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滞育激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家蚕,激素,受体,催青,基因,温度,食心虫。
滞育激素论文文献综述
林乾坤[1](2019)在《桃小食心虫饲养方法优化及滞育激素基因表达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是我国北方果区发生面积最大,危害严重的食心类害虫。为进一步加强桃小食心虫的研究,本研究优化了该虫的人工饲养条件,确定了最适的雌雄虫数量组合、雌成虫产卵及卵孵化的最适温湿度和卵卡颜色对落卵量的影响,探究了滞育激素基因的表达模式。温度25℃,相对湿度90%,雌雄数量组合为2+3时最适合成虫产卵,单雌产卵量为153粒;相对湿度为90%,温度在23℃-31℃之间时最适合卵孵化,卵孵化率最高为97.3%。红色、绿色、白色和黑色四种颜色卵卡中,白色卵卡的落卵量最大,明显多于其他颜色卵卡。克隆了桃小食心虫滞育激素基因(CsDH-PBAN)cDNA序列,该序列长度为730 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570bp,编码189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1.75 kDa,等电点(pI)为8.78。CsDH-PBAN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滞育激素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8%,与玉米夜蛾(Helicoverpa zea)的相似度最低为60%。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CsDH-PBAN在桃小食心虫成虫头部、长光照初脱果幼虫头部、蛹头部、短光照初脱果滞育幼虫头部、滞育20 d幼虫头部和滞育60 d幼虫头部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长光照脱果幼虫头部的表达量最低,蛹头部的表达量上升,表达量是长光照脱果幼虫头部的表达量的3.12倍;在成虫头部达到最高,表达量是长光照脱果幼虫头部的表达量的15.21倍;在短光照初脱果滞育幼虫头部CsDHPBAN表达量是长光照脱果幼虫头部的表达量的3.53倍,滞育20 d幼虫头部CsDH-PBAN表达量下降,是长光照脱果幼虫头部的表达量的1.14倍,在滞育到60 d时CsDH-PBAN表达量有明显上升,是长光照脱果幼虫头部的表达量的6.98倍。CsDH-PBAN表达水平与虫体生命活跃程度呈正相关,它的表达量与滞育程度呈负相关,该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能量代谢有关。(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沈张飞,解鸿青,时连根[2](2018)在《家蚕中调控胚胎滞育的滞育激素及其受体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滞育是昆虫为躲避不良生存环境而进化出的一种个体发育停滞的生存策略和状态,家蚕Bombyx mori滞育发生于胚胎发育早期,为卵滞育型。家蚕胚胎滞育是由咽下神经节分泌的滞育激素作用于卵巢,通过卵巢细胞膜上的滞育激素受体介导,引发卵内一系列物质代谢变化而引发的发育事件。本文综述了家蚕滞育激素的发现及其结构与功能,以及滞育激素受体的基因克隆与表达、信号转导与机理等研究概况,并展望了其研究前景,以期推进家蚕胚胎滞育诱导、阻止和解除全过程的分子机理研究,并为进一步利用家蚕胚胎滞育进行传统养蚕业的技术提升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龚椿营[3](2017)在《家蚕滞育激素DH及其受体DHR1的转基因过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滞育是昆虫为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在卵、幼虫、蛹或成虫期发育停滞的生理现象,对昆虫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鳞翅目模式昆虫家蚕是卵滞育的典型代表,但其滞育的分子机制仍未彻底阐明。研究表明,家蚕咽下神经节分泌的滞育激素(diapause hormone,DH)是诱导蚕卵滞育的主要因素,DH通过滞育激素受体(diapause hormone receptor,DHR)传递信号并最终决定卵的滞育。加强DH和DHR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有助加深我们对家蚕卵滞育机制的了解,并为家蚕育种和卵滞育害虫防控提供理论参考。有关家蚕滞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基因的鉴定、表达和生理生化分析等方面,鲜有基于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报道。本论文以DH及其受体DHR1为靶标,利用转基因技术和GAL4/UAS双元表达工具,在多化性家蚕品系Nistari(Nis)中过表达DH和DHR1基因,研究它们对多化性家蚕胚胎滞育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DH和DHR1基因的鉴定及克隆从家蚕中鉴定并克隆了DH和DHR1基因的CDS序列。