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扩张包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脱细胞基质材料,生物相容性,血管化,α-SMA
扩张包膜论文文献综述
侯楷[1](2017)在《牛心包脱细胞基质补片对组织扩张器包膜形成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牛心包脱细胞基质补片在生物体内的转归及力学特性变化的初步研究目的:利用小型猪建立牛心包脱细胞基质补片在生物体内转归的动物模型,观察脱细胞补片在生物体内融合、血管化及降解过程,并测定主要力学性能变化,为其在乳房重建及整形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牛心包脱细胞基质补片植入小型猪体内,分别于1月及3月取材,观察大体标本形态及皱缩比例;通过HE及Masson染色,观察补片移植后排斥反应、血管生成、组织长入及降解情况;通过α-SMA、VEGF及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补片包膜生成、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及细胞因子表达情况;通过强力测试仪测量补片抗张强力及断裂伸长率。结果:牛心包脱细胞基质补片植入体内后炎症反应轻微,未形成明显的纤维包膜组织。补片在3月较植入前出现明显皱缩(1.99±0.04cm2 vs 1.83±0.05cm2,P<0.05),厚度未见明显变化,而内部胶原纤维可见结构松解,胶原纤维含量较明显下降(0.693±0.071 vs 0.821±0.038,P<0.05);补片内部可见明显血管长入,且外部密度高于内部;补片周围未见明显肌成纤维细胞转化,VEGF及TGF-β1也未见明显表达;3月后抗张强度及断裂伸长率也出现较明显下降(3.45±0.39Mpa vs 1.77±0.31Mpa,P<0.01;108.02±13.31N/cm vs 54.04±5.62N/cm,P<0.01;68.76±12.77%vs 11.12±2.34%,P<0.01)。结论:牛心包脱细胞基质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能良好的进行血管化及降解,同时也有较长的稳定性,在一定时间内能提供较为优秀的生物力学性能。牛心包脱细胞基质材料是较为良好的生物材料,满足对乳房重建及整形手术的需求。第二部分牛心包脱细胞基质补片对组织扩张器包膜形成影响的动物研究目的:利用组织扩张器模拟人体内假体包膜的形成过程,并通过牛心包脱细胞基质补片的使用,建立脱细胞基质材料对包膜形成影响的的动物模型,观察脱细胞补片在包膜形成过程中对纤维包膜形成的影响,为脱细胞基质材料对改善包膜挛缩症状的现象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实验用小型猪(n=8),将组织扩张器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部分扩张器覆盖牛心包脱细胞基质补片,分别植入小型猪双侧腹壁。先后于术后1月及3月取材(每组n=8),观察扩张器包膜形成情况;通过HE及Masson染色,观察包膜形成及补片对包膜影响的特点;通过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包膜中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通过测量包膜厚度及α-SMA染色组织区域,了解补片对包膜形成厚度的影响;通过VEGF及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了解包膜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牛心包脱细胞基质补片联合扩张器植入生物体后,其覆盖范围内未见明显致密层包膜形成,亦未见明显肌成纤维细胞;包膜组织分为致密层及疏松层,其中仅致密层存在α-SMA表达,且致密层中TGF-β1较疏松层中明显,而VEGF并未见如此分布;术后1月及3月,实验组内,远离脱细胞基质补片的包膜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降低,但补片近处的包膜厚度较远处包膜有较明显降低;包膜中α-SMA阳性表达区域厚度与包膜厚度提示同样的趋势;补片在包膜形成过程中可观察到较明显血管长入,且外侧边缘血管生成多余内侧边缘。结论:牛心包脱细胞基质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且降低了覆盖区域炎症反应,并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使得扩张器包膜部分区域内无法形成具有收缩能力的包膜组织,同时降低周围包膜组织的厚度,因而进一步降低了包膜挛缩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田佳[2](2017)在《人体组织慢扩张包膜的组织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扩张器取出时扩张包膜不同部位厚度与成分差别,明确扩张包膜厚度与胶原纤维、弹力纤维、肌成纤维细胞α-SMA表达量之间的关系。分析扩张器取出后长时间滞留于人体内的扩张包膜厚度与成分变化特点。从组织学角度上探讨扩张包膜的厚度、成分与皮瓣回缩及皮瓣下瘢痕挛缩之间的相关性。并应用此研究结果,指导临床手术操作。方法:实验采取的扩张器包膜标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取出扩张器的同时即刻采取的包膜组织,另一类是扩张皮瓣转移修复术后较长时间残留在体内的包膜组织。取扩张器即刻扩张包膜组标本分为中间组及边缘组。