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敏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理,光敏剂,酵解,硫醇,理论,关系,金属。
光敏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杨晨,张思玉,雷蕾,韩雅琦,孔宇[1](2019)在《水中典型光敏剂引发金雀异黄酮叁线态敏化光降解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雀异黄酮(genistein,Gs)在水体中频繁检出,其环境行为备受关注。为深入探讨水中溶解性有机质(DOM)激发叁线态敏化Gs间接光降解的机理,以3-甲氧基苯乙酮(3-MAP)、亚甲基蓝(MB)、2-萘乙酮(2-AN)和2-苯甲酮(BP)模拟DOM引发叁线态光敏化反应,阐明Gs发生间接光降解活性与敏化剂性质、pH值的关系。通过光化学实验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发现,激发态能量高的BP或3-MAP对Gs的敏化效率低,二者虽可与Gs发生能量或电子转移敏化,但对λ>290 nm的模拟太阳光吸收少,因此激发态产率低;激发态能量低的MB或2-AN对Gs的敏化效率高,且随pH升高而增强,因二者能吸收较多的模拟太阳光,激发态产率高。以MB为例,发现Gs分子形态几乎不能被光敏化降解(pH≤5); Gs由一价阴离子逐渐解离成二、叁价阴离子,kin增大102倍(pH 6~12),说明Gs不同解离形态的敏化光降解活性具有显着差异。因Gs阴离子更易发生敏化光降解,因此带正电荷的MB分子比中性分子态的2-AN更易与Gs阴离子结合,表现出更高的敏化能力,相同pH (9或12)条件下,敏化光降解速率相差25~47倍。敏化剂叁线态性质及pH值对Gs光敏化降解的影响机理,对于深入认识化学组成复杂的环境DOM的光化学活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大爱[2](2019)在《光敏性2-硝基-1,4-苄二硫醇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及其光降解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刺激响应型高分子是指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其物理或化学性质发生相应改变的聚合物。由于其灵敏度高,生物相容性好,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输、组织修复和生物传感等领域。目前已经存在的刺激响应有:pH、温度和光等响应高分子。其中,光响应高分子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控性,有着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生物载药方面。为此,本论文合成了两种光敏性的单体2-硝基苄硫醇和2-硝基-1,4-苄二硫醇,然后利用巯基点击化学合成一系列小分子模型化合物和高分子,结果表明在365 nm的紫外光照射下,它们均能发生降解,我们对模型化合物的降解机理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制备出光敏性的单体2-硝基苄硫醇和2-硝基-1,4-苄二硫醇,将其与丙烯酸甲酯反应,合成对应的模型化合物,考察了模型化合物的光降解机理。然后以二硫醇单体和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为原料,通过巯基-双键点击化学反应制备光敏性的高分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光降解性能。第二部分,以二硫醇单体与环氧丙烷为原料,制备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模型化合物的光降解性能。然后用二硫醇单体与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反应,通过巯基-环氧点击化学,合成光响应高分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光降解性能。第叁部分,以二巯基单体与1,6-二溴己烷为原料,制备出光响应高分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光降解性能。第四部分,用两种硫醇单体,分别与己酰氯反应,合成对应的模型化合物,考察了模型化合物的光降解机理。再以二硫醇单体与1,6-己二酰氯为原料,制备出光响应高分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光降解性能。(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9-03-23)
