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接触论文_马超智,辛涛,高亮,崔旭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滚动接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刚度,疲劳,伤损,缺陷,模型,磨耗,表面。

滚动接触论文文献综述

马超智,辛涛,高亮,崔旭浩[1](2019)在《基于改进摩擦功模型的轮轨滚动接触磨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摩擦功模型常用于轮轨接触磨耗的分析,但无法反映轮轨磨耗程度的差异,亦不能很好考虑材料塑性屈服对接触磨耗造成的影响。结合轮轨接触处的Mises应力分布特征,提出弹、塑性分区磨耗及塑性区摩擦功这一评估指数,实现了对摩擦功模型的改进。基于建立的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分析轮轨塑性区摩擦功与总摩擦功随轮轨屈服强度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塑性区摩擦功能反映材料塑性屈服与摩擦功激扰的共同作用。随着轮轨屈服强度比的提高,接触斑总摩擦功缓慢增大,车轮及钢轨塑性区摩擦功之和变动明显,并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车轮磨耗高于钢轨发生在轮轨屈服强度比小于0.96的范围内;轮轨屈服强度比为1.01~1.02时,系统塑性区摩擦功数值降到最小。(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许黎明,刘超,赵鑫,温泽峰[2](2019)在《全轮对曲线通过时的瞬态滚动接触行为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显式有限元法建立了我国某地铁系统R300 m曲线段的全轮对叁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模型,在时域内数值模拟了轮对曲线通过时的瞬态滚滑行为,详细分析了自由轮对滚过无不平顺的光滑钢轨和单侧钢轨存在波磨时两侧轮轨间的接触力、接触应力、相对滑移和黏滑区分布及摩擦功等结果。相比以往直线轨道的半轮对和全轮对滚动接触模型,该模型将曲线超高、弯曲钢轨、轮对横移及侧滚等考虑在内。光滑轮轨的结果表明:以50 km/h通过曲线时(均衡速度50.42 km/h),外轨磨耗大于内轨,最大磨耗值约为内轨的3.1倍,且集中于轨距角附近;随着横移量的增大,外轨的接触力、接触应力及摩擦功会显着增大;这些与现场观测一致,初步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存在于单侧钢轨的短波波磨会引起两侧轨头摩擦功的波动,不仅会造成波磨侧轨面的不均匀磨耗,也会引发另一侧钢轨的轻微不均匀磨耗。该文计算工况下,波磨存在于内轨时引起的无波磨侧摩擦功最大波动幅值约为存在于外轨时相应结果的1.9倍,即内轨短波波磨能更有效触发无波磨侧萌生波磨;短波波磨无论发生在内轨还是外轨,两侧摩擦功波动幅值均在40 km/h~50 km/h间某速度下(略低于均衡速度)达到最小值,即波磨发展速率最低。(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11期)

刘静,唐昌柯,师志峰,王林峰,徐子旦[3](2019)在《局部剥落故障对滚动轴承接触与振动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局部剥落故障对滚子与故障周边区域之间的接触特性以及轴承振动响应特征的影响规律,基于圆柱滚子与轴承滚道局部剥落故障之间接触关系,建立滚子与滚道接触等效有限元模型和考虑故障过渡区的圆柱滚子轴承动力学模型,研究故障宽度对滚子与滚道之间接触变形、应力、宽度和刚度以及轴承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局部剥落故障宽度的增大,接触宽度减小,接触应力与接触变形量增大;考虑局部剥落故障过渡区的轴承振动加速度大于不考虑局部剥落故障过渡区的轴承振动加速度。(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胡羽生,孟炜,鲁连涛,曾东方[4](2019)在《预滚压对含缺陷轮轨材料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含缺陷的未预滚压和预滚压车轮钢试样分别进行滚动接触疲劳试验,观察表面缺陷的形貌变化过程,分析预滚压和缺陷尺寸对轮轨材料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缺陷附近材料的应力状态,通过多轴疲劳模型分析缺陷尺寸对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由于表层材料的塑性变形,未滚压车轮试样的缺陷尺寸随滚动周次的增加而减小;超过一定周次后,由于塑性变形不再累积,缺陷尺寸基本保持不变;预滚压处理通过减小表层材料的塑性变形,可抑制缺陷尺寸的减小,从而降低车轮试样的疲劳寿命;缺陷尺寸的增加会进一步降低预滚压试样的疲劳寿命;在油润滑条件下,预滚压和表面缺陷对车轮材料摩擦磨损性能没有显着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当缺陷尺寸从200μm增加至400μm,最大剪应力幅值从缺陷底部转移至缺陷中部,疲劳裂纹萌生位置也随之改变。(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9年10期)