测序结果表明:DH基因CDS序列长579 bp,编码192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含有1个跨膜结构域;DHR1基因CDS序列全长1311 bp,编码436个氨基酸,含有7个跨膜结构域。2.DH和DHR1基础转基因系的制作构建了用于过表达DH和DHR1基因的piggyBac表达载体pB[A4-GAL4,3×P3DsRed]、pB[UASDH,3×P3EGFP]和pB[UASDHR1,3×P3EGFP]。将该3个载体质粒显微注射至Nis早期胚胎,通过荧光筛选获得了相应的G1代阳性蛾圈,分别命名为A4G4、UASDH和UASDHR1。经反向PCR和基因组PCR方法检测确认,3个基础转基因系制作成功。3.过表达DH和DHR1转基因系的制作将A4G4转基因系分别与UASDH和UASDHR1转基因系杂交,通过对杂交后代个体进行双荧光筛选,获得了过表达DH和DHR1的阳性杂交后代,分别命名为A4G4/UASDH和A4G4/UASDHR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DH和DHR1基因均显着上调表达,表明转基因过表达系制作成功。4.过表达DH转基因蚕的表型及相关基因分析利用qRT-PCR技术,首先对A4G4/UASDH个体中DH基因的时期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H在蛹6天和9天各有一个表达高峰,其中蛹6天峰值最高,暗示蛹6天是DH决定家蚕卵滞育与否的一个关键时期。随后对DH下游的滞育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DH对8个滞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DHR1、TRE1、TRE2、OXR1、SDH1和SDH2ab的时期表达有明显影响,对EA4和TRPA1的影响相对最小。对A4G4/UASDH的55个自交后代卵圈进行调查发现,有7个卵圈出现了滞育。该结果表明,在多化性家蚕品系中过表达DH基因,能够影响滞育相关基因的表达,但不足以使其后代蚕卵全部表现为滞育特性。5.过表达DHR1转基因蚕的表型及相关基因分析利用qRT-PCR技术,对A4G4/UASDHR1个体中DHR1基因的时期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DHR1在蛹6天和9天各有一个表达高峰,其中蛹6天峰值最高,暗示蛹6天是DHR1参与决定家蚕卵滞育的一个关键时期。进一步对DHR1下游的滞育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过表达DHR1对7个滞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TRE1和TRE2的影响相对较大,发生表达变化的时期主要在蛹后期和蛾期;对OXR1、SDH1、SDH2ab、EA4和TRPA1的表达影响相对较小。对A4G4/UASDHR1的59个自交后代卵圈进行调查发现,所有卵圈均未出现滞育。该结果表明,在多化性家蚕品系中过表达DHR1基因,能够影响滞育相关基因的表达,但并不能使其后代蚕卵表现为滞育特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0)
何庆玲,钱荷英,许平震,孙平江,李刚[4](2015)在《家蚕滞育激素基因的克隆及在多化性和二化性品种间的表达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之前的试验中给家蚕多化性品种马富(MF)的蛹体注射滞育激素仍无法诱导其产下滞育卵,为探究其原因,从该品种5龄第3天幼虫头部组织克隆了滞育激素基因(Bm DH)的全长c DNA,BLAST比对显示该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来自家蚕二化性品种大造的Bm DH氨基酸序列(Gen Bank登录号:BAA059713)的相似度为90.1%,但存在差异的序列不包含滞育激素作用的功能区域。运用半定量RT-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Bm DH基因在3个不同化性家蚕品种蛹期头部和卵巢的转录水平存在差异,转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二化性家蚕品种C108,多化性品种MF、尼斯塔里;Bm DH在多化性家蚕品种MF的5龄期雌性和雄性幼虫的头部、血液、生殖腺3个组织中有转录,在中肠、丝腺、马氏管、表皮、脂肪体5个组织中没有检测到转录。研究结果初步提示:家蚕无滞育现象可能与体内滞育激素不足有关;但多化性品种MF不能被蛹期体外注射滞育激素诱导产生滞育卵与Bm DH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并无直接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沈兴家,王力刚,韦博尤,朱娟,唐顺明[5](2014)在《家蚕滞育激素受体体外上调下游海藻糖酶基因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滞育激素(Bombyx mori diapause hormone,BmDH)与滞育激素受体(BmDH receptor,BmDHR)结合,调控其信号通路中的下游基因的表达.在二化性家蚕中,受滞育信号的影响,蛹体卵巢膜上海藻糖酶的活性增强.