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再分配论文_罗佳,田育新,周小玲,曾掌权,姚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降水再分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透雨,人工林,林冠,树干,径流,养分,大通。

降水再分配论文文献综述

罗佳,田育新,周小玲,曾掌权,姚敏[1](2019)在《女儿寨小流域3种植被类型林冠层对降水再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女儿寨小流域3种植被类型林冠层林冠层对降水再分配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降雨量达到1971.80 mm,降雨次数为83次。不同植被类型杜仲林、枫樟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林冠截留量分别为289.75 mm、358.78 mm和351.46 mm,林冠截留率分别为14.69%、18.19%和18.79%。随着降雨量增大,不同植被类型的林冠截留量也增大,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混交林的穿透雨量和林冠截留量大于纯林,而纯林的树干茎流量大于混交林;不同植被类型林冠层对降雨的分配表现为穿透雨最多,其次是林冠截留,树干茎流最小。(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雷丽群,农友,陈琳,韦菊玲,何远[2](2018)在《广西马尾松和红锥纯林降水再分配及冠层淋溶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析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纯林降水再分配及冠层淋溶效应的差异,可为南亚热带针叶人工林改造提供水文数据。依托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通过野外测定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林下布设的30个自记雨量筒,测定了2016年1—12月的大气降水、穿透雨及树干径流,同时采集7—12月10次降水事件水样,监测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降雨总量为1070.2 mm,马尾松和红锥纯林穿透雨分别为823.0和693.2 mm,占降雨量的76.9%和64.8%;树干径流分别为3.2和9.9 mm,占降雨量的0.3%和0.9%;林冠截留量分别为244.0和367.1 mm,占降雨量的22.8%和34.3%,说明马尾松和红锥纯林对降水再分配的作用是不同的,红锥纯林具有更好的林冠截留能力。降水对红锥纯林冠层4种盐基离子(K~+、Mg~(2+)、Na~+、Ca~(2+))的淋溶量为17.53 kg·hm~(-2),是马尾松纯林的0.7倍,但酸缓冲是马尾松纯林的1.6倍。与马尾松纯林相比,红锥纯林具有更好的避免冠层养分淋溶和应对酸沉降的能力。(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高瑶瑶,王兵,宋庆丰[3](2018)在《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的降水再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大气降水的再分配是森林发挥涵养水源功能的途径,并且森林通过降水再分配过程影响着流域的水量平衡和物质循环。采用定位观测法和水量平衡法,根据2014—2015年这两年对大岗山区常绿阔叶林降水的再分配情况研究可知:(1)研究区降水量为1 719.8 mm,以小到中雨为主,单场降水量最大为96.2mm,最小为3.4 mm。单场降水最大降水强度68.6 mm·h~(-1),降水的最小强度为0.75 mm·h~(-1)。(2)常绿阔叶林的穿透水量总量为1 309.5 mm,占总降水量的76.1%;穿透水量与降水量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999,p <0.01);穿透水率与降水量存在对数关系。(3)林冠截留量总量为301.7 mm,占总降水量的5.1%;林冠的截留量与降水强度有正相关关系,但是和降水量却相反。(4)树干茎流总量为92.1 mm,占年降水总量的5.3%;夏季与冬季相比,树干茎流量相差了14倍。(5)枯落物的有效持水量约为3.21 mm,其中含水率可以达到2/3。综上所述,影响常绿阔叶林降水再分配的因素很多,且相互影响。研究常绿阔叶林降水再分配动态过程为今后掌握常绿阔叶林的生长情况与降水之间存在的可能关系,提高亚热带地区综合水源涵养能力,以及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系统与降水、河流管理、水文生态、水环境建设等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本文来源于《温带林业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葛晓敏,唐罗忠,王瑞华,李勇,朱玲[4](2018)在《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降水再分配及主要离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对13年生杨树人工林林外雨、树干流、林内雨和地表径流等水文过程中的养分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了解该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入与输出规律,为杨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外雨量为1154.1 mm,树干流量仅占大气降水量的2.3%,15.4%的大气降水被杨树人工林的冠层截留;林内雨、树干流与大气降水量(林外雨)的动态变化规律相似。各类降水年加权平均pH值表现为林内雨>林外雨>树干流;各类降水的离子浓度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在降水量较小的11月至次年1月份,各阴阳离子的浓度普遍较高,在降水量较大的2—9月份,阴阳离子浓度普遍较低。SO_4~(2-)-S和Ca~(2+)分别是各类降水中的主要阴离子和阳离子;整体上,树干流的离子浓度>林内雨>大气降水;林内雨是养分输入的主要形式,通过林内雨输入林地较多的养分离子是Ca~(2+)和K~+,分别为70.83 kg hm~(-2)a~(-1)和63.31 kg hm~(-2)a~(-1);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漏是养分输出的主要形式,输出林地较多的离子是Cl~-和Ca~(2+),分别为196.47 kg hm~(-2)a~(-1)和123.09 kg hm~(-2)a~(-1),其次为SO_4~(2-)-S、Mg~(2+)、Na~+、K~+;NH_4~+-N和NO_3~--N的输出量不足输出离子总量的1%。所以,从水文过程看,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无机氮(NH_4~+-N和NO_3~--N)和K~+表现为净积累,净积累量分别为10.9 kg hm~(-2)a~(-1)和56.4 kg hm~(-2)a~(-1),其他离子表现为净损失,其中Cl~-的净损失量达179.8 kg hm~(-2)a~(-1)左右,其他离子损失量<50 kg hm~(-2)a~(-1)。(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4期)