张强,孙世清,杨卯生[5](2019)在《32Cr3MoVE渗氮轴承钢的高应力滚动接触疲劳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用双真空熔炼制备的32Cr3MoVE轴承钢进行表面渗氮处理,利用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机在4.5GPa高应力下研究其滚动接触疲劳性能,分析其滚动接触疲劳破坏机制。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有效渗氮层深度为350μm,随距表面距离的增大,渗氮层残余压应力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距表面300μm处的残余压应力最大,为610 MPa;渗氮层中存在沿晶界分布的白色脉状组织;利用双参数Weibull分布计算得到其滚动接触疲劳特征寿命、额定疲劳寿命、中值疲劳寿命分别为3.040×10~8,0.357×10~8,2.083×10~8周次;试验钢的滚动接触疲劳破坏模式包括表面起裂和次表面起裂两种,表面起裂试样剥落坑的平均直径及深度均明显大于次表面起裂试样的;表面起裂试样沿表面点蚀坑或划痕处起裂,次表面起裂试样在长时间循环接触应力作用下,次表面材料性能退化,导致裂纹萌生。(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2019年09期)

马晓川,王平,徐井芒,冯青松[6](2019)在《铁路道岔轮轨非赫兹滚动接触算法对比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轮轨非赫兹滚动接触算法对道岔轮轨滚动接触行为的影响,以转辙器部件为例,建立能够考虑尖轨和基本轨相对运动的轮轨滚动接触模型,对比分析Kalker叁维滚动接触理论、Kik-Piotrowski、Ayasse-Chollet和Sichani四种非赫兹滚动接触算法在求解轮轨法向和切向接触行为时的计算精度和效率。结果表明,与Kalker叁维滚动接触理论相比,采用Sichani方法在求解道岔轮轨法向和切向接触行为时的计算精度最高,最大计算误差均在10%以内,而由于条带理论自身的缺陷,在轮轨纯自旋蠕滑情况下,Sichani方法求解切向接触应力最大值的计算精度有所下降,计算误差为30%左右;采用Kik-Piotrowski方法的计算效率最高,Ayasse-Chollet和Sichani方法次之,Kalker叁维方法所需的计算时间最长。综合计算精度和效率,Sichani方法是求解铁路道岔轮轨滚动接触行为较为合理的接触模型。(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郑煜,王凯[7](2019)在《综合变形下滚动轴承非线性静接触刚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弹性体条件下,考虑保持架因素,综合各零件的局部刚度与自身刚度的相互影响,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将滚动轴承的接触状态转化为非线性接触问题。通过合理的模型设置,求解不同载荷下轴承各零件的接触状态并给出应力分布及其规律,通过内圈耦合节点位移得出静刚度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9年04期)

张耀满,郑伟[8](2019)在《滚动直线导轨热变形对接触刚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HSR15A滚动直线导轨为研究对象,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分析了滚动直线导轨在考虑预载和热变形情况下的弹性受力变形,建立了滚动直线导轨结合面变形的几何关系,从而推导出结合面热变形对接触刚度影响的理论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了滚动直线导轨在不同垂直载荷下的温度分布,以及热变形对滚动直线导轨刚度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垂直载荷的增大,滚动直线导轨上滚道刚度逐渐增大,下滚道刚度逐渐减小,等效刚度也逐渐减小;热变形可以使滚动直线导轨刚度减小,且随着载荷的增加热变形对刚度的影响越来越显着.(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许洪斌,冯柯茹,黄琳,熊龙烨,杨长辉[9](2019)在《滚动接触疲劳缺陷检测的改进Otsu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机高精度和高效率的检测要求,提出一种基于自动加权阈值的改进Otsu算法,将背景发生的概率作为Otsu分割阈值的权重,使分割阈值靠近直方图的左下缘.首先对试件图像进行区域定位,获得试件接触表面图像;然后比较不同滤波器的检测准确率、召回率、调和平均以及运行时间,选择运行时间短、调和平均大的快速导向滤波器对图像进行滤波;最后计算图像的错误分类误差来验证检测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测试图像的错误分类误差接近于0,与Otsu、加权目标方差、谷值强调和邻域谷值强调阈值分割法相比,在滚动接触疲劳缺陷检测中有更好的分割结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鹏,赵鑫,温泽峰[10](2019)在《制动时低黏着区处轮轨瞬态滚动接触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基于显式有限元的叁维高速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于时域内分析制动车轮通过长度1m以下的短低黏着区时的瞬态滚动接触行为。模型采用了面面接触算法求解轮轨间滚动接触,考虑了轮轨真实叁维几何和材料非线性。着重分析了低黏着区附近的轮轨力、应力、粘滑分布和摩擦功分布等的瞬态变化,结果显示:车轮进入低黏着区时,轮轨接触斑尺寸基本不变,但蠕滑力、接触斑内黏着区面积和摩擦功均显着降低,蠕滑率上升;待离开低黏着区并重新进入正常黏着钢轨后,显着升高的蠕滑率会使得蠕滑力和摩擦功显着高于滚入低黏着区之前的水平;低黏着区越长,发生磨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越大;牵引与制动工况相比,蠕滑力/率方向相反,但黏着区的影响规律基本相同。(本文来源于《机械》期刊2019年09期)