为了证实BmDHR对家蚕海藻糖酶基因(Bmtre)表达的调控作用,以pcDNA3.1为载体,构建了4种由ie-1启动子驱动的不同Bmdhr的表达质粒pcDNA-ie1-Bmdhr1、pcDNA-ie1-Bmdhr3、pcDNA-ie1-Bmdhr4、pcDNA-ie1-Bmdhr5和(Bmtre启动子驱动的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luciferase,luc)报告质粒p3Z-Bmtre-luc;用脂质体(Lipofectin)包埋1种Bmdhr表达质粒或不同摩尔比的pcDNA-ie1-Bmdhr1/pcDNA-ie1-Bmdhr5以及报告质粒后,分别共转染源于卵巢的家蚕细胞BmN,在DH作用下体外检测BmDHRs对海藻糖酶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滞育激素受体BmDHR-1、BmDHR-3、BmDHR-4和BmDHR-5分别表达时,均能上调海藻糖酶基因启动子的活性;不同摩尔比(1∶3,1∶1,3∶1)的BmDHR-1/BmDHR-5也均能上调海藻糖酶基因启动子的活性,由此证明BmDHR能上调其信号通路中下游基因Bmtre的表达.(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王力刚,朱娟,王猛,唐顺明,沈兴家[6](2013)在《昆虫激素体外调节家蚕滞育激素受体基因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研究家蚕滞育的分子机理,从家蚕基因组中扩增了1395 bp和972 bp 2个不同长度的滞育激素受体基因Bmdhr启动子片段,以pGL3.0 Basic为载体,分别构建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利用家蚕细胞瞬时表达系统分析其转录活性以及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JHA)、蜕皮激素(20-OH-ecdysone)和滞育激素(DH)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395 bp的Bmdhr启动子活性显着低于972bp的Bmdhr启动子,这说明Bmdhr启动子在-941~-1364nt区间存在负调控元件.JHA浓度为2,4,6μg/mL时,极显着地增强启动子活性;浓度为1μg/mL时活性显着减弱,而为8μg/mL时则活性极显着减弱.20-OHecdysone对Bmdhr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具有剂量效应,低浓度(1,2μg/mL)时显着增强启动子活性;浓度为4μg/mL时,启动子的活性显着减弱;但当浓度继续升高时,启动子活性又极显着增强.DH对Bmdhr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同样具有剂量效应,其浓度为10~40 nM时,显着增强启动子活性;而当其浓度达到60 nM时,启动子活性变化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王力刚[7](2011)在《家蚕滞育激素受体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性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Bombyx mori)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和模式生物,研究家蚕滞育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家蚕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卵滞育的特性,其滞育性由遗传性和环境条件支配。根据家蚕的滞育性可将其分为一化性、二化性和多化性品种。家蚕二化性品种的滞育性受上代环境影响,卵期25℃高温明催青则产滞育卵,而15℃低温暗催青则产非滞育卵。家蚕胚胎滞育与蛹期咽下神经节(subpharyngeal ganglion,SG)合成和分泌的滞育激素(diapause hormone,DH)密切相关,而DH必须通过滞育激素受体(BmDHR)才能发挥作用。为了探究催青温度调控二化性家蚕滞育的分子机制,本论文对Bmdhr基因的结构、表达谱和功能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1、Bmdhr基因结构分析从NCBI下载Bmdhr mRNA-1~Bmdhr mRNA-5的序列(登录号:AB164386 ~AB164390),在家蚕基因组数据库进行在线基因组比对,用DNASTAR软件包进行ORF分析并推导其相应的氨基酸序列;用TMHMM service v. 2.0程序分析蛋白跨膜区。结果显示,Bmdhr为单拷贝基因,全长约33.79 kb,包含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其5个mRNA由相同的mRNA转录本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而来,其中Bmdhr mRNA-1与Bmdhr mRNA-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同,为同一种受体;BmDHR-1含有7个跨膜区域,BmDHR-3、BmDHR-4和BmDHR-5分别含5个跨膜区域。