孙启元,张天芳,王晶晶,王菲凤[3](2018)在《水中腐殖酸对阿特拉津光敏降解的影响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腐殖酸是天然水体中重要的光敏剂,能够促进持久性有机物的自然光敏降解。常用除草剂阿特拉津在农田使用后会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成为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探讨了在可见光照射下,水中腐殖酸光敏降解阿特拉津的反应动力学和降解机理。通过自由基探针实验和氮饱和淬灭氧实验,分别对可见光反应体系中受光能激发产生的活性物种~1O_2、·OH和~3HA~*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水中腐殖酸光敏降解阿特拉津的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其速率常数为0.4454 h~(-1);作用于阿特拉津的·OH、~1O_2浓度分别为2.46×10~(-16),5.70×10~(-14) mol/L,~3HA~*对其光降解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活性物种对阿特拉津的降解作用为·OH>~1O_2>~3HA~*。·OH氧化作用主要发生于阿特拉津的脱烷基化反应,~3HA~*则更容易与乙基反应。(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刘大锋,袁彩,陈静怡,陈卓,黄明东[4](2018)在《两亲性光敏剂五聚赖氨酸酞菁锌的抗菌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光敏剂五聚赖氨酸酞菁锌分别被大肠杆菌(ATCC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吸附的量对其表面电荷和细胞壁的影响,以及与两种消毒剂(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和过氧化氢)的联合抑菌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光敏剂浓度的增加,菌体表面的电荷数增大、菌体壁的损伤程度增加.(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谢美娜[5](2018)在《酞菁对多金属氧酸盐的光敏化机理及其光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金属氧酸盐(POM)由于其具有与Ti O_2半导体相似的化学组成和电子属性,即含有d~0构型的过渡金属原子和氧原子,从而具有良好的光化学活性,已被广泛运用于能源光催化、环境光催化和工业光催化等方面。然而由于POM禁带宽度较大,只能利用紫外光,而太阳光中紫外光只占4%—6%,可见光却达到43%—46%左右;且在使用过程中,光激发所产生的电子与空穴非常容易复合,使得光量子效率很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太阳能的利用率和光催化效率。本文针对POM禁带宽度大,可见光下能量转化效率低的问题,利用酞菁染料对POM进行光敏化,试图将酞菁对太阳光的强吸收性能、POM的良好氧化还原能力和光电化学性质相结合,不仅拓宽光催化剂吸光范围,更能大大提高其光催化效率。与此同时,利用POM作为优良的电子受体,能够迅速转移染料激发态物种的电子,可以有效阻止染料敏化剂的降解,构建高效、高稳定性的染料敏化POM光催化剂或体系。首先,以碘甲烷为季胺化试剂,使8-羟基喹啉型锌酞菁(ZnPc)阳离子化,制得阳离子化锌酞菁(Y-ZnPc),然后将其与Keggin型磷钨酸(H_3PW_(12)O_(40))通过静电结合形成水不溶性缔合物ZnPc/PW_(12)。利用FT-IR、XRD和TEM对ZnPc/PW_(12)缔合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电导滴定和TG确定了缔合物中ZnPc和PW_(12)的结合比例约为1.1:1,且ZnPc/PW_(12)的热稳定性良好;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和循环伏安测试(CV)证实了ZnPc对PW_(12)具有光敏化作用,ZnPc/PW_(12)缔合物的光吸收范围可被拓宽至可见光区,ZnPc的光诱导电子可以转移到PW_(12)的最低占据分子轨道(LUMO)上,导致ZnPc的荧光猝灭和PW_(12)的荧光发射强度增强。此外,研究了ZnPc/PW_(12)可见光降解亚甲基蓝(MB)的光催化活性,通过改变Zn Pc/PW_(12)催化剂用量以及pH值等因素考察其对MB的光催化降解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的ZnPc/PW_(12)复合光催化剂具有可见光吸收,对MB具有较好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当ZnPc/PW_(12)用量为0.7g L~(-1)时,MB的降解率高达97%;在溶液pH=3-10的范围内,MB的降解率随p H的增大而增大,在溶液pH=10时,MB的降解率最高。其次,通过静电作用将锌酞菁(ZnPc)分别与Dawson型磷钨酸盐(K_6[α-P_2W_(18)O_(62)·14H_2O])和(K_(10)[α-P_2W_(17)O_(61)]·20H_2O)结合,在水溶液中形成ZnPc/P_2W_(18)缔合物与ZnPc/P_2W_(17)缔合物,利用FT-IR对两种缔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TG确定了两种缔合物中ZnPc和P_2W_(18)以及ZnPc和P_2W_(17)的结合比例分别为1:0.63、1:0.34,且两种缔合物均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和循环伏安测试(CV)证实了ZnPc对P_2W_(18)和P_2W_(17)均具有良好的光敏化作用,其光吸收范围均可被拓宽至可见光区,同时,可见光诱导下ZnPc的光激发电子能够转移到P_2W_(18)和P_2W_(17)上,导致ZnPc的荧光被淬灭,ZnPc与P_2W_(18)及P_2W_(17)能够进行良好的能级匹配和电子迁移过程。研究了ZnPc/P_2W_(18)以及ZnPc/P_2W_(17)在可见光降解亚甲基蓝(MB)的光催化活性,考察不同ZnPc/P_2W_(18)以及ZnPc/P_2W_(17)用量对MB的光催化降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ZnPc/P_2W_(17)用量为0.5g L~(-1)时,MB的降解率达到98%,证明了ZnPc/P_2W_(17)缔合物良好的光催化活性,而ZnPc/P_2W_(18)对MB的可见光催化降解相对于ZnPc/P_2W_(17)很弱。研究了光敏剂ZnPc和电子牺牲剂异丙醇(IPA)存在时,P_2W_(18)表现出较好的可见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活性,在ZnPc浓度为5×10~(-4) M,P_2W_(18)浓度为2.5×10~(-8) M,产氢转化数以及产氢摩尔数最高,可见光照9.33h,产氢转化数可达194。(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8-06-04)
