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镍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催化剂,亚胺,形貌,弹性体,重油,种群,硅酸。
镍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李天敏,张君涛,申志兵,梁生荣[1](2019)在《负载型磷化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近年来负载型磷化镍催化剂在制备方法(还原法、热解法和溶剂热法)、活性组分和载体改性及其催化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比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其中还原法流程简单,但所用温度较高,时间较长;热解法所需温度较低,制备过程简单,但易于生成副产物水;而溶剂热法具有所需温度低,物相形成过程易控制等优点。负载型磷化镍催化剂由于其良好的加氢氢解及烷烃临氢异构化等反应性能,是一类更加廉价的新型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9年09期)
徐丹,朱良奎,周丹,付煜荣,符小文[2](2019)在《基于金属有机骨架前驱体制备纳米磷化镍催化剂(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镍基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Ni-MOF)为前驱体,通过低温碳化获得Ni@C,并通过磷化成功地制备了不同结构的磷化镍纳米颗粒。将所得材料应用于析氢反应(HER)催化剂,在Ni@C与红磷质量比为1∶1及热解温度为500℃时获得的Ni1P1-500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在酸性介质中,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过电位为178 mV,并展现了良好的循环性能。较小的Tafel斜率(62 mV·dec-1)揭示了析氢反应的机理为Desorption-Heyrovsky机制。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可归因于磷化镍催化剂表面存在的质子受体(P位点)和氢化物受体(Ni位点)活性中心。(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彭人勇,魏继宽[3](2019)在《从废镍催化剂中酸浸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研究了硫酸、硝酸、盐酸从含镍废催化剂中浸出镍,考察了酸质量浓度、固液质量体积比、浸出时间、浸出温度对镍浸出率的影响,以及溶液pH对镍损失率和杂质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硝酸和盐酸相比,硫酸更适合作为镍浸出剂。在硫酸质量浓度364.5 g/L、固液质量体积比1∶6、浸出时间1 h、浸出温度60℃条件下,镍浸出率为94.6%,浸出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湿法冶金》期刊2019年04期)
刘聪聪,杨腾飞,邓文安,李传[4](2019)在《煤担载高分散铁镍催化剂在煤/重油加氢共炼中的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沉淀-空气氧化法制备煤担载型高分散铁基催化剂(Fe/C),并引入第二金属镍得到Fe-Ni/C催化剂。采用XRD,HRTEM,SEM-mapping等分析了催化剂的晶相组成、形貌特征及活性金属在煤上的分散状态,高压釜实验对比了两种催化剂在煤/重油加氢共炼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分析了反应后固体残渣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Fe/C催化剂的主要活性成分为α-FeOOH和γ-FeOOH,引入镍后则生成了混晶相Fe_(0.67)Ni_(0.33)OOH,Fe、Ni活性金属在载体煤表面分布均匀。两种催化剂作用下的干基无灰煤转化率均高于97%,但Fe-Ni/C催化剂作用下产物分散性更好。固体残渣的SEM照片对比表明Fe/C催化剂体系中生成了较多球形焦炭,而Fe-Ni/C催化剂较强的加氢作用能有效抑制共炼体系中裂解中间产物的缩合生焦,在得到较高煤转化率的同时能有效降低固体残渣的粒径。(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夏晓丽,谭静静,卫彩云,赵永祥[5](2019)在《钼改性页硅酸镍催化剂催化顺酐加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蒸氨法合成了一系列钼改性的页硅酸镍催化剂,考察了钼含量对催化剂结构及其催化顺酐液相加氢性能的影响.采用氮气物理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IR)和原位X射线光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助剂Mo的引入对催化剂结构形貌及其催化性能影响显着.Mo的引入提高了活性金属Ni的还原度,增加了催化剂表面金属Ni~0的数量,金属Ni在还原过程产生氢溢流,溢流氢将部分MoO_3还原为具有酸性的MoO_x物种,由于金属Ni~0与具有Lewis酸(L酸)特性的MoO_x及Ni~(σ+)的协同效应,显着提高了催化剂对顺酐C■C和C■O的加氢活性.当Mo含量(质量分数)为3%时,其催化活性最高,在160℃和5 MPa H_2气条件下,反应3 h顺酐的转化率为100%,产物γ-丁内酯的选择性为27%.