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肌梗塞前有无心绞痛对梗塞后心肌损害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必胜,林贵轩,纪垣,张桐玉[1](2000)在《急性心肌梗塞前有无心绞痛对梗塞后心肌损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心肌损害的影响。方法 将8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成心绞痛组(48例)和无心绞痛组(34例),测定心脏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CTnT)、C反应蛋白(CRP)和尿微白蛋白分泌率(AER)变化。结果 心肌梗塞前有心绞痛者的CPK、CK-MB、CTnT、CRP和AER增高水平均较低,与心肌梗塞前无心绞痛患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 0.05)。结论 心绞痛对AMI的心肌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
徐孝玄,黄怡[2](1999)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近期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4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近期影响。按梗塞前有无心肌缺血心绞痛分为有缺血预适应组(A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B组)。结果表明:A组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B组,而心肌酶峰值、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却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显着性。说明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再灌注治疗能提高冠脉再通率、缩小梗塞范围、维护梗塞后心脏功能、减少心律失常。
山西省心血管病防治协作组[3](1976)在《急性心肌梗塞359例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 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表现,临床上较为常见。近年来,在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指引下,国内各地对本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例,病死率有了明显下降。为了进一步掌握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临床表现与死亡的规律,将省内27个医院中1974年1月至1975年12月两年内发病的、发病后在8周内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32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一、一般临床资料分析;二、急性心肌梗塞的先兆表现;三、并发心
郑道声[4](1976)在《用非侵入性检查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收缩时间间期与血管造影所估计的冠状动脉疾病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文中认为 选择性冠状动脉和左室造影,是估计冠状动脉疾病及其对左室心肌影响程度的可靠方法,而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则对随访经外科或内科治疗后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左室功能是有价值的。收缩时间间期(STI)测定是一种检查迅速、费用低及适于作为重复检查
李耀辉[5](2010)在《从气血相关和“通则不病”探讨冠心病微血管新生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临床研究目的:探讨气血相关及“从通论治”、“通脉可以生脉”与冠心病微血管新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导师门诊病例,对纳入病例的证候诊断采用1990年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提取的证候要素主要依据王永炎院士等所确定的29中证候要素为依据。对符合标准的111例医案依次录入Excel 2007表中,采用频数统计方法.结果:①,发生在39岁以下的胸痹患者仅占8.1%,在40岁~79岁之间占到88.2%;②,89%的胸痹患者兼有基础病变,57%患者兼有3种以上基础病变;③,胸痹患者主诉以胸闷、气短、胸部不适为主;④,患者的舌质以暗红舌、舌红为主,二者在所有病例的舌象里占到69.3%;⑤,薄白苔、黄腻苔、薄黄苔、白腻苔加在一起占77%;⑥,单一脉象以弦脉和滑脉为主(77.8%),复合脉象以弦滑脉、弦细脉为主(63%);⑦,胸痹心痛的完整病机分解为单一证候因素,频率最高的有血瘀、气虚、肝旺、阴虚、肾虚、三焦不畅、气滞等7种;所有的病例的完整病机多由2个或者2个以上证候因素组成,以3个证候因素和4个证候因素组成的辩证证型为最多;⑧,药物使用频次在前16名的依次是:瓜蒌、枳壳实、郁金、赤白芍、丹参、旋复花、全蝎、黄芩、天麻、三七、熟大黄、麦冬、羚羊粉、柴胡、黄芪、葛根;⑨,以此组药物构成导师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方药,适用于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属于气虚血瘀、肾虚肝旺证型者。结论:“从通论治”、“通脉即可以生脉”的思路不仅重视心脉痹阻、心气不足的局部问题,更着眼于人体的整体性而言,强调全身气机的通畅运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这就是“通脉即可以生脉”的机理。导师治疗冠心病不仅仅局限于胸痹心痛气虚血瘀的基本病机,还同时从整体上把握患者的完整病机,强调五脏六腑的气机特别是三焦气机的通畅是治疗冠心病的前提。胸痹心痛不仅仅是心气不足、心脉痹阻的问题,也与其他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尤其对于具有一定内伤基础的中老年冠心病患者而言,其病机更具有复杂性。“从通论治”、“通脉即可以生脉”的观点具有临床意义。实验研究目的:主要从促血管新生角度探讨活血益气法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构建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RT-PCR技术,从心梗大鼠梗塞边缘区心肌血管面密度、梗塞边缘区VEGF及其mRNA、bFGF及其mRNA的表达的角度,结合冠心病气虚血瘀的基本病机,观察活血法、益气法、活血益气法的干预作用。