在扩张器取出手术的同时,采集患者扩张器穹顶部及环状包膜边缘增厚处的扩张包膜,按扩张器所埋置的部位分为躯干组及四肢组,并按患者年龄分成未成年组及成年组。残留包膜组标本在扩张皮瓣修整修薄手术中取出皮瓣下残留包膜,按扩张器取出后包膜残留体内时间分为取出后1-3个月组;3-6个月组;6-12个月组及一年以上组。经过常规组织固定,切片后,进行HE染色、MASSON叁色染色、弹力纤维EvG染色及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染色结果中的包膜厚度、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α—SMA表达阳性含量进行分析。以11名圆型扩张器扩张颈部皮肤修复颊部瘢痕的患者为例,在扩张器取出手术过程中应用组织学研究成果,去除边缘及增厚部分包膜以减小扩张皮瓣远期回缩的可能。结果:1、扩张包膜不同部位厚度不同,边缘处明显厚于中间部分。不同年龄患者扩张包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四肢部与躯干部扩张器包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2、扩张包膜不同部位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α-SMA表达量不同,边缘处的胶原纤维及α—SMA明显多于中间部分,而中间部分的弹力纤维含量较高。不同年龄患者扩张包膜边缘处与中间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α—SMA表达量无差异,扩张包膜中间部分α—SMA表达量未成年人高于成年人。四肢部与躯干部扩张器包膜成分无统计学差异。3、扩张包膜的厚度与胶原纤维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与α—SMA表达量呈中等正相关。4、随着时间推移,滞留体内的包膜逐渐降解,厚度减小,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含量下降,α—SMA表达量降低。5、在应用圆型扩张器扩张颈部皮肤修复颊部瘢痕的临床操作中去除扩张器边缘及增厚包膜不会增加手术风险,可以减少术后皮瓣皮下瘢痕增生、弹性降低及皮瓣回缩可能。结论:1、扩张包膜中间处及边缘处存在明显厚度及成分差异,中间处厚度、胶原纤维、肌成纤维细胞α—SMA表达量均小于边缘处。2、扩张包膜厚度与胶原纤维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与肌成纤维细胞α—SMA表达量呈中等正相关。扩张包膜边缘增厚处远期挛缩可能性更高。3、扩张器取出手术过程中去除全部边缘包膜及部分增厚包膜,有利于减少皮瓣的远期回缩,方便皮瓣转移,有助于保持皮瓣远期效果的稳定。(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7-03-31)
尚巧利,蒋海越,周佳宇,何乐人,杨庆华[3](2014)在《扩张包膜对自体移植肋软骨影响的初步组织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扩张包膜对兔肋软骨自体异位移植后生长的影响。方法取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6只,雌雄不限,体重2.2~2.5 kg;于背部对称埋置15 mL扩张器各2枚,注水30 mL并维持扩张1个月后,取出扩张器,左侧去除扩张器包膜(实验组),右侧保留扩张器包膜(对照组);同时取右侧第7、8肋软骨,去除肋软骨膜,大体称重后均分段分别植于扩张囊腔。术后4、8周取软骨标本行大体观察、称重,HE及Masson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扩张器埋置术后注水过程中1只实验动物死亡,余15只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4、8周,两组软骨均无明显变化,但实验组软骨与周围组织贴合较对照组更紧密。术后4、8周,实验组移植前后软骨重量差分别为(0.003 4±0.002 7)、(0.005 8±0.001 4)g,与对照组(—0.000 3±0.001 9)、(—0.003 9±0.005 3)g相比显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31,P=0.029;t=6.688,P=0.008);且实验组术后8周软骨重量差高于4周,但对照组显着低于4周(t=—3.098,P=0.001;t=2.491,P=0.009)。组织学观察示,与正常软骨相比,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4、8周软骨活力均增强;但对照组软骨活力略差于实验组,且8周软骨中央有局灶性无细胞区,软骨细胞数目减少;实验组中胶原纤维蓝染较对照组深。结论去除扩张包膜有利于自体肋软骨生长,为临床上扩张皮瓣下移植软骨时扩张包膜的处理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苏永涛,隋颖,王春雷,赵继东,牛先名[4](2014)在《玻璃酸钠加速皮肤扩张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扩张囊纤维包膜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玻璃酸钠在皮肤扩张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8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需要放置2枚或2枚以上扩张器的患者26例。采取同体对照的方法。在同一患者临近部位或对称部位各埋置一枚扩张器。随机选择一个扩张器为试验组,另一个扩张器为对照组。试验组于扩张器植入前将20mg医用玻璃酸钠均匀涂布于剥离腔隙内。一期手术后1周,两组同时开始注水。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及皮肤弹性变化决定注水量和注水间隔时间。结果:玻璃酸钠可以明显增加总注水量,加速组织扩张。结论:玻璃酸钠可以可以用于皮肤扩张,疗效显着,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美容》期刊2014年02期)
