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研究

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研究

胡琳[1]2013年在《甘肃省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高速增长着,而与此同时,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则在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在我国也愈演愈烈。因此,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和减少收入分配不公,就成为了我国现阶段的两大工作热点。那么,收入分配是否会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呢?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理论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梳理了西方消费理论中的收入分配和总消费的关系。其次,探讨了在各项经典的消费假说之外,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通过何种机理来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同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甘肃省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和消费现状进行了考察,发现甘肃省城镇地区也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居民消费率下降的问题。第二部分采取甘肃省城镇居民1985-2010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得出结果:在甘肃省城镇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对居民的消费需求存在着显着的负面影响。在此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认为甘肃省应该致力于提高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只有双策并举,才能有助于降低其城镇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对居民消费需求造成的不利影响。

王利娟[2]2013年在《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总体经济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但由于四川省固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凸显出了不少问题。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四川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各自的收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相反四川省城乡居民整体的平均消费倾向却呈现出了逐渐下降的趋势。本文在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相关文献基础之上,应用对比分析,考察自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居民整体平均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及特征,以及对城乡居民各自消费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协整检验分析从持久收入假说、绝对收入假说两个方面分析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具体通过以下叁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1978年至2011年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其次,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四川省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各自特点以及城乡居民各自消费结构特征;最后,基于持久收入假说、绝对收入假说,从两个方面检验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自改革开放以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起点低,增长率偏低,是造成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整体平均消费倾向却逐渐降低的原因所在;(2)通过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对比分析,城镇居民消费模式已经处于逐渐向富裕型转变的状态,而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部分用到了食品和居住上,其消费模式还处于刚刚步入小康型生活层面;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对比分析,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动稳定,平均水平偏低,与之相比,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波动较大,平均水平偏高;(3)基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从而不利于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4)受持久收入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城乡居民的持久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起着正向效应,抑制了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从而提高居民整体的消费水平。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客观的揭示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四川省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和现状,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为四川省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探索性的提出几点客观的可供参考性建议。

杨婷[3]2013年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快,但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增长较快,但消费率却不断下降。消费需求作为我国的“叁驾马车”之一,对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影响消费的周期性因子已经得到缓解,而唯独收入分配这一因子没有明显改善。因此,针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水平与消费需求结构影响的路径与效应。通过运用线性回归模型与面板数据模型,针对我国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与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对我国消费需求水平与消费需求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水平存在显着负作用,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水平影响不大,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水平存在较显着影响;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结构存在显着影响,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结构影响不大。最后提出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一要缩小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二要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卢红利[4]2017年在《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吉林省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迅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吉林省城乡经济发展并不均衡,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也随之增大,阻碍了我省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本文在研究有关收入分配与消费关系的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居民消费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在我省收入差距扩大的现实背景下,从相对收入假说角度出发,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具体通过六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章为绪论,具体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与不足,是全文提纲挈领的部分。第二章为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对收入差距的内涵、收入差距的度量、消费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机理进行阐述,为下文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第叁章对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以收入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指标来描述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并将吉林省与黑龙江省、辽宁省及全国的收入差距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指出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且增速不同,不同行业及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有很大的区别。第四章对吉林省居民消费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具体研究了吉林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动情况,将吉林省与黑龙江省、辽宁省及全国的消费现状进行对比,并对吉林省居民消费差距成因进行分析。第五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别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构建收入差距和居民消费的关联模型,实证分析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第六章为结论与建议,通过综合前文理论和实证研究,阐述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揭示出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居民消费现状及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为缩小吉林省贫富差距,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构建“和谐吉林”探索性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

