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论论文_关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共财政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公共财政,分配,国家,财政,阶级性,财政金融,宪政。

公共财政论论文文献综述

关健[1](2016)在《“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两种财政本质观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梳理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本质观的演变过程入手,介绍了我国财政本质观所经历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针对目前具有争议的两种主流财政本质观——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分析了两者理论基础及主要观点,阐述了这两种国家本质观的区别和联系。旨在找到一种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财政本质观念,认为应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公共财政论以发展国家分配论。(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6年20期)

周建元[2](2011)在《调控型公共财政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经济理论选题。党的十六届叁中全会和十七大,都提出了建立健全我国公共财政的要求。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如何认识公共财政体制则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建国以来,我国主要出现过生产建设财政、双元财政和公共财政叁种财政模式。我国现有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主张是,财政从竞争性领域大幅度收缩乃至彻底退出。根据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公共财政能够较好地规范政府和市场行为,能够较好地解决财政“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但无法应对经济周期波动这一现代市场经济的大敌,在我国处于内外经济非均衡这一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现有的公共财政理论己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研究提出了调控型公共财政这一新理论,认为调控型公共财政是我国乃至当前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都应该采取的财政模式,也是可以预见的人类历史上最理想的财政模式。一是社会的分工和发展要求财政具有公共性。财政的公共性,是指财政应具有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能。公共财政的形成是导源于社会分工。分工导致社会产品分化为盈利性产品和非盈利性产品,盈利性产品可以由市场机制有效提供,非盈利性产品则必须由公共财政提供,因此,社会要发展,需要以财政的公共性为前提。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要求财政具有反周期能力。现代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不平衡性,其表现就是经济的周期性。世界经济从亚当·斯密时代、马克思时代、凯恩斯时代到最近的“次贷危机”时期,市场经济的波动性始终存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市场经济的非均衡性始终无法消除,只有运用财政手段调控才能使市场的非均衡性得到缓解,这就要求现代财政必须具有调控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为财政模式的选择带来了叁大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要求我国财政必须具有公共性和调控性。一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外部经济冲击持续存在,这将成为我国经济平衡的巨大威胁。二是我国财政模式的选择存在效率约束条件。经过叁十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出现了要素成本上升、叁大战略性产业见顶、人口老龄化过快等问题,今后我国经济增长可能出现大滞胀问题。叁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扩大。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无论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在迅速扩大,而且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还会进一步加大。新中国财政经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前叁十年是计划经济体制,后叁十年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轨经济体制。分析表明,我国财政模式变更的基本脉络是从调控型财政模式走向调控型公共财政模式,这一过程的终点应该是财政公共性和调控性的平衡点。公共财政能够与原生的市场经济相匹配,这是其与生产建设型财政的本质区别,但公共财政不能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匹配,不能很好地应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公共财政因此又是一种消极的财政体制。公共财政的理论渊源是经济自由主义,其政策主张的实质就是自由放任,这种主张纯粹是从财政收支平衡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一种消极落后的财政模式。单纯的公共财政体制,将使财政体制丧失资源配置职能和“相机抉择”能力。本研究构建了财政效率全覆盖模型,并结合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研究了我国公共财政带来的效率损失。笔者根据叁种财政模式设计了叁种财政政策方案,测算结果表明,如果实施纯公共财政政策,我国经济将难以应对外部冲击而陷于崩溃,财政自身也难保。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历史上“量入为出”的理财思想是我国政府财政思想的主流;我国经济发展中频繁出现“过热”现象,公共财政具有遏制“投资饥渴症”和经济“过热”的功能;公共财政在保持收支平衡和方便管理上,均具有操作性上的明显优势。而调控型公共财政是对公共财政的扬弃,调控型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包括公共财政目前的所有范围,以弥补市场的失灵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但由于我国经济内外非均衡性长期存在,调控型公共财政的管理始终要把调控性放在重要地位,并兼顾领先经济周期和适应经济周期的双重需要。总之,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对于生产建设财政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也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调控型公共财政是对公共财政的继承和发展,能将财政的调控性和公共性有机结合起来,因而是符合我国和世界市场经济国家需要的财政模式。我国财政模式从公共财政过渡到调控型公共财政,将是一个革命性突破和财政管理的必然趋势。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提出了现代财政的“双性定律”。本研究认为“调控性”和“公共性”这“双性”是现代财政的根本内涵,是具有永恒性的范畴,也是现代财政的根本属性,必须上升为定律,即“财政双性定律”,为世界各国制定财政政策提供依据。(2)认为调控型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体制。本研究认为,公共财政只解决了市场的结构缺陷,并没有解决市场的波动性缺陷,因而公共财政是与自由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体制,而调控型公共财政才是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调控型公共财政理论与公共财政理论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3)提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大滞胀理论。由于面临着要素成本低廉优势正在被急剧削弱、叁大战略性产业出现见顶迹象、人口老龄化可能提前到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引擎开始出现衰竭问题,我国今后要不断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这可能导致资产价格轮番上涨,并将不断削弱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我国经济可能落入“中国式滞胀陷阱”。(4)认为我国目前的公共财政本质上是一种消极财政观。本研究认为,公共财政是与“自由放任”的亚当·斯密时代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是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潮。公共财政认为市场可以自动实现均衡,否认现代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因而主张放弃财政的调节职能,听任市场自由波动。在我国今后经济崛起的非均衡国际经济环境下,运用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必然导致我国经济难以稳定增长。(5)提出了“调控性-公共性”这一财政体制分析框架。所有财政体制选择的分析都离不开历史分析,研究历史数据和历史事件是财政体制选择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财政历史的过程中,大多仅停留在集权和分权的分析上。本研究通过建立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调控性一公共性”分析盒式框架,分析了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变趋势,且分析结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是令人满意的。(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1-09-01)

