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大地构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地,成矿,区域,地质,成矿作用,地质图,理论。
区域大地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瑞[1](2019)在《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课程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在分析课程特点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将知识建构理论应用在课程教学取得的效果以及存在的不足。(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52期)
潘云唐[2](2019)在《我国区域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权威大师——纪念李春昱院士逝世30周年(叁)》一文中研究指出1948年初,国民党反共反人民内战遭到惨重失败,内部派系斗争又激烈,陈立夫、陈果夫为首的CC系和张群为首的政学系闹得势不两立,张群这个行政院长眼看难保。蒋介石想让作为"中间派""老好人"的翁文灏出来维持一下局面,拟任翁出来作行政院长。这个消息在社会上也慢慢传开。李春昱致信翁加以劝阻:"咏公,您担任此职,既不可能持久,又不可能做出任何成绩来,(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潘云唐[3](2018)在《我国区域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权威大师——纪念李春昱院士逝世30周年(二)》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是我国区域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学大师李春昱先生逝世叁十周年,为纪念这位为中国地球科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地质学大师,本刊从2018年第5期起在《科学人生》栏目分3期刊发由我国着名地质学史专家潘云唐教授撰写的特约稿,以志纪念。正是李春昱先生,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年仅34岁的他挑起了四川省地质研究所所长的重担,并作出优异成绩;也正是李春昱先生,在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作为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团结带领全体员工,抗迁护所,将一个完整的地质调查所连同全体人员、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统统交回到人民政府手中,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腾飞的重要基地;还是李春昱先生,在遭受反右冤屈和"文革"冲击之际,先后主持编制了首张"亚洲地质图和"亚洲大地构造图",使我国进入国际地质图件编制行列;"文革"后,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李春昱先生成为中国地学界最早宣传引进板块构造说的学者之一,并身体力行成立相应组织,结合中国地质实际开展研究,在去世前的十年间发表了50余篇板块构造研究论文。"历经坎坷志未改,我以我心荐轩辕",这就是李春昱先生留给后人的精神和科学遗产。(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赵思传,苏泰民,严城民,王亚伟,和松文[4](2018)在《云南的区域变质作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搜集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将云南的区域变质作用划分为6种类型,分属5个变质作用时期。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Ⅰ型、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发生在吕梁期(Pt1)、晋宁期(Pt_2),与结晶基底、褶皱基底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区域低温动力变质Ⅰ型形成于晋宁期(Pt_2),与褶皱基底的形成有关;区域低温动力变质Ⅱ型形成于华力西一印支期(P_2-T)、燕山期(K_2),是古特提斯洋、中特提斯洋封闭过程的产物;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Ⅱ型形成于燕山期(K_2),可能是造山晚期地幔热流沿断裂上升的结果;埋深变质作用形成于燕山期(K_2),是兰坪一思茅拗陷急剧沉降的结果。不同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的时空分布与地史演化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演化规律。(本文来源于《资源信息与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潘云唐[5](2018)在《我国区域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权威大师——纪念李春昱院士逝世30周年(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书香苗裔,北大高才李春昱,1904年(清光绪30年)5月8日生于河南汲县(原卫辉府,今卫辉市)的一个书香之家。其父李馥,1903年中了举人,后又得到恩科进士,曾在京任学部主事。1911年,回到原籍任卫辉师范学堂堂长,兼中学堂监督。就在这一年,7岁的李春昱开始跟着叔父念私塾。他11岁时到城里上中学,才半年就被父亲召回家去再念私塾,因为他父亲极重视语文基础(当时所谓"国学"),所以就让他继续跟着私塾教师又读了3年多的中国古代经书和诗文。(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建华,胡青华[6](2017)在《“华夏成矿省”被首次厘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 张建华 通讯员 胡青华)12月12日,华夏成矿省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报告评审及学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陈毓川、常印佛院士出席,任纪舜院士提交书面意见,中科院矿产所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听取了项目组成果汇(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7-12-15)
车自成[7](2016)在《中国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第叁版)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自成等编着的"中国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一书第叁版即将于2016年年底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届时该书已叁版六次印刷,有必要作点说明,以便于读者使用。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规律的一门地质学科,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对某一地区而言,本书就是侧重于中国及邻区。本学科自在我国形成以来一直受到普遍热议和关注,但多侧重介绍大地构造学假说,具体(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6年06期)