宋庆庆[6](2018)在《蒽醌类光敏保护基的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蒽醌类光敏保护基(AQ-PPG)已成功用于保护羟基、羰基和羧基等官能团,由于缺乏光脱保护过程中所涉及的瞬态物质的光谱信息和动力学信息,相应的光脱保护反应机理还有待研究。其中关于Anthraquinon-2-ylmethoxycarbonyl(Aqmoc)PPG的光脱保护反应的机理研究未见报道。本论文首次利用时间分辨光谱实验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时间分辨吸收光谱提供的反应中间体的动力学信息和共振拉曼光谱提供的结构信息,研究化合物1和2进行光脱保护反应的机理。本课题将揭示AQ化合物作为PPG的光脱保护反应的机理,为AQ化合物在光化学、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是光敏保护基等方面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为优化构建AQ-PPG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分为叁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分别对光化学、光敏保护基、蒽醌化合物、时间分辨光谱、密度泛函理论和选题意义进行了简单概括;第二章阐述化合物1在不同溶剂中的光物理和光化学反应;第叁章阐述化合物2在不同溶剂中的光物理和光化学反应。(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刘大锋[7](2018)在《光敏剂抗菌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Photodynamic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PACT)是一种新颖的抗菌方法。在光照和氧存在时,光敏剂会产生单线态氧和羟基自由基等活性氧(ROS),杀死附近的微生物细胞。该治疗方法独特的抗菌机理使细菌不易产生耐受性,而且还具有选择性高、副作用小等优点。因此,PACT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光敏剂(photosensitizer,PS)是PACT中关键的因素之一。然而,对于光敏剂的构效关系和抗菌机理,人们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本项研究中,我们测定了一系列带有不同正电荷光敏剂ZnPc(Lys)n(n=3,5,7)的抗菌活性,并对其抗菌机理展开初步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光敏剂的吸附量、菌体表面动态电位的改变及其疏水率的大小都与光敏剂所带正电荷数目成正比。有趣的是,与其它两种不同电荷光敏剂相比,ZnPc(Lys)5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说明该光敏剂的抗菌活性与其所带正电荷数目不成正比。此外,我们还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分别测定了该系列光敏剂在菌体表面的聚集状态,实验结果显示:与ZnPc(Lys)3(解聚率 37.9%)和 ZnPc(Lys)7(解聚率 33.9%)相比,ZnPc(Lys)5在菌体表面的解聚率高达62.0%。我们的研究表明:光敏剂的抗菌效果不仅与其电荷数目有关,而且也与光敏剂在菌体表面的聚集状态相关。此外,在细菌受PACT作用后,我们也研究了细胞膜渗透性与信号通路的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光敏剂ZnPc(Lys)5不仅能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也引起基因sodA、oxyR和recA的上调及基因lexA的下调,揭示了光敏剂的抗菌作用机理。(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马丽爽,陈雪波[8](2017)在《光敏化能量转移驱动的立体选择性环加成反应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实现不对称光环加成反应的关键是寻找有效控制立体选择性和抑制背景反应、避免外消旋产物的有效途径。引入金属复合物光催化剂,以光敏化的方式驱动不对称环加成反应进行是实现绿色光化学合成的重要手段。这些复杂的反应涉及手性Lewis酸催化剂诱导的激发态能量调控和光催化剂主导的敏化传能等复杂过程,科学界对其理解尚处在起步阶段,有众多的理论问题亟待解决。我们采用多组态微扰理论并结合我们发展的Dexter能量转移数值计算方法,对金属复合物光催化剂和手性Lewis酸催化调控的[2+2]光环加成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如Fig 1所示)。