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拱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作用,间距,数值,圆形,效应,组合,应力。
土拱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田守伟[1](2017)在《疏排桩土钉组合支护体系中的土拱作用及其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疏排桩土钉组合支护体系中的桩间土体产生不均匀位移而自然形成土拱。土拱将剩余下滑力传递至桩。桩间拱前土体不承受剩余下滑力,可采用土钉支护。采用锚杆锚拉的桩刚度较大,可以成为土拱的可靠拱脚支承。在均布剩余下滑力的作用下,两相邻桩间的土拱形状为抛物线柱壳,可近似按平面问题来分析。通过对土拱的静力平衡分析得出土拱的最大轴向应力的计算公式,并按土拱拱脚处达到极限平衡状态的条件推导出所成土拱的拱高,明确作用在支护桩上的荷载及土钉支护的范围、荷载,用于支护体系的设计。(本文来源于《中国建设信息化》期刊2017年12期)
赵明华,陈耀浩,杨超炜[2](2015)在《考虑土拱作用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确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滑桩等非连续支挡结构在滑坡工程中依靠土拱效应安全经济地发挥支护功能,而土拱的形成与破坏主要取决于桩间距的合理设置。首先基于抗滑桩桩间土拱已有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土拱的拱脚位置、土拱形状以及拱轴线方程,建立了合理的土拱计算模型,然后结合桩土接触界面抗剪强度条件和土体抗剪强度条件获得了的圆形抗滑桩合理桩间距计算公式。最后,结合某工程算例,重点分析了土体内摩擦角、桩土界面参数以及桩径对桩间距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桩间距随上述参数的增大而增大,但当滑坡推力增大时其对桩间距的影响均会减弱。(本文来源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7-17)
赵明华,陈耀浩,杨超炜[3](2015)在《考虑土拱作用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确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滑桩等非连续支挡结构在滑坡工程中依靠土拱效应安全经济地发挥支护功能,而土拱的形成与破坏主要取决于桩间距的合理设置。首先基于抗滑桩桩间土拱已有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土拱的拱脚位置、土拱形状以及拱轴线方程,建立了合理的土拱计算模型,然后结合桩土接触界面抗剪强度条件和土体抗剪强度条件获得了的圆形抗滑桩合理桩间距计算公式。最后,结合某工程算例,重点分析了土体内摩擦角、桩土界面参数以及桩径对桩间距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桩间距随上述参数的增大而增大,但当滑坡推力增大时其对桩间距的影响均会减弱。(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S2期)
朱登远,张帆[4](2013)在《加筋土的土拱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加筋土影响因素的多变性和内部机理的复杂性,分析了加筋土土拱作用的发展现状、拱脚的存在形式、加筋土的拱形形态及其受力分析。根据"在加筋土中拱起单元受剪力为零的主要平面控制,其末端与筋体铰结"的Handy假定,采用与尤昌龙法不同的单元体受力分析,推导计算了加筋土的土拱形状。结果表明:加筋土的拱形为近似于悬链线的主应力流线。(本文来源于《华东公路》期刊2013年03期)
琚晓冬,冯文娟,朱金明[5](2006)在《桩后土拱作用范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滑桩后土拱性质的研究对设桩尺寸和间距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之前的研究多建立结构力学计算的基础上,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运用FLAC3D软件对桩后土拱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土拱形成后的作用范围,以及土体性质、桩截面、桩间距等因素对其作用范围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桩后土拱的存在形式及相关因素等问题上,提出了与以往的观点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在对桩后土拱的几何尺寸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各因素对土拱作用范围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等问题,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桩后土拱的性质(包括拱的作用范围以及临界状态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琚晓冬,冯文娟,朱金明[6](2006)在《桩后土拱作用范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滑桩后土拱性质的研究对设桩尺寸和间距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之前的研究多建立结构力学计算的基础上,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运用FLAC3D软件对桩后土拱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对土拱形成后的作用范围,以及土体性质、桩截面、桩间距等因素对其作用范围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桩后土拱的存在形式及相关因素等问题上,提出了与以往的观点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在对桩后土拱的几何尺寸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各因素对土拱作用范围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等问题,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桩后土拱的性质(包括拱的作用范围以及临界状态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青年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2届机械学院院长(系主任)会议论文集(上)》期刊2006-06-30)