王云霓,王晓江,高孝威,李卓凡[5](2017)在《内蒙古大青山白茬子沟小流域典型森林植被的冠层降水再分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生长季观测的降雨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大青山白茬子沟小流域白桦次生林和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冠降雨截留、穿透雨及树干径流与降雨量的关系,以及降雨林冠截留过程的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林分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的关系吻合对数回归模型;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与降雨量均呈明显的一元线性关系,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林分的林冠截留量、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的月动态变化与总降水量的月变化基本一致;林内穿透雨率超过73%,冠层截留率9.81%~26.22%,树干径流0.72%~9.10%。(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4期)

石蒙蒙,李会平,薛兴燕,吴明作[6](2016)在《郑州市代表性行道树对降水再分配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森林水文学方法,对郑州市3种代表性行道树大叶女贞、二球悬铃木、雪松的冠外雨量、冠内雨量与树干径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在一定降雨量范围内,这3种不同树种的冠外雨量、冠内雨率、树干径流量、树干径流率和树冠截留量都与空旷地降雨量正相关,而冠内雨量变异系数与树冠截留率则呈负相关.当降雨量较小时,这3种树种的冠内雨量、树干径流量、树干径流率和树冠截留量的差值较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其差值逐渐增大.同一降雨量条件下,二球悬铃木树冠截留量最小而冠内雨量最大;大叶女贞树冠截留量与冠内雨量居中;雪松树冠截留量最大而冠内雨量最小;这3种不同树种的冠内雨量、树干径流量、树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关系可能与枝叶特征、树皮性质、枝条与树干夹角等因素有关.行道树对降水再分配的作用对"海绵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但所有行道树的树干径流均很小,不利于补充树池范围内土壤水分.(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6年12期)

