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传感器,纳米,荧光,电化学,量子,糖苷酶,褐藻。
纳米传感器论文文献综述
刘自平,周帅,刘莎莎[1](2019)在《新型免标记荧光“turn off-on”纳米传感器用于β-葡萄糖苷酶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评估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完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本文研发了一种新型免标记荧光"turn off-on"纳米传感器,用于β-葡萄糖苷酶的检测及抑制剂筛选。[方法]首先,利用水热法一步合成荧光性能优异的半胱氨酸包覆的CuInS_2量子点(L-Cys-QDs)。Cu~(2+)能够通过与量子点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猝灭("turn off")L-Cys-QDs的荧光。向体系中加入生氰苷,在β-葡萄糖苷酶存在的条件下,β-葡萄糖苷酶可特异性水解生氰苷并释放出CN~-,CN~-能够竞争性地优先与Cu~(2+)结合,进而阻断Cu~(2+)能够通过与L-Cys-QDs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使得量子点的荧光恢复("turn on")。通过监测体系荧光信号的"turn off"和"turn on",可实现对β-葡萄糖苷酶的检测。[结果]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荧光强度比率I/I_0(I与I_0分别为β-葡萄糖苷酶存在与不存在条件下,L-Cys-QDs/Cu~(2+)/生氰苷体系的荧光强度)与β-葡萄糖苷酶浓度在0.5-700.0 U·L~(-1)的范围内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2 U·L~(-1)。此外,我们将该传感器应用于土壤样品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检测,准确度和精密度均令人满意。[结论]所建立传感检测方法免标记、简易、经济且选择性好,可为简便和快速检测土壤酶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杨艳梅,秦曙,乔雄梧,孙红霞,李雅静[2](2019)在《纳米传感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农药残留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传统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由于需要昂贵、大型的检测仪器往往不能满足现场、实时检测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制备及功能化技术日趋完善,其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领域的研究日益活跃。纳米材料与荧光法、比色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法及电化学法结合,可构建各类纳米传感器,在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上有较大提升,实现了快速检测技术的突破。本文综述了上述4类主要的纳米传感器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未来构建选择性高、分析范围广、抗干扰、简单便携的纳米传感器仍将是农药残留检测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一龙[3](2019)在《基于酶动力学调控技术在金纳米传感器的制备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电沉积法,利用不同环境条件制备簇状金纳米结构,跨尺度增大金纳米材料有效反应表面积,精确调控纳米材料传感界面的生物分子识别效率,灵敏检测microRNA21的高表达,为实现精准快速检测microRNA21在胃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提供方法,为实现精准快速检测生物分子、外泌体、血清等临床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在丝网印刷电极上沉积4层聚丙烯酸(PAA)和聚乙烯亚胺(PEI),通过(i)对电极施加-0.8V至-0.1V的电压;(ii)滴加0.1mg/ml至1mg/ml的氯金酸(HAuCl_4);(iii)将HAuCl_4的沉积时间调整为60s-1800s,以印刷碳电极为载体,在电极表面调控出不同形态的金纳米结构,选择其中最检测反应最灵敏的金纳米结构,在印刷碳电极上构建高性能的跨尺度生物传感界面SPCE-AuNSs。将实验分为E1和E0组,分别用SPCE-AuNSs和传统平滑金电极界面组装0.5μM末端标记亚甲基蓝(MB)的巯基DNA21,37℃反应2h,滴加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I酶)反应液,37℃反应0.5h,用方波伏安法(SWV)计算DNase I酶切割单链DNA21-MB的效率。用SPCE-AuNSs组装0.5μM末端标记亚甲基蓝(MB)的巯基DNA21,在含有0.2 U/mL双链特异性核酸酶(DSN酶)和MicroRNA21的杂交液中捕获目标MicroRNA21,50℃反应1h,计算DSN酶切割双链DNA21/MicroRNA21的效率。结果1.在SPCE上沉积PAA/PEI:未沉积PAA/PEI的SPCE构建出的SPCE-AuNSs界面结构极易被纯水冲落,在SPCE上覆盖6层PAA/PEI后,构建的金纳米结构稳定性大幅度增强,不易被纯水冲落。