(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晓豪[6](2019)在《碳基钯/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α-蒎烯/松香加氢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节油和松香是重要的可再生天然资源,对其进行加氢的产物即蒎烷与氢化松香,可以应用到电子、食品、医药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从环境友好、高活性、产物易分离、高稳定性催化的角度出发,选择叁聚氰胺或双氰胺为碳源和氮源,氯化钯或四水合醋酸镍为钯源或镍源,制备出含氮杂环的碳基载体,能更好地稳定金属活性组分,并将制得的碳基钯/镍催化剂应用于催化α-蒎烯(松节油的主要成分)或松香的加氢反应以制备顺式蒎烷与氢化松香。以SiO_2和双氰胺为原料,叁聚硫氰酸、叁聚氯化磷腈与氨硼烷分别为S、P与B源通过高温焙烧、NH_4HF_2刻蚀制得杂原子掺杂的介孔类石墨相氮化碳X-mp-C_3N_4(X代表B、S、P),通过NH_3-TPD法分析载体的表面酸性。以氯化钯为钯源,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出X-mp-C_3N_4负载的钯催化剂(Pd/X-mp-C_3N_4),并用于催化α-蒎烯加氢反应,筛选出较佳载体为B-mp-C_3N_4-0.15(0.15代表每3.00g双氰胺加入的氨硼烷的质量为0.15 g)。通过XRD、FT-IR、N_2吸附脱附、XPS与ICP-AES等分析方法探究了Pd/B-mp-C_3N_4-0.15的物相结构、结构组成、比表面积和孔径以及Pd的价态分布与含量;通过TEM、FESEM-EDS与TG分析探究其形貌、元素分布与热稳定性。优化出较佳的α-蒎烯加氢工艺为:0.0532 g Pd/B-mp-C_3N_4-0.15,Pd负载量为4.00%,2.40 gα-蒎烯,90℃,2.0 MPa H_2,反应3 h,α-蒎烯的转化率为97.5%,顺式蒎烷的选择性为74.9%。在较佳工艺下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循环使用7次后,α-蒎烯的转化率仍保持在96.4%,选择性基本不变。以叁联吡啶与双氰胺为碳源与氮源,四水合醋酸镍为镍源,MgO为模板剂,H_2SO_4为刻蚀剂,无水乙醇为溶剂,设计并合成了Ni-N-C催化剂。通过XRD、FT-IR、N_2吸附脱附、XPS与ICP-AES等分析方法探究了Ni-N-C的物相结构、结构组成、比表面积和孔径以及Ni的价态分布与含量;通过TEM、FESEM-EDS与TG分析探究其形貌、元素分布与热稳定性。将Ni-N-C应用于催化α-蒎烯加氢反应,优化出较佳加氢工艺为:0.0243 g Ni-N-C,2.00 gα-蒎烯,5.0 MPa H_2、170℃下反应5 h,α-蒎烯转化率为75.2%,顺式蒎烷选择性为73.7%。催化剂稳定性较好,重复使用5次后,其活性及选择性没有明显变化。以SiO_2和叁聚氰胺为原料,通过高温焙烧法制得介孔类石墨相氮化碳(mpg-C_3N_4),以氯化钯为钯源,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出mpg-C_3N_4负载的Pd催化剂(Pd/mpg-C_3N_4)。通过XRD、FT-IR、N_2吸附脱附、XPS与ICP-AES等分析方法探究了Pd/mpg-C_3N_4的物相结构、结构组成、比表面积和孔径以及Pd的价态分布与含量;通过TEM与TG分析探究其形貌与热稳定性。将Pd/mpg-C_3N_4应用于催化松香加氢反应,优化出较佳加氢工艺为:0.600 g松香,0.030 g Pd/mpg-C_3N_4,Pd负载量为7.96%,5.0 MPa H_2、150℃下反应4 h,枞酸转化率为99.8%,四氢枞酸选择性为37.2%,二氢枞酸选择性为56.8%,去氢枞酸含量为6.0%,该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四氢枞酸选择性降至26.4%,二氢枞酸选择性升至63.2%,去氢枞酸含量升至10.4%。以正硅酸乙酯(TEOS)与正硅酸丙酯(TPOS)作为硅源,间苯二酚与甲醛的缩聚物为碳源,叁聚氰胺为碳源与氮源,通过高温焙烧法制得氮化碳包覆的中空介孔碳球(SiO_2@SiO_2/C@g-C_3N_4)。通过XRD、FT-IR、N_2吸附脱附、UV-Vis分析方法探究了SiO_2@SiO_2/C的物相结构、结构组成、比表面积和孔径以及光吸收强度;通过TEM与SEM分析探究了SiO_2@SiO_2/C@g-C_3N_4各制备阶段的形貌的变化。以氯化钯为钯源,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出SiO_2@SiO_2/C@g-C_3N_4负载的Pd催化剂,并初步用于催化松香加氢反应,于5.0 MPa H_2、150℃下反应4 h,枞酸转化率为93.8%,二氢枞酸选择性为67.5%,四氢枞酸选择性为29.9%,去氢枞酸含量为2.60%。上述四个以碳氮杂环为主体设计制备出的碳基金属型催化剂体系,由于碳氮杂环电子离域化的大π键和比较强的金属配位能力,使该催化剂对α-蒎烯或松香加氢反应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及易与产物分离的性能,该研究对其它不饱和烃类的催化加氢反应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6)