结果:实验研究包括四个部分。实验一,主要是成功建立心肌梗死的模型,造模后模型与假手术组大鼠术前术后心电图比较,假手术组大鼠手术前、术后心电图未见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术后即刻心电图Ⅰ导、Ⅱ导ST段可见弓背抬高;肉眼观察:假手术组大鼠心脏体积正常,颜色鲜红,表面光滑,无任何斑点;模型组大鼠心脏体积明显变大,左心室部分有灰白色的室壁瘤;HE染色普通光镜观察,假手术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未见心肌细胞肥大现象;模型组部分心肌细胞核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大,心肌纤维增粗,胞浆着色深。从而证明心梗模型是成功。实验二,用Ⅷ因子阳性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活血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梗塞边缘区微血管密度的影响,结果假手术组、模型组、倍他乐克组、活血益气方及其拆方各组均可看到新生的微血管。假手术组微血管增生不明显,模型组可见少量微血管增生,倍他乐克组和活血益气方及活血方组可见较多增生的微血管。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倍他乐克组、活血方组和活血益气方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O.01)。实验三,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活血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梗塞边缘区VEGF、bFGF的影响,结果假手术组、模型组、倍他乐克组、活血益气组、活血组、益气组都有bFGF的表达。假手术组bFGF的表达量最少,模型组有bFGF少量表达,气血组与倍他乐克组bFGF表达量最多。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组与倍他乐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组、活血组bFGF的表达量也明显增加,但与模型组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气血组、益气组、活血组、西药组的VEGF的表达水平均有显着性差异,都可以使VEGF的表达上调,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组、西药组二者与活血组、益气组相比,在VEGF的表达水平上也有显着性差异,都较活血组、益气组的表达水平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组与西药组相比,VEGF的表达水平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组和活血组在VEGF的表达水平上无显着性差异,二者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相比,二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四,用RT-PCR技术检测活血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梗塞边缘区VEGFmRNA、bFGF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假手术组VEGFmRNA的表达最少,气血组、活血组、模型组与之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益气组、活血组与模型组相比VEGFmRNA的表达显着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益气组VEGFmRNA的表达量和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活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bFGF mRNA表达量显着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模型组和活血组之间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活血组的bFGF mRNA表达量还是高于模型组;而益气组、活血益气组与模型组的bFGF mRNA表达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活血益气方药促使冠心病治疗性微血管新生的疗效确切,其理论依据是“通脉即可以生脉”:作为血管新生的物质基础,气血具有相关性,气血的通畅是微血管新生的前提条件;气血的通畅不仅包括胸痹心痛局部的问题,也包括全身气机的运行通畅,特别是“通行诸气”的三焦气机的通畅。②,活血益气方药促使冠心病微血管新生的机理是:活血益气方药能够持续上调促血管新生因子VEGF、bFGF基因与蛋白的表达,以及VEGF基因的表达,提高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促进心肌侧支循环的形成。创新点:本文通过气血相关从“从通论治、通脉即可以生脉”角度探讨了冠心病治疗性微血管新生的理论与临床,具有临床研究的创新性;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和RT-PCR技术从气血相关探讨了活血益气法治疗冠心病微血管新生的机理,具有实验研究的新颖性。
侯静静[6](2010)在《补肾法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观察运用补肾气、滋肾阴、温肾阳的补肾法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探讨其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NO、NOS、SOD、ET、CRP、MDA的影响,进一步探索缺血性心肌病发病机理,突显补肾法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了经济有效且病人依从性高的治疗方法。[方法]本文摘录了近十年西医对缺血性心肌病流行趋势、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进展;祖国医学对缺血性心肌病病因病机辩证治疗的最新认识。临床观察的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08年03月-2009年12月在深圳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的缺血性心肌病病人。男性35例,女性15例,病程最长者20年,最短者3个月。