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唐代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唐代,小说,佛教,胡人,聊斋志异,前定,社会。
唐代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韩坪均[1](2019)在《探究唐代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是一个经济发达、思想开放、文化兼容并包的朝代,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相较以往朝代的文学,唐代文学的题材更广泛,内容更丰富,思想更开放。以唐代爱情小说为例,小说刻画的女性形象有了崭新的特点,她们不再甘于受礼法压制,而是勇敢地追求和捍卫自己的爱情,甚至不考虑自己的爱情结局圆满与否。这些敢爱敢恨、有情有义的女子也是大唐气度的一方面体现,富有人格魅力。下文以叁类不同的女子为例,探究唐代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作家天地》期刊2019年21期)
何文静[2](2019)在《英语世界的唐代小说译介:翻译历史与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小说并非传统小说的巅峰形态,但其在英语世界得到大量译介。选译篇目众多,译本数量庞大,译着形式多样,译介的历史形态独特,理论上足为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但与此并不相称的是国内对英语世界的唐代小说译介研究非常缺乏,原因在于缺乏对目标文化体系"主动译介"实践的关照、对非经典或非主流作品的忽视、译本识别存在困难和国内资料匮乏等。探索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外译策略,英语世界的唐代小说译介实践可资借鉴。(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吴礼权[3](2019)在《名词铺排文本建构与唐代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词铺排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有意味的汉语修辞现象。它最早源于先秦诗人的修辞创造,《诗经》中就有创例。到了汉代,不仅乐府诗中有大量的名词铺排文本建构,而且汉赋中还有很多新的名词铺排结构形式创出。不过,在唐代之前,散文与小说中一直未见有名词铺排文本的建构。但到了盛唐以后,小说中却突然出现了名词铺排文本,而且结构形式还颇为多样。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跟"唐人有意为小说"的时代风尚有关,另一方面跟小说作者对名词铺排文本建构的偏好有关,与其审美心理倾向相一致。(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钟岳文[4](2019)在《《酉阳杂俎》:唐代着名的志怪小说集》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一部唐代着名的志怪小说集,所收皆奇、异、幻、怪者。《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为:"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莫或废也。"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则称它"所涉既广,遂多珍异",与唐代传奇小说"并驱争先"。然而,它又不止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生物学、医药学、宗教学等诸多领域,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英国着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多次提到此书,并指出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本文来源于《月读》期刊2019年09期)
王平[5](2019)在《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唐代小说家的序跋可以看出,唐代志怪、杂录体的小说尚未摆脱传统的小说观念,仍然视小说为实录,其主要功能是"补正史之阙"。从唐传奇作者在作品中的表白则可看出,部分唐传奇作品虽然已显示出某些现代小说的因素,但其作者仍未摆脱传统小说观的影响,还未完全进入"有意为小说"的境界。因此,唐传奇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虚实相生、真幻结合,这一特点在后来的小说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本文来源于《蒲松龄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曹若曦[6](2019)在《唐代笔记小说中的僧人交往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僧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反映着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与唐代世俗社会的交融与碰撞。僧人与世俗社会的交往活动推动着佛教的发展,统治阶级的支持和平民百姓的崇信反映出佛教在唐代的繁荣。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以唐代笔记小说为研究基础,对比和参考史籍资料及现有研究成果,全面梳理唐代笔记小说中有关僧人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内容,从细节处丰富和完善僧人与社会各个阶层交往的具体活动,再以宗教学的理论对归纳出的僧人活动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解读。