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燕尾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燕尾,节点,榫头,梁柱,木框,静力,分式。
燕尾榫论文文献综述
张晋,张强,柏益伟,李维滨,蔡建国[1](2019)在《燕尾榫节点梁柱式木框架抗火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燕尾榫节点木框架的抗火性能,制作了4榀燕尾榫节点单层单跨木框架试件,开展了1榀木框架在常温下静力加载试验,以及3榀木框架在ISO 834标准升温条件下的持载高温试验,分析了高温下梁上的持荷水平对木框架破坏模式的影响。静力加载试验中,木框架在荷载-位移曲线上升阶段20~30 kN时刚度显着增大,到破坏荷载80 k N后刚度下降;临近破坏荷载时,榫头底部受压屈服,且榫头有从卯口拔出的趋势,木梁榫头部位约在二分之一高度处突然劈裂破坏,破坏时呈现明显的脆性。抗火性能试验表明,梁上的持荷水平对榫头上部的测点温度分布有较大的影响,而对榫头下部、木梁、木柱的温度分布基本无影响;持荷水平对框架的破坏模式有较大的影响,持荷水平较低的试件KJ1,其破坏模式是跨中挠度的变形速率超过规范允许的限值,耐火极限为38 min,破坏具有一定的延性,而持荷水平较高的试件KJ3,其破坏模式为梁端榫头发生破坏,耐火极限为23 min,破坏具有突发性。(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郇君虹,马东辉,郭小东,徐帅[2](2019)在《扁钢加固半榫、透榫及燕尾榫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木结构古建筑榫卯节点老化抗震能力下降的问题,以木结构古建筑加固的无损性和可逆性为原则,以保留榫卯节点半刚性特点为出发点,以是否设置活动槽和加固件是否与柱螺钉连接为区分,设计了4种不同形式的扁钢加固装置,并将其应用在半榫、透榫和燕尾榫节点.以宋《营造法式》中大木作二等材为原型,按照缩尺比例为1∶3. 52制作了3组试验模型,其中半榫、透榫和燕尾榫节点各4个.进行试验的节点均为反复加载过的有损节点,通过静力推复试验,对比榫卯节点加固前后的破坏状态、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榫卯节点加固前后滞回曲线都有明显的"捏缩效应",榫卯节点间存在摩擦滑移,加固后的节点依然具有半刚性的特点;加固前后的榫卯节点的阶段耗能和累积耗能随水平位移荷载的增大呈抛物线式增长; 4种加固装置对榫卯节点的刚度、峰值荷载和耗能能力都有提高作用,带螺钉加固装置的加固效果最为明显,提高加固件与木构件之间的有效连接可以提高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提出改进和进一步提高4种加固装置加固效果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文豪,徐伟,王晶[3](2019)在《基于传统燕尾榫结构的现代实木家具拆装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可拆装实木家具为研究对象,并以燕尾榫结构为研究重点对可拆装实木家具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将燕尾榫的拆装结构分为传统和现代两部分分别进行探讨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种新型的可拆装分体燕尾榫,并举出其在家具应用上的一个优选案例。通过具体案例来说明此新型结构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并提出了不足与展望。(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张琳,徐伟[4](2019)在《实木家具燕尾榫结构形式分析与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榫卯结构是我国传统家具文化的精髓,而其生产却不契合现代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待优化。对榫接口的改良要继承传统榫卯结构的理念与灵魂。笔者通过分析燕尾榫用于家具构件立体接点结构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连接强度并能够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改良方式并保留了其传统精神内涵。(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薛建阳,李义柱,张雨森,吴晨伟[5](2019)在《不同松动程度下古建筑燕尾榫节点残损评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参照《清式营造则例》,制作了5个缩尺比为1∶3.2的燕尾榫节点试件,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基于抵抗破坏潜能、松动程度和抵抗破坏潜能双参数的两种残损评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试件的破坏形态主要表现为榫头的拔出,卯口木材纤维的翘起,随着节点松动程度的增加,滞回环捏拢效应越来越明显;基于抵抗破坏潜能的残损评估仅考虑了单因素对燕尾榫节点残损的影响,未考虑松动程度的影响,对节点的残损评估不够全面,且其结果离散性较大;而基于松动程度和抵抗破坏潜能的双参数残损评估方法,考虑了松动程度和抵抗破坏潜能对节点残损的影响,更加全面和合理。(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9年02期)