采用随机方法将合格病例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补肾法方+单硝酸异山梨酯、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培哚普利组)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1-70岁,平均55.244±5.63岁,对照组(单硝酸异山梨酯、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培哚普利组)2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3-70岁,平均56.11±5.48岁。再将治疗组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舌象、脉象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肾气虚型三个证型。每症型10人,分别标志为A1组、A2组、A3组。治疗组A1组口服左归丸,A2组口服右归丸,A3组口服大补元煎,所有方药均由我院中药房提供的免煎中药,每日1剂,分两次服,并合用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每次1片(每片20mg),每天1次;拜阿斯匹灵(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每次1片(每片100mg),每天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山东鲁南制药厂生产),每次1片(每片40mg),每天1次;雅施达(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每次1片(每片4mg),每天1次。对照组口服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每次1片(每片20mg),每天1次;拜阿斯匹灵(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每次1片(每片100mg),每天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山东鲁南制药厂生产),每次1片(每片40mg),每天1次;雅施达(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每次1片(每片4mmg),每天1次。共治疗3个月。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NO、NOS、SOD、ET、MDA、CRP水平。[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血NO、NOS、SOD升高,ET、MDA、CRP降低,经统计学分析(t检验),治疗前后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血脂、血流变、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症状等指标均优于治疗前;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佳,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补肾法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病人后,明显升高NO、NOS、SOD,降低ET、MDA、CRP,并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提示补肾法升高NO,防止血管内皮增殖,扩张冠脉,促进心肌供血供氧。可以进一步促进NOS的生成作用,保护动脉血管内皮,进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以进一步提高SOD的活性,保护了线粒体内源性抗氧化酶的功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从而保证了心肌细胞的能量供应,增加防御性的因素来对抗损伤。可以进一步拮抗ET的收缩血管效应,有效防止ET引起的心肌损伤,表现为冠脉灌注增加、丙二醛生成减少,促进ET灌注所致心肌损伤的恢复。抑制MDA生成,保护细胞膜免受损伤。存在抗炎作用和血管保护功能,能明显改善ICM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内分泌失调。改善血循环,调节血脂紊乱。ICM患者经过补肾法治疗后临床疗效显着,不存在毒副作用,此为ICM患者运用补肾法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李荣[7](2010)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及介入中的缺血叠加效应》文中认为
贺楠[8](2009)在《冠心Ⅲ号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NO、ET、CRP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冠心Ⅲ号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冠心Ⅲ号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治疗机理,为临床提供高效的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方法。【方法】根据病例选择标准与排除标准共选取40例缺血性心肌病病人,运用简单随机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人。治疗组服用冠心Ⅲ号方,对照组服用雅施达、舒降之、肠溶阿斯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等治疗,疗程为3个月,分别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NO、ET、CRP的水平,同时观察记录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脂、血流变、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三大常规的改变,再作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完成临床研究。【结果】冠心Ⅲ号方治疗后,两组病人血NO升高,ET、CRP降低,NO由46.93±5.02改善为72.54±14.24,ET由70.22±17.22改善为42.55±9.49,CRP由20.23±2.56改善为7.23±1.14。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和对照组相比,疗效相当。