宋晓冬[5](2014)在《扩张囊外纤维包膜对扩张皮瓣远期回缩率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扩张囊外纤维包膜对扩张皮瓣远期回缩率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规律及机制,为临床手术过程中扩张囊外纤维包膜的去留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用4只小型猪为实验对象,于每只猪脊柱两侧的胸腹部各设计3个术区,将100m1长方形扩张器埋置于皮下。扩张器注水期及维持期均模拟临床实际情况。侧取出扩张器时去除扩张囊外纤维包膜为实验组,另一侧保留包膜为对照组,正常未扩张皮肤为空白对照组。各组分别在术后3周、6周、3月、6月时进行取材,通过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检测方法,测定扩张皮瓣的扩张率、即时及远期回缩率、真皮内胶原纤维、弹力纤维、α-SMA及包膜内α-SMA含量,以及皮肤试件的应力-应变、蠕变、松弛等生物力学性能。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扩张皮瓣面积增长率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扩张皮瓣即时回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组及对照组扩张皮瓣面积在前3周回缩明显,6周时开始舒展,6月时接近术前皮瓣面积。对照组的远期回缩率随时间推移的减小程度较实验组大;3.扩张皮瓣真皮层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相对含量在扩张器取出时显着增长,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4.扩张皮瓣真皮层及包膜内均可见α-SMA阳性表达的肌成纤维细胞,实验组与对照扩张皮瓣真皮层内α-SMA积分光密度无显着差异(P<0.05);5.扩张囊外纤维包膜层α-SMA积分光密度与扩张皮瓣远期回缩率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62(P<0.01);6.实验组扩张皮瓣的应力-应变、应力松弛及蠕变性能更接近于空白对照组。结论:1.扩张囊外纤维包膜的存在可导致扩张皮瓣即时回缩率显着增加;2.扩张皮瓣真皮层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结构及含量的改变,α-SMA阳性表达的肌成纤维细胞的出现,均是扩张皮瓣远期回缩的重要影响因素;3.扩张囊外纤维包膜对扩张皮瓣远期回缩具有重要影响,在不影响皮瓣血运的前提下,建议手术过程中去除扩张囊外纤维包膜,以降低皮瓣即时及远期回缩率,减少瘢痕增生的可能,提高手术远期效果;4.扩张皮瓣的生物力学特性可反映出皮瓣组织结构的变化;5.扩张囊外纤维包膜的存在可影响扩张皮肤的生物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4-03-31)
尚巧利[6](2014)在《扩张包膜对自体移植肋软骨生物学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扩张包膜对自体移植肋软骨生物学活力的影响,从而为临床上如何处理扩张包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6只,于背部对称部位埋置15mL扩张器各2枚,注水30mL并维持扩张1个月,取出扩张器,左侧去除扩张器包膜(实验组),右侧保留扩张器包膜(对照组);同时取右侧第7、8肋软骨,去除肋软骨膜,均分为两段,大体称重,分别置于扩张囊腔。分别于肋软骨移植术后4、8周获取标本,称重,大体观察,行组织学检测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肋软骨移植术后4、8周,实验组软骨重量变化分别为(0.0034±0.0027)、(0.0058±0.0014)g,与对照组(-0.0003±0.0019)、(-0.0039±0.0053)g相比显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HE染色400倍光镜下软骨细胞计数,术后4、8周实验组分别为(62.0±3.2)、(68.2±3.5)个,对照组分别为(51.8±1.4)、(58.4±7.1)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son染色实验组术后4、8周较对照组胶原纤维蓝染较深。透射电镜下观察,对照组较实验组术后4周和8周胞质内线粒体及粗面内质网数量减少明显,脂滴增大,出现空泡,细胞核边集。结论自体肋软骨移植术后4周、8周,实验组较对照组软骨细胞数目增多、重量增加,活力增强,去除扩张包膜较保留扩张包膜更有利于移植肋软骨生物学活力的保持,并可继续生长。(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4-03-30)
