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众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公众,舆论,媒体,司法,舆情,情感,血亲。
公众舆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怡[1](2019)在《认真对待公众舆论——从公众参与走向立法商谈》一文中研究指出公众舆论能否为立法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立法者又当如何看待并利用公众舆论?长久以来,人们在看待该问题时,缺乏清晰的判断和立场。理性认知公众舆论同民主立法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揭开公众舆论的面纱。恰当理解公众舆论的概念,当从语用学出发。在对"公众""公众舆论"等概念进行历时性考察后可以发现,公众舆论并非大众舆论。公众舆论也不等同于民意调查结果。公众舆论之真不取决于所涉事件之真,而是有赖于反复的、自由的、开放式的商讨。以此检视,当前我国的公众参与立法制度难以发挥凝聚、形成、表达公众舆论的功能,需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公众舆论的孵化器,促动公众参与立法制度向立法商谈转型,实现立法议程同公众舆论的对接。(本文来源于《政法论坛》期刊2019年06期)
开薪悦,姜红[2](2019)在《从“个人抗暴”到“侠客复仇”:原型视野下的公众舆论——以“昆山反杀案”为中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原型不仅影响着文学艺术作品,同时也形塑着当下的公众舆论。本文通过对"昆山反杀案"的舆论分析发现,公共事件中二元对立的原型征用极易引发公众积蓄已久的情感宣泄,它既揭示着自古以来的历史文化脉络,也彰显着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矛盾,并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作为人们面对经验世界的一种解决问题和诠释意义的尝试,原型中既饱含着人们最朴素的情感体验,又充斥着社会价值的思考,为深刻理解当下公众舆论带来了些许启发。(本文来源于《新闻记者》期刊2019年11期)
于军,朱青枫[3](2019)在《公众舆论监督与刑事司法的交织与博弈》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司法活动逐步被公开化,在促进司法公正的过程中,以媒体为载体的舆论监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舆论监督也不例外,其在促进司法公正的同时,又以巨大的力度干扰着司法活动的正常开展。为了使司法的权威性、独立性和舆论监督叁者达到有效的平衡关系,应借助诉讼法在制度层面的完善和规范对舆论监督进行管理,从而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涛[4](2019)在《公众舆论监督与刑事司法的交织与博弈》一文中研究指出公众舆论监督作为公民群众表达内心想法、观点的重要途径,作为对刑事案件进行监督的重要方式,与刑事司法之间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对公众舆论本质性特点进行分析,解读公众舆论和现代媒体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公众舆论监督对刑事司法的正向影响和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28期)
谢安楠[5](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舆论对新闻事件发展的影响——以微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媒体快速转型,微博以其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遇,成为目前发展势头良好的网络社交平台,成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讨论,发表个人观点的重要平台。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公众舆论的巨大影响力越来越不可小觑,有时甚至还能左右新闻事件的传播。因此,只有正确引导公众舆论,才能营造文明良好的社交平台。(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17期)
马宁[6](2019)在《西方媒体、公众舆论与对外政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各国制度和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媒体成为相对独立的一股力量,具有代表、组织、引导舆论甚至制造舆论的功能。公众舆论则通过国会、媒体等多种渠道反映出来。政府表面上受媒体的监督,但在实践中却可以通过最多的公共资源对媒体和公众施加影响或控制。2003年,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前有效地组织主要媒体报道,造成当时美国公众舆论对政府动武决策"一边倒"的有利局面,就是个典型例子。在西方各国,媒体和公众舆论对对外政策过程的作用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对公共事务的话语权竞争已经出现一个新的图景。政府、媒体不仅试图相互影响,并且都力图影响公众舆论,而公众舆论又反过来对媒体和政府的行为形成影响。媒体和公众舆论影响政府对外政策的现象同样在西方对华政策过程中得到展现。本文试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本文来源于《记者观察》期刊2019年23期)
宋婷[7](2019)在《突发热点事件在网络环境下的公众舆论现象研究——基于“重庆万州公交车”事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兴起时代,社会公众舆论在网络环境中发展,传统媒介掌握信息大权的时代,大多数群众都可在网络媒体上发声。对于突发热点事件,公众参与讨论度高,同时受到议程设置、刻板印象及拟态环境的影响,加上判断力不足,对于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9年12期)
高川[8](2019)在《基于网络传媒的公众舆论管理以及地位提升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网络传媒下,单一的被动受众身份已经无法满足公众对舆论事件的自我表达能力的欲望及需求。传统的媒体形式没有给观众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导致公众舆论监督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随着网络传媒的发展,促使网络传播更具开放性,越来越多公众参与到网络新闻的评论及发布中,增强了网络传媒的力量,对提升新闻事件的影响力、传播力具有重要作用。公众舆论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导致公众舆论导向的风向标发生偏移,对网络传媒的管理及地位提升造成了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9年12期)