病人的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治疗前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较前升高,TG由3.88±0.75改善为1.65±0.54,CHOL由7.13±0.64改善为5.14±0.45,LDL由5.96±1.20改善为4.15±0.82,HDL由1.43±0.31改善为1.73±0.40,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人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降低,高切由7.03±0.77改善为5.21±0.74,中切由9.46±1.59改善为7.13±1.33,低切由16.22±4.02改善为10.19±3.03,血浆粘度由2.42±0.47改善为1.71±0.36,红细胞压积由51.98±8.47改善为40.26±5.24,纤维蛋白原由4.84±0.76改善为3.21±0.58,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心电图缺血状况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治疗后ST—T改变时间均有所缩短。缺血性ST—T改变的时间(分钟),治疗组由120.24±15.68改善为57.48±15.28;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改善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失眠、乏力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应用冠心Ⅲ号方在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时可以明显消除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血NO水平,降低ET、CRP水平,并且调节了血脂代谢紊乱,改善了血液粘稠度,在缓解缺血性心肌病的症状及预防再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刘盛[9](2008)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陈旧心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的Ⅰ期安全性研究目的:利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同期经冠状动脉桥血管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方法治疗冠心病陈旧心梗伴心功能不全患者,评价治疗的安全性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冠心病陈旧心梗伴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同期经冠状动脉桥血管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治疗方法。评价干细胞移植后左室功能改变、不良事件、生存时间和中期随访情况。结果:全组17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经冠状动脉桥血管内移植干细胞治疗。1例术后第3天因脑栓塞死亡。全组患者治疗后早期无心梗发生,无肝、肾功能衰竭,无新发恶性心律失常出现。16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全部存活,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上升,心功能和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经冠状动脉桥血管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冠心病陈旧心梗的方法是可行的。手术后早、中期随访结果观察,此种治疗是安全的。第二部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晚期缺血性心脏病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初步研究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晚期冠心病陈旧心梗患者心功能改善,心绞痛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提高和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设计入组需要外科治疗的晚期冠心病陈旧心梗患者。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同期,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经冠状动脉桥血管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手术后早期随访,应用三维超声、磁共振评价治疗前后心脏容量和收缩功能的变化;应用核素评价心肌梗塞面积的变化;应用三维超声评价节段性室壁运动的变化;应用磁共振评价节段性室壁增厚率的变化。评价手术后早期临床症状,运动耐量的变化。研究还包括对干绌胞移植不良事件和远期生存率的评价。结果:初步研究入组20例病例,治疗组9例,对照组11例。手术早期结果无死亡。随访6个月,20例患者均存活。磁共振检查,手术前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P=0.006,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手术前后干细胞治疗组每搏输出量、心排量、心排指数和左室质量的增加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19、0.047、0.048和0.024;手术前后节段性室壁增厚率明显提高,P=0.001,干细胞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44。三维超声检查,手术前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P=0.023,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手术前后左室舒张末直径、左室收缩末直径和左室收缩末容积均有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和0.019,但两组间变化无值无统计学差异。节段性室壁运动积分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两组间变化也无统计学差异。核素SPECT心肌灌注检查,手术后灌注缺损比例缩小,但不具统计学差异(P=0.094),两组间灌注缺损变化也无统计学差异。节段性灌注总积分分析,手术后总积分减小,与手术前相比不具统计学差异(P=0.096);两组间灌注总积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手术前后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明显增加,具统计学差异(P=0.002)。但两组间手术前后变化不具统计学差异。血BNP手术前后变化不具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变化差值也不具统计学差异。结论: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桥血管心肌内移植是安全的,治疗早期临床结果无不良反应发生。