冯依,田洲,刘柏平[7](2019)在《α-二亚胺镍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反应过程模型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用于合成超支化聚乙烯具有合成步骤少、性能优异等特点,支化度、支链种类及分布对超支化聚乙烯的性能有显着影响,但目前对该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及支链分布模型研究尚少。本文建立了在α-二亚胺镍催化剂作用下,以乙烯为唯一单体制备超支化聚乙烯的过程模型,通过动力学模型预测聚合反应速率,并与种群平衡模型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支链分布预测模型。与文献报道的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模型结合了聚合反应动力学与支链分布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更吻合,为调控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过程及产物结构提供了新手段。(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赵丽丽[8](2019)在《二氧化锆负载镍催化剂催化顺酐选择加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基精细化学品深加工是延长煤炭产业链、清洁高效利用煤炭资源、实现转型发展的必要途径。顺酐可由焦化苯及丁烷氧化制得。其加氢产物丁二酸酐、γ-丁内酯、1,4-丁二醇和四氢呋喃等是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在军工、纺织、石油化工、农药等领域有广泛而重要用途。以煤焦化副产品—焦化苯为原料,延伸顺酐下游精细化学品产业链,设计与制备顺酐高效选择加氢催化剂实现不同目标产物的高选择性合成,探究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ZrO_2同时具有氧化还原性和酸碱性,作为催化剂载体或催化剂在许多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性能。在加氢反应中,关于ZrO_2负载金属催化剂的研究多集中于ZrO_2晶型的影响,但不同课题组所得结论存在较大差异。为深入理解以ZrO_2为载体Ni基催化剂催化顺酐加氢性能内在影响规律,本论文利用Raman、XPS、H_2-TPD、H_2-TPR等表征手段,深入研究了催化剂表面结构与顺酐加氢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发现了Ni/ZrO_2催化剂表面氧空位与其C=O加氢性能之间的关系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ZrO_2表面结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与Ni/ZrO_2催化剂表面氧空位电子性质以及顺酐加氢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规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调变水热合成条件获得了一系列不同结构性质的ZrO_2载体,并研究了其负载镍催化剂的顺酐加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水热时间为2 h时,所制备ZrO_2为四方相结构,其负载镍催化剂几乎没有C=O加氢活性,催化剂加氢主产物为丁二酸酐;当水热时间由4 h延长时,所制备ZrO_2为单斜相结构,其负载镍催化剂表面由镍物种与载体相互作用促进产生的氧空位先增多后减少,同时催化剂的C=O加氢活性也先升高后降低,促进产生的氧空位最多的催化剂表现出最高的C=O加氢活性。推测催化剂表面氧空位参与了C=O加氢过程,对C=O加氢有促进作用。2.为进一步揭示ZrO_2负载镍催化剂表面氧空位对C=O加氢影响规律,本文研究了水热时间为2 h和14 h制备的四方相ZrO_2(2 h)和单斜相ZrO_2(14 h)负载不同镍含量催化剂表面氧空位的形成及其结构性质的变化规律,探究了Ni/ZrO_2催化剂表面结构与其顺酐加氢产物分布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Ni/ZrO_2催化剂的C=O加氢活性与催化剂表面氧空位电子性质密切相关。单斜相ZrO_2负载镍催化剂表面氧空位呈相对缺电子性质,能有效地活化C=O基团,并与其邻近的Ni~0协同作用完成C=O加氢;而四方相ZrO_2负载镍催化剂表面氧空位具有较高的电荷密度,呈相对富电子性质,难以有效地活化C=O基团,因而四方相ZrO_2负载镍催化剂几乎没有C=O加氢活性。3.基于上述单斜相ZrO_2和四方相ZrO_2负载镍催化剂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Ni/ZrO_2催化剂表面氧空位的电子性质是影响其C=O加氢活性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单斜相与四方相混合晶相组成的ZrO_2负载镍催化剂表面结构与其顺酐加氢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混合晶相ZrO_2负载镍催化剂在顺酐加氢反应中表现出与单一晶相ZrO_2负载镍催化剂一致的构效关系规律,即:Ni/ZrO_2催化剂表面氧空位,无论相对缺电子或富电子,均可吸附C=O基团,然而只是相对缺电子的氧空位能有效地活化丁二酸酐分子中的C=O基团,并与其邻近的Ni~0协同作用对C=O加氢,获得深度加氢产物γ-丁内酯;而相对富电子的氧空位活化C=O基团的能力很弱,难以有效地活化丁二酸酐分子中的C=O基团,因而在顺酐加氢反应中几乎没有C=O加氢活性。4.