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人工林论文_王宁,毕华兴,郭孟霞,孔凌霄,侯贵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刺槐人工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黄土高原,黄土,生物量。

刺槐人工林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毕华兴,郭孟霞,孔凌霄,侯贵荣[1](2019)在《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在干旱缺水地区,植被对深层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以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在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选取林分密度1 300株/hm~2的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利用Enviro-SMART土壤水分监测系统(FDR)和热扩散探针(TDP)技术对当地刺槐人工林地0—150 cm范围内各土层体积含水量与树干液流量进行长期连续定位观测,采用土壤有效水与单株刺槐耗水量的比值来衡量研究区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结果表明:(1)月降水量和月土壤储水量是决定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主要环境因子,且二者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之间均呈现显着的正比例关系(P<0.05)。(2)根据构建的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计算出当地林龄为19年的刺槐人工林0—15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1 224株/hm~2,稍小于研究区实际林分密度(1 300株/hm~2),为保证当地刺槐人工林分耗水深度控制在0—150 cm土层范围内,同时也为促进当地林分生产力处于最优水平,建议在今后的营林造林过程中将刺槐人工林密度控制在当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范围之内,在减少林地深层水分消耗、调整林地土壤水资源平衡的同时,促进当地林业产业的合理发展。(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晓梅,邸利,史再军,费俊娥,王正安[2](2019)在《甘肃泾川中沟小流域不同坡位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肃泾川中沟小流域不同坡位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法测定人工刺槐林土壤水文物理性质,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坡位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着差异,0~10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为:塬面刺槐林(上)(1. 24 g·cm~(-3))>塬面刺槐林(下)(1. 20 g·cm~(-3))>沟台刺槐林(1. 18 g·cm~(-3))>墚坡刺槐林(1. 16 g·cm~(-3))。土壤总孔隙度为:墚坡刺槐林(51. 99%)>沟台刺槐林(51. 31%)>塬面刺槐林(下)(50. 52%)>塬面刺槐林(上)(49. 33%),墚坡刺槐林饱和持水量与非毛管持水量均最大,沟台刺槐林与塬面刺槐林(下)次之,塬面刺槐林(上)最小。各林地土壤水分变化季节性差异明显,可分为土壤水分消耗期(5—6月)、补给期(7月)、消退期(8—9月)。不同林地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加深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在40~80 cm处达到最大值(Cv> 0. 3)。表明塬面刺槐林(上)的土壤含水量最大,塬面刺槐林(下)与沟台刺槐林居中,墚坡刺槐林土壤水分最低。(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陈海燕[3](2019)在《不同地形条件与土层厚度对刺槐人工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徂徕山不同立地条件对二十五年生刺槐人工林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对刺槐树高、材积影响不显着(P>0.05),坡向和土层厚度对刺槐的树高及材积影响极显着(P<0.01);坡度对刺槐胸径、冠幅的影响不显着(P>0.05),海拔、坡向及土层厚度对刺槐胸径、冠幅的影响显着(P<0.05)。可以看出,土层厚度对刺槐人工林的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3期)