陈曦[3](2010)在《从国家分配论到公共财政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公共财政论"与"国家分配论"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新形势之下,"公共财政论"的科学性、适应性与"国家分配论"的过时性、待完善性,为发展扬弃"国家分配论"的财政观,发展树立"公共财政论"的财政观,加快我国构建公共财政制度框架的改革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商业文化(学术版)》期刊2010年08期)

许丽莹[4](2010)在《从“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之争看财政公共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意识形态公共化历程主要在对财政各执己见的不同学派的抗衡与论争中实现,存在着"国家分配论"、"公共财政论"、"价值分配论"、"国家资金运动论"、"社会共同需要论"、"剩余产品分配论"等等学派的争辩,但最主流的乃属"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两者之间的论(本文来源于《会计师》期刊2010年06期)

武振荣[5](2007)在《“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比较研究与宪政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在研究范式、理论分析一般框架和分析路径等方面的视角有所不同。但从两者共同研究的逻辑前提——公共权力与征税权,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因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是现代财政分配理论研究中的两个层次。由此可以牵引"国家分配论"的嬗变及与"公共财政论"的对接,从而建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本文来源于《光华财税年刊》期刊2007年00期)

赵晔,钱继磊[6](2008)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共财政论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使得在市场中占优势的国家能够通过竞争甚至非竞争手段获得最大的利益,而其所属国通过税收等也获得巨大财富,这使得这种国家有能力通过公共财政来为其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不足。而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国家尽管可能会得到一些利润,但是与其对手相比十分有限,其所属国自然也无法通过税收获得太多的财政收入,也就没有能力为其民众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无法对抗、化解市场本身带来的负面结果。全球化对公共财政论提出了挑战,我国财政学界要能够认识到全球化这一因素,从而更加深入地讨论和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本文来源于《山东工商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罗美琴[7](2007)在《基于公共财政论谈国家分配论的一般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财政论只是国家分配论发展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基于其特定财政现象和特征的更贴切的表述方式,只能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规律。但只有国家分配论能够合理解释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的财政现象、本质。而在其他经济条件下国家分配论又可以有其他更贴切的表述方式,如家计财政、生产建设财政等,但其理论内核都脱不了国家分配论的巢臼。因此,国家分配论较公共财政论而言,更具一般性,是更符合一般性经济规律的理论。我们应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公共财政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部分,不断丰富和发展国家分配论。(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07年04期)

