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变限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瓶颈,模型,自动机,匝道,快速。
可变限速论文文献综述
刘卓,郑祖恩[1](2019)在《高速公路不利气象条件下可变限速标志设置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湖南高速公路发生频率较高的雾和冰雪不利气象条件下行车安全问题,从可变限速标志设置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分析。首先,在保障中分带停车视距、横向稳定性、横向舒适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能见度和路表摩擦系数下降,分别提出了雾和冰雪条件下的可变限速标准;其次,从限速方式、支撑形式、动态预告与逐级限速等方面提出了可变限速系列标志设置方案;最后,为保障恶劣气象条件下的可变限速效果,提出了相应的配套策略。(本文来源于《湖南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董开帆,封春房,李标[2](2019)在《入口匝道和可变限速协调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入口匝道控制和可变限速控制是快速路交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措施和手段。本文首先阐述入口匝道和可变限速协调控制研究的迫切性,进而以宏观动态网络交通流模型(METANET)为基础,结合路段的流量、密度、速度关系及特点,提出了快速路入口匝道和可变限速协调控制策略。最后,选取具体的城市快速路网,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入口匝道和可变限速协调控制策略能有效减少路网的总耗费时间,提高路网的运行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海太,陈维,李洋洋,王康云[3](2019)在《基于安全行车视距的桥隧群区短连接段可变限速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高速公路桥隧群区短连接段由团/浓雾等低能见度环境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通过分析驾驶视距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提出了安全行车视距的确定方法,并基于安全行车视距制定了面向桥隧群区短连接段的可变限速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融合环境探测、控制方案制定、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限速控制系统,实现对管控区域的实时动态限速,从而降低低能见度环境对道路交通的危害,提高道路交通运营管理水平。(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9年08期)
林奕钦,王伟智[4](2019)在《快速路行车安全的可变限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快速路行车安全构建了快速路可变限速优化控制,提出基于碰撞时间的可变限速启动风险阈值预测方法,在充分考虑交通流的实时运行状态的同时优化了可变限速值的计算.以福州市叁环快速路为例,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可变限速方法进行了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路段的车速离散度,提高路段交通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且对通行效率不造成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佳文[5](2019)在《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高速公路主线可变限速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Deep Q-Learning Network(DQN)的可变限速控制策略,并编写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仿真软件验证其在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方面的有效性,最后基于提出的算法和仿真环境开发了前后端分离的可变限速控制系统。由于现有的微观仿真软件无法提供研究所需要的接口——为DQN网络提供实时的交通运行状态图像输入,所以本文首先使用python语言开发了融合NaSch模型、VE模型、自主换道模型以及强制换道模型(cellular automaton model for bottleneck flow,CABF)的元胞自动机仿真软件,并根据京昆高速公路真实的交通状况和数据调整仿真模型、标定模型参数。通过对仿真数据的误差分析、车辆运行轨迹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此外,仿真数据还有效模拟出作业区道路通行能力突然下降的现象,证明其能够为瓶颈区的可变限速控制研究提供仿真基础。在所开发的仿真软件基础上,本文较具创新性地尝试将DQN算法应用到可变限速控制中,并基于TensorFlow框架实现了该算法。算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将道路上车辆和瓶颈区相关位置信息直接以图像的方式输入到卷积神经网络中,相比于其他基于强化学习或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可变限速控制策略,这样的方式避免了人工设计复杂交通状态,从而能够比以往的算法更好地应对因道路施工作业、交通突发事件形成的偶发性交通瓶颈区。为了对本文提出的可变限速控制策略效果进行评估,在仿真环境中分别设置未限速、固定限速值限速和可变限速叁种控制条件,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基于DQN的可变限速控制策略能够有效提升作业区拥堵路段的通行效率。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本文的现实意义,分别使用python和JavaScript语言基于flask后端框架和vue.js前端框架设计开发了前后端分离的可变限速控制系统软件。通过该软件能够在仿真环境中管理路段及瓶颈区的信息,并向后端发送训练DQN网络的指令,在训练完成之后可以使用动态限速或手动限速方式对路段进行限速控制,并能够将仿真产生的实时交通流数据和车辆运行轨迹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期刊2019-06-09)