刘愿,陈云明,梁思琦,陈晨[4](2019)在《陕北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陕北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明确不同年限刺槐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内9,17,30 a的刺槐人工林土壤C,N,P,K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土层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刺槐年限的增加,土壤C,N含量增加且二者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在生长年限后期需补充土壤P元素,K含量减少;(2)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N含量均减少且与土层深度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含量在所有土层中分布较均匀;K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与土层深度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土壤C∶N,C∶P,C∶K,N∶P,N∶K和P∶K均随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0—100 cm土层内,C∶N在8.52~8.96之间波动,C∶P,C∶K,N∶P和N∶K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后趋于稳定。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受限元素判断和平衡调控机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萍[5](2019)在《延安市人工林主要树种刺槐光合生理特性与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2018年7月、8月、9月采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仪(德国)测量延安市人工林主要树种刺槐的蒸腾速率(E)、净光合速率(A)、水分利用率(WUE)等数据,从而分析刺槐的各项指标,在此基础上测量叶片的叶绿素、自由水、束缚水等其他数据,再根据公式计算,鉴定刺槐的固碳释氧能力和降温增湿能力强弱。本文研究延安市人工林主要树种刺槐光合生理特性与生态效应,主要是为陕北地区刺槐人工林建设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7月、8月、9月这叁个月刺槐的净光合速率(A)日变化均呈现“双峰”曲线,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引起植物光合“午休”现象的原因有许多,如气孔导度(Gs)、环境温度(Tr)、湿度(RH)、环境CO_2浓度(Ci)等,本文研究后发现环境温度、光合有效辐射、水气压亏缺、气孔导度均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刺槐的光合“午休”现象。同一树种在不同月份引起“午休”原因均不同,刺槐在7月为气孔因素,8月为非气孔因素,9月因素还有待研究。(2)刺槐的光饱和点(LSP)在540μmol·m~(-2)s~(-1)以上,光补偿点较(LCP)在10~100μmol·m~(-2)s~(-1)之间,叶绿素a/b的值在0.629~1.595之间,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较高,叶绿素a/b较低,则表明刺槐为典型的喜阳植物,而且对光环境的适应性较强。(3)刺槐在8月束缚水/自由水的比例大,生理生活代谢慢,抗旱性较强,在7月和9月束缚水/自由水的较低,刺槐代谢较快,生长较快。刺槐在相同条件下,净光合速率(A)高的同时,水分利用率(WUE)也高。综合对比刺槐的抗旱能力和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4)植物在不同月份含有不同的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能力主要是因为植物不同的生态特性,所处的环境因子、生长阶段。刺槐的日固碳释氧量7月最大、接着是9月、8月最小。8月日蒸腾速率最高,因此,8月的降温增湿能力最强。刺槐的年固碳量为3523.382 g,年蒸腾水量为939.737 kg,表明刺槐的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能力比较强。刺槐的光合生理特性由外部不同环境生态因子和自身内部各种生理因子共同决定,这些生理生态因子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刺槐的光合能力、抗旱性、固碳释氧能力、降温增湿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在延安人工林的选择和配置过程中,可以将刺槐作为优势种,再培育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从而提高整个人工林的生态效应。(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9-06-01)