计算表明,孤立的查尔酮底物吸收紫外光到达~1ππ~*态,系间窜跃到~3ππ~*态,得到双自由基中间体,结合另一双烯底物生成一对外消旋[2+2]环加成对映异构体。但由于~1ππ~*→~3ππ~*之间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比较弱,其系间窜越速率极低,且在~1ππ~*态存在快速的激发态质子迁移竞争弛豫路径,因此背景反应效率并不高。当底物与Lewis酸催化剂配位时,加成反应的叁态能量显着降低,使可见光敏化剂Ru(bpy)_3(PF_6)_2提供的叁态能量足以通过能量转移的方式活化底物,得到叁态双自由基中间体,最终高效完成环加成反应。应用我们发展的Dexter能量转移数值模拟方案,并结合计算得到的敏化传能理论模型,估算出光催化剂发生有效传能的浓度范围,为设计高效的光催化剂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我们的理论计算,提出了Lewis酸配位的激发态能量调控和手性控制机制,并揭示了能量转移在光催化循环体系中的有效实现形式,为以理性预测为导向的光学活性手性分子的合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期刊2017-11-17)
雷克晟[9](2017)在《新型光敏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发现及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及光敏活性物质的抗肿瘤作用,具有能够定向杀伤肿瘤组织,且与其他疗法协同的优点。然而,尽管目前有不少光敏的药物已经应用于临床,但仍存在暗毒性大的缺点。因此,积极寻找新型的低毒高效的活性物质,开发出新型光敏药物,已经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点之一。羰非那烯-2,3-二腈骨架具有良好的光谱特性,然而却由于其毒副作用强的缺点,暂时还未有上市药物,对羰非那烯类衍生物解毒增效的研究,对于提高光敏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前期的研究过程中,一系列具有较好体外单线态氧产率的羰非那烯类衍生物引起了肿瘤治疗学领域的关注。为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光敏活性化合物抗肿瘤筛选模型的建立,拟筛选和发现具有活性好、毒副作用低特点的新型光敏活性化合物,为进一步开发新型光敏抗肿瘤药物打下基础。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作为羰非那烯-2,3-二腈的衍生物3B,针对肿瘤细胞显示出显着的光敏活性和较低的暗毒性,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为此,本课题进一步从肿瘤分子药理学水平研究了化合物3B的作用机制以及分子靶点。本研究通过体外MTT细胞毒性实验,测定了该化合物3B对于近10种不同种细胞株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化合物3B对于MCF7乳腺癌细胞株作用最为显着(IC50=19.8±1.2 μM),同时对于人正常细胞的毒性(IC50>50μM)较小,从而显示出非常好的研发前景。其次,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亚细胞定位实验后发现,新型光敏活性化合物3B能够优先定位于细胞的线粒体。通过Hoechst染色实验,流式细胞分析等实验发现了光动力处理后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的线粒体凋亡。通过检验线粒体凋亡通路蛋白及基因的含量变化,确定了新型光敏活性化合物3B通过调节线粒体凋亡途径从而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机制。光敏剂的特点是产生ROS,从而杀伤肿瘤细胞。本实验结果显示,新型光敏活性化合物3B能够通过增加细胞内ROS的含量,从而抑制细胞的糖酵解的能力,降低炎症因子及炎症相关通路的表达,进而影响Warburg效应。Warburg效应在肿瘤代谢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区别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获得能量的方式。Warburg效应调控与miRNA相关,miRNA作为新发现的非编码小RNA分子,能够通过对靶基因的调控,参与生物学功能。因此,结合肿瘤代谢及miRNA,进而影响肿瘤的发展过程,成为了肿瘤治疗新的研究方向。实验结果显示,新型光敏活性化合物3B能够抑制miR-155-5p的表达,同时靶向作用于JAK/STAT通路下游蛋白SOCSl。另一方面,调节miR-155-5p的含量具有影响糖酵解,炎症相关因子及炎症通路的作用,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证明了 Warburg效应调控与miRNA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新型光敏活性化合物3B在小鼠体内也具有良好的肿瘤抑制效果。对荷瘤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对其重要组织器官无明显毒性,但却能抑制肿瘤的体积(空白组:425±48 mm3,光动力处理组:179±34mm3),和肿瘤的质量(空白组:584±88 mg,光动力处理组:335±77 mg),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这些结果表明,新型光敏活性化合物3B无论在小鼠体内研究或者细胞体外研究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对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能够从化合物结构上理论探索其潜在的抗肿瘤作用。