冯俏彬[8](2005)在《国家分配论、公共财政论与民主财政论——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的回顾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张馨发表在1997年第1期《经济学家》上的《论公共财政》为标志,公共财政论在中国正式作为一种财政理论走到历史的前台,并从出生伊始,就处于和其它财政流派——其中又主要是“国家分配论”——的激烈论战中。归纳起来,各界关于公共财政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公共财政和财政是什么关系?主要观点是认为公共财政是public finance的英文直译,与我们惯常使用的(本文来源于《财政研究》期刊2005年04期)

廖家勤[9](2004)在《“公共财政论”与“国家分配论”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公共财政论”与“国家分配论”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揭示了“公共财政论”的科学性、社会正义性与“国家分配论”的非科学性、御用性 ,为彻底摒弃“国家分配论”的财政观 ,树立“公共财政论”的财政观 ,加快我国构建公共财政制度框架的改革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6期)

杨惠芳[10](2004)在《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关系在教学中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做好财政学教学工作,教师应注意正确理解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以及两者的关系。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对两种理论进行全面的讲授。(本文来源于《嘉兴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公共财政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经济理论选题。党的十六届叁中全会和十七大,都提出了建立健全我国公共财政的要求。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如何认识公共财政体制则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建国以来,我国主要出现过生产建设财政、双元财政和公共财政叁种财政模式。我国现有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主张是,财政从竞争性领域大幅度收缩乃至彻底退出。根据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公共财政能够较好地规范政府和市场行为,能够较好地解决财政“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但无法应对经济周期波动这一现代市场经济的大敌,在我国处于内外经济非均衡这一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现有的公共财政理论己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研究提出了调控型公共财政这一新理论,认为调控型公共财政是我国乃至当前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都应该采取的财政模式,也是可以预见的人类历史上最理想的财政模式。一是社会的分工和发展要求财政具有公共性。财政的公共性,是指财政应具有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能。公共财政的形成是导源于社会分工。分工导致社会产品分化为盈利性产品和非盈利性产品,盈利性产品可以由市场机制有效提供,非盈利性产品则必须由公共财政提供,因此,社会要发展,需要以财政的公共性为前提。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要求财政具有反周期能力。现代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不平衡性,其表现就是经济的周期性。世界经济从亚当·斯密时代、马克思时代、凯恩斯时代到最近的“次贷危机”时期,市场经济的波动性始终存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市场经济的非均衡性始终无法消除,只有运用财政手段调控才能使市场的非均衡性得到缓解,这就要求现代财政必须具有调控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为财政模式的选择带来了叁大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要求我国财政必须具有公共性和调控性。一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外部经济冲击持续存在,这将成为我国经济平衡的巨大威胁。二是我国财政模式的选择存在效率约束条件。经过叁十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出现了要素成本上升、叁大战略性产业见顶、人口老龄化过快等问题,今后我国经济增长可能出现大滞胀问题。叁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扩大。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无论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在迅速扩大,而且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还会进一步加大。新中国财政经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前叁十年是计划经济体制,后叁十年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轨经济体制。分析表明,我国财政模式变更的基本脉络是从调控型财政模式走向调控型公共财政模式,这一过程的终点应该是财政公共性和调控性的平衡点。公共财政能够与原生的市场经济相匹配,这是其与生产建设型财政的本质区别,但公共财政不能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匹配,不能很好地应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公共财政因此又是一种消极的财政体制。公共财政的理论渊源是经济自由主义,其政策主张的实质就是自由放任,这种主张纯粹是从财政收支平衡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一种消极落后的财政模式。