本文通过梳理僧人与统治阶级、文人士大夫、平民百姓以及道士的交往活动发现:第一,在笔记小说的记载中,僧人能够受到统治阶级的信任和礼遇,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僧人身上有着一种超越凡人的神异能力。僧人通过展现自身具有的奇能异术,如祈雨和解梦,尽可能地强调和表现对世俗政权有利有用的一面,从而加深帝王的信赖与支持。第二,笔记小说中僧人与士人的交往,主要是通过展示带有神秘色彩的相人预知之术,为文人士大夫预言官运和祸福,从而获得士大夫的崇信,并借此提高自己的地位与威望。第叁,笔记小说中记载僧人在与百姓交往时,更多的是展示自身的奇能异术,为百姓驱魅除怪、治病救困,帮助百姓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百姓心中树立起僧人的神异形象,借此吸引百姓对佛教的信仰与支持。第四,唐代笔记小说中关于僧道之争的记载,主要分为互贬和斗法两种。其中所记载的僧道相争的内容,多是道士打败了僧人,僧人在故事中也总是被描写为非正义的反面角色。从中可以看出,在笔记小说领域,道教的影响要比佛教更大。总之,唐代笔记小说中出现的僧人数量众多,僧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在笔记小说中有着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反映,能够在正史记述之余丰富我们对唐代僧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认知。(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专叶[7](2019)在《唐代小说中的饮食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唐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小说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文学来源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研究唐代小说对于认识唐代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界目前对于唐代小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以《全唐五代小说》为研究的文本基础,并结合《太平广记》等文献资料,对其中关于饮食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此为切入点,考察唐代小说中所出现的饮食种类,分析小说所传输的饮食文化信息,追根溯源,以补正这一方面研究的不足。以小说为新的视角,探讨其中所展现的饮食文化,以期从此方面勾勒出唐代社会发展的风貌,进一步加深对于唐代社会的认识和感知。论文的第一章对唐代小说中所涉及的米食与面点进行考证,具体从饼类、饭类、粥类这叁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章是对唐代小说中所描写的汤羹食品进行分类和研究,从饮料汤、食疗汤、肴馔汤、提味汤、调味品与羹汤五方面进行论述;这两章对揭示时人的饮食选择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价值。第叁章则是对唐代小说中关于饮食描写的篇章进一步分析,从奢华、想象、奇异叁个角度来展现小说撰述与现实饮食生活的关系;第四章则分析了唐代小说中的饮食禁忌,从饮食营养学、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叁个方面探讨了饮食禁忌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饮食禁忌进行了价值分析。论文的最后结语部分,笔者对唐代小说中的饮食文化特点进行了整体总结,总结了小说对于饮食文化研究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4-25)
薛冰[8](2019)在《论明清小说对唐代胡人识宝故事的重写——以“叁言二拍”“聊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胡人识宝是唐代备受瞩目的民间故事,其流传轨迹清晰可见,基本涵盖了各个时代。以"叁言二拍""聊斋"为代表,明清时期普遍存在重写唐代胡人识宝故事的现象。本事敷演、单元缀合、结构套用、文本缩写、借事生发、元素新变,重写方式灵活多变、蔚为大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因子。因而,明清小说在重写过程中,识宝者、持宝者、宝物以及识宝者与宝物的关系等发生了变化,为唐代胡人识宝故事注入新生命。(本文来源于《西安航空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朱杰[9](2019)在《唐代小说中的佛教寺院功能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唐代小说中,佛教寺院经常出现于各个情节中,但不同小说中的佛教寺院具有不同的功能。宗教功能是寺院本身所具有的,上至皇家祈祝迎佛骨,下至平民百姓的祈求佑护,都是与佛教经义等直接相关。而佛教寺院的社会功能却是社会发展所给予,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使佛教寺院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包括慈善救助、医疗、殡葬、教育、娱乐、商品交换,这些功能在在唐代小说中都有具体的体现,而也正是这些功能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佳佳[10](2019)在《唐代前定观与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人前定观认为人的行止得丧、一食一宿,大小事宜,都早已注定。