陈本锋,李灿军[6](2019)在《高压压气机转子叶片加工燕尾榫头定位装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主要面向航空发动机高压压气机转子叶片数控加工的燕尾榫头定位装置。该新型装置由定位装置、定向装置、调整装置、夹紧装置组成。其通过对燕尾榫头的多面接触夹紧,保证定位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操作便捷,定位准确,实现了压气机转子叶片的高效、高精度加工,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航空发动机的生产制造有显着的工程意义。(本文来源于《制造技术与机床》期刊2019年02期)
张硕,杨建福,龙连春[7](2019)在《燕尾榫抗拉力学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质榫卯结构在传统家具与木结构建筑中应用广泛,种类繁多,受力情形复杂,本文使用ANSYS Workbench研究燕尾榫主要承力处的受力情况,得到燕尾榫榫头周边位臵处的应力,分析其受力时应力较大区域以及应力薄弱方向等。(本文来源于《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1-06)
吴志强,雷劲松,张皓茗[8](2018)在《新型竖向半燕尾榫节点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榫卯连接较为常见的有燕尾榫、透榫、半透榫等。鉴于传统燕尾榫存在削弱柱横截面面积、传统透榫地震时易拔出等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木结构建筑梁柱的竖向半燕尾榫节点连接结构。分别制作了传统透榫、新型竖向半燕尾榫(边柱与中柱连接)、新型竖向半燕尾榫(中柱与梁连接)节点模型,并按照缩尺比例1∶4. 8进行制作,用于对比分析新型竖向半燕尾榫节点的抗震性能。通过低周往复试验对3个模型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3个模型都是梁柱几乎没有发生破坏,透榫节点主要是拔出破坏,而新型竖向半燕尾榫是榫颈拔断破坏。从滞回曲线来看,3个模型的滞回曲线都呈反S形,且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捏拢效应,但新型竖向半燕尾榫节点的捏拢效应要低于传统直榫。新型竖向半燕尾榫节点的转动弯矩、刚度和耗能能力优于传统直榫节点。(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杨娜,钟凯,秦术杰[9](2018)在《基于分式析因设计的燕尾榫节点抗弯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节点尺寸、木材材性和摩擦因数等因素对燕尾榫节点在单向荷载作用下抗弯性能的影响,采用分式析因设计方法,结合有限元模拟技术获得了32组不同工况下燕尾榫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和极限弯矩承载力样本值。基于统计分析给出了不同影响因素对燕尾榫节点抗弯性能影响显着性程度的量化指标,并分别建立了燕尾榫节点初始转动刚度和极限弯矩承载力关于显着性因素的回归模型,最后结合回归模型给出了可直接用于古建筑木结构整体结构计算的燕尾榫节点叁参数幂函数模型。结果表明:不同评价指标下各因素显着性程度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榫高、榫长和摩擦因数这3个因素对燕尾榫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和极限弯矩承载力的影响最为显着;在一定范围内,基于回归模型获得的燕尾榫节点叁参数幂函数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利用该公式直接计算获得燕尾榫节点的弯矩-转角曲线,且计算简单便于应用;所得结果可为现存古建筑木结构的燕尾榫节点抗弯性能分析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建军[10](2018)在《燕尾榫结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动疲劳一直是飞机涡轮发动机部件在使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损伤来源,这种特殊类型的损坏会极大地缩短发动机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在高频振动载荷下引发和传播的微动疲劳裂纹,可能会导致发动机部件发生不可预知的故障。