谢学锋,吴会静,田立斌[7](2014)在《明胶-壳聚糖膜抑制扩张皮瓣纤维包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明胶-壳聚糖膜对扩张皮瓣纤维包膜的影响。方法 60只Wistar大鼠,制做扩张皮瓣模型,植入明胶-壳聚糖膜,定期注水扩张,切取扩张器表面纤维包膜,制作病理切片。测量纤维包膜内毛细血管及胶原的含量。结果光镜下,包膜主要由胶原纤维沉积构成,并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和毛细血管增生。实验组术后6周和12周包膜胶原面密度分别为(0.22±0.08)和(0.27±0.05)较对照组(0.37±0.07)和(0.34±0.07)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3,3.20,P<0.05)。实验组包膜中毛细血管面密度,术后6周为(0.13±0.18),低于对照组(0.15±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术后12周时,两组包膜中毛细血管面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P>0.05)。结论明胶-壳聚糖膜干预纤维包膜的形成,减少包膜中胶原含量,对纤维包膜有抑制作用,不影响皮瓣营养。(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4年01期)
范昌,邢宏利,李丽莎,仇树林[8](2013)在《透明质酸对扩张囊外纤维包膜影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透明质酸对扩张囊外纤维包膜的厚度、胶原纤维含量、毛细血管数量、成肌纤维细胞数量及其微细结构等的作用。方法 2008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的患者共28例。采用自体对照,在患者病变周围,于皮下浅筋膜深层剥离足够大的腔隙,两侧各埋植相同容量皮肤软组织扩张器1枚,其中一侧将1%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3mL均匀涂布于剥离腔隙的周壁,设为试验组,另一侧设为对照组,观察2组扩张囊外纤维包膜的厚度、成肌纤维细胞的形态及分布差异。结果应用显微标尺测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切片中扩张包膜的厚度。实验组包膜厚度为(452±45)μm,对照组包膜厚度为(839±55)μ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幼稚期的成纤维细胞数目明显比对照组多;而对照组中成熟期的成纤维细胞即纤维细胞数目较多。结论透明质酸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向成肌纤维细胞的转化,并抑制胶原的合成和分泌,使得扩张包膜变薄,胶原纤维含量降低,收缩性下降,从而减轻带纤维包膜扩张皮瓣的收缩率,提高手术疗效;并且未发现血运受到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刘岩,冯国平,杨锴,彭喆[9](2012)在《面部扩张手术中纤维包膜的减张作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面部扩张手术中纤维包膜的减张作用。方法 2005年6月-2011年5月,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头面部瘢痕患者21例,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19~33岁,平均24.5岁。增生性瘢痕19例,挛缩性瘢痕2例;瘢痕持续时间1~31年;瘢痕范围4 cm×2 cm~25 cm×10 cm。一期手术时将扩张器置入面部与病损相邻的正常皮肤下,术后按期扩张。二期手术时术中保留基底部纤维包膜并与附近骨膜等相对固定的组织缝合固定,再将皮瓣侧纤维包膜或真皮固定于基底部纤维包膜,以稳定口角、下睑等面部重要结构位置,减少切口张力,维持面颈部重要形态结构。结果一期术后出现扩张器渗漏1例,感染1例,分别经及时更换扩张器后未影响二期手术。患者二期术后均未出现血肿、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8个月,平均10.2个月;其中12例获1年以上随访。均未出现明显口角歪斜、眼眉牵拉、睑外翻等,扩张皮瓣外观、色泽和弹性佳,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在面部扩张手术中,利用扩张的纤维包膜可以起到减张和保持口角及下睑位置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08期)
范昌,杨胜义,杨彬[10](2012)在《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扩张囊外纤维包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扩张囊外纤维包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原扩张器旁组织及对照组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扩张囊外纤维包膜中表达的阳性率为100%,且高表达为21例,低表达为9例。30例原扩张器旁组织仅有4例为低表达,阳性率为13.33%。两组间有显着差异。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扩张囊外纤维包膜中的表达增强,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参与了扩张囊外纤维包膜的形成并起着重要的作用,故在控制扩张囊外纤维包膜的厚度,减少因纤维包膜而导致的扩张后皮瓣回缩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误诊学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扩张包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扩张器取出时扩张包膜不同部位厚度与成分差别,明确扩张包膜厚度与胶原纤维、弹力纤维、肌成纤维细胞α-SMA表达量之间的关系。