康恒[6](2019)在《基于交通气象环境监测的高速公路可变限速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雾、雨雪和路面积水、结冰、积雪等恶劣气象条件往往会对交通安全造成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高速公路行车速度快,驾驶员易疲劳,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往往会使高速车辆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而我国长期以来高速公路限制车速基本上是静态的,车速管理方式单一,不能有效适应恶劣气象条件下的动态车速管理的需求。为合理确定大雾、雨雪、道路积水、结冰、积雪等恶劣气象条件下高速公路安全限速,并给驾驶人提供最大可接受的安全速度,本文提出了基于交通气象环境监测的高速公路可变限速系统。在气象参数采集中,本文利用能见度测量原理和路面状态测量原理。能见度测量原理依据为Koschmieder定律。根据该定律,测量气象能见度其实质就是测量大气水平消光系数,而大气中光的衰减主要有散射和吸收引起。因此在工程上可以近似认为消光系数和散射系数相等,通过测量出散射系数,再通过Koschmieder定律反演出大气能见度数值。基于1064nm和1550nm波段的后向强度随入射角度变化以及单波长原理性的研究,这两种波段后射能量的空间分布与干燥、结冰和积水等几种路面状态具有一定的关系。基于此,路面状态检测使用一种双波长探测方法,该方法原理简单,可行性高,可以高效便捷的探测区分高速公路路面状态。参考国内外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交通气象环境参数的可变限速模型,建立基于能见度可变限速模型、基于路面摩擦系数可变限速模型和基于光照度可变限速模型,采用一次多项式线性拟合、二次多项式线性拟合、叁次多项式线性拟合和幂指数拟合的方法来获得限速模型曲线,综合叁个模型限速值,取叁者最小值作为最终可变限速值。提出STM32f103芯片作为核心控制器,利用路面状态监测设备、能见度测量仪和光照度测量仪实时采集气象信息,利用LED情报板实时提示最大安全车速以及气象信息。基于Qt5开发上位机客户端,该开发软件具备模块化程度高,可重用性较好等优点,可根据需要扩展其他功能。(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唐一夫,杨海飞,翟学[7](2019)在《考虑我国驾驶行为特性的可变限速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变限速技术通过自动化采集交通流运行数据,并按照控制策略实时调整限速值以适应交通流运行的时空变化特征。目前,该技术已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广泛推广,在我国尚未开展大规模的实践应用。以我国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特性为主要考虑因素,通过采集城市快速路驾驶员驾驶行为特性数据,标定参数得到符合我国驾驶员行为特性的智能驾驶员(IDM)模型,构建微观交通仿真环境,研究快速路可变限速技术在我国驾驶行为环境下的适应性。仿真结果表明,可变限速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快速路通行效率,但受驾驶行为特性参数差异性的影响,其改善幅度低于国外驾驶环境的快速路交通流。(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通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马倩楠[8](2019)在《不同交通状态的高速公路养护区可变限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我国高速公路交通量不断增长,重型车辆的比重也不断加大,随之而来的一个显着问题是高速公路老化、损坏等原因产生的维修和养护的次数逐渐增多,使得维修和养护期间的道路拥堵及交通安全问题逐渐显现。高速公路的局部养护施工路段由于车道缩减,通行能力和运行速度与正常路段相比大幅降低。为了尽可能地提高高速公路养护区的通行效率,保障行车安全,可以对养护区上游的警告区路段实施限速控制。因此如何在不同的交通状态下设定合理的限速值,制定合理有效的可变限速控制方法,以最大程度的保障交通安全,提升道路运行效率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高速公路养护区路段的路段类型和限速方法进行分析后,揭示高速公路养护区路段实施可变限速的必要性以及意义所在,由于养护区路段的特殊性,对高密度期和低密度期分别建立出不同的可变限速控制模型,以全天候合理的控制道路的限速。对现阶段的交通流模型进行了综述,并对现阶段应用广泛的宏观交通流模型的CTM模型和METANET模型进行具体阐述,并对两个模型在研究路段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选择与研究路段的交通流数据更为贴近的METANET模型作为建模的基础模型。以标定的临界密度为分界点,大于临界密度定义为高密度时期,小于临界密度定义为低密度时期。以METANET宏观交通流模型为基础,在高密度期建立以通行效率为目标的可变限速模型,对于低密度时期,以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为目标建立可变限速模型。最后本文用VISSIM仿真软件为平台,利用VB语言对仿真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搭建出美国SR17-N号高速公路位于Santa Crus County的一段养护区路段的仿真路段,对实施可变限速前后的路段运行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在养护区前的警告区高密度期实施可变限速控制可以提高运行效率,低密度期实施可变限速控制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道路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0)