这种损坏还可能发生在许多机械系统中,例如螺栓、铆接接头、键槽联轴器以及轴承等,但榫连接结构作为汽轮机和发动机中的关键部位,微动疲劳对其损伤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所以研究燕尾榫结构微动疲劳现象对飞速发展的航空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以工程实际中航空发动机榫连接结构的微动失效故障为切入点,本课题系统地针对发动机中燕尾榫结构微动疲劳现象开展了实验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课题组中获得的实验数据和结果,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并利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分析了燕尾榫微动疲劳中接触部位的应力分布,同时预测了裂纹萌生位置、方向以及寿命。另外,利用扩展有限元法(XFEM)模拟了燕尾榫微动疲劳裂纹的扩展过程。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课题组进行了燕尾榫结构微动疲劳实验的基础上,本文研究发现微动疲劳导致燕尾榫结构的疲劳寿命下降约70%,严重影响构件的服役寿命。通过对燕尾榫结构微动疲劳裂纹的观察发现,裂纹在接触末端处萌生,萌生角度为45°左右,然后传播至一定长度后沿垂直于接触表面的方向扩展。(2)基于ABAQUS软件利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对燕尾榫结构微动疲劳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接触末端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此位置深度方向具有极强的应力梯度效应,而此处正是裂纹萌生位置。通过SWT和FS多轴疲劳临界面模型预测了裂纹萌生位置、方向和寿命,并引入临界距离理论(TCD),进一步改进了微动疲劳裂纹萌生寿命预测模型,新的预测方法能更好地预测微动疲劳裂纹萌生寿命。(3)基于扩展有限元法(XFEM)模拟了微动疲劳裂纹扩展行为,并比较了XFEM与传统的有限元法模拟裂纹扩展结果,因其在模拟过程中只需要划分一次网格,可以在粗网格上获得较为精确的结果,验证了XFEM在工程应用上的可靠性与使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8-06-25)
燕尾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决木结构古建筑榫卯节点老化抗震能力下降的问题,以木结构古建筑加固的无损性和可逆性为原则,以保留榫卯节点半刚性特点为出发点,以是否设置活动槽和加固件是否与柱螺钉连接为区分,设计了4种不同形式的扁钢加固装置,并将其应用在半榫、透榫和燕尾榫节点.以宋《营造法式》中大木作二等材为原型,按照缩尺比例为1∶3. 52制作了3组试验模型,其中半榫、透榫和燕尾榫节点各4个.进行试验的节点均为反复加载过的有损节点,通过静力推复试验,对比榫卯节点加固前后的破坏状态、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榫卯节点加固前后滞回曲线都有明显的"捏缩效应",榫卯节点间存在摩擦滑移,加固后的节点依然具有半刚性的特点;加固前后的榫卯节点的阶段耗能和累积耗能随水平位移荷载的增大呈抛物线式增长; 4种加固装置对榫卯节点的刚度、峰值荷载和耗能能力都有提高作用,带螺钉加固装置的加固效果最为明显,提高加固件与木构件之间的有效连接可以提高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提出改进和进一步提高4种加固装置加固效果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燕尾榫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晋,张强,柏益伟,李维滨,蔡建国.燕尾榫节点梁柱式木框架抗火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9
[2].郇君虹,马东辉,郭小东,徐帅.扁钢加固半榫、透榫及燕尾榫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9
[3].王文豪,徐伟,王晶.基于传统燕尾榫结构的现代实木家具拆装结构设计[J].艺术科技.2019
[4].张琳,徐伟.实木家具燕尾榫结构形式分析与改良[J].艺术科技.2019
[5].薛建阳,李义柱,张雨森,吴晨伟.不同松动程度下古建筑燕尾榫节点残损评估方法研究[J].实验力学.2019
[6].陈本锋,李灿军.高压压气机转子叶片加工燕尾榫头定位装置设计[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9
[7].张硕,杨建福,龙连春.燕尾榫抗拉力学性能分析[C].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9
[8].吴志强,雷劲松,张皓茗.新型竖向半燕尾榫节点抗震性能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8
[9].杨娜,钟凯,秦术杰.基于分式析因设计的燕尾榫节点抗弯性能研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8
[10].陈建军.燕尾榫结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分析[D].宁波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