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酶组分论文_磨炼,杨林浩,严格,刘小美

导读:本文包含了端粒酶组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宫颈,端粒,组分,原位,基因,荧光,肿瘤。

端粒酶组分论文文献综述

磨炼,杨林浩,严格,刘小美[1](2019)在《黄连大黄肉桂复方及其有效组分配伍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端粒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黄连大黄肉桂复方及其有效组分配伍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端粒酶的影响。方法:将SMMC-7721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复方组和组方组,分别给予0.1%二甲基亚砚(DMSO)、大黄黄连肉桂复方及其组分配伍(小檗碱、大黄素和桂皮醛)进行干预,作用24h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数量及形态;收集细胞采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mRNA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hTERT的蛋白表达。结果:黄连大黄肉桂复方及组方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hTERT的mRNA表达均有上调的趋势,而对hTERT的蛋白质表达具有下调的趋势,其中以组方组作用较甚。结论:黄连大黄肉桂复方及其有效组分可抑制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增殖,这可能与抑制hTERT的蛋白质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2](2015)在《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科研人员揭示四膜虫端粒酶组分p75-p45-p19是其独特的CST复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于2015年11月9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雷鸣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端粒酶组分p75-p45-p19构成了四膜虫中独特的CST复合物。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最末端的区域,虽然不(本文来源于《生命的化学》期刊2015年06期)

莫伟英,黄莉,莫耀禧,何冰,赵仁峰[3](2013)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人类宫颈端粒酶RNA组分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人类宫颈端粒酶RNA组分(hTERC)基因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33例妇科疾病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及组织,以及20位健康体检妇女的正常宫颈脱落细胞,应用FISH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以及病变组织中的hTERC基因扩增情况。结果单纯炎症病变、未明确诊断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及鳞状细胞癌患者宫颈脱落细胞hTERC基因扩增的阳性率分别为0.00%、15.79%、81.82%、95.45%及100.00%;单纯炎症或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CINⅡ级、CINⅢ级及宫颈浸润癌患者病变组织hTERC基因扩增的阳性率分别为3.45%、52.38%、71.43%及100.00%。宫颈癌患者宫颈脱落细胞及病变组织hTERC基因的表达与CIN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TERC基因扩增可预测宫颈病变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3年01期)

周军,马捷,王建东[4](2012)在《人端粒酶RNA组分基因在子宫颈和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中表达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端粒酶RNA组分(human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hTERC)基因是端粒酶的组成成分之一,其作用是作为端粒酶延长的RNA模板。鳞状上皮内瘤变是指鳞状上皮结构和细胞的异常,属于癌前病变,而子宫颈和食管是发生鳞状上皮内瘤变最常见的部位。子宫颈癌是全球第二大妇科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1],其中鳞状细胞癌占80%~85%。食管鳞状细胞癌是消化道常见肿瘤,(本文来源于《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2年06期)

李慧丽[5](2012)在《人乳头瘤病毒、端粒酶RNA组分与宫颈病变进展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宫颈癌作为妇科常见的叁大恶性肿瘤之一,对女性的健康及生命具有严重威胁性。近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的一些因素也正在被人们所认识。Hausen等的研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导致宫颈癌的必要条件。另外有研究发现端粒及端粒酶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也包括宫颈癌。在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的细胞系中均可发现有端粒酶RNA组分(TERC基因)的表达增高。近年来宫颈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已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这在某种意义上有赖于对宫颈病变中HPV感染及TERC基因扩增等因素的早期检测和合理有效的早期干预。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宫颈病变级别中HPV的感染情况及TERC基因的扩增情况,并由此评估HPV检测、TERC基因检测在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对筛选后符合各项条件的88名患者根据其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分组:正常组10例、CIN Ⅰ组25例、CINⅡ-Ⅲ组37例、宫颈癌(包括各期别)组16例。2.采用第二代基因杂交捕获法(HC-2)检测其HPV感染情况。3.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其TERC基因表达情况。4.运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率的分析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关联性分析,用r表示相关系数,以a=0.05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用基因杂交捕获(HC-2)法检测HPV感染情况,得出:随着宫颈病理级别增高,HPV感染阳性率越高;各组阳性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除正常组与CIN Ⅰ组间HP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9>0.05)外,其余各两两组间HPV感染阳性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TERC基因表达情况得出:随着宫颈病理级别增高,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越高;各组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且除正常组与CIN Ⅰ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0.05)外,其余各两两组间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TERC基因扩增与HPV感染的阳性率不相等,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00),且相关系数为0.41。4.HPV检测及TERC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不同:HPV检测灵敏度:85.25%,特异度:90%;TERC基因检测灵敏度:83.87%,特异度:100%。结论:1.HPV感染及TERC基因扩增均与宫颈病变进展密切相关,可以推测HPV及TERC基因检测作为对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筛检及病情监测在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2.HPV检测及TERC基因检测相互补充应用于临床对于宫颈癌的筛检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2-04-01)