乔圣宸[9](2019)在《网络社交媒体的公众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设备的普及,加之其便于携带、价格相对低廉等优势,手机已经逐步取代电脑,成为用户信息获取的主要载体。而社交媒体也正逐步发展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意见交流的主要平台,其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和其他事物一样,社交媒体公众舆论是把双刃剑。把握得当,能够全面反映社会形势,推动社会稳定健康向前发展。但是一旦把握不当,就会模糊社会发展主流,搞乱思想和民心。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社会舆论复杂多变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基于此,本文以舆论学为研究视角,对网络社交媒体舆论的生成传播过程进行研究,以期明晰网络社交媒体舆论的生成演化阶段、传播影响因素与引导机制,并对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公众舆论有效引导与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具有较强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网络社交媒体公众舆论的产生背景进行探究,并对于网络社交媒体公众舆论主体进行分析;其后,对于网络社交媒体公众舆论的生成演化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解,将其分为形成期、扩散期、爆发期以及衰退期四个阶段,总结了网络社交媒体公众舆论的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内容、政府、媒介、公众四个层面分析其传播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其传播演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出结论,网络社交媒体公众舆论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各种社会因素的复杂影响,而非是单一的某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政府方面还是媒体方面,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社交媒体公众舆论引导与应对的重要性。了解与掌握网络社交媒体公众舆论的发展演化过程,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和媒体单位正确分析和有效应对网络社交媒体公众舆论,而且对于提升政府以及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19)
王佳[10](2019)在《当代中国血亲复仇案中的公众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的发展给予公众舆论新的发酵空间,现如今关于网络舆论特征的研究成果硕丰,对各类事件的研究结果大都认为网络舆论具有非理性、情绪化的特征,特别是在涉及到道德层面的事件时,舆论尤其激烈。但在“于欢案”中,公众舆论表现出了理性进步的一面。2017年3月23日,南方周末以《刺死辱母者》为标题发布报道,将公众的视线引向这件当代血亲复仇案。公众舆论虽然带有同情之意,但是其克制情感,诉求正义的理性一面不容忽视,质疑一审判决相关细节,追求公平公正,获得了媒体的支持,推动了案情真相的呈现,而司法部门也积极回应,坚持司法独立,给予于欢一个公平合理的判决。通过研究发现,在此案中公众并不是像以往研究所显示的那样情绪化、极端化,而是呈现出逐渐理性的趋势,而媒体和司法部门的良好表现也成为近几年舆情应对中的典范。本文以“于欢案”作为个案,通过个案分析、文献研究以及文本梳理的方法进行研究,将“于欢案”舆情演变过程分为舆情形成、高潮和消散叁阶段,通过对其舆情舆景的分析,试图证明在这一典型案件中公众舆论的理性趋势。研究发现,“于欢案”中,公众舆论有情感和理性两个方面的表现,情感有个人的自发式同情和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情感;理性体现在其对案件细节的追究以及对司法公正的诉求。同时通过对比民国施剑翘复仇案,佐证公众舆论的理性进步之处。除此之外,媒体和司法部门的良好表现对于引导舆论和案情进展也发挥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媒体的调查性报道还原案件真相、客观性评论促进司法公正以及全方位舆论平台疏导舆论;司法部门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坚持“独立审判”原则。各方的理性表现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倡导法治化的今天,中国的舆论环境的新变化,公众和媒体在共同进步。本文在最后从公众、媒体、司法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在今后类似案件中如何更好的引导舆论,营造理性的舆论氛围的几点建议。而本文所提出的如何对待儒家思想中的糟粕,让公众抛弃陈旧思想,正确继承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该面对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公众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原型不仅影响着文学艺术作品,同时也形塑着当下的公众舆论。本文通过对"昆山反杀案"的舆论分析发现,公共事件中二元对立的原型征用极易引发公众积蓄已久的情感宣泄,它既揭示着自古以来的历史文化脉络,也彰显着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矛盾,并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作为人们面对经验世界的一种解决问题和诠释意义的尝试,原型中既饱含着人们最朴素的情感体验,又充斥着社会价值的思考,为深刻理解当下公众舆论带来了些许启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众舆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怡.认真对待公众舆论——从公众参与走向立法商谈[J].政法论坛.2019
[2].开薪悦,姜红.从“个人抗暴”到“侠客复仇”:原型视野下的公众舆论——以“昆山反杀案”为中心的研究[J].新闻记者.2019
[3].于军,朱青枫.公众舆论监督与刑事司法的交织与博弈[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4].张涛.公众舆论监督与刑事司法的交织与博弈[J].法制博览.2019
[5].谢安楠.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舆论对新闻事件发展的影响——以微博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
[6].马宁.西方媒体、公众舆论与对外政策的关系[J].记者观察.2019
[7].宋婷.突发热点事件在网络环境下的公众舆论现象研究——基于“重庆万州公交车”事件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9
[8].高川.基于网络传媒的公众舆论管理以及地位提升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9
[9].乔圣宸.网络社交媒体的公众舆论研究[D].新疆大学.2019
[10].王佳.当代中国血亲复仇案中的公众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