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平基础隔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础,线性化,系数,支座,结构,水平,橡胶。
水平基础隔震论文文献综述
张曼生,张国军,马伯涛,王明珠,张玲[1](2019)在《基础隔震结构隔震层水平性能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基础隔震结构,隔震层的水平刚度和阻尼比是其减震效率的关键因素。以成都博物馆为工程实例,以试验得到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参数为基础,建立隔震与非隔震结构有限元计算模型。在多遇地震作用工况下和罕遇地震作用工况下,隔震层水平刚度在0.25~2.0倍实际工程隔震层水平刚度范围内,阻尼比在5%~30%范围内,对比分析结构层加速度、总剪力及总倾覆力矩的减震效率变化趋势,以及减震效率与隔震层水平刚度和阻尼比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对比分析结果,对采用迭层橡胶支座的基础隔震结构,提出了不同隔震目标下隔震层水平刚度和阻尼比的建议取值范围。(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11期)
杜畅,马玉宏,赵桂峰[2](2018)在《非隔震结构嵌固位置对基础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分析了非隔震结构直接嵌固,及设置与隔震结构隔震层高度相同的框架柱两种做法对水平向减震系数计算结果的影响;同时探讨了随隔震层高度及结构层数变化、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直接将非隔震结构嵌固在基础的做法相比,采用在上部结构下设置框架柱的做法得到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均偏大,按此做法得到的减震系数结果设计上部结构将偏于安全。随隔震层高度的增加,此做法所得减震系数结果小幅增大。随结构层数的增加,两种做法所得水平向减震系数逐渐接近于相等。在隔震设计时,对于中低层建筑,建议采用下设同高框架柱的方法;对于高层建筑,两种方法均可采用,该结果可供相关设计和研究人员进行隔震设计时参考使用。(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廖丽[3](2016)在《支座水平刚度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隔震技术在理论分析、实验、隔震支座的设计等都已经逐渐成熟,不仅用于新建房屋设计,而且还为旧房加固和珍贵历史文物的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铅芯橡胶支座的基础隔震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隔震技术,能有效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减小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从而达到确保建筑物本身及内部仪器、设备安全的目的。这种隔震结构体系耗能的优越性,是抗震结构体系利用结构和结构构件消耗地震能量不能达到的。本文以多层框架结构为例,研究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动力反应,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文章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建立模型,对相同框架结构的抗震结构和隔震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和反应谱分析,并对两种结构在EL-CENTRO波、TAFT波和唐山波作用下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通过数据比较,验证了基础隔震的隔震效果及实施隔震结构的可行性。2)分析了隔震支座型号不同时,其参数变化对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为在隔震设计中合理选取隔震支座及进行隔震结构优化提供参考。3)研究了支座取不同剪切变形的刚度和阻尼计算,隔震结构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为铅芯橡胶支座的恢复力模型使用修正双线性力学模型提供理论支持。4)对比分析了抗震结构和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柱弯矩分布图,通过柱弯矩、柱剪力、梁弯矩、梁剪力数据的比较,为隔震设计调整上部结构的刚度提供依据。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隔震结构更适合强震区。另外,由于上部结构地震作用的减弱,结构本身的抗震措施可以较大幅度的减少,从而达到改善建筑使用功能和降低造价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叶昆,张子翔,朱宏平[4](2012)在《LRB基础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注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平向减震系数是基础隔震结构设计的关键参数,但是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于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计算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工程设计和研究人员在设计基础隔震结构时采用不同的地震动强度进行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计算;此外祁皑等假定剪力的最大比值为结构一层的剪力比值,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水平向减震系数的简化计算公式,但是该简化计算公式是否合理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以LRB基础隔震结构为对象,通过基于等效线性化的反应谱法和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水平向减震系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计算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应为设计地震;水平向减震系数并不可以根据上部结构底层隔震和非隔震层间剪力的比值确定,随着上部结构自振周期和特征屈服强度比的增加,水平向减震系数所对应的楼层将会从上部结构底部转移到上部结构顶部。(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集(Ⅱ)》期刊2012-08-10)
符蓉,叶昆,李绍进[5](2012)在《基于结构设计的LRB基础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地震作用计算采用水平向减震系数的方法,不同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对应着隔震后上部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所对应的烈度分档。由于水平向减震系数与基础隔震系统的力学性能参数密相关,但对于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所开展的研究较少。该文以目前国内外最为普遍的LRB基础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等效线性化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建立起了LRB隔震系统力学性能参数和上部结构地震作用的水平向减震系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式以及计算方法,提供给工程设计人员用于基础隔震结构的初步设计过程之中。通过参数研究发现:上部结构自振周期小于0.6s,可以实现隔震后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比非隔震时降低一度半,上部结构自振周期介于0.6s~1.0s之间,可以实现降低一度,上部结构自振周期大于1.0s,最多可以实现降低半度。(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2年S1期)