这一观念表现在唐人人生实践的方方面面,功名富贵、福祸生死、婚配嫁娶、日常琐事,皆为前定。具体说来,人的功名前定,获取功名的途径前定;富贵前定,获取钱财的途径也是前定;福祸生死前定,前定的福祸应验的时机也是前定,福与祸都无法避免;姻缘前定,夫妻的缘分前定,结婚的对象早就注定,结婚时间也早就注定;人的姓名前定,饮食前定,各种细微之事都是前定的,能被术士准确预料,分毫不差。前定之事由天定,个人的运由命定,才华和命运并没有必然联系。在前定观念里,阴司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这种主宰超出了人的主观能力范围,人凭借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人的命和运都已前定,任凭人有多少聪明才智,前定的结果也无法改变。具体来说,人的所作所为并不会改变前定的安排,有时反倒促成了前定的结果;事件的发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甚至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也是注定的;前定的命运并不能改变,如果官运和婚姻发生变化,一定是阴间改变了前定的安排。命由天定,不可更改,又非智力能及,唯有乐天知命。唐人前定观念与天命观念、承负理论、因果报应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人继承了前人对“命”的看法,吸收了善恶报应、因果轮回等思想,形成了前定观念。承认人生有命,命不由己定,而是由外在力量掌控,个人无力更改,是唐人前定观与传统天命观念一脉相承的地方。人世间所有前定的内容都记录在冥府的簿子里,天曹地府事先制定冥府簿子,应验的人事与簿子的内容分毫不差。阴间制定簿子会参考人前世的善恶功过,今生的一切都是因果轮回,转世报应,这是受佛道思想影响的有力证明。命由前定只是古人对命的一种看法,如若要客观理性地认识命数,人力的作用,偶然的因素,都不能忽视,而前定观最大程度地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视一切偶然为必然,这是这一观念在认知上的局限。但功名利禄,美姻高寿,本就是人人都渴求的东西,唐人又极为看重名位,然而现实未必如人所愿,将一切际遇归结于前定的安排,大抵也是一种心理安慰。唐代定命类小说的兴盛有其现实基础,其现实基础就是唐人的生存状态。唐人的科举求仕竞争残酷,福祸生死无以自主,婚配嫁娶重视门户,自己的处境也不能全然把控。唐人生存的现实状态极易滋生唐人的前定思想,让人不由自主地信奉前定观念。唐代定命类小说宣扬了唐人的前定观念,但它不是前定事件的记录,而是文学意义上的小说,是在前定观念指导下作者有意而为的文学创作。定命类小说作为唐代比较流行的类型小说,它提供了一种母题——“定命”母题,“预言—应验”是其固定的小说情节模式,主人公通过种种途径提前得知自己的命数,而后预言一一应验,进而证明命已前定这一说法不容质疑。定命类小说通常采取预叙手法,主人公通过占卜、相术、梦境、鬼神等途径得知预言,该预言成为故事发展的纲目,是小说情节的逻辑线索。预言内容与预言结果的首尾照应,各情节单元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小说前后具有因果关联。但这种因果关联是非逻辑的,通过相术、占卜等途径得知的预言强行与主人公的遭际产生联系,许多不合常理的情节一被放置到前定思想的框架中,就有了不容置疑的合理性,这便凸显命定思想,增强了小说内容的逻辑性和可信度,小说就将前定观念转换成为现实主义的叙事形式。(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15)
唐代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唐代小说并非传统小说的巅峰形态,但其在英语世界得到大量译介。选译篇目众多,译本数量庞大,译着形式多样,译介的历史形态独特,理论上足为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但与此并不相称的是国内对英语世界的唐代小说译介研究非常缺乏,原因在于缺乏对目标文化体系"主动译介"实践的关照、对非经典或非主流作品的忽视、译本识别存在困难和国内资料匮乏等。探索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外译策略,英语世界的唐代小说译介实践可资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唐代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韩坪均.探究唐代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作家天地.2019
[2].何文静.英语世界的唐代小说译介:翻译历史与研究现状[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吴礼权.名词铺排文本建构与唐代小说创作[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钟岳文.《酉阳杂俎》:唐代着名的志怪小说集[J].月读.2019
[5].王平.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辨析[J].蒲松龄研究.2019
[6].曹若曦.唐代笔记小说中的僧人交往活动[D].西北大学.2019
[7].刘专叶.唐代小说中的饮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19
[8].薛冰.论明清小说对唐代胡人识宝故事的重写——以“叁言二拍”“聊斋”为例[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9
[9].朱杰.唐代小说中的佛教寺院功能浅析[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10].王佳佳.唐代前定观与小说创作[D].西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