单纯的公共财政体制,将使财政体制丧失资源配置职能和“相机抉择”能力。本研究构建了财政效率全覆盖模型,并结合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研究了我国公共财政带来的效率损失。笔者根据叁种财政模式设计了叁种财政政策方案,测算结果表明,如果实施纯公共财政政策,我国经济将难以应对外部冲击而陷于崩溃,财政自身也难保。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历史上“量入为出”的理财思想是我国政府财政思想的主流;我国经济发展中频繁出现“过热”现象,公共财政具有遏制“投资饥渴症”和经济“过热”的功能;公共财政在保持收支平衡和方便管理上,均具有操作性上的明显优势。而调控型公共财政是对公共财政的扬弃,调控型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包括公共财政目前的所有范围,以弥补市场的失灵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但由于我国经济内外非均衡性长期存在,调控型公共财政的管理始终要把调控性放在重要地位,并兼顾领先经济周期和适应经济周期的双重需要。总之,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对于生产建设财政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也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调控型公共财政是对公共财政的继承和发展,能将财政的调控性和公共性有机结合起来,因而是符合我国和世界市场经济国家需要的财政模式。我国财政模式从公共财政过渡到调控型公共财政,将是一个革命性突破和财政管理的必然趋势。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提出了现代财政的“双性定律”。本研究认为“调控性”和“公共性”这“双性”是现代财政的根本内涵,是具有永恒性的范畴,也是现代财政的根本属性,必须上升为定律,即“财政双性定律”,为世界各国制定财政政策提供依据。(2)认为调控型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体制。本研究认为,公共财政只解决了市场的结构缺陷,并没有解决市场的波动性缺陷,因而公共财政是与自由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体制,而调控型公共财政才是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调控型公共财政理论与公共财政理论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3)提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大滞胀理论。由于面临着要素成本低廉优势正在被急剧削弱、叁大战略性产业出现见顶迹象、人口老龄化可能提前到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引擎开始出现衰竭问题,我国今后要不断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这可能导致资产价格轮番上涨,并将不断削弱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我国经济可能落入“中国式滞胀陷阱”。(4)认为我国目前的公共财政本质上是一种消极财政观。本研究认为,公共财政是与“自由放任”的亚当·斯密时代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是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潮。公共财政认为市场可以自动实现均衡,否认现代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因而主张放弃财政的调节职能,听任市场自由波动。在我国今后经济崛起的非均衡国际经济环境下,运用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必然导致我国经济难以稳定增长。(5)提出了“调控性-公共性”这一财政体制分析框架。所有财政体制选择的分析都离不开历史分析,研究历史数据和历史事件是财政体制选择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财政历史的过程中,大多仅停留在集权和分权的分析上。本研究通过建立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调控性一公共性”分析盒式框架,分析了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变趋势,且分析结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是令人满意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共财政论论文参考文献

[1].关健.“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两种财政本质观的比较[J].知识经济.2016

[2].周建元.调控型公共财政论[D].湖南大学.2011

[3].陈曦.从国家分配论到公共财政论[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

[4].许丽莹.从“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之争看财政公共化[J].会计师.2010

[5].武振荣.“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比较研究与宪政思考[J].光华财税年刊.2007

[6].赵晔,钱继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共财政论的困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

[7].罗美琴.基于公共财政论谈国家分配论的一般性[J].特区经济.2007

[8].冯俏彬.国家分配论、公共财政论与民主财政论——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的回顾与发展[J].财政研究.2005

[9].廖家勤.“公共财政论”与“国家分配论”的比较分析[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

[10].杨惠芳.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关系在教学中的处理[J].嘉兴学院学报.2004

论文知识图

煤炭开采外部性分析郑州大学着作(4)郑州大学着作(5)河南财经学院着作(1)郑州大学着作(3)郑州大学着作(2)

标签:;  ;  ;  ;  ;  ;  ;  

公共财政论论文_关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