滚动接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显式有限元法建立了我国某地铁系统R300 m曲线段的全轮对叁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模型,在时域内数值模拟了轮对曲线通过时的瞬态滚滑行为,详细分析了自由轮对滚过无不平顺的光滑钢轨和单侧钢轨存在波磨时两侧轮轨间的接触力、接触应力、相对滑移和黏滑区分布及摩擦功等结果。相比以往直线轨道的半轮对和全轮对滚动接触模型,该模型将曲线超高、弯曲钢轨、轮对横移及侧滚等考虑在内。光滑轮轨的结果表明:以50 km/h通过曲线时(均衡速度50.42 km/h),外轨磨耗大于内轨,最大磨耗值约为内轨的3.1倍,且集中于轨距角附近;随着横移量的增大,外轨的接触力、接触应力及摩擦功会显着增大;这些与现场观测一致,初步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存在于单侧钢轨的短波波磨会引起两侧轨头摩擦功的波动,不仅会造成波磨侧轨面的不均匀磨耗,也会引发另一侧钢轨的轻微不均匀磨耗。该文计算工况下,波磨存在于内轨时引起的无波磨侧摩擦功最大波动幅值约为存在于外轨时相应结果的1.9倍,即内轨短波波磨能更有效触发无波磨侧萌生波磨;短波波磨无论发生在内轨还是外轨,两侧摩擦功波动幅值均在40 km/h~50 km/h间某速度下(略低于均衡速度)达到最小值,即波磨发展速率最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滚动接触论文参考文献

[1].马超智,辛涛,高亮,崔旭浩.基于改进摩擦功模型的轮轨滚动接触磨耗研究[J].铁道学报.2019

[2].许黎明,刘超,赵鑫,温泽峰.全轮对曲线通过时的瞬态滚动接触行为模拟研究[J].工程力学.2019

[3].刘静,唐昌柯,师志峰,王林峰,徐子旦.局部剥落故障对滚动轴承接触与振动特性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胡羽生,孟炜,鲁连涛,曾东方.预滚压对含缺陷轮轨材料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J].润滑与密封.2019

[5].张强,孙世清,杨卯生.32Cr3MoVE渗氮轴承钢的高应力滚动接触疲劳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19

[6].马晓川,王平,徐井芒,冯青松.铁路道岔轮轨非赫兹滚动接触算法对比与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9

[7].郑煜,王凯.综合变形下滚动轴承非线性静接触刚度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9

[8].张耀满,郑伟.滚动直线导轨热变形对接触刚度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许洪斌,冯柯茹,黄琳,熊龙烨,杨长辉.滚动接触疲劳缺陷检测的改进Otsu算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9

[10].张鹏,赵鑫,温泽峰.制动时低黏着区处轮轨瞬态滚动接触行为分析[J].机械.2019

论文知识图

刚度曲线滚珠丝杠受力分析内圈位移Fig4.4Innerracedisplacemen...3.10 不同转速和轴向载荷下的轴承整体轴...滚珠丝杠一维热传导模型示意图滚动体与保持架后端接触力Fig4.17Co...

标签:;  ;  ;  ;  ;  ;  ;  

滚动接触论文_马超智,辛涛,高亮,崔旭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