纪海宁[9](2019)在《高速公路瓶颈区域可变限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公路作为城市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同城跨区域交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高速公路不断延伸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道路交通需求,高速公路瓶颈路段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可变限速作为一种动态控制手段,在改善交通拥堵、提高行车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论文以高速公路瓶颈区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瓶颈区域的结构类型及特征,并提出多种判断瓶颈区域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瓶颈区域交通拥堵的产生和推移过程,提出可变限速的控制结构及控制系统,并对可变限速下限速值确定的各个控制要素进行了分析。其次,确定以METANET模型作为高速公路的交通流仿真模型,结合高速公路瓶颈路段在高峰时期的交通流参数变化以及可变限速对交通流的影响,对模型进行修正,使其更加符合道路的真实交通流状态,并结合仿真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接着,结合实验数据确定以环境效益即在某一速度下车辆尾气排放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比大且车辆油耗低、道路总行程时间以及道路总通行流量为可变限速研究的控制目标函数,为保证限速策略的前摄性,提出一种基于MPC算法的控制目标—控制策略的反馈算法模型对限速值进行优选。最后,以西汉高速为例,建立道路VISSIM仿真进行模型参数标定,根据可变限速控制要素确定多个控制策略,结合Matlab程序对不同的控制策略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实施可变限速不仅可以改善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同时基于各个控制目标的优选限速值可以使限速更加可靠。(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16)
李传华,吴昊,孙一帆[10](2018)在《基于交通冲突的山区高速公路可变限速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山区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的安全性,将相邻路段速度差以及交通冲突风险最小化。针对以往研究缺乏从交通流稳定性层面对可变限速(VSL)系统控制效果分析的现状,提出基于METANET宏观动态交通流模型的可变限速控制方法,建立山区高速公路多目标限速优化控制模型并开发仿真环境进行测试,分析可变限速控制系统对山区高速公路交通运行安全性的影响。首先,构建基于METANET宏观动态交通流模型的可变限速控制策略。通过METANET宏观动态交通流模型实现对交通流在时空域中运行态势的描述,以相邻路段速度差以及路段冲突风险,即替代型交通安全指标最小为优化目标,以交通系统运行效率以及限速值变化范围为约束条件,构建了可变限速多目标优化控制模型,采用基于群智能的差分进化算法求解计算可变限速值。应用VB与MATLAB混合编程技术,开发基于VISSIM COM的仿真平台测试控制效果。最后,以实测山区高速公路交通流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校准,并综合考虑山区高速公路交通特性、驾驶人服从率等因素,运用VISSIM COM/MATLAB模拟环境对山区高速公路进行可变限速控制。研究结果表明:与未实施可变限速时相比,对山区高速公路实施可变限速控制,能够显着降低速度离散性,使可变限速路段各分段中心断面的速度标准差降低30%~40%,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性得到了提高。(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可变限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入口匝道控制和可变限速控制是快速路交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措施和手段。本文首先阐述入口匝道和可变限速协调控制研究的迫切性,进而以宏观动态网络交通流模型(METANET)为基础,结合路段的流量、密度、速度关系及特点,提出了快速路入口匝道和可变限速协调控制策略。最后,选取具体的城市快速路网,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入口匝道和可变限速协调控制策略能有效减少路网的总耗费时间,提高路网的运行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变限速论文参考文献
[1].刘卓,郑祖恩.高速公路不利气象条件下可变限速标志设置探讨[J].湖南交通科技.2019
[2].董开帆,封春房,李标.入口匝道和可变限速协调控制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9
[3].张海太,陈维,李洋洋,王康云.基于安全行车视距的桥隧群区短连接段可变限速控制策略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
[4].林奕钦,王伟智.快速路行车安全的可变限速方法[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李佳文.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高速公路主线可变限速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9
[6].康恒.基于交通气象环境监测的高速公路可变限速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7].唐一夫,杨海飞,翟学.考虑我国驾驶行为特性的可变限速适应性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19
[8].马倩楠.不同交通状态的高速公路养护区可变限速研究[D].长安大学.2019
[9].纪海宁.高速公路瓶颈区域可变限速研究[D].长安大学.2019
[10].李传华,吴昊,孙一帆.基于交通冲突的山区高速公路可变限速控制方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