杨宪龙[7](2016)在《黄土高原北部典型灌丛降水再分配特征及其蒸散耗水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冠层对降水的再分配现象可以显着改变地表降水的空间分布格局,从而影响入渗、径流、蒸散发等一系列水文过程。茎干流对根区土壤水分的补给效应可能是旱区植被主动适应干旱逆境的重要机制之一。蒸散发是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VAT)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科学、高效的植被建设需要考虑造林树种的耗水特征及其对干旱瘠薄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研究植被冠层降水再分配模式及其蒸散耗水规律,在理论上有助于揭示旱区植被对干旱胁迫环境的主动适应机制,在实践中对于该地区开展合理的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针对“降水→冠层再分配→地表径流→土壤水分净输入→蒸散损失”这一关键生态水文过程,以黄土高原北部地区两种典型的人工造林灌木树种(柠条和沙柳)为研究对象,定量了穿透雨(指直接穿过冠层空隙和经冠层拦截后滴落至地表的水分)、茎干流(指沿着树干或茎干汇聚至根部土壤的水分)和冠层截留(指经冠层截获后而无效蒸发的水分)占林外降雨量的比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染料示踪试验研究了茎干流在灌丛基部土壤的入渗情况及其对根区土壤水分的补给效应,建立了由灌丛枝条易测量指标(基径和长度)和生物量尺度扩展因子(标准枝数)估算个体以及小区尺度灌丛生物量的方法,动态监测并分析了灌丛小区尺度0~400 cm剖面土壤储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最终在定量小区尺度灌丛降水再分配过程土壤水分净输入(指除去冠层截留外输入小区地表的水分)、地表径流和剖面土壤储水量变化的基础上,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对灌丛小区尺度的蒸散耗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所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柠条、沙柳灌丛具有大致相同的降水再分配模式。在降水再分配组分中,穿透雨占林外降雨量的比例(以下简称“占比”)最大,柠条和沙柳灌丛平均分别为73.0%和67.1%;其次为冠层截留的占比,二者平均分别为16.6%和25.7%;茎干流的占比最小,二者平均分别为10.4%和7.2%。灌丛可以高效地将枝条、叶片等部位截获的雨水通过茎干流汇聚至根部土壤,观测期内,柠条、沙柳灌丛茎干流水分汇集率(指以茎干流的形式汇聚到灌丛基部面积的降雨量与林外空地降雨量的比值)平均分别为124.9和87.5。2.降雨量是影响两种灌丛降水再分配模式最重要的因素。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两种灌丛的穿透雨、穿透雨占比、茎干流、茎干流占比、冠层截留以及茎干流水分汇集率均以线性或指数函数形式增加,而冠层截留占比则以指数函数形式降低。灌丛形态特征对其降水再分配模式具有一定影响,但由于灌丛形态特征的复杂多变性,这种影响在两种灌丛种类之间存在差异。其次,在不同降雨量或雨强梯度下灌丛形态特征对降水再分配模式的影响也不同。3.降水再分配过程中,柠条、沙柳灌丛下土壤水分的净输入量(指穿透雨和茎干流之和)占林外降雨量的比例分别为83.6%和74.0%。降雨量是影响灌丛降水再分配过程土壤水分净输入的重要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净输入量随降雨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净输入量的占比则以指数函数形式增加。灌丛形态特征对降水再分配过程土壤水分净输入的影响在不同灌丛种类和降雨量或雨强梯度下存在一定差异。染料示踪试验结果表明,茎干流汇集至灌丛基部土壤的水分主要沿着根系通道优先入渗,且入渗深度明显大于穿透雨在冠幅下土壤以及降雨在冠幅外临近土壤的入渗深度。茎干流可以明显增加灌丛基部土壤的水分含量。4.对于柠条和沙柳灌丛而言,可以利用枝条基径(D)、长度(H)这两个易测量指标对枝条生物量做出精确估计。对比4种生物量模型发现,基于D、H二者组合变量(D2H)的异速生长方程(幂函数方程)是估算灌丛枝条生物量的最优模型。模型经线性转化后,生物量数据的异方差性得以明显改善,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最大,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总相对误差、平均系统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整体上最小,可以满足生态学研究的精度要求。在枝条生物量估算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灌丛标准枝形态指标(基径和长度)和生物量尺度扩展因子(灌丛标准枝数)的测量与统计,最终可对灌丛个体或小区尺度的生物量做出合理估计。5.灌丛小区尺度0~400 cm剖面土壤储水量的动态观测表明,降雨量及其年内分布特征是影响土壤储水量大小的重要因素。灌丛小区剖面土壤储水量的变异系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剖面土壤水分的波动程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土壤剖面的颗粒分布特征是影响土壤水分垂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在0~400 cm土层范围内,随着土壤黏粒、粉粒含量的增加,柠条、沙柳小区剖面土壤含水量以指数函数或线性方式增加。坡位是影响坡面小区剖面土壤储水量的重要因素,储水量大小均表现为坡顶部<坡中部<坡底部的分布规律。小区内灌丛密度、灌丛盖度(总冠幅面积占小区面积的比例)以及单位面积灌丛干重等植被因子对剖面土壤储水量的大小有一定影响。6.灌丛小区尺度蒸散结果显示,随着生长季的推进,柠条、沙柳灌丛小区尺度蒸散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气象因子中,降雨量是影响灌丛蒸散最重要的因素,各监测时段内的蒸散耗水量随降雨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其次,大气温度也对灌丛蒸散具有重要影响。在地形因素中,灌丛蒸散量随小区坡度的越大而减小,这可能与坡度增大后径流增加从而导致输入地表的净水分通量减少有关。在土壤因素中,地表砂层覆盖厚度增加对灌丛蒸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植被因子中,灌丛密度、盖度以及灌丛干重密度等对其蒸散耗水没有显着影响。综上所述,灌丛通过降水再分配效应可以显着改变降雨过程中输入地表的净水分通量。茎干流在灌丛根部土壤存在优先入渗的现象,对根区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补给效应。灌丛小区尺度的蒸散耗水受降雨、冠层降水再分配模式、地形和土壤因素的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11-01)