刘成,毛晓冬,张俊海[8](2014)在《浅析西藏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及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位于南、北大陆之间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巨型山链东段,是着名特提斯域的组成部分[1],通过对前人资料系统整理,以班公湖—双湖—怒江对接带为一级构造单元分界,由北而南将西藏大地构造划分为叁大构造单元:羌塘—叁江造山系、班公湖—双湖—怒江对接带和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并进一步阐述了叁大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本文来源于《云南地质》期刊2014年04期)
葛肖虹,马文璞,刘俊来,任收麦,袁四化[9](2013)在《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对中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回答所研究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中国占据亚洲东部环太平洋与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在过去4亿年期间由具有不同地壳结构、生物地理区系和演化历史的地质体镶嵌拼合而成,具有复式大陆构造的典型特征。中国的区域构造研究有可能在如下方面对全球构造理论作出自己的贡献:(1)与北美、非洲等巨型克拉通相比,中国地台的规模小、刚性化程度低、盖层变形强烈,这种相对高的构造活动性正好提供了有关大陆生长和演化规律的窗口;(2)复式大陆中并列的陆块来自不同源区,意味着中国区域构造的"世界性",因此开展大区域古地磁、古生物-地理区、古沉积、古构造与古成矿作用与环境复位的综合研究,厘清中国各陆块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必然对完善全球构造演化做出贡献;(3)中国是世界上造山带最多的国家之一,青藏高原和台湾海岸山脉是正在进行中的大陆碰撞和弧-陆碰撞场所,从极为丰富的实例中总结出古、新造山带的类型和基本演化规律,可以丰富全球大陆增生的理论;(4)古特提斯洋从古亚洲退却的过程与路径是迄今尚未解决而长期受人关注的科学问题;(5)中国广泛存在的中—新生代陆内变形与盆山构造-地貌的形成,应该是大陆动力学深入研究的命题;(6)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扩展了区域构造研究的领域。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和新技术应用对地学研究的促进,将迎来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新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3年01期)
郭召杰[10](2012)在《新疆北部大地构造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评述——兼论地质图在区域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质图是区域地质和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认真研读地质图是大地构造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以新疆北部几个重要构造带为例,展示了地质图的分析、研读在大地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基于地质图分析并结合最新的研究资料,认为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造山带的碰撞时限不晚于早石炭世(370~340Ma);西准噶尔达拉布特构造带形成于石炭纪晚期,该带不具有板块边界或者俯冲-缝合带的属性;以巴音沟蛇绿岩带为代表的北天山洋盆的缝合时限在晚石炭世(325~316Ma)。由此推断,新疆北部地区洋盆俯冲和地体拼贴碰撞造山过程应该在晚石炭世之前完成。(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2年07期)
区域大地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48年初,国民党反共反人民内战遭到惨重失败,内部派系斗争又激烈,陈立夫、陈果夫为首的CC系和张群为首的政学系闹得势不两立,张群这个行政院长眼看难保。蒋介石想让作为"中间派""老好人"的翁文灏出来维持一下局面,拟任翁出来作行政院长。这个消息在社会上也慢慢传开。李春昱致信翁加以劝阻:"咏公,您担任此职,既不可能持久,又不可能做出任何成绩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大地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1].王瑞瑞.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
[2].潘云唐.我国区域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权威大师——纪念李春昱院士逝世30周年(叁)[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3].潘云唐.我国区域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权威大师——纪念李春昱院士逝世30周年(二)[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8
[4].赵思传,苏泰民,严城民,王亚伟,和松文.云南的区域变质作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背景[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8
[5].潘云唐.我国区域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权威大师——纪念李春昱院士逝世30周年(一)[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8
[6].张建华,胡青华.“华夏成矿省”被首次厘定[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
[7].车自成.中国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第叁版)简介[J].地质论评.2016
[8].刘成,毛晓冬,张俊海.浅析西藏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及特点[J].云南地质.2014
[9].葛肖虹,马文璞,刘俊来,任收麦,袁四化.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展望[J].中国地质.2013
[10].郭召杰.新疆北部大地构造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评述——兼论地质图在区域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意义[J].地质通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