贺静[5]2006年在《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趋势及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有的各种研究并未明确给出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两者关系的背景下,针对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和近些年来出现的消费需求不足的现实,本文主要采用实证方法探讨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趋势及其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 首先,本文在消费理论的框架内,对西方消费理论中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部分做简要介绍与评价,从中发现:绝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说中的有关部分可以对我国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现实情况做出一定的解释。 其次,本文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趋势。具体分析了居民收入在城乡居民内部和城乡居民之间的分配状况、不同阶层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不同地区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以及不同行业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并对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趋势作了一个基本判断:即城乡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地区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再次,本文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趋势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具体考察了对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倾向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并利用中国居民的基尼系数与居民消费率以及居民消费倾向的实际统计数据进行了计量验证,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居民消费率与居民消费倾向都呈下降趋势,即证明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是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本文提出了几点旨在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我国国内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修磊[6]2017年在《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与城镇家庭消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费低迷、内需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转型的的难题,但是与居民消费意愿不断下降的现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居民的住宅越来越豪华,道路上私家车越来越多,人们使用的通讯工具、家用电器也越来越高档。这些事实都说明我国的居民消费并非整体低迷,而是结构性的失衡,居民消费中地位性、攀比性的消费需求高涨,而一些非地位性消费则持续低迷,本文认为这与中国收入不平等的持续扩大有关。一直以来国内关于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大多研究都忽略了居民消费的非独立性和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背景,一般基于绝对收入假说,认为收入不平等加剧了社会财富向上聚集进而导致全社会的消费倾向降低。本文则考虑居民消费决策过程中的攀比和地位寻求行为,认为收入差距扩大后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其他家庭形成“示范效应”,中低收入家庭出于地位寻求和攀比的动机,也希望能够拥有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特别是希望通过可视的、具有对比性的地位性消费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地位性消费需求高涨。这种现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确实得到了印证,美国自80年代以来收入差距的拉大造成了全社会的过度消费。但同样是收入差距扩大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这是由于中国社保水平较低、信贷市场发展相对不完善,居民普遍存在较强的流动性约束,难以提前消费未来的收入,更不敢花光现在的收入,只能通过省吃俭用压缩日常消费来满足大额的地位性消费,这就导致了储蓄动机的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对消费、特别是非地位性消费的抑制,导致了消费的总体低迷和结构性失衡。所以本文认为消费的低迷和结构不平衡与收入不平等加剧有关,收入不平等加剧在地位寻求动机的作用下刺激了居民的地位性消费需求,而我国消费信贷不发达、社会保障水平低,人们普遍存在信贷约束以及需要进行预防性储蓄的大环境下,消费者受到较强的外在和内生的流动性约束,只能通过储蓄来实现诸如汽车、耐用消费品、住房等大宗地位性商品的消费,这无疑又加强了消费者的储蓄动机,居民家庭为了实现对大额地位性消费品的购买以及可预期到的将来的地位性消费支出,只能进一步增加储蓄,这就又拉高了储蓄率,对非地位性消费形成挤出,也造成了消费的总体低迷。本文将地位寻求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引入效用函数,提出了一个跨期的消费模型,推导出消费者通过抑制当期非地位性消费来积累当前和未来地位性消费的内在传导机制。在微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中,本文也将居民消费区分为地位性消费和非地位性消费两大类,通过一系列的计量模型验证了收入不平等加剧对地位性消费的刺激作用和对非地位性消费的挤出作用,通过分组对比的方法验证了地位寻求和流动性约束在其中的作用,证明了收入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结构性影响及其内在传导机制。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目前的消费环境和居民的消费特征,将地位寻求理论引入消费模型中,分析了在目前制度环境的背景下,收入不平等对居民总消费、地位性消费和非地位性消费的影响,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高储蓄和高地位性消费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不能脱离现实环境,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的背景和环境第一是消费偏好的非独立性,我国居民消费的攀比性比较强,消费偏好和消费类型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第二我国居民消费还面临流动性的约束,包括信贷系统不完善造成的外在流动性约束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造成的内生流动性约束,这些都增强了居民的储蓄动机,使得消费行为更加谨慎。因此讨论收入不平等背景下居民家庭的消费特征也应该基于这些背景和环境。本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评述,梳理国内外关于收入不平等与消费问题的相关研究。国外的消费理论对收入不平等问题一直不够重视,国内关于收入差距对消费影响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是基于绝对收入假说,没能考虑消费的非独立性,考虑消费决策中“示范效应”和攀比的作用。因此本文希望能通过地位寻求解释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提出收入差距如何影响地位寻求行为进而影响居民消费的一套完整机制。本文提出了一个跨期的消费模型,将地位寻求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引入效用函数,推导出家庭地位性消费和非地位性消费的跨期效用理论框架。消费者在收入不平等和流动性约束的条件下,对当期收入存在过度敏感性,存在为了应对内生性和外生性流动性约束,通过抑制当期非地位性消费来积累当前和未来地位性消费的资金的内在传导机制。最后用静态比较分析法深入分析了收入差距、信贷约束以及社会保障等因素对家庭消费的影响路径。实证分析中,本文分别对居民家庭消费中食品、衣着、居住等8大类消费进行分类,根据各类消费支出对家庭社会地位的影响确定了其的地位属性,明确了地位性消费和非地位性消费的内容。然后通过构建跨期消费计量模型,对理论模型实证并验证了收入不平等对居民家庭消费的双重作用:增加地位性消费的同时挤出非地位性消费,并且通过分组对比的方法明确了地位寻求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证明收入不平等加剧是通过人们的地位寻求动机对地位性消费形成刺激,又因为流动性约束的存在形成了对非地位性消费和总消费的挤出。根据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结果,本文认为攀比风气和流动性约束是收入不平等加剧背景下导致消费总体低迷和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抑制过度的地位性消费,特别是高收入人群的地位性消费,减少攀比之风;并且调整信贷投放结构,鼓励居民的非地位性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杜玲燕[7]2016年在《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自十一届叁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展现出一幅新的蓝图,在1978年至2015年这37年间,人均GDP从96美元增长到了8016美元,增长达82.5倍。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是显而易见和令人瞩目的,但是同时还应当看到,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日渐加剧,远远超越了国际上规定的合理的边界。观察世界各国经济案例中可以发现,虽然在经济加速时,有拉大收入差距的可能性和潜在性,但是过度膨胀的居民收入差距必然会危害一个经济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凯恩斯的收入—消费假说的基础上,利用Eviews计量软件得到了居民消费率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般长期均衡函数,推导出了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和反馈机制。同时,利用得出的协整方程就二者间的影响反馈作用进行了统计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的负向作用显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Lsrb)每变动1个单位,全国居民消费率(Lxfl)将会反向变动2.0555个单位;另外,城市化率的进一步扩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全国居民消费率,即城市化指标每变动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就会反向0.6489个百分点;而经济增长对提高居民消费率有一定程度的带动作用,即人均GDP每变动1个百分点,居民的消费率将会同向变动0.2674个百分点。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消费需求不仅仅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指标和源动力,更是一国在国际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关键砝码。在十叁个五年规划的重要实行期和我国经济重要转型期,尤其更要注重合理利用居民消费,让其在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核心作用。而考虑到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固有的阻碍作用,因此如果想要依靠缩小收入差距来起到激励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就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积极发挥多个主体的作用,政府也要积极利用各种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合理对国民收入进行规划和再分配,发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应有的作用,尤其要注意提高农民居民的到手收入。只有做到这些,居民消费需求的能力和层次才会提升到更高阶段,经济稳增长和消费需求稳步提升也才能步入到一个互补、协同的发展阶段。