为了进一步探讨ZrO_2载体表面结构对Ni/ZrO_2催化剂表面氧空位电子性质及其C=O加氢性能的影响,通过向ZrO_2中掺杂杂原子Sc有效地调控了ZrO_2载体表面结构性质,研究了ZrO_2载体表面结构对其负载镍催化剂顺酐加氢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ZrO_2载体表面结构不同,导致镍物种与载体的相互作用程度不同,不同的相互作用程度进一步改变了Ni/ZrO_2催化剂表面氧空位的电子性质及其C=O加氢活性。表面富含稳定氧离子和相对富电子氧空位的ZrO_2载体,与镍物种相互作用较弱,镍物种促进Ni/ZrO_2催化剂表面相对缺电子氧空位的产生,相对缺电子氧空位能有效地活化C=O基团,从而促进C=O加氢。而表面富含低配位氧离子和相对缺电子氧空位的ZrO_2载体,会与镍物种发生强相互作用,使得少量镍物种进入ZrO_2晶胞或氧空位,反而使得Ni/ZrO_2催化剂表面氧空位平均电荷密度增大,活化C=O基团能力减弱,因而相应的催化剂C=O加氢活性降低,甚至没有C=O加氢活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一帆[9](2019)在《新型α-二亚胺镍催化剂的合成及乙烯聚合催化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围绕α-二亚胺镍(Ⅱ)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催化乙烯聚合性能展开研究,旨在通过引入强吸电子F基团及大位阻取代基制备新型的不对称α-二亚胺镍(Ⅱ)配合物,以获得更高的活性及好的热稳定性;研究了新型配合物对乙烯的催化性能,聚合反应条件对所得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以及支化度的影响;通过改变芳基亚胺种类调节配体对金属中心的空间位阻效应和电子效应,从而实现对聚合产物的微观结构包括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支化度的调控;通过该类型催化剂制备聚烯烃弹性体,研制了一类高效且成本低廉的聚烯烃弹性体催化剂;并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核磁、红外、元素分析等表征以确证结构,对获得的聚合物进行分析与表征并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评估了所得聚乙烯的应用性能。本论文共包括以下叁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及意义。综述了聚乙烯催化剂及聚烯烃弹性体的发展,对后过渡金属配合物中镍(Ⅱ)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 α-二亚胺镍(Ⅱ)配合物催化剂第二部分:主要设计合成了 1-[2,4,6-叁(二(对氟苯基)甲基)苯胺]-2-芳基胺苊二亚胺配体及其镍(n)配合物,系统地对配体及其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在助催化剂MAO和Et2AlCl的活化作用下,该系列镍(Ⅱ)配合物表现出非常高的乙烯聚合活性而且热稳定性很好,最高活性达到 1.29 × 107 g of pE(mol of Ni)-1 h-1,在90℃时仍能保持1.36 × 106 g of PE(mol of Ni)-1h-1的催化活性,达到了实验方案的设计目的。DSC测试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得到聚乙烯熔点几乎都在80℃以下,说明了所得聚乙烯具有高度支化的性质。高温核磁13CNMR测试结果表明聚乙烯样品具有超高支化度(大于100支链/1000 C),并且以短支链为主要枝化方式,符合聚乙烯弹性体的特征。对得到的聚乙烯进行了系统的机械性能测试,包括断裂伸长测试和DMA循环拉伸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这是一类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和弹性的热塑性弹性体第叁部分:系统总结了催化剂体系的催化性能,该类α-二亚胺镍(Ⅱ)配合物能够催化乙烯单体均聚制备高分子量高支化聚乙烯获得聚烯烃弹性体,无需加入昂贵的α-烯烃调节聚合物的支化结构,用廉价的乙烯单体即可制备出高附加值的聚烯烃弹性体,成本低廉且高效,拥有巨大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志磊[10](2019)在《氧化锆负载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是当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两大挑战,富碳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_2含量激增,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如何高效转化CO_2,实现其资源化利用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甲烷化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大气中CO_2含量,还可以实现碳资源的循环再生,是一种有效的CO_2化学利用手段。催化剂是甲烷化技术研究的关键,相比于贵金属基(Rh、Ru和Pd)催化剂,Ni基催化剂因其价格低廉、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较高等特点而应用较为广泛。但是CO_2甲烷化反应过程强放热特性会引起催化剂烧结,导致催化剂稳定性较差。因此,设计和合成具有高活性、高稳定性的新型Ni基催化剂成为CO_2甲烷化反应的关键。