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身体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装置艺术,电影时空,身体效应
身体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杨然[1](2016)在《装置艺术在电影时空中的身体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艺术的发展与革新,使装置艺术有了多重性质的美学特征,其间,装置艺术对物质材料的客观依赖呈现出自身的有限。直至电影视像与装置结合,让装置艺术进而深化出多维的动态语境,这使得装置艺术在视觉表达上呈现出比其他艺术形态更为复杂的描述与定义,但同时,电影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在装置艺术的组合之下,其审美体验颠覆了电影的传统诉求,在一定程度上,电影以一种更为物质化的情境让审美从视觉到体感再逐次消亡,就此,电影在影像美学上呈现出空前的自由与超越。(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毛旭群[2](2013)在《身体效应与电视节目游戏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体效应是一种心理投射机制,是一场虚拟世界中的仿真体验,是观众反观自身的潜意识反应。孩童时,我们喜欢接受寓教于乐的方式,这种方式也适应成年人,因为人的身体效应决定了这种喜好。随着电视节目中游戏化元素的不断注入,新的节目形式吸引了受众更多的注意,电视传播中的身体效应与以往相比也更加强烈。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伊曼努尔·康德将游戏概括为"有内在目的并因而自由的(本文来源于《声屏世界》期刊2013年10期)
曲方炳[3](2013)在《身体相关图片心理旋转任务中的身体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旋转是一种表象旋转,它是空间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身体表象成为心理旋转领域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当呈现与身体相关的刺激材料时,被试倾向于采用自我中心的视角,想象自己身体的对应部位旋转至相应位置,然后进行判断。目前,不同姿势下的身体是否会影响相关身体表象的判断以及这种影响的神经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以旋转至一定角度的手部和脚部图片为实验材料,探讨身体相关图片心理旋转任务中的身体效应:即不同身体姿势对图片判断的影响。18名在校大学生在磁共振扫描过程中对投影仪中呈现的手或脚部图片进行左或右的方位判断,通过功能磁共振收集被试在不同身体姿势下判断手部或脚部旋转图片时的血氧依赖信号。行为结果显示:当身体姿势与图片朝向一致时,反应时要显着快于不一致条件;手部图片的判断显着快于脚部图片的判断;对内旋图片的判断显着快于外旋图片;身体部位与一致性存在交互作用,对于手部图片来说,当身体姿势与图片朝向一致时,反应时间明显快于不一致条件下,但是这种效应在脚部图片判断中没有出现。影像数据结果表明:(1)当左手顺时针抬起时,与朝向不一致的图片相比,朝向相一致的手部刺激图片显着激活了左侧辅助运动区、左侧前中央回和左侧顶上小叶;当右手逆时针方向抬起时,与朝向不一致的图片相比,朝向相一致的手部刺激图片显着激活了左侧顶下小叶、右侧辅助运动区、双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和双额额上回。(2)然而,对脚部刺激图片进行的相同对比发现,不同手部姿势下左右脚部图片引发的脑部激活差异不显着。(3)对内旋与外旋图片引发的脑部激活状况进行的两样本-T检验发现,内旋图片引发了右侧顶下小叶、左侧前中央回、双额额下回和双侧额上回的显着激活。这些结果表明,身体相关心理旋转任务表现出了明显的身体效应:不同身体姿势对相关身体图片的心理表象判断产生促进或者阻碍的影响。这种影响遵循身体部位特异性的原则:身体姿势能够对相关部位身体图片的表象有明显影响,但对不对应的身体部位心理表象影响不显着。内旋图片与外旋图片引发的脑激活差异情况表明:生理机制能够对外部身体部位内在心理表象的认知加工判断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03-15)
李晔[4](2007)在《电视节目游戏化背景下的身体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体效应是一种心理投射机制,是一场虚拟世界中的仿真体验,是观众反观自身的潜意识反应。随着电视节目中游戏化元素的不断注入,新的节目形式吸引了受众更多的注意,电视传播中的身体效应与以往相比也更加强烈。因此,对身体效应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丰富受众对电视节目的感受力,提高电视传播的效果和力度。本文从身体的概念入手,通过对自柏拉图以来各时期哲学家对身体论述的分析,将梅洛?庞蒂对身体的界定作为本文的出发点。身体不再只是肉体的存在,它同时还是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意识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了席勒、康德、弗洛伊德等有关身体的游戏理论,阐述了身体和游戏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构成关系上看,观众同参与者一样也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命题为揭示电视传播中的身体效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感知关系看,游戏不同的特性会产生不同的身体体验,比如游戏的自由性可以让身体获得快感体验,虚幻性可以获得超现实体验等。二者密切的关系,更加说明了电视节目游戏化倾向将使电视和身体走得更近。论文重点论述了电视节目游戏化背景下,各类型电视节目所引发的身体效应。这些类型节目包括娱乐化新闻节目、电视广告、体育节目、偶像剧、互动电视,这些节目有力地说明了当游戏元素增加时,电视传播中的身体效应会变得更强烈。正因为这一点,身体效应在电视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和研究价值。目前,对于电视节目游戏化现象的成因有多种解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身体诉求来解释电视节目唯游戏独尊的根源。另外,现今国内对身体叙事、身体效应的研究多停留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本文结合电视特点,将“身体效应”概念引入影视研究的视阈,将身体界面的编解码特征及身体效应的形成加以综合考察。(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7-07-01)