本研究通过计算机分子对接实验发现,3B能够在理论上与TGF-βR1相结合,从而影响TGF-βR1与其配体的结合,进而影响由TGF-β所活化的lnc-ATB的表达。同时,使用q-PCR实验验证了新型光敏活性化合物3B能够抑制lnc-ATB的表达,结果与理论实验相一致。后续对lnc-ATB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lnc-ATB在胃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表明lnc-ATB表达量对胃癌的临床诊断具有部分指导作用。敲低lnc-ATB能够使得肿瘤细胞在S期阻滞,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情况,并且能够影响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同时,本研究探索了 lnc-ATB调控人胃癌细胞株周期阻滞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lnc-ATB能够通过调控miR-141-3p,进而影响其下游靶基因TGF-β2。因此,本研究发现了Lnc-ATB/miR-141-3p/TGF-β2反馈循环通路在胃癌细胞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将羰非那烯类衍生物运用于光动力治疗,分别从体内和体外两个方面对新型光敏活性化合物3B的抗肿瘤作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揭示了该化合物3B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以及其作用靶点。为进一步开发研究抗肿瘤的新药提供了科学的实验基础,为后续抗癌化合物的开发拓宽了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8)
赵剑锋[10](2017)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光敏毒性及其抑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氟喹诺酮(FQs)是具有喹诺酮基本结构的抗菌素类药物,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该类抗菌素具有抗菌谱宽、药效好、毒副作用相对较低等优点,但也存在光敏毒性和光诱导细胞突变等多种毒副作用。虽然光敏毒性的发生率较低,但是由于服药人群的数量庞大,仍然会导致大量的患者服药后遭受额外的痛苦与烦恼。研究其光敏毒性形成机理汇聚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努力,得到了较多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但是迄今为止,造成FQs光敏毒性的结构性因素尚未得到系统、有效地阐明。本论文采用激光光解和脉冲辐解的瞬态研究手段与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稳态荧光发射光谱等稳态研究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并辅以理论计算,对FQs的结构-光敏毒性关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从化学结构的角度揭示引起光敏毒性的根源。本论文还尝试引入外源性抗氧化剂,探索减轻或抑制FQs光敏毒性的机理;并改进了光敏毒性的常用检测方法——四氮唑兰类比色法,使检测结果更为可靠。本论文以培氟沙星(PEF)和二氟沙星(DIF)为研究对象,探究1号位点取代基对FQs光敏毒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1号位点为氟代苯基,可使FQs的激发波长蓝移,由UVA波段蓝移到UVB波段;而太阳光紫外线波段绝大部分UVB波段紫外线被臭氧层吸收,到达地表的紫外线主要集中在UVA波段,这一蓝移效应有效地减轻了光敏毒性。前人文献认为,氟原子较多时,一般因为脱氟反应加剧而使光敏毒性较大。而本研究表明,空间位阻效应使激发波长蓝移的影响可以大于脱氟效应的影响。本论文以安托沙星(ANT)和左氧氟沙星(LEV)为研究对象,探究5号位点取代基对FQs光敏毒性的影响。研究发现,5号位点为氨基(ANT)时,通过理论计算表明该结构下FQs分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只需要较低的能量,且具有较高的跃迁几率。但是却检测不到明显的荧光发射过程和叁重激发态。通过系统地分析得知,氨基的加入,改变了激发态FQs瞬态产物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机制,使瞬态产物多以无辐射跃迁的方式返回基态,不产生叁重激发态,从而减轻FQs对生物分子的光敏损伤。减轻光敏毒性途径通常包括改进光敏性物质的化学结构和引入外源性抗氧化剂。所以本论文也尝试引入外源性抗氧化剂来减轻FQs的光敏毒性。研究发现,氧化石墨烯(GONs)可以通过物理性屏蔽紫外线、电荷转移和能量转移等方式清除FQs在光照下的瞬态活性物种并可以通过电荷转移的方式修复受损的蛋白质分子,有效降低FQs的光敏毒性。因为GONs已经广泛运用于药物分子的载体,基于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将GONs作为FQs的药物载体有可能同时起到药物缓释和降低光敏毒性的作用,对于提升FQs疗效和降低其毒副作用是一个可行的方案。