王磊,孙长忠,周彬[8](2016)在《北京九龙山不同结构侧柏人工纯林降水的再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华北石质山区侧柏人工林2014年(3—10月)降水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其降水的再分配规律。[方法]采用野外定位研究方法,对不同结构(郁闭度、枝下高)侧柏人工林林冠层降水再分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1/2枝下高0.4、0.6、0.8郁闭度林内穿透雨总量分别为181.1、168.1、147.1 mm,穿透雨率分别为78.8%、73.1%、64.0%;树干径流总量分别为6.0、5.9、3.9 mm;总树干径流率分别为4.2%、2.6%、1.7%;林冠截留总量分别为39.5、56.1、79.1 mm;林冠截留率分别为17.2%、24.4%、34.4%。(2)1/3枝下高0.4、0.6、0.8郁闭度林内穿透雨总量分别为175.6、154.8、136.0 mm,穿透雨率分别为76.4%、67.3%和59.2%,树干径流总量分别为8.3、4.9、3.3 mm,总树干径流率分别为3.6%、2.1%和1.4%,林冠截留总量分别为46.3、70.4、90.7 mm,林冠截留率分别为20.1%、30.6%和39.5%。[结论](1)侧柏人工林同一枝下高不同郁闭度林分林内穿透雨量差异不显着。2种枝下高郁闭度为0.4和0.8之间的树干径流量均存在显着差异,郁闭度0.4和0.6以及0.6和0.8之间差异不显着。(2)郁闭度为0.4、0.6、0.8时,冠厚占树高2/3(即枝下高为1/3)的林分林冠截留量分别是1/2的1.17、1.25和1.14倍。(3)2种枝下高各自不同郁闭度间林冠截留量均存在显着差异。(4)同等降雨量情况下雨强越大,林冠截留量越小;2次降雨间隔时间越长,林冠层越干燥,林冠截留能力越强;枝下高越低(即冠层厚度越大),林冠截留量越大,且随着郁闭度的增加,林冠截留量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梁香寒[9](2016)在《毛乌素沙地土壤水分动态与降水再分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的研究揭示该地区土壤水分动态和降水再分配规律。油蒿是研究区内最重要的建群植物之一,群落面积约占毛乌素沙地总面积的31.2%,是该地区面积最大的群落类型,在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毛乌素沙地的油蒿群落经历着从流动沙地先锋物种阶段——半固定沙地稀疏阶段——固定沙地建成阶段——老固定沙地退化阶段——流动沙地,这样一个循环演替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对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地上分别处于建成阶段、稀疏阶段和先锋物种阶段的油蒿群落土壤水分长期连续监测,分析不同固定程度油蒿群落土壤水分特征、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给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叁种样地土壤水分均存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一般情况下固定沙地各层土壤含水率均低于流动和半固定沙地;土壤含水率受降水影响较大,降水量大小是影响土壤水分补给深度的重要因素,降水补给深度及植被根系需水的层次差异是导致3种样地土壤水分时间和空间上异质性的重要因素。土壤入渗速率受降雨强度的控制,强度大,入渗也大,入渗深度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湿润锋迁移速率在降雨开始较小,而后逐渐增大,达到峰值之后,又随时间而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研究毛乌素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和降水再分配规律有助于深入了解当地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给、土壤水分特征及动态、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植物蒸腾作用等情况,为毛乌素沙地植被的合理的种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当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陈艳[10](2015)在《青海大通水源涵养林降水再分配及其养分元素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与水的关系在森林水文的研究中愈显重要,尤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造成的水污染以及水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森林与水的关系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黑泉水库作为第七水源,为青海省会西宁市提供60%的供水,保障了西宁以及附近的工业、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水使用,而研究区域宝库河流域是黑泉水库的水源区,其作用重中之重。