2.构建金纳米结构的电压调控:沉积在SPCE表面的金纳米结构变化为刺状球形→分层花形→聚枝状结构。最佳反应电压为-0.3V。3.构建金纳米结构的HAuCl_4浓度调控:沉积在SPCE表面的金纳米结构从分层花形向纳米微球形态过渡。最佳HAuCl_4沉积浓度为0.3mg/ml。4.构建金纳米结构的反应时间调控:沉积在SPCE表面的金纳米结构直径从最初的约1.0μm变为约10μm。同时,这些金纳米结构在整个沉积过程中保留了完整的纳米结构臂和分支。最佳反应时间为1200s。5.增强界面酶动力学:SPCE传感器的DNA21/DNaseI酶反应效率为90%,而传统金电极传感器的DNA21/DNaseI酶反应效率仅为50%(P<0.05)。6.SPCE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经反应和计算,SPCE传感器的检测限低至10aM水平。0.5μM DNA21-MB与100fM MicroRNA21/DSN(0.2 U mL~(-1))的反应信号比与单个、两个和多个碱基错配的MicroRNA/DSN(0.2 U mL~(-1))的反应信号高20%(P<0.05)。结论1.采用电沉积方法在SPCE表面制备出了簇状金纳米结构,大幅增加SPCE沉积金的表面积,加强了Au和DNA巯基的反应强度,通过计算DNA捕获探针的组装密度精确调控了电化学传感界面生物分子识别效率。2.SPCE-AuNSs纳米传感界面提供了相对较高的探针密度和绝对分子数,展现出良好的空间效应,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分子间碰撞可能性,增强了界面酶动力学。(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期刊2019-06-04)
刘清[4](2019)在《基于金属纳米簇构建的荧光纳米传感器及其在生物酶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酶通过调节细胞内生化反应的速率,在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某些生物酶的活性异常与一些如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常常被作为相关疾病诊断和新药开发的生物标志物。目前,常用的生物酶检测方法主要有电化学法、酶联免疫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表面增强拉曼法、光学检测法等。每种分析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但是也受到了精密仪器设备较为昂贵、检测步骤繁琐、检测时间较长等限制。因此,建立新的分析方法,实现对复杂生物样品中的生物酶的简便、快速、准确的测定,对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诊断和精确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荧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并且能实时监测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得到了快速发展。金属纳米簇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具有低生物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光稳定性等优点。本文主要基于金属纳米簇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结合传感器的优势,构建了系列荧光纳米传感器,用于复杂生物样品中多种生物酶的简便、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以提高重大疾病的早期预防和精确治疗。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我们利用11-巯基十一烷酸修饰的金纳米簇(Au NCs)和氧化石墨烯建立了一种新型荧光传感方法用于蛋白激酶A活性的测定。在此传感体系中,特殊设计的底物多肽一方面可以通过Au-S键固定在Au NCs表面,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π-π堆叠和静电作用吸附在氧化石墨烯的表面。因此,多肽可以作为桥连剂将Au NCs吸附至氧化石墨烯的表面,由于Au NCs与氧化石墨烯之间存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从而导致纳米簇的荧光猝灭。然而,当底物多肽被蛋白激酶A磷酸化后,由于磷酸化多肽与氧化石墨烯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氧化石墨烯与Au NCs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被破坏,从而使Au NCs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我们所建立的无标记荧光“turn-off-on”法可检测0.6-2.0 U/mL范围内的蛋白激酶A活性,检测限为0.17 U/mL(3σ)。此外,我们将此方法用于激酶抑制剂H-89的筛选,IC_(50)值为0.049μmol/L。2.基于Eu~(3+)调制的以多肽为模板的金纳米簇(Au NCs)的荧光建立了一种荧光分析方法用于测定蛋白激酶A及其抑制剂。叁磷酸腺苷和二磷酸腺苷(叁磷酸腺苷在蛋白激酶A作用下的水解产物)都可以增强Au NCs的荧光。由于叁磷酸腺苷和Eu~(3+)之间较强的结合能力,Eu~(3+)的加入可以使叁磷酸腺苷-Au NCs体系的荧光强度降低,然而Eu~(3+)对叁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Au NCs体系的荧光没有影响。