在《氮肥对水稻品种-稻瘟菌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具有不同抗病性水稻品种 -稻瘟菌小种组合 ,在室内、田间分别设 7个、3个不同氮肥水平 ,测定不同组合不同氮肥水平下品种 -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施氮量对品种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影响较小。相对寄生适合度可以作为一项较为稳定的参量用于水稻品种与稻瘟病小种互作研究。(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朱秋菊,赵美琦[5](2000)在《小麦白粉菌小种-品种相对寄生适合度测定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田间设置方块圃和穴植圃 ,进行小麦白粉菌寄生适合度测定方法的研究。在方块圃测定单小种和混小种的流行速率 ;在穴植圃测定单小种和混小种的多项抗性指标 ,并计算了综合病指。通过相关分析表明 ,用流行速率、综合病指和抗性组分中的普遍率、严重度、产孢量推算的寄生适合度之间相关极显着 ,均可作为估计相对寄生适合度的代表性指标(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万安民,肖悦岩,曾士迈[6](2000)在《小麦条锈菌相对寄生适合度继代测定方法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小麦条锈菌条中 2 8号与条中 2 7号小种等量混合 ,分别接种在铭贤 169和东方红 3号小麦品种的麦苗上。繁殖 5个夏孢子世代并逐代检测混合群体中 2小种所占比例。结果表明 :随着世代数的增加 ,条中 2 8号小种的比例均逐代上升 ,而且在东方红 3号上上升速度更快。按照 Leonard等人( 1969)的公式 ,求得条中 2 7号在 2品种上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分别为 0 .70 2 8和 0 .580 7(以条中 2 8号的适合度为 1)。另外证明选择适当的鉴别寄主 ,依据病点数推测混合群体中小种比例的方法是可行的。最后 ,就相对寄生适合度测定方法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孙国昌,柴荣耀,杜新法,陶荣祥,孙漱沅[7](1998)在《稻瘟病菌种群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相对寄生适合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分属于7群10个小种的24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不同抗性类型品种的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小种的相对寄生适合度明显地受到水稻品种的抗性类型的影响,13个单基因粳稻品种具有较强相对寄生适合度的是ZA、ZD、ZE和ZB群小种,而对籼、粳稻主栽品种具有较强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则分别是ZB、ZC和ZD、ZA、ZE群小种,同时,研究表明稻瘟病菌小种异质性对相对寄生适合度的评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1998年06期)
申志新,王焕如,朱之堉[8](1990)在《小麦叶锈菌相对寄生适合度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小麦叶锈菌的4个单孢菌株和由这4个单孢菌株组成的1个混合菌株,分别对5个小麦慢锈品种接种,继代繁殖8代和16代后,对所表现的潜伏期、侵染效能和产孢量进行测定,并提出用病害量=1/潜伏期×侵染效能×产孢量作为参数来评价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继代互作后,潜伏期、侵染效能或产孢量在某些特定的品种:菌株组合中发生了显着变化,并相应地导致病害量也发生了显着变化。说明通过小麦叶锈菌与小麦品种间的继代互作,可以导致叶锈菌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发生变异。但这些变异,未能导致慢锈品种变为快锈品种或快锈品种变为慢锈品种。为了检查寄生适合度属性的变异是否由于锈菌本身的变异,对各组合的第1、8和16代的叶锈菌的夏孢子芽管的核相进行了观察,并进行小种鉴定。结果表明,继代互作后锈菌出现的异核现象仅占0.18—2.00%,不能解释是寄生适合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小种鉴定,也没有观察到毒性发生变异。作者认为,在寄主和病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一些微观上的变异未必能在宏观上观察到,当人们检查到明显的变化时,可能是由于突变,也可能是由于渐变造成的。量变质变,质变建立在量变基础上。(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1990年02期)
刘国胜,黄梧芳[9](1987)在《玉米小斑病菌(Drechslera maydis)相对寄生适合度属性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不同来源的玉米小斑病菌先在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后在感病的自交系幼苗上分别连续继代培养21代和5代的结果,所有菌株的寄生适合度属性如产孢量(SP)、病斑长度(LL)和侵染效率(IE)均有提高,潜育期(IP)的时间则缩短,这种变化在同一自交系上随继代代数的增长而愈甚。此外,不同属性的变化程度也不同,到21代时,SP、LL、IE 提高和 IP 时间缩短的组合率分别是72.2%、33.3%、47.2%和8.3%,这反映了控制属性的遗传基础存在差异。多数组合在感病自交系上培养5代后仍能保持前21代时所获得的变化特点,这说明属性的变化是不可逆的遗传变异,从而导致病原菌种内群体的组成发生变化,并进而影响抗病性的稳定和持久。系统聚类法的分析说明,单独用某一属性来标志寄主的抗病程度有片面性。属性间只有 SP 和 LL 的相关程度达到了极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87年03期)
相对寄生适合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测定了CY17,CY31突变菌系在感病品种铭贤169上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属性,并利用“病害量”衡量突变菌株的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CY17各突变菌株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均高于原始菌株,其中CY17mut-4最高,CY17mut-1较高,CY17mut-3,CY17mut-2相差不大,居中;而CY17mut-5最低,各突变菌株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夏孢子萌发率、夏孢子堆长度、严重度3个属性上。CY31突变菌株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均低于原始菌株。其中CY31mut-1,CY31mutS-1,CY31mut-2,CY31mutS-2的相对寄生适合度高,CY31mutH-1,CY31mutH-2,CY31mut-6次之,CY31mut-3,CY31mut-5,CY31mut-4最低,其突变菌株间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属性在夏孢子萌发率、夏孢子堆长度和夏孢子堆密度上有较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对寄生适合度论文参考文献
[1].白冰冰.小麦条锈菌4个主要流行小种的相对寄生适合度[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2].吴会杰,王国芬,徐智斌,井金学,李振岐.小麦条锈菌突变菌株相对寄生适合度测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3].吴会杰,王国芬,徐智斌,井金学,李振岐.小麦条锈菌突变菌株相对寄生适合度测定[C].中国植物病理学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
[4].赵桢梅,赵美琦,马占鸿,曾士迈.氮肥对水稻品种-稻瘟菌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1
[5].朱秋菊,赵美琦.小麦白粉菌小种-品种相对寄生适合度测定方法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0
[6].万安民,肖悦岩,曾士迈.小麦条锈菌相对寄生适合度继代测定方法的探讨[J].植物病理学报.2000
[7].孙国昌,柴荣耀,杜新法,陶荣祥,孙漱沅.稻瘟病菌种群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相对寄生适合度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1998
[8].申志新,王焕如,朱之堉.小麦叶锈菌相对寄生适合度变异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0
[9].刘国胜,黄梧芳.玉米小斑病菌(Drechsleramaydis)相对寄生适合度属性变化的初步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