本论文从提高催化剂的低温活性和稳定性的角度出发,制备了不同形貌结构的Ni/ZrO_2催化剂,并探究其在CO_2甲烷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硝酸锆和氟化铵分别为锆源和结构导向剂,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不同纳米形貌的ZrO_2载体。发现氟化铵与硝酸锆的摩尔比值对载体形貌有较大影响,适宜的氟化铵用量可以合成纳米片状形貌的ZrO_2-1.5(1.5为NH_4F/Zr的摩尔比)。载体纳米片层由大量纳米颗粒有序堆积形成,其片层厚度为20-40 nm,比表面积为17.72 m~2·g~(-1)。(2)与传统纳米颗粒ZrO_2负载Ni催化剂(Ni/ZrO_2-0)相比,ZrO_2纳米片结构可促进活性金属Ni的分散、减小Ni晶粒尺寸及增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因而,Ni/ZrO_2-1.5展现出较高的低温活性,CO_2转化率和CH_4选择性在反应温度360°C时分别达到94.3%和95.4%。(3)基于普通浸渍法,通过乙二胺(En)与硝酸镍前驱体发生络合反应,合成Ni-En/ZrO_2-1.5催化剂,En的质量比为15 wt.%。由于乙二胺的引入使催化剂表现出更高的Ni分散度,更小的Ni晶粒尺寸,这有利于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促进H_2的吸附和解离;ZrO_2表面更多的中强碱性位点提高催化剂对CO_2的吸附能力,进而加快甲烷化反应速率。此外,ZrO_2载体表面氧空位的存在更有利于CO_2的活化。(4)以正丁醇锆为锆源,叁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采用“一锅”溶剂蒸发诱导自组装法(EISA)合成不同Fe含量的Ni-Fe-Zr叁元有序介孔(OMNixZrFe)催化剂,所制得样品均具有大的比表面积(~120-150 m~2·g~(-1)),均一有序的介孔孔道,以及高度分散的Ni活性组分。(5)将OMNixZrFe催化剂进行CO_2甲烷化反应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电子助剂Fe的引入能够提高活性组分Ni的还原性,增加活性位点的数量,进而提高H_2的吸附能力。当Zr/Fe摩尔比为3时,即OMNi3ZrFe催化剂表现出最高的甲烷化活性,反应温度为360°C时,CO_2转化率和CH_4选择性分别达到96.2%和94.5%。另外,由于ZrO_2载体中有序介孔结构卓越的“限域效应”可有效抑制Ni活性组分的团聚和烧结,使OMNi3ZrFe催化剂在450°C、80 h的长期反应中保持优异的稳定性能。(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镍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镍基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Ni-MOF)为前驱体,通过低温碳化获得Ni@C,并通过磷化成功地制备了不同结构的磷化镍纳米颗粒。将所得材料应用于析氢反应(HER)催化剂,在Ni@C与红磷质量比为1∶1及热解温度为500℃时获得的Ni1P1-500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在酸性介质中,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过电位为178 mV,并展现了良好的循环性能。较小的Tafel斜率(62 mV·dec-1)揭示了析氢反应的机理为Desorption-Heyrovsky机制。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可归因于磷化镍催化剂表面存在的质子受体(P位点)和氢化物受体(Ni位点)活性中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镍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1].李天敏,张君涛,申志兵,梁生荣.负载型磷化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应用[J].工业催化.2019
[2].徐丹,朱良奎,周丹,付煜荣,符小文.基于金属有机骨架前驱体制备纳米磷化镍催化剂(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9
[3].彭人勇,魏继宽.从废镍催化剂中酸浸镍试验研究[J].湿法冶金.2019
[4].刘聪聪,杨腾飞,邓文安,李传.煤担载高分散铁镍催化剂在煤/重油加氢共炼中的活性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
[5].夏晓丽,谭静静,卫彩云,赵永祥.钼改性页硅酸镍催化剂催化顺酐加氢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6].李晓豪.碳基钯/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α-蒎烯/松香加氢反应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7].冯依,田洲,刘柏平.α-二亚胺镍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反应过程模型化[J].化工进展.2019
[8].赵丽丽.二氧化锆负载镍催化剂催化顺酐选择加氢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9
[9].王一帆.新型α-二亚胺镍催化剂的合成及乙烯聚合催化性能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10].张志磊.氧化锆负载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