符蓉,叶昆,李绍进[6](2011)在《基于结构设计的LRB基础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地震作用计算采用水平向减震系数的方法,不同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对应着隔震后上部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所对应的烈度分档。由于水平向减震系数与基础隔震系统的力学性能参数密相关,但对于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所开展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目前国内外最为普遍的LRB基础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等效线性化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建立起了LRB隔震系统力学性能参数和上部结构地震作用的水平向减震系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式以及计算方法,提供给工程设计人员用于基础隔震结构的初步设计过程之中。通过参数研究发现:上部结构自振周期小于0.6s,可以实现隔震后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比非隔震时降低一度半,上部结构自振周期介于0.6s-1.0s之间,可以实现降低一度,上部结构自振周期大于1.0s,最多可以实现降低半度。(本文来源于《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期刊2011-11-04)
崔利富,孙建刚,李德昌,赵颖华,王振[7](2011)在《考虑SSI效应的立式储罐水平基础隔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立式储罐在地震作用下破坏严重,损失较大。为了降低立式储罐在水平地震激励下的地震响应,考虑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对储罐地震响应的影响,将立式储罐基础隔震体系简化为3质点5自由度力学模型。依据Ham ilton原理建立立式储罐基础隔震体系的控制方程,给出了立式储罐基底剪力、倾覆弯矩、晃动波高和应力的理论表达。选取150 000m3储罐,采用W ilson-θ法对其进行了地震动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储罐基础隔震体系能够降低储罐的地震响应;为获得理想的地震响应,场地、隔震周期和阻尼比存在优化取值区间;储罐抗震与减震设计要视设计安全需要来决定是否考虑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1年02期)
王建强,李静,丁永刚[8](2011)在《水平双向地震作用对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隔震支座位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场地条件下、不同周期的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在水平双向和单向地震作用下的隔震支座位移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水平双向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的总位移均明显大于水平单向地震作用下的支座位移。因而,在简化设计中确定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隔震支座位移时,可将水平单向地震作用下的隔震支座位移增大30%,以考虑水平双向地震作用对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隔震支座位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洪俊青,包华[9](2011)在《近断层水平-竖向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隔震技术在目前的结构分析和设计过程中,对于冲击性较强的近断层地震作用考虑甚少,特别是竖向分量考虑更少。通过选取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中,含有完整水平与竖向地震分量的近断层记录、远场地震记录以及断层附近非脉冲型地震记录作为地震输入,分析基础隔震结构在近断层水平-竖向地震分量共同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以及隔震支座的受力状态。结果表明,脉冲型近断层地震波对中长周期隔震结构的影响较大,最大速度脉冲周期对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响应不是绝对控制性因素;近断层地震波竖向分量对基础隔震结构水平向的振动效应影响较小,对隔震支座受力的影响较大,可能导致隔震支座处于不安全的受拉状态,且明显大于非脉冲型地震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1年04期)
焦春节,焦春茂[10](2010)在《基础隔震结构屋面突出物的水平地震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和《迭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CECS126:2001),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得到采用等效侧力法时屋面突出物水平地震作用修正系数βn的表达式。指出βn的控制因素为突出物与主体结构的质量比α和突出物和隔震层间刚度比β。并仿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得到基础隔震结构屋面突出物水平地震作用修正系数βn的实用表格。同时基于有限元理论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建立模型计算,给出了修正系数。通过算例分析,可知结果可供工程中使用。(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0年10期)
水平基础隔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比分析了非隔震结构直接嵌固,及设置与隔震结构隔震层高度相同的框架柱两种做法对水平向减震系数计算结果的影响;同时探讨了随隔震层高度及结构层数变化、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直接将非隔震结构嵌固在基础的做法相比,采用在上部结构下设置框架柱的做法得到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均偏大,按此做法得到的减震系数结果设计上部结构将偏于安全。随隔震层高度的增加,此做法所得减震系数结果小幅增大。随结构层数的增加,两种做法所得水平向减震系数逐渐接近于相等。在隔震设计时,对于中低层建筑,建议采用下设同高框架柱的方法;对于高层建筑,两种方法均可采用,该结果可供相关设计和研究人员进行隔震设计时参考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平基础隔震论文参考文献
[1].张曼生,张国军,马伯涛,王明珠,张玲.基础隔震结构隔震层水平性能设计研究[J].建筑结构.2019
[2].杜畅,马玉宏,赵桂峰.非隔震结构嵌固位置对基础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3].廖丽.支座水平刚度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性能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4].叶昆,张子翔,朱宏平.LRB基础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注记[C].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集(Ⅱ).2012
[5].符蓉,叶昆,李绍进.基于结构设计的LRB基础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研究[J].工程力学.2012
[6].符蓉,叶昆,李绍进.基于结构设计的LRB基础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研究[C].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2011
[7].崔利富,孙建刚,李德昌,赵颖华,王振.考虑SSI效应的立式储罐水平基础隔震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1
[8].王建强,李静,丁永刚.水平双向地震作用对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隔震支座位移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
[9].洪俊青,包华.近断层水平-竖向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J].工业建筑.2011
[10].焦春节,焦春茂.基础隔震结构屋面突出物的水平地震作用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