2、Bmdhr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及催青温度对表达的影响将家蚕二化性品种“秋丰”的蚕卵用蛾区半分法分成2组,分别以15℃暗催青和25℃明催青,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催青温度对家蚕不同发育时期及组织中Bmdhr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Bmdhr mRNA-1主要在蛹期卵巢中表达,在对滞育激素最敏感的化蛹后4 d时,其转录水平急速上升至峰值,并且高温催青高于低温催青;Bmdhr mRNA-4主要在各发育时期的血液中表达,在高温明催青下,其在蛹体血液中的转录水平是低温催青的7.7倍,说明BmDHR-4可能是决定家蚕二化性品种次代是否滞育的关键因子之一;Bmdhr mRNA-5在化蛹后2~3 d的卵巢中转录水平较高,且低温催青的转录水平高于高温催青,化蛹后3 d其转录水平下降,至化蛹后4~5 d时2种催青处理间的转录水平无显着差异。3、Bmdhr基因启动子特性分析在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从家蚕基因组DNA中克隆了包含不同调控序列的Bmdhr基因的启动子,使用pGL3.0 basic载体构建了报告质粒,对不同长度的启动子序列进行了活性分析,比较了不同浓度的保幼激素类似物(JHA)、蜕皮激素(MH)和滞育激素(DH)及激素组合对Bmdhr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Bmdhr转录起始位点上游-941~-1364 nt区间可能存在负调控元件。MH浓度为4μg/mL时,启动子的活性显着减弱,其余浓度则极显着增强。JHA浓度分别为2、4、6、10μg/mL时,启动子活性极显着增强,而1μg/mL时显着减弱, 8μg/mL时则极显着减弱。MH和JHA浓度均为1、2、4、6μg/mL时,启动子活性显着增加,其中1μg/mL时活性最高;而二者浓度均为8、10μg/mL的条件下,启动子活性变化不显着。DH浓度在0~60 nM之间,启动子活性显着增加,其中20 nM左右活性最高,浓度大于60 nM时,启动子活性变化不显着。4、BmDHR的真核表达及功能分析以pcDNA3.1载体为骨架,构建了IE-1启动子-BmDHR表达质粒,并分别检测了各种BmDHR对家蚕海藻糖酶基因(Bmtrehelase)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滞育激素受体BmDHR-1、BmDHR-3、BmDHR-4和BmDHR-5分别单独大量表达时,均能上调下游海藻糖酶基因启动子的活性;不同比例(1:3、1:1和3:1)的BmDHR-1 /BmDHR-5均能上调海藻糖酶启动子活性,并且二者共同强表达时BmDHR-5有一定的抑制作用;BmDHR-1/BmDHR-5比例为1:3时,上调倍数与BmDHR-1单独作用时相当。本论文研究了Bmdhr基因的结构、表达谱和功能特性,为阐明家蚕滞育的分子机制积累了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1-04-28)
王力刚,宋海韬,黄勇,汪生鹏,唐顺明[8](2011)在《催青温度对家蚕二化性品种滞育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基因的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二化性品种的卵滞育与否受上代环境影响,25℃高温明催青将产滞育卵,而15℃低温暗催青将产非滞育卵。为探究催青温度调控二化性家蚕滞育的分子机制,对从家蚕卵巢细胞中克隆的家蚕滞育激素受体基因(Bmdhr)的5种cD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Bmdhr基因的5种cDNA由相同的mRNA转录本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而来,其中Bmdhr mR-NA-1与Bmdhr mRNA-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同,Bmdhr mRNA-4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家蚕滞育激素BmDHR-1的序列相似度达99.2%。将家蚕二化性品种秋丰的蚕卵用蛾区半分法分成2组,分别以15℃暗催青和25℃明催青,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催青温度对家蚕不同发育时期及蚕体组织中Bmdhr基因mRNA转录的影响。结果显示:Bmdhr mRNA-1主要在蛹期卵巢中表达,在对滞育激素最敏感的化蛹后4 d时,其转录水平急速上升至峰值,并且高温催青的转录水平高于低温催青;Bm-dhr mRNA-4主要在各发育时期的蚕体血液中表达,特别是在高温明催青条件下,其在蛹期血液中的转录水平是低温暗催青的7.7倍,说明BmDHR-4可能是决定家蚕二化性品种卵滞育与否的关键因子之一;Bmdhr mRNA-5在化蛹后2~3 d的卵巢中转录水平高,且低温催青的转录水平高于高温催青,化蛹后3 d其转录水平开始下降,至化蛹后4~5 d 2种催青处理间的转录水平无显着差异。研究结果为阐明家蚕滞育的分子机制积累了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韩慧慧,徐丽,陶卉,司马杨虎,徐世清[9](2010)在《诱导滞育的温度和光照节律对家蚕滞育激素基因Dh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滞育激素(DH)是导致家蚕滞育生理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研究卵期不同温度和光照节律引起家蚕滞育激素基因Dh表达的变化,探讨温度和光照对家蚕滞育调控的机制。