基于这种荧光增强的方法可以灵敏地检测0.05-1.6 U/mL范围内蛋白激酶A的活性,检出限为0.02 U/mL。同时,我们还利用此方法进行了蛋白激酶A抑制剂筛选的研究。抑制剂H-89的IC_(50)值为0.043μmol/L。此外,该检测方法也用于检测HepG-2细胞裂解液中药物激活的蛋白激酶A活性。3.我们以单宁酸修饰的铜纳米簇(Cu NCs)作为荧光探针用于焦磷酸酶活性的测定。首先,由于富电子的单宁酸与缺电子的Fe~(3+)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Cu NCs的荧光可以被Fe~(3+)猝灭。然而,焦磷酸盐与Fe~(3+)之间的结合力更强,焦磷酸盐的加入可以恢复被Fe~(3+)猝灭的Cu NCs的荧光。当焦磷酸根被焦磷酸酶水解成两个磷酸根离子时,磷酸根与Fe~(3+)的结合力较弱,释放出游离的Fe~(3+)使Cu NCs的荧光再次猝灭。在最优条件下,焦磷酸酶活性在0.50~18.0 U/L范围内与检测体系的荧光强度成线性相关,焦磷酸酶检测限为0.19 U/L。此外,将此荧光方法用于人血清样品中焦磷酸酶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表明该荧光传感体系在生物分析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4.我们以3-氨基苯硼酸功能化的金纳米簇(APBA-Au NCs)为基础,建立了一种超灵敏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的荧光双酶传感平台。碱性磷酸酶能催化磷酸苯基水解成苯酚。苯酚在酪氨酸酶的氧化下,生成邻苯二酚。由于硼酸基团可以特异性识别邻苯二酚从而形成五元环硼酸酯,导致Au NCs的荧光猝灭。因此,根据荧光信号的变化,实现对碱性磷酸酶的超灵敏检测。在最佳条件下,碱性磷酸酶的线性范围是0.02~2.0 U/L,检测限低至0.005 U/L。利用此方法对实际样品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令人满意,说明此该生物传感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5.与单金属纳米簇相比,双金属纳米簇具有更好的物理化学性能。我们在硫酸软骨素的辅助下,开发了一种新型双金属金/银纳米簇(Au/Ag NCs),并将其应用于构建透明质酸酶检测的传感平台。基于内滤效应,金纳米粒子可以明显地抑制Au/Ag NCs的荧光强度。随着鱼精蛋白的引入,带正电的鱼精蛋白可以通过静电作用与带负电的金纳米粒子结合,从而使金纳米粒子聚集,Au/Ag NCs的荧光得以恢复。当鱼精蛋白优先与带负电荷的透明质酸作用后,分散态的金纳米粒子会再次导致Au/Ag NCs的荧光猝灭。但是,当透明质酸酶将透明质酸水解成小片段后,阻止了透明质酸与鱼精蛋白的相互作用,再次导致金纳米粒子聚集,进而引起体系荧光信号的变化。因此,基于该传感系统可用于检测0.5-37.5 U/L范围内的透明质酸酶。此方法不仅扩大了双金属纳米簇的应用范围,而且为透明质酸酶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崔琪瑶[5](2019)在《基于荧光素与罗丹明B的pH比率荧光纳米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内pH在细胞增殖、凋亡、离子转运、内吞、多药耐药等多种生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细胞pH值的异常往往和细胞非正常的功能、增殖和生长相关。对癌细胞及其微环境中pH值的失调在促进癌细胞生存、增殖、侵袭、转移、耐药和凋亡的快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目标并设计与pH相关的疾病治疗策略。监测肿瘤细胞中pH值可以指导靶向药物的设计、使装载的小分子药物在肿瘤酸性pH环境刺激下在其内部定点释放。荧光纳米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是测量溶液或活细胞pH值的有效工具。与单荧光发射相比,采用比率荧光法可以有效消除激发强度、荧光团浓度和光散射的波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扰,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然而,传统比率荧光纳米传感器上两种荧光组分的比例无法精确固定,不同批次荧光传感器需要分别测定其校准曲线。频繁标定不同批次的纳米传感器的标准曲线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极大降低了检测效率。这使得采用纳米传感器作为系统和长期的研究手段对细胞内代谢物离子浓度的测量受到一定限制。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设计并制备了一种荧光团比例固定的新型pH比率荧光纳米传感器,该传感器对pH值的有效测量范围为5-7.6,不同批次传感器可以共用一条标准曲线,避免反复标定,从而大大提高研究效率。本研究分别合成了氨基荧光素与罗丹明B-乙二胺分子,并将两者按1:1的比例结合,制备出一个对pH敏感的双发射复合荧光分子。利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和红外光谱等检测方法对所合成的荧光分子进行结构确证。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对所合成的分子光学性能进行测定。将该双荧光分子偶联到聚丙烯酰胺纳米球上,制备出两种荧光团比例固定的pH比率荧光纳米传感器,并考察不同荧光分子浓度对不同批次纳米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绘制荧光纳米传感器测定缓冲溶液pH值的标准曲线。结果表明,通过制备荧光比例始终固定的纳米传感器可以实现不同批次传感器标准曲线一致性。