孙世明,王玉谨,宋文锋[5](2000)在《篮球健身操锻炼的身体效应和健身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结合篮球运动的基本动作 ,从基本的站立姿势到传球、运球、瞄篮、转身、突破等篮球专项技术与基本体操的踢腿、体侧、腹背等动作创编成篮球健身操 ,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进行锻炼。结果表明 :本篮球健身操的练习强度在有氧代谢运动范围 ,长期练习可改善和提高机体的心血管功能和平衡协调能力。(本文来源于《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林建棣,张永民,吕金清,王文胜,李运隆[6](1997)在《关于体育专业学员教学训练的身体效应与营养调控的跟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专业的教学训练既有别于专业运动队的运动训练,也不同于一般高校体育的身体锻炼。如何提高体育专业教学训练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加强教学训练身体效应的机能评定,并结合集体膳食的特点进行营养调控,这是一项全新的研究课题。由此,研究的目的:一是为体育学员教学训练的身体效应与膳食营养提供客观评价,并反馈调控训练负荷与膳食营养的科学安排;二是为体育学员的教学训练与身体机能的适应(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1997-11-18)
林建棣,刘晓方,王乃军,张永民,李新宁[7](1995)在《体育教学训练日负荷身体效应的24小时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显示,在体育教学训练身体效应的生理机能24小时动态变化中,多数指标呈现相对稳定,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特征;在血尿指标的24小时动态变化上较之生理指标敏感,尤其在血尿素与尿异常的阳性率上更为突出。(本文来源于《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林建棣,吕金清,王文胜[8](1995)在《体育专业学生教学训练后的身体效应与营养调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生理、生化等指标的测验后发现,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训练不同于专业运动队的训练,学生的身体机能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且教学训练科目的多样性,导致一个教学训练周期后,学生身体效应的显着性不大,训练负荷的总体水平不高。(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02期)
屈联国[9](1995)在《体育教学训练身体效应的24小时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解放军体育学院是全军唯一的体育院校,在教学训练上有着其独特的一面。从训练目的、训练科目、训练强度、训练时间及学员的身体素质上,都不同于专业运动队的训练和普通高校的身体锻炼。如何在教学训练中采用科学手段,对教学质量做出科学的量化分析,减少主观臆测,针对体育学员的特点,切(本文来源于《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Z1期)
刘卫东[10](1995)在《体育教学训练的周负荷特征与身体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军体院体育专业与地方体院的运动员项目不大一致,而军体教学训练的周负荷量、强度及训练后恢复情况也有不同之处。本研究血红蛋白、血尿素、尿液指标等生化参数及身高、体重、晨脉、背力、握力等指标,对军体院二队学院进行为期一周的跟踪监测,结果发现,军体教学训练一周的课平均强度指数为1.41±0.35,练习密度为33.07±15.75,与专业队运动训练相比,明显偏低,同时,也低于高校体(本文来源于《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Z1期)
身体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身体效应是一种心理投射机制,是一场虚拟世界中的仿真体验,是观众反观自身的潜意识反应。孩童时,我们喜欢接受寓教于乐的方式,这种方式也适应成年人,因为人的身体效应决定了这种喜好。随着电视节目中游戏化元素的不断注入,新的节目形式吸引了受众更多的注意,电视传播中的身体效应与以往相比也更加强烈。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伊曼努尔·康德将游戏概括为"有内在目的并因而自由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身体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杨然.装置艺术在电影时空中的身体效应[J].艺术科技.2016
[2].毛旭群.身体效应与电视节目游戏化的关系[J].声屏世界.2013
[3].曲方炳.身体相关图片心理旋转任务中的身体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李晔.电视节目游戏化背景下的身体效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5].孙世明,王玉谨,宋文锋.篮球健身操锻炼的身体效应和健身效果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
[6].林建棣,张永民,吕金清,王文胜,李运隆.关于体育专业学员教学训练的身体效应与营养调控的跟踪研究[C].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997
[7].林建棣,刘晓方,王乃军,张永民,李新宁.体育教学训练日负荷身体效应的24小时动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
[8].林建棣,吕金清,王文胜.体育专业学生教学训练后的身体效应与营养调控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
[9].屈联国.体育教学训练身体效应的24小时动态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1995
[10].刘卫东.体育教学训练的周负荷特征与身体效应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