范俊楠[8]2015年在《收入分配差距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开始在国内全面启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中央国务院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2014年前叁季度的最终消费率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48.5%,超过投资,成为拉动经济的第一大推动力。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时期,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持续走低。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居民在人口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结合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特征,研究收入分配差距如何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目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国内现状,本文在吸收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于经典消费理论框架下探究收入分配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机理。利用1992-2013年国家统计数据,经整理和计算得到收入分配差距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代理指标,借助温特劳布(Weintraub,1983)的消费函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从农村收入分配差距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两个层次探究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在消费函数模型的分析中,综合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和加权最小二乘法(WLS)等计量方法整体上分析收入分配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在灰色关联模型的分析中,基于不确定性视角,研究不同类型收入分配的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的差异。综合以上研究与探索,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第一,纵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可知,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中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但其差距在逐渐缩小;各收入阶层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从不同收入来源的角度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依然占据主体,但其所占总收入的比重在逐年降低,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又一大收入来源主体。此外,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是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二,分析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状况可知,居民消费率、平均消费倾向皆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需求增长率逐年呈波动状变化。比较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差距,地区间差异效应小于收入阶层间差异效应,即不同地区间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差距小于不同收入阶层间的消费需求差距。但是也存在某些特例,如我国东部地区或高收入阶层等富裕型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及支出比例明显异于其他地区或其他收入阶层农村居民。第叁,通过温特劳布(Weintraub,1983)的消费函数模型(及其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可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存在长期显着的相关性,即收入分配差距显着地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且农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对其消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此外,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造成城乡居民消费断层,从而严重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第四,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实证分析可知,从不确定性视角进行考量,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最为显着,收入阶层间影响效应其次,不同收入来源间影响效应最弱。而且,各类型收入分配的不确定性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最为显着地因子分别是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中下收入阶层农村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和工资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此外,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确定性,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不确定性才是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