采用origin软件对得到的曲线进行logistic拟合,得到荧光强度比值R与pH关系的拟合方程,拟合度可达0.9994。制备的比率荧光纳米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新型比率荧光pH纳米传感器可用于准确测量HeLa细胞内pH值,且传感器性能稳定。(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董泽刚[6](2019)在《低维纳米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水中甲基对硫磷和氯氰菊酯的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药是防治病虫草鼠害的重要武器,也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但长期滥用和违规使用农药已经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发展一套快速灵敏、便捷可靠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研究课题。电化学传感器凭借其快速灵敏、便捷可靠、成本低廉等众多优点成为农药残留现场检测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工作电极是电化学传感器的核心元件之一,但传统的玻碳电极、金属电极电催化活性低,选择性差、响应度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农药残留的快速响应的检测需求。低维碳纳米材料具有结构独特,理化性能优异,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已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发展潜能;本论文拟结合低维纳米技术、电化学传感技术、分子印迹技术等有效手段,构建两种可靠、快速、灵敏的新型电化学传感器,建立基于甲基对硫磷、氯氰菊酯残留检测的电化学传感方法。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本论文研究内容如下(1)以MWCNTs为原材料,采用KMnO_4氧化切割法制备了GONRs,借助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表征了GONRs的结构;运用多电位阶跃沉积法制得GONRs-GCE修饰电极,构建了GONRs-GCE电化学传感器。借助CV、SWV考察甲基对硫磷浓度、扫描速率和缓冲溶液pH值对传感器敏感度的影响,考察了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在最优测试条件下,甲基对硫磷浓度在3.0×10~(-7)~1.0×10~(-6) mol/L和1.0×10~(-6)~4.0×10~(-5) mol/L范围内与响应电流(i)呈良好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1.6×10~(-8) mol/L;实际样品检测回收率83.1%~98.7%。该传感器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快速灵敏,有发展应用潜力。(2)采用滴涂法制备hBN-GCE修饰电极,电化学聚合法合成氯氰菊酯分子印迹聚合膜,借助Raman和SPM表征聚合膜的物相组成和表面结构。采用恒电位诱导法洗脱模板分子,差分脉冲伏安法评价传感器的灵敏度。在最优测试条件下,传感器响应电流变化值(Δi)与2.0×10~(-8)~3.0×10~(-7) mol/L浓度范围内氯氰菊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低至8.5×10~(-9) mol/L,水样加标平均回收率在96.3%~100.2%之间。该传感器制备简单,检测成本低廉、兼具良好的稳定性、选择性,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大学》期刊2019-06-01)
苗攀登,刘钟栋[7](2019)在《超灵敏NO_2~-纳米传感器的研究及褐藻中NO_2~-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低值食品原料(如褐藻)引起人们的重视,低值资源的利用也列入了国家十叁五计划,但是,由于环境污染,褐藻中的亚硝酸盐是食品安全的重大威胁。本研究利用纳米技术与传统检测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大降低了检测限,改进了常用的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比色法),也就是对氨基苯硫酚和萘基乙二胺分别修饰到金纳米颗粒上得到两种功能化金纳米颗粒,进行重氮化耦合反应后,金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体系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呈正相关。金纳米颗粒对信号响应起到了放大的效果。改进后的方法的检测限达到了4 ng/mL,而且操作简单,成本低,稳定性好,适用于记录低值食品原料中微量亚硝酸盐的产生过程。本研究是新兴的纳米技术与传统检测技术的结合,纳米技术促进了食品检测行业的发展,也是食品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9年04期)