因此,对该区域水源涵养林体系的建设研究是当务之急。本研究选取了当地主要乔木树种青海云杉林、白桦林、沙棘林、青杨林、华北落叶松林、云杉落叶松混交林和云杉白桦混交林共7个林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林冠截留过程水量的分配与养分元素含量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依据不同植被对其不同的响应,比较筛选养分与水量调节功能最佳的适宜植被类型,为当地水源涵养林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7种林分的林冠截留能力的大小为:云杉落叶松混交林(43.18%)>云杉白桦混交林(40.94%)>落叶松林(37.8%)>白桦林(34.5%)>青海云杉林(34.06%)>青杨林(30.49%)>沙棘林(30.33%),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体现出对降雨有较强的截留作用。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之间呈明显的幂指数关系;截留率与降雨量之间呈现对数函数关系,例如青海云杉林截留量、截留率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y=0.7709x0.5583,R2=0.533,P<0.01;y=-13.36ln(x)+64.87,R2=0.5166,P<0.01.(2)树干流量大小顺序为青杨林(0.551mm)>青海云杉林(0.459mm)>沙棘林(0.375mm)>云杉白桦混交林(0.313mm)>云杉落叶松混交林(0.119mmm)白桦林(0.033mm)>落叶松林(0.026mm),主要影响因子为自身树干结构特征、降雨量降雨强度等因素,降雨量的月分配格局造成干流也出现月分配。树干流量与林外降雨量相关性均显着(P<0.01),树干流量与降雨量呈现一元线性关系,例如青海云杉树干流量与降雨量的关系:y=0.0478x-0.1544,R2=0.9692。流量与胸径呈现负相关,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白桦林、云杉白桦混交林、云杉落叶松混交林的回归分析方程主要为对数关系,青杨林和沙棘林的回归分析方程显示干流量与胸径呈幂指数关系。(3)林内降雨量均值大小顺序为:落叶松林>沙棘林>白桦林>云杉落叶松混交林>云杉林>云杉白桦混交林>青杨林,与植被的林冠构造、枝叶表面性质等有关。大部分水源涵养林林分的林内降雨量与降雨量相关性显着(P<0.01),之间呈现一元线性相关关系。青海云杉林内降雨量与大气降雨量的关系:y=0.779x-0.9824,R2=0.9895。(4)大气降水养分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Ca>N>K>S>Na>Mg>P>Zn>Fe >Mn>Cu;大部分元素含量呈现9月较高,6月较低;元素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并与降雨量呈现线性关系;其中其主要贡献的有P、Ca、K、Mg、Mn, S、Zn,主要来自土壤矿石风化物和人类活动;养分元素输入量大小顺序为:Ca>K>N>S>Na >Mg>Mn>P>Zn>Fe>Cu。(5)7个林分林内降雨含量最高的元素是Ca元素,林冠对Mn、Zn元素呈现一定的吸附作用。不同林分养分元素的大致变化趋势一致,降雨通过林冠层后各元素含量呈现增长的趋势,针叶树种和针阔混交林的浓度、淋溶量以及输入量和养分贡献程度均相对较大;同一元素不同树种间具有差异性,同一树种不同元素间具有相关性,浓度与降雨量呈现幂指数关系,例如沙棘林内降雨Ca元素含量与降雨量的关系:y=84.801x-0.373,R2=0.8418,P<0.01。(6)不同树种树干流养分元素含量变化趋势大致相同,Ca元素含量最高;通过主成分分析,林地提供各化学元素贡献的树种顺序是落叶松林>青杨林>沙棘林>白桦林>云杉林,树干流养分输入量小于大气降水,Zn元素在沙棘林、青杨林和云杉林中表现出负淋溶现象。通过方差分析,同一元素不同树种间具有差异性;通过相关分析,同一树种不同元素间具有相关性,浓度与降雨量呈现线性关系,例如白桦林树干流Ca元素含量与大气降雨量之间的关系:y=-0.756x+64.826,R2=0.7724,P<0.01。(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5-04-01)

