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涉外旅游翻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旅游,涉外旅游,英语翻译,技能培养
涉外旅游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娟,王英,莫才义,童岳嵩,刘天和[1](2019)在《基于“大旅游”背景下涉外旅游英语翻译技能培养研究——以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着贵州省"大旅游"战略的不断推进,我省旅游市场发生着深刻的新变化,并实现井喷式发展。在此背景下,涉外旅游相关配套服务建设势在必行,而提升涉外旅游英语翻译技能水平更是当务之急。立足于高校职能人才培养,我州涉外旅游英语翻译技能应当如何提升?怎样通过涉外旅游英语技能的提升更好地助推我州旅游井喷式发展?这些正是本课题组拟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组试图从问题、现状、原因、对策等方面探索黔南涉外旅游英语翻译技能提升的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提升黔南旅游整体形象,助推黔南经济社会发展。(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4期)
孙洁菡[2](2015)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涉外旅游景点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政府大力开发西部,少数民族涉外旅游的景点翻译成为研究热点。由于民族地区涉外旅游翻译是语言、交际、文化、民族、译者、外国游客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活动的生态适应性必不可少,在此立足于民族地区涉外旅游景点翻译的生态适应需要,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涉外旅游景点翻译的生态适应现状,分别提出了针对地方专有名词、景点生态形象定位以及民族涉外关系维护的生态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5年12期)
刘泽林[3](2013)在《基于交际翻译理论的涉外旅游牌示解说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牌示解说英译在涉外旅游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现状却不容乐观。牌示解说英译随意性现象相当普遍,从而影响涉外旅游软环境。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运用于牌示解说英译,可以指导牌示解说英译,有利于提高其英译水平。(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居丽萍[4](2013)在《宿迁市涉外旅游解说词的翻译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宿迁的旅游业在全球化趋势的带动下变得越来越活跃,随着外地来宿观光的游客增多,放眼未来,开拓视野,宿迁涉外旅游解说词的开发和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就涉外旅游解说词的研究现状、特征和作用,提出宿迁市涉外旅游解说词的翻译思路,旨在抛砖引玉,为宿迁旅游经济的发展尽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师蕾[5](2011)在《旅游景点涉外旅游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山西省的部分景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部分旅游景点在涉外旅游服务中存在英语语解说词水平不高及导游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景点解说词的不规范及导游服务不规范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提高涉外服务中的跨文化意识,规范并重视涉外服务,有助于涉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黄海[6](2007)在《涉外旅游汉英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涉外旅游翻译近年来已经成为翻译这门学科的一大热点,但在过去甚至目前的旅游英语翻译实践中,种种问题层出不穷。只要本土旅游文化进入异域文化,无论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其译文语言都有意无意地使用了某种程度的归化或杂合。其原因一方面是对旅游翻译的特点、策略及其效果等的深层问题把握不够,另一方面甚至是对中国文化的译介有着根本的立场和态度的问题。针对以往旅游文本翻译的错误、不当及其归化、杂合的倾向,该文旨在探讨涉外旅游翻译的跨文化意识及其异化翻译的必要和具体的异化翻译方法、策略及其在实践翻译中的操作。本文主要的理论依据是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异化论。文化及语言差异决定了跨文化意识是涉外旅游文本的翻译基础,文化传真是其翻译的基本原则,而异化翻译是其基本翻译策略。本文讨论的要点如下:(1)跨文化意识对旅游语言及其翻译的影响;(2)从文化差异和解殖民化两方面来论证涉外旅游异化翻译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异化策略应该是涉外旅游文本翻译的基本策略;(3)从理论上介绍了跨文化旅游英语异化翻译的标准、方法策略及技巧;(4)以大量的实例来阐述涉外旅游文本翻译的操作和实践,这些实践操作也反过来说明了前所述的标准、策略及方法技巧等多元互补的,因文制宜。译者应以理论为基础,并站在理论的高度综观全文,然后考虑采用何种翻译方法或技巧。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理论、知识背景和技巧方法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互动的,译者必须不断地进行多维思考,最终在多种选择中做出决定。旅游资料的翻译人员应努力深入研究如何用异化翻译理论指导文化旅游翻译实践,产生更合理的翻译文本,更好地满足对外介绍中国文化的旅游的需求。而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论述与举证说明,目的是要倡导涉外旅游翻译的异化策略,以此唤起我国文化身份的本土意识,传播民族文化,争取话语权。(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7-04-01)
张林江[7](2004)在《民族地区涉外旅游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和对译者素质要求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地区涉外旅游中 ,一些民族风情的专有名词翻译存在不统一、随意性的情况 ,要纠正这一不足 ,对译者而言 ,要有中外语言的扎实功底和专业性的民族学知识等素质。(本文来源于《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季绍斌[8](2004)在《涉外旅游翻译中地名的英译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入世和申奥成功后 ,我国的旅游事业得以不断发展 ,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古老的中国观光旅游 ,他们来我国的主要目的之一 ,就是游览国内着名的风景名胜古迹 ,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因此 ,对涉外旅游的从业人员来说 ,地名的翻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重点讨论汉语地名的英译名并分析了各种翻译方法及其应用。(本文来源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涉外旅游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政府大力开发西部,少数民族涉外旅游的景点翻译成为研究热点。由于民族地区涉外旅游翻译是语言、交际、文化、民族、译者、外国游客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活动的生态适应性必不可少,在此立足于民族地区涉外旅游景点翻译的生态适应需要,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涉外旅游景点翻译的生态适应现状,分别提出了针对地方专有名词、景点生态形象定位以及民族涉外关系维护的生态翻译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涉外旅游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1].吴文娟,王英,莫才义,童岳嵩,刘天和.基于“大旅游”背景下涉外旅游英语翻译技能培养研究——以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江丛刊.2019
[2].孙洁菡.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涉外旅游景点翻译[J].贵州民族研究.2015
[3].刘泽林.基于交际翻译理论的涉外旅游牌示解说英译[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
[4].居丽萍.宿迁市涉外旅游解说词的翻译思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5].师蕾.旅游景点涉外旅游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山西省的部分景点为例[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6].黄海.涉外旅游汉英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7].张林江.民族地区涉外旅游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和对译者素质要求的几点思考[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8].季绍斌.涉外旅游翻译中地名的英译问题[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