第一阶段6个月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心脏MRI观察到干细胞治疗组每搏心输出量的变化优于对照组,节段室壁增厚率的变化上优于对照组,左室质量的增加也优于对照组。而其它反映整体结构、功能和临床心功能改善的指标在手术后6个月未能出现统计学差异。研究提示第二阶段的临床观察需要更多的病例数量和更长的随访时间。心脏MRI(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评价心肌骨髓干细胞移植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提供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各项参数、指标,更依靠其高度空间分辨率显示室壁运动增厚等细微变化。为临床细胞移植研究提供了敏感、准确的评价方法。第三部分磁共振对冠心病陈旧心梗所致心功能不全诊断及干细胞移植疗效评价的应用目的:评价磁共振在冠心病陈旧心梗所致心功能不全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同时分析干细胞移植手术的疗效。方法:同时应用心室造影、三维超声、核素SPECT及MRI测量冠心病陈旧心梗所致心功能不全患者术前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分析几种检查对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容量测定及功能评价的优劣。应用双核素SPECT存活心肌显像及心脏MRI延迟增强显像分析术前左室存活心肌,比较分析MRI检测的准确性。应用心脏MRI评价干细胞治疗前后左室功能改变。结果:术前左室造影测得的LVEDV和LVEF与MRI检查测得数据不具相关性,左室造影所测指标高于MRI;左室造影所测LVESV与MRI相近,具有相关性,r=0.62,P=0.014。术前门控SPECT显像测得LVEDV、LVESV与MRI检查测得数据相近并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65和0.66,P值分别为0.002和0.002。术前三维超声测得的LVEDV、LVESV和LVEF与MRI检查测得数据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61、0.62和0.62,P值分别为0.036、0.014和0.007。心脏MRI延迟增强显像与18F-FDG心肌代谢存活心肌显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446(P<0.001)。以18F-FDG心肌代谢显像为金标准,心脏MRI延迟增强显像敏感度68.3%,特异度为92.5%。心脏MRI检测干细胞治疗组治疗前后节段性室壁增厚率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4。结论:MRI能够准确判断冠心病陈旧心梗患者左室容积,功能。在冠心病陈旧心梗所致心功能不全患者中门控SPECT和三维超声测定左室容积和功能与MRI相关性好。MRI对心梗后存活心肌的判断具有同18F-FDG SPECT相近的特异性,但敏感性仍有差距。MRI用于评价陈旧心梗伴心功能不全患者具有明显优势。可以一次同时提供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各项参数,更依靠其高度空间分别率显示室壁运动增厚等细微变化,可以用于心肌干细胞移植后早期疗效的判定。
彭敏[10](2008)在《热毒与血栓形成关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理论研究阐明热毒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发病中的重要地位,提出热毒是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热毒导致血栓形成的靶部位是络脉的论点,并立清热解毒通络法,通过实验及临床研究验证解毒通络合剂对血栓形成的治疗作用。动物实验观察解毒通络合剂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尾部血栓形成的影响,用角叉菜胶构建尾部血栓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的黑尾长度,查AT-Ⅲ活性、D-二聚体含量,及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含量。研究结论解毒通络合剂有减轻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尾部血栓形成的作用,通过预防性给药,可以使IL-1β、TNF-α值降低,抑制炎症反应,使AT-Ⅲ活性活性增强,D-二聚体含量降低,从而减轻血栓形成,而中剂量即是其发挥疗效的最佳剂量。临床观察解毒通络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对照组45例,采取西药常规治疗,试验组48例,加服解毒通络合剂,疗程4周。研究显示解毒通络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液粘聚状态,改善心功能。临床观察解毒通络合剂干预介入术后心绞痛的作用,对照组14例,予西药常规治疗,试验组20例,加服解毒通络合剂,疗程3个月。研究结果解毒通络合剂对介入术后复发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能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凝血与纤溶。
二、急性心肌梗塞前有无心绞痛对梗塞后心肌损害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塞前有无心绞痛对梗塞后心肌损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心肌梗塞前有无心绞痛对梗塞后心肌损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对象: |
二、方法 |
(一) 分组及治疗: |
(二) 心肌酶学检测: |
(三) 尿微白蛋白分泌率 (AER) 测定: |
(四) C反应蛋白测定: |
(五)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5)从气血相关和“通则不病”探讨冠心病微血管新生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一 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性微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冠心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理论探讨 气血相关与微血管新生的理论探讨 |
1 气血关系与微血管新生的生理、病理 |
2 “不通则病”是微血管生成障碍的主要病机 |
3 “通则不病”“通则病减”是促使微血管新生的根本机理。 |
4 针对气虚血疲证的活血益气法是本次实验研究的基本治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治疗性血管生成使冠心病的治疗得到了突破性发展 |
