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巍;张雅蕊;汤志伟(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54)
摘要:鉴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了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如地震等),流言混淆视听公众决策的趋同性,使得物价一时间上涨,人心出现动荡,社会安定陷入极大的风险。因此,需要政府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效地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效降低公众的恐慌,避免不利的羊群行为。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群体羊群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248-02
0引言
在全球一体化浪潮的洗礼下,世界各国的联系越发紧密。从9.11到甲型H1N1病毒流感,世界的紧密联系除了表现在经济上,在突发公共事件领域也逐步凸显出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地方性的事件,都有可能演变为全球的危机。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频频发生,从2003年的SARS,到毒奶粉、苏丹红等食品安全问题再到煤矿、建筑等安全生产事故,加之2009年的甲型HINI流感在多省爆发。这些突发性公共事件考验着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灾害性、高度不确定性需要人们在面对此类事件时能够及时做出决策,而决策的质量同获取的信息质量有直接关系。网络媒体的出现恰能满足人们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此类特殊环境下的信息需求。网络信息的混杂性、隐匿性使得人们在依据其做出决策时,难免产生羊群行为。
1网络环境下的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指动物(牛、羊等畜类)成群移动、觅食。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来描述人类社会现象,是指有意识的模仿别人决策,或是过多依赖于舆论,忽视自己掌握的信息,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操持一致[1]。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信息自身的广泛性、动态性、混杂性使得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呈现不同的特点。
1.1常态下不易发生性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通过浏览门户网站,登陆即时通讯工具,访问论坛,订阅短信新闻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相比较与传统媒体,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拓展,所获取的信息数量有了增加,质量有所提高。在正常状况下,人们可以通过多渠道的信息确认,对有可能引起羊群行为的信息经行甄别,从而降低羊群行为的发生概率。
1.2紧急状态下易发生性羊群行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是一种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网络信息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利用其渠道优势,比传统媒体抢先一步进入人们的视听。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性,突发性,不可确定性,公众多处于恐慌的状态,无暇对信息的真伪进行甄别,加之网络渠道的多元化,公众有可能收到多条内容一样的短信,在多个网站看到内容相似的信息。由于网络信息监管不到位,难易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此时,极易发生羊群行为。
1.3影响范围广,消失速度快网络信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同样,基于网路信息的羊群行为也呈现对应的特点。在传统信息环境中,羊群行为一般在某群体范围内爆发,传播不会超出特定的区域范围。但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信息同步传播的广泛性,羊群行为呈现的是在几个不同的地域同时爆发。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及时得到更新,随着事件的进展,政府出于信息监管的职能出面澄清问题,借助于网络的动态更新,真实的信息很快得以传播,人们的恐慌得到缓解,不理智的羊群行为也就随之消失。
2突发公共事件中基于网络信息的群体决策的羊群行为
突发性公共事件,短时间内突然爆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中心,亟需政府、媒体、公众在第一时间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群体需要及时有效信息,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动态性使其成为群体的首选。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潜伏期、爆发期、发展期和消退期。下面就从这四个阶段来分析各阶段的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
2.1突发公共事件潜伏期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突发公共事件潜伏期,是指事件发生的征兆并不显著,个别事件零星发生尚未形成规模。在自然灾害性方面,表现为征兆不明显;在社会安全方面,表现为局部零星发生,尚未大规模爆发;在公共卫生方面,表现为区域性小范围。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潜伏期,由于事件的危害性尚未表现出来,群体对此类事件的警觉性不高。网络环境中的主流意识没有对危机的存在作过多的关注,即使个体发现了危险的存在,少部分的针对潜伏期的危机报道,被当作网络噪音过滤掉。在集体漠视的信息环境中,极易产生群体忽视的不作为羊群行为。
2.2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期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由于事件的突然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公众处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无知状态,紧张、焦虑、恐慌是事件爆发期公众的最大心理特征。信息的不确定性是公众产生恐慌的原因,公众急需获取事件相关信息。网络媒体利用其自身优势,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期,抢先进入人们的视听。处于恐慌中的公众无暇辨析信息真伪,同时出于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极易产生羊群行为。5.12地震发生后,部分成都市民收到水源遭受污染的短信,如果是在常态环境中收到此类信息,多数人不会相信。但在突发事件爆发的特殊时期,公众宁可信其有。出于对亲人朋友的关心,公众一般多次转发此类信息。通过网络的便利渠道,此类信息大肆传播,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抢购行为的发生。后来关于问及地震中抢购行为原因的调查中,部分人表示是因为相信了短信的内容,更多数的人表示是由于看到了大家都在抢购或准备抢购,或是朋友建议一起去抢购。在恐慌的不确定环境中,群体间存在相当程度的信任和依赖,暗示的作用会比较强烈,情绪传染比较严重,政府没能及时作出信息的澄清,造成了大范围的抢购行为。
2.3突发公共事件发展期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期,事件的起因、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及造成的损害逐步明朗化。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公布权威信息,进行制度化的危机信息发布,规范信息发布格式。网络信息呈现积极、正面、肯定的局面,信息的真实、有效降低了公众的紧张、焦虑情绪,减少了公众的猜疑,缓解了公众的恐慌,从而有效遏制了谣言的产生散布。在突发事件的发展期,网络信息可以及时跟进事件的发展,动态更新最新情况,和公众进行有益的互动。公众此时得到充分的信息,减少了非理性的羊群行为,呈现的是对权威的认可,对政府工作的认同,有利于政府对公众的引导,辅助突发事件尽快解除。
2.4突发公共事件消退期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突发公共事件的消退期是事件逐渐趋于缓和,事件的发展势头得到遏制,进一步的危害不再发生。在消退期,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下降,一向以反应迅速著称的网络,此时只会以很小的篇幅去报道突发公共事件,转而去报道更能吸引公众眼球的事件。网络环境中多是危机即将消退的庆贺之词,网络信息对形势的乐观的估计,降低了公众危机意识,不能避免在危机卷土从来之时可能遭受的损失。网络信息对事件的漠视,造成了公众集体危机意识的淡薄。
