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藻混合体系去除Cr(Ⅵ)的条件优化及Cr(Ⅵ)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菌藻混合体系去除Cr(Ⅵ)的条件优化及Cr(Ⅵ)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论文摘要

为了高效去除废水中的Cr(Ⅵ),从天津某印染场印染废水中筛选出两株高效除Cr(Ⅵ)细菌,探究了菌藻混合体系去除Cr(Ⅵ)的效果及优化条件,并测定了Cr(Ⅵ)还原酶活性。基于16S rRNA序列比对进行菌种鉴定。通过PlacketBurman、最陡爬坡试验、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响应面法分析各因素交互作用。此外,对两株细菌Cr(Ⅵ)还原酶进行了活性测定。两株细菌属于沙雷氏菌属(Serratia)和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最终确定菌藻混合体系去除Cr(Ⅵ)的最优条件为:温度29.74℃,Cu2+27.65 mg/L,葡萄糖含量2.41%(W/V),丙酮酸钠2%(W/V),接菌量7%,pH7.0,NaCl浓度为0,优化后菌藻混合体系24 h对Cr(Ⅵ)去除率达到97.89%。细菌S-3和D-7的Cr(Ⅵ)还原酶的最适温度为30℃,菌株S-3的Cr(Ⅵ)还原酶的最适pH值为6.0,酶促反应动力学常数Km=86.94μmol/L,Vmax=2.71μmol/(L·min)。菌株D-7中Cr(Ⅵ)还原酶最适pH值为7.0,酶促反应动力学常数Km=103.18μmol/L,Vmax=3.38μmol/(L·min)。菌藻混合体系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后不但能提高Cr(Ⅵ)的去除率,也能缩短处理时间,在含铬废水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论文目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和微藻来源
  •     1.1.2培养基
  •   1.2 方法
  •     1.2.1 Cr(Ⅵ)去除菌的筛选及鉴定
  •     1.2.2 菌藻混合去除Cr(Ⅵ)研究
  •     1.2.3 菌藻混合去除Cr(Ⅵ)的条件优化
  •     1.2.4 粗酶液的制备及酶活性的测定
  •     1.2.5 不同pH值和温度对Cr(Ⅵ)还原酶的影响
  •     1.2.6 Cr(Ⅵ)还原酶动力学曲线
  • 2 结果
  •   2.1 菌种的分离及鉴定
  •   2.2 菌藻混合体系去除Cr(Ⅵ)的效果
  •   2.3 菌藻混合体系去除Cr(Ⅵ)条件的优化
  •     2.3.1 菌藻混合体系去除Cr(Ⅵ)的单因素试验
  •     2.3.2 Placket-Burman实验的优化结果
  •     2.3.3 最陡爬坡实验结果分析
  •     2.3.4 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结果
  •     2.3.5 验证试验
  •   2.4 两株细菌Cr(Ⅵ)还原酶活性测定
  •     2.4.1 不同温度和pH值对Cr(Ⅵ)还原酶的影响
  •     2.4.2 Cr(Ⅵ)还原酶动力学曲线
  • 3 讨论
  • 4 结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杨胜男,刘娜,宋东辉

    关键词: 菌藻混合,微生物去除,六价铬,响应面分析

    来源: 生物技术通报 2019年09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农业科技,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JCZDJC10060)

    分类号: X703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9-0322

    页码: 83-92

    总页数: 10

    文件大小: 3835K

    下载量: 73

    相关论文文献

    • [1].固定化菌藻组合对含油污水的处理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3)
    • [2].光合细菌对水产养殖水质和菌藻生物的影响[J]. 江西水产科技 2019(05)
    • [3].黑暗条件下不同接种比菌藻共生处理污水性能[J]. 水处理技术 2020(09)
    • [4].菌藻系统对废水中氮磷去除规律的研究[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9(05)
    • [5].菌藻共生系统净化水质的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04)
    • [6].菌藻混合固定化及其对污水的净化实验[J]. 水资源保护 2010(03)
    • [7].菌藻共生系统处理污水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J]. 农村实用技术 2019(08)
    • [8].温度、盐度和照度对菌藻联合体氨氮吸收的影响[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0(03)
    • [9].污泥停留时间对菌藻共生系统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17(01)
    • [10].污水处理中的菌藻关系和污染物去除效能[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9(07)
    • [11].光照强度对菌藻共生生物膜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11)
    • [12].菌藻系统处理养虾海水效果研究[J]. 中国水产 2010(06)
    • [13].污水处理中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机理及其应用进展[J]. 环境科学学报 2018(01)
    • [14].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的菌藻共生系统中藻种优选及氮、磷转化特性[J]. 净水技术 2020(09)
    • [15].菌藻共生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猪场沼液[J]. 水处理技术 2018(01)
    • [16].菌藻填料强化生态浮床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 中国环保产业 2020(01)
    • [17].高效菌藻塘系统对农村污水中磷的强化去除效果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09(12)
    • [18].菌藻共生对污水处理和微藻生物量积累的影响[J]. 环境工程 2018(03)
    • [19].微藻及菌藻共生系统处理畜禽养殖污水的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杂志 2017(08)
    • [20].光照条件对菌藻共生系统单级脱氮的影响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9(10)
    • [21].一株水华鱼腥藻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菌藻关系初探(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01)
    • [22].固定化菌藻系统及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净化效果[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06)
    • [23].4种载体固定化菌藻对景观水体的脱氮效果[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0(02)
    • [24].一株水华鱼腥藻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菌藻关系初探[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9)
    • [25].炼化厂循环水系统菌藻粘泥控制方案应用研究[J]. 广州化工 2015(12)
    • [26].菌藻共生生物膜对重金属镉的去除[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6(02)
    • [27].固定化菌藻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其对富营养化湖水的修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4(05)
    • [28].Streptomyces eurocidicus JXJ 0089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J]. 江苏农业学报 2015(05)
    • [29].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废水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 环境工程 2014(03)
    • [30].菌藻混合液中光强的指数形式衰减[J]. 净水技术 2017(S2)

    标签:;  ;  ;  ;  

    菌藻混合体系去除Cr(Ⅵ)的条件优化及Cr(Ⅵ)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