陈培培,杨倩倩,侯金波,董绍贵,刘振华[6](2019)在《探究水肥调控对刺槐人工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化肥的无节制使用造成土壤严重污染,迫使我国林业产业向集约型精准化生产发展。这就要求林业生产中要合理利用资源,达到节水、控肥、增肥效的目的。本文通过研究一至叁年生刺槐优良无性系人工林的精准灌溉制度和精细施肥制度,以及生物学特性、生长量、生理生态特性和材性等指标,对精准灌溉与精细施肥的响应规律,提出刺槐人工林智能水肥一体化栽培配套技术,提高林分蓄积量20%以上。(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刘金良[7](2019)在《刺槐人工林林木-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林生态系统约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7%(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2015),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及资源供给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林木-土壤-微生物”之间的互作机制(Interaction mechanism)是理解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及其机制,评估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功能,预测生态系统演变方向的关键,对于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与林业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林木-土壤-微生物”相互作机制为目标,在林分因子、林下植被群落、细根养分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分析了刺槐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植被-土壤-微生物”和“根系-土壤-微生物”系统组分的演变轨迹、互作关系及潜在机制;在分析林冠条件和枯立木数量的基础上,探究了林分健康状态对刺槐人工林“植被-土壤-微生物”和“根系-土壤-微生物”系统组分的影响及潜在机制;在调查分析刺槐纯林和混交林植被、土壤和微生物特征基础上,探究了人工林造林模式对“林木-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潜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发育阶段刺槐人工林林下植被群落、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显着。林下植被群落在幼龄林阶段呈现随机入侵现象且具有最高的多样性和丰度指数;随着林龄的增加,光照条件、土壤高氮环境和种间竞争共同作用于草本群落,在过熟林中葎草成为林下唯一优势草本。土壤营养物质不断积累,但速效磷和铵态氮含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土壤细菌组成、多样性及优势菌群差异显着,其菌群变化滞后于植物变化,在刺槐成熟林阶段才逐渐形成新的细菌群落。刺槐人工林的建立迅速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且群落结构和组成在发育前期(5和15年)和后期(25和35年)显着不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林分物种丰度和土壤磷元素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关键因素。(2)不同发育阶段刺槐人工林细根和根际土壤养分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显着差异。细根磷含量和土壤速效磷含量随林龄增加逐渐降低;细根化学计量受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刺槐人工林的发育降低了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指数,且对细菌群落的影响大于对真菌群落的影响。根际细菌群落在发育前期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优势菌群,在发育后期则以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群;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细菌菌群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细根和土壤养分共同影响刺槐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其中土壤速效磷和细根氮、磷含量是关键环境因子。(3)与健康刺槐人工林相比,不健康林分改变了凋落物输入量、林下微环境、细根养分含量、林地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健康林分林地土壤微生物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而在不健康林地土壤中则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子囊菌门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为优势类群。不同健康度刺槐根际土壤细菌差异主要体现在芽单胞菌门,真菌群落差异主要体现在未分类类群。刺槐人工林林地和根际土壤养分差异能够部分解释微生物群落的变异,对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异贡献最大的环境因子是土壤C:N,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异贡献最大的环境因子为土壤硝态氮。(4)人工林林下植被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在不同林分类型间差异显着,这种差异主要受树种特性和树种组成的影响。不同造林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大于对其丰度的影响;改变土壤细菌优势菌群,具体体现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土壤真菌群落优势菌群、群落多样性和丰度在不同林分类型间均差异显着。土壤速效磷与氮组分(硝态氮和铵态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键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迪[8](2019)在《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土壤磷组分及其有效性对穿透雨改变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降水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是限制陆地植物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养分循环等许多生态系统过程。由于降水变化影响生态过程的区域差异性,可以预测不同的生态系统对降水变化的响应也会不同,但有关降水变化对黄土高原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特别是不同磷组分的影响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鉴于黄土高原地区磷的重要性,本研究利用野外控制的穿透雨实验,设置7个穿透雨梯度处理(即增水20%、60%、80%及减水20%、60%、80%和对照),分析降水变化对土壤总磷、速效磷以及磷组分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旨在探究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磷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特征。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土壤总磷含量为547-750 mg·kg~(-1),速效磷含量平均仅为总磷含量的0.597%,总无机磷、总有机磷和残渣态磷在总磷中的占比依次为71.6%、15.8%、12.6%。