肖向东[9]2015年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对我国扩大内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扩大内需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现实,必须寻求可靠且可持续的扩大内需的机制和途径,从根本上使人们有需求愿意并且有持续的需求能力,这是扩大内需的关键。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目标,也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本质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最大限度地均衡地满足城乡居民的需要。因此,城乡发展一体化从本质上蕴藏着巨大的内需空间,能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抓手,探究其扩大内需的机理与效应,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向,又能为解决内需不足的现实问题提供新的参考。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尝试运用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系统地研究城乡发展一体化扩大内需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内需效应扩大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优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在对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文章从数理模型和理论分析两个方面阐释城乡发展一体化影响内需扩大的机理。一方面,以城乡人口融合为切入点,结合城乡融合理论和生产函数理论构建模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分析了城镇农村人口的增加对内需扩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理论阐释城乡发展一体化影响内需扩大的机理在于它通过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化、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均等化、城乡文化教育同步化、城乡生态环境共生化、城乡区域空间融合化等五个层面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产生影响。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区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并运用AHP模型对中国2003-2012年的30个省(含自治区和直辖市)及东、中、西部叁大板块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空间差异较大,大致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其中东部地区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部结构失衡且空间相关性显着。同时,通过对我国内部需求现状考察发现,我国总需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是消费需求明显滞后于投资需求,全国各省域的需求变动趋势不均衡。理论探讨部分是后文进行实证分析的客观依据。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四至第六章,分别就城乡发展一体化对扩大我国总体内部需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影响及其约束条件进行实证分析。1.城乡发展一体化扩大内需的整体效应。从总体上看,城乡发展一体化与总内部需求、投资需求以及各层次的消费需求均为正相关的关系,说明城乡发展一体化能促进内需扩大。但是,在内部需求结构中,由于投资需求对消费需求的“挤占”作用,我国内需扩大的主因仍然是投资需求。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对政府投资需求的影响存在倒U型曲线的特征,对民间投资需求的影响显着为正,这说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初级阶段,政府投资需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提高,政府投资会越来越少,企业或市场将成为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水平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府投资扩张形成的需求效应,导致整体投资需求效应下降。2.城乡发展一体化扩大内需的区域效应及其约束条件:城乡发展一体化扩大内需的效应区域差异明显,这种差异特征呈现出区域集聚性。总体而言,中部和东部区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对总内部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的促进作用较为显着,而西部区域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投资需求效应和政府消费需求效应高于中部和东部。可能的原因在于本研究数据限于近10余年,而这段时间中部区域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居民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需求。而东部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城乡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这就使得该区域居民消费需求能力较强,需求水平较高,所以总体内需效应较大。西部区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水平总体较低,政府投资和消费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中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城乡发展一体化影响内需的约束条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解释城乡发展一体化内需效应区域差异特征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相对高级或具备其他不同经济比较优势的区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内需扩大的正向促进效应相对较好,劳动力流动、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社会保障支出、宏观税负等方面因素的提升与总体内部需求及总消费需求正相关,但这些因素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扩大内需的正向促进效应不存在线性关系。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人均财政决算的大小与总消费需求呈负相关的关系,这意味着政府投资水平扩张会压缩消费需求,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3.城乡发展一体化扩大内需的结构效应: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结构效应不均衡,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和居民生活质量均等扩大内需的路径呈倒U型状态,且东部地区的拐点值相对较高。城乡生态环境共生化程度和区域空间融合化程度对内部需求呈现正向促进作用,中西部区域空间地域融合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内部需求的促进作用相对较高。城乡文化教育融合对投资需求和政府消费需求的影响显着为正,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不显着。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就国内外典型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扩大需求的经验与启示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借鉴相关国家和地区在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同时努力实现其内需效应的经验。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和交通网络融合的重视、推动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层面上科学的城乡全局规划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必须基于区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模式。从长远看来,只有依靠市场力量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使城市和农村实现高水平的整体推进,才最有利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深化,最能够实现多层次的、稳定的驱动效果,从而带来内需水平的显着提升。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扩大内需的效应,必须进一步优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发展。基于内需扩大的效应,文章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夯实城乡发展一体化扩大内需的社会基础;优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结构,发挥城乡发展一体化扩大内需的结构效应;加强城乡互动与区域融合,发挥城乡发展一体化扩大内需的区域效应;加强制度改革与创新,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扩大内需效应保驾护航。