催青期25℃持续光照(25LL)条件下,蚕卵中Dh基因mRNA高水平稳定转录;而在15℃持续黑暗(15DD)条件下,蚕卵中只有痕迹量Dh基因mRNA存在;25LL或者20℃、光照与黑暗12h交替(20LD)条件下,胚胎发育至单眼着色后(有效积温2160℃.h以后)Dh基因mRNA转录水平显着上调,与此时期胚胎对诱导滞育的温度和光照节律更加敏感一致。从催青期开始整个世代的保护温度和光照节律,呈现高温25℃显着上调整个胚后时期Dh基因mRNA转录水平,光照上调蛹期与蛾期Dh基因mRNA转录水平,且高温的作用强于光照。5龄第3天幼虫的基因芯片表达谱显示,Dh基因mRNA转录水平存在显着的性别与组织差异,雌蚕多个组织中的Dh基因mRNA转录水平都显着低于雄蚕,卵巢中的Dh基因mRNA只有痕迹量。亲代卵的催青温度与光照节律决定子代卵的滞育性,也影响到Dh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但子代卵内Dh基因mRNA转录水平高低不是蚕卵滞育与否的关键。推测家蚕Dh基因表达的性别差异及在早期蚕卵中表达特征与滞育性不一致的现象,可能与Dh基因的前体多肽翻译产物剪切有关。(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0年06期)
顾燕燕,华荣胜,周耐明,时连根[10](2008)在《家蚕滞育激素受体基因(BmDHR)的分子克隆及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滞育激素受体(BmDHR)能特异性地识别滞育激素(DH),参与滞育激素信号的转导,在家蚕滞育发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RT-PCR方法克隆出BmDHRcDNA,其开放阅读框长1 311 bp,编码436个氨基酸,属于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含有7个跨膜结构域。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mDHR蛋白序列与玉米夜蛾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受体(HzPBANR)和家蚕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受体(BmPBANR)蛋白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分别为46.0%和40.9%。定时半定量分析显示,BmDHR基因表达水平在不同条件催青的二化性5龄幼虫、蛹体中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08年03期)
滞育激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滞育是昆虫为躲避不良生存环境而进化出的一种个体发育停滞的生存策略和状态,家蚕Bombyx mori滞育发生于胚胎发育早期,为卵滞育型。家蚕胚胎滞育是由咽下神经节分泌的滞育激素作用于卵巢,通过卵巢细胞膜上的滞育激素受体介导,引发卵内一系列物质代谢变化而引发的发育事件。本文综述了家蚕滞育激素的发现及其结构与功能,以及滞育激素受体的基因克隆与表达、信号转导与机理等研究概况,并展望了其研究前景,以期推进家蚕胚胎滞育诱导、阻止和解除全过程的分子机理研究,并为进一步利用家蚕胚胎滞育进行传统养蚕业的技术提升等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滞育激素论文参考文献
[1].林乾坤.桃小食心虫饲养方法优化及滞育激素基因表达模式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9
[2].沈张飞,解鸿青,时连根.家蚕中调控胚胎滞育的滞育激素及其受体研究概况[J].昆虫学报.2018
[3].龚椿营.家蚕滞育激素DH及其受体DHR1的转基因过表达研究[D].西南大学.2017
[4].何庆玲,钱荷英,许平震,孙平江,李刚.家蚕滞育激素基因的克隆及在多化性和二化性品种间的表达差异[J].蚕业科学.2015
[5].沈兴家,王力刚,韦博尤,朱娟,唐顺明.家蚕滞育激素受体体外上调下游海藻糖酶基因的表达[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王力刚,朱娟,王猛,唐顺明,沈兴家.昆虫激素体外调节家蚕滞育激素受体基因的表达[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7].王力刚.家蚕滞育激素受体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性及功能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1
[8].王力刚,宋海韬,黄勇,汪生鹏,唐顺明.催青温度对家蚕二化性品种滞育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基因的结构特征[J].蚕业科学.2011
[9].韩慧慧,徐丽,陶卉,司马杨虎,徐世清.诱导滞育的温度和光照节律对家蚕滞育激素基因Dh表达的影响[J].蚕业科学.2010
[10].顾燕燕,华荣胜,周耐明,时连根.家蚕滞育激素受体基因(BmDHR)的分子克隆及定量分析[J].蚕业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