2 VEGF、bFGF的上调是治疗性血管生成的关键事件 |
3 研究中医药对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性血管生成具宥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111例胸痹医案回顾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临床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导师治疗胸痹心痛的特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从通论治"、"通脉即可以生血脉"——-导师学术经验浅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活血益气方药促进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血管新生的机理研究 |
实验一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活血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梗塞边缘区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活血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梗塞边缘区VEGF、bFGF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四 活血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梗塞边缘区VEGF、bFGF 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补肾法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 |
1.2 临床表现 |
1.2.1 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
1.2.2 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 |
1.3 鉴别诊断 |
1.4 发病机制 |
1.4.1 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
1.4.2 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 |
1.5 治疗 |
1.5.1 血运重建治疗 |
1.5.2 血管和心肌再生治疗 |
1.5.3 改善心功能 |
1.5.4 改善心肌能量代谢 |
1.5.5 心脏移植 |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认识 |
2.1 病因 |
2.2 病机 |
2.3 辨证 |
2.4 治疗 |
2.4.1 益气 |
2.4.2 温阳 |
2.4.3 利水 |
2.4.4 化瘀法 |
2.4.5 补肾气,温肾阳,活血祛瘀,标本同治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 |
2.3 临床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治疗前后血NO、NOS、SOD、ET、MDA、CRP的变化情况 |
3.2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 |
3.3 治疗前后血流变的变化情况 |
3.4 治疗前后两组心电图缺血状况改善比较 |
3.5 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结果 |
3.6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的变化情况 |
3.7 两组病人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缺血性心肌病与相关因子的关系 |
4.2 中医对心肾关系的研究 |
4.3 痰瘀与缺血性心肌病的发病相关性研究 |
4.4 水饮与缺血性心肌病的发病相关性研究 |
4.5 补肾法的组方药物功效及分析 |
4.6 缺血性心肌病与血脂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及介入中的缺血叠加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及介入中的缺血叠加效应 |
前言 |
临床资料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心病中几种特殊临床现象发生机制的探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冠心Ⅲ号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NO、ET、CRP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现代医学的认识 |
1、流行病学 |
2、临床表现 |
3、鉴别诊断 |
4、发病机理 |
5、治疗 |
5.1 血运重建治疗 |
5.2 心肌再生 |
5.3 改善心功能 |
5.4 改善心肌能量代谢 |
5.5 心脏移植 |
二、传统中医的认识 |
1、病因病机 |
1.1 胸痹 |
1.2 心悸 |
1.3 痰饮 |
1.4 水肿 |
2、辨证施治 |
2.1 益气 |
2.2 活血 |
2.3 益气活血 |
2.4 益气养阴 |
2.5 益气活血养阴 |
2.6 益气活血利水 |
2.7 宣痹通阳 |
2.8 化浊行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1、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 |
3、临床研究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1、治疗前后血NO、ET、CRP的变化情况 |
2、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 |
3、治疗前后血流变的变化情况 |
4、治疗前后两组心电图缺血状况改善比较 |
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的变化 |
6、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的变化情况 |
7、两组病人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
四、讨论 |
1、缺血性心肌病与相关因子的关系 |
2、中医对心肾关系的研究 |
3、瘀血与缺血性心肌病的发病相关性研究 |
4、冠心Ⅲ号方的组方药物功效及药理研究分析 |
5、缺血性心肌病与血脂的关系 |
6、缺血性心肌病与血粘的关系 |
第三部分 结语 |
第四部分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西医病名诊断标准 |
二、疗效评定标准 |
致谢 |