江应芬[8](2019)在《适配体纳米传感器增强拉曼检测牛奶中卡那霉素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卡那霉素是一种常用于预防或治疗牲畜疾病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由于不当使用,卡那霉素残留物会通过动物源性食品的累积对人类造成如肾毒症,肝毒症等不同程度的危害。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建立反应快捷,灵敏准确,稳定性好的检测手段用于食品中卡那霉素的监测是目前的迫切需求。当前常用于卡那霉素的检测方法有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电化学法等,这些方法大多耗时耗力,要求复杂的检测步骤,无法满足快速检测的需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是一种灵敏性强,前处理简便,反应迅捷的检测技术。为进一步提高SERS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识别效果,常将一些特异性修饰手段与SERS进行联用,并应用于对食品中化学物,真菌毒素等的检测。本研究联用了SERS和适配体技术并基于核壳双层纳米结构制备了两种纳米传感器,分别是制备较为简便的单链适配体传感器以及灵敏度较高的双链适配体传感器,用于牛奶中卡那霉素的痕量检测中。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SERS增强基底双层金属结构纳米溶胶Au@Ag NPs的制备、优化及表征。首先通过金属还原法得到粒径不同的Au NPs,再利用种子生长法合成多种尺寸和壳厚的Au@Ag NPs。用紫外可见光谱、拉曼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所合成的纳米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Au@Ag NPs中金核大小为30 nm,银壳厚度约为9.6 nm时,双层金属之间的耦合效应及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效应达到最强,SERS信号也最强,增强因子达到7.55×10~6。此外,探索了Au@Ag NPs的重现性及稳定性。R6G在同一批6个新制备活性基底之间SERS的相对标准偏差为7.8%,在放置了30天的Au@Ag NPs上强度为新制基底的51.86%,但依然能够满足后续使用。(2)制备了基于SERS的单链适配体传感器用于牛奶中卡那霉素的痕量检测。将适配体加入修饰有4-MBA的Au@Ag NPs,利用适配体的高特异性及强亲和力,在4-MBA浓度和DNA浓度均为最优的条件下得到一种在6.67×10~(-10)到2×10~(-7)g/mL之间有着良好线性,检测限低至142 pg/mL(244 pM)的适配体传感器,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及特异性评价。其后与HPLC-MS法在实际牛奶样品中的检测进行了对比,该单链传感器的检测限更低,回收率范围为90.29%-96.90%。(3)制备了基于SERS的双链适配体传感器用于牛奶样品中卡那霉素的痕量检测。将与适配体互补的互补DNA链嵌入Au@Ag NPs双层结构中,带有拉曼信号分子Cy3修饰的适配体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Au@Ag NPs上的互补链结合,通过适配体与卡那霉素的强亲和力使SERS信号产生变化。该适配体传感器在浓度范围为10~(-11)–10~(-7)g/mL之间线性良好,检测限为0.90 pg/mL(1.54 pM)。经过特异性评价,该传感器在实际牛奶样品的评价中,回收率为90.4%到112%。本章的双链适配体比上一章传感器的检测精度更高,检测限更低,为牛奶中卡那霉素乃至其他抗生素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手段。(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0)
罗明丽[9](2019)在《基于单个量子点纳米传感器对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的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是一种独特的无模板聚合酶,负责将任意单个核苷酸加到单链DNA的3'-羟基(3'-hydroxyl,3'-OH)末端以产生随机遗传信息。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的异常表达与人类白血病有关,因此对其活性的高灵敏检测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量子点(quantum dots,QDs)是由II-VI和III-V周期族元素组成的新型半导体纳米晶体,常用于荧光标记,在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在这里,本文研发了一种基于聚合反应引发的由核酸外切酶III(exonuclease III,Exo III)辅助形成的单个量子点的纳米传感器,用于简单、灵敏、快速地检测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活性。该检测方法分为叁个步骤:(1)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引发的DNA引物的无模板聚合延伸,(2)核酸外切酶III介导的Cy5-dsDNA-QD纳米结构上的Cy5分子的循环释放,(3)基于单个量子点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的测量。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能够在单链DNA引物的3'-OH末端聚合产生多聚胸腺嘧啶(thymine,T)核苷酸的DNA产物,其可与量子点表面修饰的捕获探针杂交,形成Cy5-dsDNA-QD纳米结构,从而引发从量子点供体到Cy5受体的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Cy5-dsDNA-QD纳米结构上的双链DNA可作为核酸外切酶III的底物,引发捕获探针被核酸外切酶III从3'端到5'端的消化,导致Cy5分子从Cy5-dsDNA-QD纳米结构上解离,同时释放富含T的DNA产物。