考虑到光敏毒性成因中活性氧自由基(ROS)起到重要作用,本论文对ROS的常用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作为ROS的母体化合物,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常用检测方法是四氮唑兰类比色法。本论文首次发现原本属于弱还原剂的该类比色剂在紫外光照射下有很强的光氧化性,不再是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特异性检测试剂。通过加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检测方法进行改进,得到了较准确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额计算公式,有助于准确分析FQs光敏毒性的成因,也有利于纳米材料在光照下的纳米毒性来源的准确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期刊2017-05-01)
光敏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刺激响应型高分子是指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其物理或化学性质发生相应改变的聚合物。由于其灵敏度高,生物相容性好,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输、组织修复和生物传感等领域。目前已经存在的刺激响应有:pH、温度和光等响应高分子。其中,光响应高分子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控性,有着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生物载药方面。为此,本论文合成了两种光敏性的单体2-硝基苄硫醇和2-硝基-1,4-苄二硫醇,然后利用巯基点击化学合成一系列小分子模型化合物和高分子,结果表明在365 nm的紫外光照射下,它们均能发生降解,我们对模型化合物的降解机理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制备出光敏性的单体2-硝基苄硫醇和2-硝基-1,4-苄二硫醇,将其与丙烯酸甲酯反应,合成对应的模型化合物,考察了模型化合物的光降解机理。然后以二硫醇单体和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为原料,通过巯基-双键点击化学反应制备光敏性的高分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光降解性能。第二部分,以二硫醇单体与环氧丙烷为原料,制备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模型化合物的光降解性能。然后用二硫醇单体与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反应,通过巯基-环氧点击化学,合成光响应高分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光降解性能。第叁部分,以二巯基单体与1,6-二溴己烷为原料,制备出光响应高分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光降解性能。第四部分,用两种硫醇单体,分别与己酰氯反应,合成对应的模型化合物,考察了模型化合物的光降解机理。再以二硫醇单体与1,6-己二酰氯为原料,制备出光响应高分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光降解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敏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杨晨,张思玉,雷蕾,韩雅琦,孔宇.水中典型光敏剂引发金雀异黄酮叁线态敏化光降解机理[J].生态毒理学报.2019
[2].李大爱.光敏性2-硝基-1,4-苄二硫醇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及其光降解机理研究[D].温州大学.2019
[3].孙启元,张天芳,王晶晶,王菲凤.水中腐殖酸对阿特拉津光敏降解的影响机理分析[J].环境工程.2018
[4].刘大锋,袁彩,陈静怡,陈卓,黄明东.两亲性光敏剂五聚赖氨酸酞菁锌的抗菌机理[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谢美娜.酞菁对多金属氧酸盐的光敏化机理及其光催化性能[D].中北大学.2018
[6].宋庆庆.蒽醌类光敏保护基的反应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8
[7].刘大锋.光敏剂抗菌机理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
[8].马丽爽,陈雪波.光敏化能量转移驱动的立体选择性环加成反应的机理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2017
[9].雷克晟.新型光敏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发现及作用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
[10].赵剑锋.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光敏毒性及其抑制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