(9)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陈旧心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二部分 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三部分 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冠 心病的I期安全性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晚 期缺血性心脏病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初步研究 |
研究目的及试验设计 |
病例资料入组标准 |
研究方法 |
数据获得、揭盲及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磁共振对冠心病陈旧心梗所致心功能不全 诊断及干细胞移植疗效评价的应用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热毒与血栓形成关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一、热毒的提出及内涵 |
(一) 热毒的含义 |
(二) 热毒的现代研究 |
二、热毒学说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地位 |
(一) 真心痛发病中的热毒机制的提出 |
(二)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 |
(三) 热毒在ACS 发病中占重要地位 |
三、热毒是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 |
(一) 瘀血阻络是真心痛的基本病理变化 |
(二) 血栓形成与血瘀证的本质 |
(三) 热毒是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 |
四、热毒导致血栓形成的靶部位是络脉 |
(一) 络脉的概念 |
(二) 络脉的生理特点 |
(三) 络脉的病理特点 |
(四) 热毒致瘀病在络脉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解毒通络合剂对实验大鼠黑尾长度的影响 |
实验二 解毒通络合剂对实验大鼠抗凝和纤溶功能的影响 |
实验三 解毒通络合剂对实验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
实验研究讨论 |
(一) 动物造模机理 |
(二) 解毒通络合剂对大鼠尾部血栓形成长度的影响 |
(三) 解毒通络合剂对血栓形成大鼠AT-Ⅲ活性、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 |
(四) 解毒通络合剂对血栓形成大鼠IL-1Β、TNF-Α的影响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一 解毒通络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二、一般资料 |
三、观察及治疗方法 |
四、试验结果 |
(一) 心绞痛疗效比较 |
(二) 临床证候疗效 |
(三) 理化检查 |
(四)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
五、解毒通络合剂疗效机理分析 |
(一) 解毒通络合剂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有确切疗效 |
(二) 解毒通络合剂疗效机理分析 |
临床研究二 解毒通络合剂治疗介入术后心绞痛的研究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二、一般资料 |
三、观察及治疗方法 |
四、试验结果 |
(一) 术后复发心绞痛情况 |
(二) 心电图疗效比较 |
(三) 心功能疗效比较 |
(四) 对HS-CRP 的影响比较 |
(五) 凝血纤溶指标疗效比较 |
(六)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
五、解毒通络合剂对介入术后心绞痛的干预作用分析 |
(一) 冠脉微栓塞的概念 |
(二) 解毒通络合剂干预介入术后心绞痛疗效探讨 |
临床研究讨论 |
一、ACS 中医药治疗概况 |
二、解毒通络法开辟ACS 治疗的新思路 |
(一) 解毒通络合剂的组成及方解 |
(二) 处方药物药理研究 |
(三) 解毒通络合剂疗效机理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详细摘要 |
四、急性心肌梗塞前有无心绞痛对梗塞后心肌损害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心肌梗塞前有无心绞痛对梗塞后心肌损害的影响[J]. 张必胜,林贵轩,纪垣,张桐玉. 临床内科杂志, 2000(01)
- [2]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近期影响[J]. 徐孝玄,黄怡. 中原医刊, 1999(01)
- [3]急性心肌梗塞359例的临床分析[J]. 山西省心血管病防治协作组. 山西医药杂志, 1976(06)
- [4]用非侵入性检查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收缩时间间期与血管造影所估计的冠状动脉疾病严重度之间的关系[J]. 郑道声. 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心血管疾病分册, 1976(05)
- [5]从气血相关和“通则不病”探讨冠心病微血管新生机理的实验研究[D]. 李耀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 [6]补肾法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临床观察[D]. 侯静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7]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及介入中的缺血叠加效应[D]. 李荣.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8]冠心Ⅲ号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NO、ET、CRP的临床观察[D]. 贺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陈旧心梗的临床研究[D]. 刘盛.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12)
- [10]热毒与血栓形成关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彭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07)
标签:对照组论文; 不稳定型心绞痛论文; 心梗论文; 冠心病最佳治疗方法论文; 心肌损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