分析扩张器取出后长时间滞留于人体内的扩张包膜厚度与成分变化特点。从组织学角度上探讨扩张包膜的厚度、成分与皮瓣回缩及皮瓣下瘢痕挛缩之间的相关性。并应用此研究结果,指导临床手术操作。方法:实验采取的扩张器包膜标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取出扩张器的同时即刻采取的包膜组织,另一类是扩张皮瓣转移修复术后较长时间残留在体内的包膜组织。取扩张器即刻扩张包膜组标本分为中间组及边缘组。在扩张器取出手术的同时,采集患者扩张器穹顶部及环状包膜边缘增厚处的扩张包膜,按扩张器所埋置的部位分为躯干组及四肢组,并按患者年龄分成未成年组及成年组。残留包膜组标本在扩张皮瓣修整修薄手术中取出皮瓣下残留包膜,按扩张器取出后包膜残留体内时间分为取出后1-3个月组;3-6个月组;6-12个月组及一年以上组。经过常规组织固定,切片后,进行HE染色、MASSON叁色染色、弹力纤维EvG染色及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染色结果中的包膜厚度、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α—SMA表达阳性含量进行分析。以11名圆型扩张器扩张颈部皮肤修复颊部瘢痕的患者为例,在扩张器取出手术过程中应用组织学研究成果,去除边缘及增厚部分包膜以减小扩张皮瓣远期回缩的可能。结果:1、扩张包膜不同部位厚度不同,边缘处明显厚于中间部分。不同年龄患者扩张包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四肢部与躯干部扩张器包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2、扩张包膜不同部位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α-SMA表达量不同,边缘处的胶原纤维及α—SMA明显多于中间部分,而中间部分的弹力纤维含量较高。不同年龄患者扩张包膜边缘处与中间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α—SMA表达量无差异,扩张包膜中间部分α—SMA表达量未成年人高于成年人。四肢部与躯干部扩张器包膜成分无统计学差异。3、扩张包膜的厚度与胶原纤维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与α—SMA表达量呈中等正相关。4、随着时间推移,滞留体内的包膜逐渐降解,厚度减小,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含量下降,α—SMA表达量降低。5、在应用圆型扩张器扩张颈部皮肤修复颊部瘢痕的临床操作中去除扩张器边缘及增厚包膜不会增加手术风险,可以减少术后皮瓣皮下瘢痕增生、弹性降低及皮瓣回缩可能。结论:1、扩张包膜中间处及边缘处存在明显厚度及成分差异,中间处厚度、胶原纤维、肌成纤维细胞α—SMA表达量均小于边缘处。2、扩张包膜厚度与胶原纤维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与肌成纤维细胞α—SMA表达量呈中等正相关。扩张包膜边缘增厚处远期挛缩可能性更高。3、扩张器取出手术过程中去除全部边缘包膜及部分增厚包膜,有利于减少皮瓣的远期回缩,方便皮瓣转移,有助于保持皮瓣远期效果的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扩张包膜论文参考文献
[1].侯楷.牛心包脱细胞基质补片对组织扩张器包膜形成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2].田佳.人体组织慢扩张包膜的组织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
[3].尚巧利,蒋海越,周佳宇,何乐人,杨庆华.扩张包膜对自体移植肋软骨影响的初步组织学观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4
[4].苏永涛,隋颖,王春雷,赵继东,牛先名.玻璃酸钠加速皮肤扩张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扩张囊纤维包膜影响[J].中国医疗美容.2014
[5].宋晓冬.扩张囊外纤维包膜对扩张皮瓣远期回缩率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6].尚巧利.扩张包膜对自体移植肋软骨生物学活力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7].谢学锋,吴会静,田立斌.明胶-壳聚糖膜抑制扩张皮瓣纤维包膜的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14
[8].范昌,邢宏利,李丽莎,仇树林.透明质酸对扩张囊外纤维包膜影响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3
[9].刘岩,冯国平,杨锴,彭喆.面部扩张手术中纤维包膜的减张作用探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
[10].范昌,杨胜义,杨彬.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扩张囊外纤维包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