穿透雨改变对土壤总磷和总无机磷含量的影响均不显着,对土壤速效磷和总有机磷含量有显着影响。增水处理的速效磷含量高于减水处理,在7个处理梯度上随穿透雨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总有机磷含量则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总磷、总有机磷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和pH值之间无显着相关性;速效磷含量与土壤含水量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总有机磷与pH值负相关。穿透雨变化可能通过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和pH值对速效磷含量产生影响。总磷与总无机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0-20cm土壤速效磷与总有机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20-40 cm土层相关性不显着,说明有机磷也是具有生物有效性的部分,表层土中具有效性的有机磷组分比更深层的土壤多。(2)研究区土壤稀HCl提取态无机磷占总无机磷的比例最大,为67.4%,浓HCl提取态有机磷占总有机磷的比例最大,为76.1%。穿透雨变化显着影响了土壤树脂磷、NaHCO_3提取态有机磷、0-20 cm、20-40 cm土壤NaHCO_3提取态无机磷、40-60 cm土壤NaOH提取态有机磷的含量,对NaOH提取态无机磷、稀HCl提取态无机磷、浓HCl提取态有机和无机磷以及残留态磷含量的影响均不显着。土壤树脂磷和土壤NaHCO_3提取态无机磷含量在7个处理梯度上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土壤NaHCO_3提取态有机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可能与增水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关,NaOH提取态有机磷含量则呈下降趋势;穿透雨增加降低了土壤稀HCl提取态无机磷在总磷中的占比,提高了NaHCO_3提取态有机磷占比。稀HCl提取态无机磷与树脂磷和NaHCO_3提取态无机磷含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除HCl提取态无机磷含量与速效磷含量不相关外,其余磷分级则表现出显着相关性,HCl提取态无机磷主要包括土壤中的Ca-P和磷灰石,其生物有效性表达十分有限,其余磷形态均具不同程度的生物有效性。(3)研究区根际土磷酸酶活性和非根际土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03-513mg·kg·h~(-1)、78.7-443 mg·kg·h~(-1)。0-20 cm和20-40 cm土层增水处理的根际土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对照处理高55.9%和88.3%,非根际土磷酸酶活性分别高109%和121%。增水增加了土壤磷酸酶活性,非根际土磷酸酶活性对穿透雨增加的响应强于根际土。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磷含量和蔷薇科地上生物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穿透雨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土壤含水量、有机磷含量和地上植物改变土壤磷酸酶活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降水增多导致刺槐人工林土壤磷的流失但影响不显着,说明土壤总磷含量受短期降水变化的影响较小。但对于土壤中不同磷组分、根际和非根际土磷酸酶来说,降水变化通过影响土壤水分、微生物活动和地上植物,改变了土壤中各种磷组分的含量、在总磷中的占比以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降水变化对溶解性好、有效性高的磷组分(resin-Pi、NaHCO_3-P_i、NaHCO_3-P_o)的影响比溶解性差、有效性低的磷组分的影响大,NaHCO_3-Po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最强烈,其响应深度可达60 cm处的土层,resin-Pi、NaHCO_3-Pi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具有一致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这些磷组分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土壤磷的有效性,另外,降水增加还会增加有效性高的磷组分的含量,同时促进了低有效性无机磷向有效性磷转化,这对了解黄土高原地区刺槐人工林土壤磷有效性在降水变化下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有重要意义,为未来气候变化下水土保持林的继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愿[9](2019)在《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水分、养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丘陵区是特殊的生态环境脆弱区,是保持土壤与植被恢复的重点区域。已有研究表明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的重点应聚焦在对现存人工林管理方面,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测定不同林龄刺槐林下物种多样性、植物细根、生物量、水分和养分特征,探讨其对植物-凋落物-土壤间植被组成结构和水分、养分供需协调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不同林龄刺槐林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的水分和养分调控机制,为区域内人工林合理经营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得出如下结论:(1)刺槐平均胸径及树高随着林龄增加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40年刺槐达到最高值。林分密度和郁闭度在25年时达到最大值;以33年刺槐林平均冠幅最高;40年时密度、郁闭度和冠幅均降低。细根分析表明,在0-60 cm土层,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整体上逐渐减少,以10年刺槐林最高。刺槐林下植被群落特征表现为,林内物种数量、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以25年刺槐林为最高值,均匀度指数以40年刺槐林最高。乔木层生物量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刺槐各器官生物量和单株生物量呈增加趋势;33年和40年刺槐各器官生物量均显着高于其他林龄(p<0.05);除10年刺槐以外,不同林龄刺槐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均表现为干>根>枝>叶。(2)凋落物持水量随林龄的增加整体上呈增加趋势,40年刺槐林持水量最高,但10年林下凋落物最先在30 min内达到最大持水量的80%。凋落物层吸水速率在5 min之内便达到最高值,40年凋落物吸水速率为最大值。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逐渐达到稳定的趋势。不同林龄刺槐土壤含水量在140 cm土层以下水分含量偏低。土壤饱和导水率以25年刺槐林高于其他林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中参数值A增高,表明土壤的持水能力逐渐增强。随着林龄的增加,在0-60 cm土层,小于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呈现出减少-增加-减少的波浪形趋势,25年刺槐林地显着高于其他林龄;60 cm土层以下,大于0.25 mm粒径以33年刺槐显着高于其他林龄。(3)刺槐人工林乔木层中,各器官全碳含量随林龄增加基本呈减少趋势,叶和枝全碳含量分别以33年和25年刺槐林最高,干、根和皮全碳含量均以10年刺槐林最高;枝和根全氮含量以33年刺槐林最高;叶全磷含量所占比例最高。