降水再分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析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纯林降水再分配及冠层淋溶效应的差异,可为南亚热带针叶人工林改造提供水文数据。依托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通过野外测定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林下布设的30个自记雨量筒,测定了2016年1—12月的大气降水、穿透雨及树干径流,同时采集7—12月10次降水事件水样,监测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降雨总量为1070.2 mm,马尾松和红锥纯林穿透雨分别为823.0和693.2 mm,占降雨量的76.9%和64.8%;树干径流分别为3.2和9.9 mm,占降雨量的0.3%和0.9%;林冠截留量分别为244.0和367.1 mm,占降雨量的22.8%和34.3%,说明马尾松和红锥纯林对降水再分配的作用是不同的,红锥纯林具有更好的林冠截留能力。降水对红锥纯林冠层4种盐基离子(K~+、Mg~(2+)、Na~+、Ca~(2+))的淋溶量为17.53 kg·hm~(-2),是马尾松纯林的0.7倍,但酸缓冲是马尾松纯林的1.6倍。与马尾松纯林相比,红锥纯林具有更好的避免冠层养分淋溶和应对酸沉降的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水再分配论文参考文献

[1].罗佳,田育新,周小玲,曾掌权,姚敏.女儿寨小流域3种植被类型林冠层对降水再分配研究[J].生态科学.2019

[2].雷丽群,农友,陈琳,韦菊玲,何远.广西马尾松和红锥纯林降水再分配及冠层淋溶效应[J].生态学杂志.2018

[3].高瑶瑶,王兵,宋庆丰.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的降水再分配[J].温带林业研究.2018

[4].葛晓敏,唐罗忠,王瑞华,李勇,朱玲.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降水再分配及主要离子特征[J].生态学报.2018

[5].王云霓,王晓江,高孝威,李卓凡.内蒙古大青山白茬子沟小流域典型森林植被的冠层降水再分配特征[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7

[6].石蒙蒙,李会平,薛兴燕,吴明作.郑州市代表性行道树对降水再分配作用研究[J].河南科学.2016

[7].杨宪龙.黄土高原北部典型灌丛降水再分配特征及其蒸散耗水规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8].王磊,孙长忠,周彬.北京九龙山不同结构侧柏人工纯林降水的再分配[J].林业科学研究.2016

[9].梁香寒.毛乌素沙地土壤水分动态与降水再分配规律[D].北京林业大学.2016

[10].陈艳.青海大通水源涵养林降水再分配及其养分元素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色季拉山东坡海拔3 900 m各月份降水的...2有无枯落物覆盖下土壤渗透特性土壤入渗...4.9不同林分林冠层对降水的再分配...截留量和截留率与降雨量的关系华北落叶松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与雨量...1康县森林分布图3.2森林与降水作用机...

标签:;  ;  ;  ;  ;  ;  ;  

降水再分配论文_罗佳,田育新,周小玲,曾掌权,姚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