Cy5分子的解离导致量子点和Cy5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降低。基于全内反射荧光(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fluorescence,TIRF)的单分子成像,通过简单地Cy5分子数点,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活性可以得到精确的定量。该方法无需任何分离步骤、简单快速,整个反应时间为50 min,检测限低至1×10~(-6) U/μL。此外,它还可用于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抑制剂的筛选,准确定量低至5个癌细胞中的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活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5)
廖强,高坤[10](2018)在《无线纳米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线纳米传感器网络中,针对纳米传感器体积小,携带能量低等特点,在研究网络的路由协议时,要充分考虑能量的高效性。本文利用分簇的方法,研究设计了一种高效率、低能耗的路由协议,即簇首控制分层(Cluster-Head Contro1 Layer,CCL)协议。仿真结果表明,CCL协议能够有效地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实现能量的均衡分布。(本文来源于《第19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19th CCSSTA 2018)》期刊2018-08-10)
纳米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药残留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传统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由于需要昂贵、大型的检测仪器往往不能满足现场、实时检测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制备及功能化技术日趋完善,其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领域的研究日益活跃。纳米材料与荧光法、比色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法及电化学法结合,可构建各类纳米传感器,在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上有较大提升,实现了快速检测技术的突破。本文综述了上述4类主要的纳米传感器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未来构建选择性高、分析范围广、抗干扰、简单便携的纳米传感器仍将是农药残留检测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传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1].刘自平,周帅,刘莎莎.新型免标记荧光“turnoff-on”纳米传感器用于β-葡萄糖苷酶活性检测[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杨艳梅,秦曙,乔雄梧,孙红霞,李雅静.纳米传感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农药学学报.2019
[3].李一龙.基于酶动力学调控技术在金纳米传感器的制备和应用[D].湖北科技学院.2019
[4].刘清.基于金属纳米簇构建的荧光纳米传感器及其在生物酶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
[5].崔琪瑶.基于荧光素与罗丹明B的pH比率荧光纳米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9
[6].董泽刚.低维纳米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水中甲基对硫磷和氯氰菊酯的检测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9
[7].苗攀登,刘钟栋.超灵敏NO_2~-纳米传感器的研究及褐藻中NO_2~-的检测[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9
[8].江应芬.适配体纳米传感器增强拉曼检测牛奶中卡那霉素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9].罗明丽.基于单个量子点纳米传感器对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的检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10].廖强,高坤.无线纳米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设计[C].第19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19thCCSSTA2018).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