刺槐人工林草本层养分含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全碳含量以33年刺槐林最高。凋落物层养分含量基本上呈现出减少-增加-减少的趋势,全碳含量以40年刺槐林最高;全氮、全磷含量以33年刺槐林最高。凋落物与器官根全碳含量之间显着正相关(p<0.05);凋落物和枝全氮含量之间显着正相关(p<0.05);根与草本层之间全磷含量极显着正相关(p<0.01)。刺槐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在0-60 cm土层内逐渐减少,60 cm土层以下基本维持稳定状态。土壤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基本保持不变,这可能与磷元素迁移率低有关。不同林龄土壤速效磷含量随林龄的增加逐渐升高。在0-10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之间均显着正相关(p<0.05)。除40-60 cm以外,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碱解氮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萍[10](2019)在《安塞纸坊沟流域刺槐人工林生物量及N、P年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阐明黄土高原地区刺槐生长过程中生物量及N、P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情况,本文采用树木年轮分析法对安塞纸坊沟流域中16、27、33、43年(a)的刺槐进行取样分析,通过测定树木年轮生长宽度,结合当地的刺槐异速生长方程对其每年的生物量进行计算,以期了解刺槐生长过程中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及生物量积累的过程;与此同时通过对树木年轮进行切片磨碎处理,分析每年N、P元素及N:P值的变化情况,以及N、P元素和N:P值与径向生长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生长过程中,刺槐的平均胸径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平均树高在33a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刺槐人工林的密度随林龄的上升呈降低趋势。土壤N、P含量均以33a的刺槐林最高,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N、P元素含量呈现降低趋势。N含量的大幅下降主要发生在0-50cm土层中,各林龄之间无显着差异,P含量在各个深度土层中下降速度基本相同,其中,33a、43a的刺槐土壤P含量一直显着高于16a的刺槐土壤。(2)不同林龄刺槐各器官的生物量生长量均表现为根>干>枝>皮>叶,在达到胸径高度后的1-2年中,刺槐的地下生物量生长量高于地上生物量生长量,在之后的生长期内则一直表现为地上生物量生长量较高,各林龄阶段的刺槐均呈现生物量生长量先升高后稳定的状态。各器官的累积生物量在各个林龄阶段也表现为根>干>枝>皮>叶。在2010-2013年,27a、33a、43a的刺槐生物量生长量都出现了明显的增长现象。(3)胸径调查法所计算得到的16、27、33和43a刺槐林的样地生物量分别为:51.18、94.89、122.52和129.18 t hm~(-2);通过树木年轮法测得轮宽所计算得到的样地生物量分别为:49.53、124.80、141.76和161.85 t hm~(-2)。两种方法计算的样地累积生物量间没有显着性差异。(4)不同林龄刺槐的N含量均表现为靠近树皮的年轮元素含量高,除43a的刺槐以外,16a、27a、33a的刺槐的P含量与N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N:P值在16a、27a、33a的刺槐林中均表现为在树木生长前期保持相对稳定,在靠近树皮的年轮中逐渐呈现下降趋势。不同林龄刺槐的N含量与径向生长均呈现负相关关系,除43a的刺槐以外,其余叁个林龄的刺槐P含量与径向生长也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其中,在林龄为16a、33a的刺槐林中,年轮宽度与N、P浓度均呈现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刺槐人工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甘肃泾川中沟小流域不同坡位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法测定人工刺槐林土壤水文物理性质,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坡位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着差异,0~10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为:塬面刺槐林(上)(1. 24 g·cm~(-3))>塬面刺槐林(下)(1. 20 g·cm~(-3))>沟台刺槐林(1. 18 g·cm~(-3))>墚坡刺槐林(1. 16 g·cm~(-3))。土壤总孔隙度为:墚坡刺槐林(51. 99%)>沟台刺槐林(51. 31%)>塬面刺槐林(下)(50. 52%)>塬面刺槐林(上)(49. 33%),墚坡刺槐林饱和持水量与非毛管持水量均最大,沟台刺槐林与塬面刺槐林(下)次之,塬面刺槐林(上)最小。各林地土壤水分变化季节性差异明显,可分为土壤水分消耗期(5—6月)、补给期(7月)、消退期(8—9月)。不同林地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加深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在40~80 cm处达到最大值(Cv> 0. 3)。表明塬面刺槐林(上)的土壤含水量最大,塬面刺槐林(下)与沟台刺槐林居中,墚坡刺槐林土壤水分最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刺槐人工林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宁,毕华兴,郭孟霞,孔凌霄,侯贵荣.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张晓梅,邸利,史再军,费俊娥,王正安.甘肃泾川中沟小流域不同坡位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9

[3].陈海燕.不同地形条件与土层厚度对刺槐人工林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

[4].刘愿,陈云明,梁思琦,陈晨.陕北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9

[5].李萍.延安市人工林主要树种刺槐光合生理特性与生态效应研究[D].延安大学.2019

[6].陈培培,杨倩倩,侯金波,董绍贵,刘振华.探究水肥调控对刺槐人工林生长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9

[7].刘金良.刺槐人工林林木-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及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8].刘迪.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土壤磷组分及其有效性对穿透雨改变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9].刘愿.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水分、养分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0].张萍.安塞纸坊沟流域刺槐人工林生物量及N、P年际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2 不同生境及年龄阶段刺槐人工林...刺槐人工林在黄土高原更新地区...刺槐人工林树高总生长与立地条件天然山杨林与刺槐人工林地土壤水...5 刺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季...1 不同生境及年龄阶段刺槐人工林...

标签:;  ;  ;  ;  ;  ;  ;  

刺槐人工林论文_王宁,毕华兴,郭孟霞,孔凌霄,侯贵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