张伟征[10]2017年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人均GDP年年攀高。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亦呈整体扩大之势,1978-2015年间,绝对差额增长了99倍;2000年以来,城乡收入比也一直处于2.70以上,接近3,城乡收入差距形势严峻。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各种矛盾问题凸显,城乡收入差距的严峻性即是其一。同时,在新常态之下,经济增长的动力需要转换,过去那种过于依赖要素投入和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很难再持续下去,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从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需要从物质资本积累推动向人力资本积累推动转变,需要从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未来的经济增长更需要关注人力资本的提升和积累所带来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需要关注国内消费需求的提升。截至2015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有6亿人,而同期美国人口数为3.2亿,日本人口数为1.2亿,仅我国乡村人口数即是美国人口的近2倍,日本人口的5倍。可以说,我国农村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释放农村消费需求潜力,正契合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所以需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严峻性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负面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目的在于认识到现阶段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主要分析结论如下:1.通过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可知,尽管适当的收入差距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但城乡收入差距不合理的扩大,比例失调,会通过影响消费需求、人力资本积累以及社会稳定对经济增长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导致消费需求减弱,需求潜力无法得以释放,劳动者平均素质降低,人力资本积累弱化,甚至于会引发恶性循环造成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停滞,降低社会活力,这无论是对经济增长还是对社会发展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2.依据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VAR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冲击造成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通过系统的传导带来了经济的增长。经过对其背后的原因分析,我们知晓实则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背后所代表的资源要素向城镇的聚集和集中,促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和经济的增长,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则主要归因于物质资本积累的推动。但现阶段已经不能再通过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促使资源向城镇的进一步集中来带动经济增长,因为这是竭泽而渔式的逻辑。3.通过基于消费需求视角下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可知:(1)依据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的误差修正模型(ecm),短期内,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比)每扩大1个百分点,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将减少0.12个百分点;长期内,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比)每扩大1个百分点,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将减少0.15个百分点。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而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都对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产生了抑制作用。(2)依据最终消费支出与经济增长的误差修正模型(ecm),短期内,最终消费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会增加0.62个百分点;长期内,最终消费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会增加0.77个百分点。提升消费需求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却在下降,同时,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的消费需求亦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如何激发国内消费需求是未来经济增长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3)农村居民消费的未来潜力巨大。2015年,农村人口数是城镇人口数的78%,但农村居民消费却仅是城镇居民消费的28.6%;同样占总人口1%的城镇居民消费对居民消费总额的贡献是农村居民消费对居民消费总额的贡献的2.8倍。结合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消费需求渠道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逻辑链条可推知,严峻的城乡收入差距经由消费需求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不利于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发挥。同时,基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未来激发国内消费需求的着力点应在于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而这需要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为前提。因此,结合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以及城乡收入差距依然严峻的形势,根据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得到的分析结论,从促进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供给角度及整个社会活力提升的角度还是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角度,都需要为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做出努力。基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背后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未有效转移下的城乡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为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需要破除制度障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二是需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公共资源分布更为均衡。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D]. 胡琳. 兰州大学. 2013

[2]. 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D]. 王利娟.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3].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D]. 杨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4]. 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影响研究[D]. 卢红利.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5]. 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趋势及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D]. 贺静. 内蒙古大学. 2006

[6]. 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与城镇家庭消费[D]. 修磊. 山西财经大学. 2017

[7]. 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研究[D]. 杜玲燕. 辽宁大学. 2016

[8]. 收入分配差距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D]. 范俊楠. 华中农业大学. 2015

[9]. 城乡发展一体化对我国扩大内需的影响研究[D]. 肖向东. 湖南大学. 2015

[10].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张伟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7

标签:;  ;  ;  ;  ;  ;  ;  ;  ;  ;  ;  

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