匡立新[7](2002)在《基于土拱作用的土钉支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土钉支护工程实践中存在着理论落后于实践的局面,土钉支护设计受到难以选择正确的土工参数模型、缺乏对土钉支护机理准确的了解和经验的约束,正确的土钉支护机理、破坏模式和土压力的研究成为土钉支护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难题。由于缺乏对土钉支护机理的正确认识,许多测试资料不能加以合理利用和提炼,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分析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目前土钉支护机理主要建立在锚固和加筋机制基础之上,认为土钉加筋提高了土体强度和稳定性。然而测试结果表明,土钉的设置减小了边壁土体中的垂直应力,因而土体自稳性和承载能力得以提高,并非是提高了土体的强度。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土钉的设置在土体中形成了土拱作用,这种作用可以用太沙基应力传递理论来描述,正是由于应力的传递减小了土体所受的垂直应力,提高了土体自稳性及承载能力。 本文运用土拱理论对土钉支护传统的外部稳定性分析进行了修正,对土钉最大水平间距和土钉支护最大开挖高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计算方法和公式,实例分析表明这些方法和公式具有实用性,比传统方法更加合理。 破坏模式正确与否关系到土压力研究和土钉支护设计的准确程度。传统的破坏模式没有考虑土钉设置对破裂面产生的影响,在确定破裂面时,本文提出了“应力偏转”机制;当边壁存在刚性硬层时,提出了“虚拟被动状态”机制。对目前使用的对数螺旋滑移面进行了修正,实例分析表明,本文修正模式准确程度大大提高,不需经过大量试算。在修正对数螺旋模式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拉裂一滑移机制和折线破裂面,折线破裂面具有简单实用,准确程度高等特点,也可直接用于土钉支护土压力研究和设计。 基于土拱原理,在上述各种机制和折线破裂面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土钉支护土钉土压力计算公式,实例分析表明,本文计算结果在土压力大小和分布等方面都与测试结果相吻合。 在全长粘结式锚杆拉力分布模型基础之上,结合本文的土钉土压力计算方法,本文对面层土压力机理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提出了面层局部土压力、面层土压力及土钉最大拉力的计算公式和分布模型,理论分析和实例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轴力分布模型和面层土压力机理是合理的,解决了面层土压力取值标准问题,为面层设计提供了定量的依据,土钉最大拉力可直接用于钉长度设计。 土钉支护机理研究是土钉支护研究和设计的基础,本文提出了基于土拱原理的土钉支护主动制约机制,相比传统的基于加筋提高强度的主动制约机制,本文的机制更加合理,也符合测试结果,为土钉支护研究和设计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针对某软土基坑土钉支护计算表明,本文提出的土压力计算方法可直接用于土钉支护设计。(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2-05-15)
土拱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滑桩等非连续支挡结构在滑坡工程中依靠土拱效应安全经济地发挥支护功能,而土拱的形成与破坏主要取决于桩间距的合理设置。首先基于抗滑桩桩间土拱已有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土拱的拱脚位置、土拱形状以及拱轴线方程,建立了合理的土拱计算模型,然后结合桩土接触界面抗剪强度条件和土体抗剪强度条件获得了的圆形抗滑桩合理桩间距计算公式。最后,结合某工程算例,重点分析了土体内摩擦角、桩土界面参数以及桩径对桩间距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桩间距随上述参数的增大而增大,但当滑坡推力增大时其对桩间距的影响均会减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拱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田守伟.疏排桩土钉组合支护体系中的土拱作用及其计算[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7
[2].赵明华,陈耀浩,杨超炜.考虑土拱作用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确定方法研究[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15
[3].赵明华,陈耀浩,杨超炜.考虑土拱作用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确定方法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5
[4].朱登远,张帆.加筋土的土拱作用[J].华东公路.2013
[5].琚晓冬,冯文娟,朱金明.桩后土拱作用范围研究[J].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6].琚晓冬,冯文娟,朱金明.桩后土拱作用范围研究[C].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青年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2届机械学院院长(系主任)会议论文集(上).2006
[7].匡立新.基于土拱作用的土钉支护研究[D].中南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