3突发公共事件基于网络信息的公众决策中羊群行为的成因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中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其形成有许多原因,总体来讲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包括人类的从众本能、共同承担责任的需要等;二是从信息环境的角度分析,包括群体间信息沟通、信息不确定、信息成本过大等。
3.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羊群行为的成因
3.1.1从众心理(Conformity)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2]。研究发现,这种心理特征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在自然界中,动物们也具有明显的从众行为。例如,动物之间在居住地域选择、交配,觅食等方面存在模仿的行为。自然界动物群体这种一致行动的趋向性是长期进化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人类的这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3]。
3.1.2共同承担责任。共同承担责任的心理推动了羊群行为。在群体活动中单独行动的失败被视作因个人能力不足、决策失误,将承受来自群体、组织、社会等多方面的指责,同时个体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相反,如果他采取同大多数人相同的决策,即使失败,也不会受到群体的过分指责。所以可以说,采取羊群行为可以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4]。
3.1.3群体间的心理感染。感染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互动方式,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从。感染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交流。在大型开放人群中,一个人的情绪往往可以引起他人相对应的情绪的发生,而他人的情绪又反过来加剧了这个人原有的情绪,反复振荡,甚至激起强烈的情绪爆发,导致某种非理智的行为发生[5]。
3.2从网络信息环境角度分析
3.2.1信息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确定性能够导致羊群行为。如果决策者掌握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全部信息,将不需要通过观察他人的决策行为来决定自己的决策行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公众需要大量的信息辅助决策。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混杂着噪音的信息涌入公众的视听,公众需要及时做出决策,无暇甄别信息真伪;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极其不确定,人们基于不确定的网络信息无法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就容易出现羊群行为。
3.2.2信息获取成本过高。信息成本过高也能够导致羊群行为。在网络环境中,信息是无成本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对于普通事件,公众已经形成结构式的思维方法去获取信息,但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事件的不确定性及突发性使得公众需要花时间精力去甄别信息的真伪。有时这种时间精力的成本过大,超过他们从信息中获取的利益,公众就倾向于从他人那里获取经过鉴别的信息,这样就容易导致羊群行为。
4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对羊群行为的有效引导
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的成因分析,明确了羊群行为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心理和信息环境的因素。因此彻底的消除羊群行为是不可能的,同时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群体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政府的统一的管理,推进网络舆情的构建,因此也没有彻底消除的必要。但如果消极的羊群行为没得到妥善处理,将有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因此,政府可以从公众心理和网络信息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引导群体的羊群行为,发挥其有利作用,避免其不利影响。
4.1公众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4.1.1注意公众心理健康,加强心理承受能力从认知的角度讲,人总是要不断地了解自己所处环境,对环境越了解,人就越感到自己有确定感,减少紧张和焦虑。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由于对事件发生原因,发展趋势的未知,公众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特征,正是这种心理状况使得羊群行为有可能发生。羊群行为的发生同个人的知识程度、性格、心理承受力、既往的经验、所处的职业群体等等有关系。政府部门可以平时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危机面前不至于惊慌失措,做出不理智的羊群行为。
4.1.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信息辨别能力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相比平时更易出现羊群行为,主要是由于在突发事件中,大量信息一时间涌入人们的视听,要求公众及时做出决策,并未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公众教育是克服心理因素、认知偏差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公众的教育可以提高公众识别信息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认知偏差,起到减少羊群行为的作用。
4.2良好网络信息环境的构建
4.2.1畅通沟通渠道,规范信息披露制度突发公共事件初期,公众处于恐慌状态,急需了解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状况,各路媒体为了抢占信息市场,不惜代价发布各种引人注意的信息。政府应畅通信息沟通的渠道,保证正规、有效信息的及时发布;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降低信息获取成本。
4.2.2健全相关法制,保障公众合法权益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注意,但相应得针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信息管理的法律还不健全。因此需要加强相关法制的建立健全,做好网络信息发布的监督工作,最终保证公众的合法权益。
4.2.3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消除公众的潜在忧患目前,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公众想到的首先是自保,这就导致了在流言混淆视听时公众决策的趋同性,比如地震中的哄抢食物、水、帐篷等必需品,使得物价一时间上涨,人心出现动荡。如果政府不出面及时制止这种行为,社会安定将陷入极大的风险之中。因此,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可以得到有效地保障,才能有效降低公众的恐慌,在流言四起的环境中,有效避免不利的羊群行为。
参考文献:
[1]喻勇.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羊群行为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08年.
[2]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重印.
[3]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4]xiaofeng336.羊群行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7582.htm,2009-12-26.
[5]喻勇.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羊群行为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