郭瑞霞,林雁,王新燕,贠文晶,张瑞芳[6](2012)在《人乳头瘤病毒生物状态和人端粒酶RNA组分基因扩增与宫颈病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生物状态和人端粒酶RNA组分(hTERC)基因扩增与子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分别检测114例宫颈石蜡包埋组织HPV生物状态及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结果:在非CIN、CINⅠ、CINⅡ、CINⅢ、宫颈癌宫颈组织标本中hTERC基因表达率分别为2.78%、10.00%、50.00%、78.37%和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6,P<0.001)。随着病变程度升高,HPV整合发生率逐渐升高(0.0%、10.00%、18.75%、72.97%、80.00%)。不同程度的宫颈病变HPV整合率有显着差异(χ2=52.49,P<0.001)。其中,非CIN组与CINⅢ、宫颈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NⅠ与CINⅢ、宫颈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NⅡ与CINⅢ、宫颈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V DNA整合情况和hTERC基因扩增情况一致,用两种方法预测宫颈癌的效果一致。结论:HPV生物状态和TERC基因扩增与子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HPV感染与HPV整合、端粒酶激活有时序性差异,但HPV整合和hTERC基因扩增的时序性和关联性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现代妇产科进展》期刊2012年03期)

李茜,卞美璐,陈庆云,马莉,刘军[7](2011)在《宫颈脱落细胞中人端粒酶RNA组分基因表达在宫颈病变中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宫颈脱落细胞中人端粒酶RNA组分(hTERC)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鳞状上皮细胞癌(SCC)筛查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宫颈液基细胞学(LCT)、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HC-Ⅱ)检测及组织病理学的检测,并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分级盲法使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人端粒酶RNA(hTERC)基因的表达。结果:hTERC基因扩增在细胞病理学HSIL及以上病变组扩增率显着升高(P<0.05)。hTERC基因的扩增率与组织病理学级别、HC-Ⅱ阳性率均显着正相关(均P<0.01)。HC-Ⅱ阳性率与细胞学、组织病理学级别均显着正相关(均P<0.01)。结论:在宫颈病变组织中可见hTERC基因的表达、扩增与宫颈细胞学和组织学异常以及HPV病毒感染正相关,hTERC基因的扩增与否可能作为判断有无宫颈高度病变及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中日友好医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魏力,刘聃[8](2011)在《人端粒酶RNA组分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端粒酶RNA组分(hTERC)基因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128例宫颈癌筛查患者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及组织病理学的检测,以细胞学、组织病理学不同级别分组,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hTERC基因的表达。结果随细胞学和组织学病变程度增加,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均增加(P<0.01)。hTERC基因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C IN)Ⅱ/Ⅲ级以上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75%、85.42%、89.39%和66.13%。hTERC基因的表达和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密切相关(rs=0.794,P<0.05)。结论 hTERC基因扩增与宫颈细胞学和组织学异常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宫颈癌前病变进展的生物遗传学标志物。(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1年20期)

李一冰,李瑞珍,周艳秋,王国萍,乌兰娜[9](2010)在《人乳头瘤病毒载量和人端粒酶RNA组分基因与子宫颈病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子宫颈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PV)载量和人端粒酶RNA组分(hTERC)基因的表达与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之间的关系。方法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子宫颈癌早诊早治中心诊断CINⅠ、CINⅡ/Ⅲ及浸润癌的患者分别为105例、59例、10例,并以51例非CIN(病理正常或炎症)者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取宫颈脱落细胞行HC-Ⅱ法高危型HPV(HR-HPV)和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hTERC基因检测。结果 (1)根据组织学结果分为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各组HPV的阳性率分别为58.82%、67.62%、98.31%和10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病毒载量均值分别为135.67、345.04、535.08和612.62,CINⅡ/Ⅲ和浸润癌组的HPV病毒载量均值高于非CIN组(P<0.05)。随着病变程度加重,HPV阳性率和病毒载量均增加。(2)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hTERC扩增率分别为3.92%、5.71%、57.63%和90.00%,各组间hTERC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在CINⅡ/Ⅲ及浸润癌组hTERC扩增率显着增高,为非CIN和CINⅠ的10~15倍。各组hTERC扩增均数分别为6.50、9.00、17.81、36.50,扩增均数随病变加重明显升高,CINⅠ与非CI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Ⅱ/Ⅲ及浸润癌组hTERC扩增均数为非CIN和CINⅠ的2~4倍。(3)hTERC扩增在HPV阳性与阴性组分别为28.99%与3.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CIN组51例中,不伴有HPV感染的21例无hTERC扩增;CINⅠ与CINⅡ/Ⅲ组不伴HPV感染者各仅有1例hTERC扩增。结论 HPV载量和hTERC扩增均与CIN病变程度密切相关;hTERC扩增主要发生在HPV阳性病例,且与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更为密切,有望作为早期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生物学标记物。(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0年09期)

李茜,卞美璐[10](2010)在《人端粒酶RNA组分基因检测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宫颈脱落细胞中人端粒酶RNA组分(hTERC)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鳞状上皮细胞癌(S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行子宫颈癌筛查的138例妇女为研究对象,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及组织病理学的检测,以组织病理学不同级别分组,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其hTERC基因的表达。结果:病理学确诊为正常、CINⅠ、CINⅡ、CINⅢ及子宫颈癌例数分别为20、28、31、34、25例,宫颈脱落细胞hTERC基因的扩增在不同组织病理级别中存在差别:hTERC基因扩增随细胞学级别的升高而升高,随组织病理学级别的增加而升高。结论:hTERC基因的扩增与宫颈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级别密切相关,其扩增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检测hTERC基因的扩增,可为判断是否发展为宫颈高度病变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日友好医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端粒酶组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于2015年11月9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雷鸣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端粒酶组分p75-p45-p19构成了四膜虫中独特的CST复合物。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最末端的区域,虽然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端粒酶组分论文参考文献

[1].磨炼,杨林浩,严格,刘小美.黄连大黄肉桂复方及其有效组分配伍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端粒酶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9

[2]..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科研人员揭示四膜虫端粒酶组分p75-p45-p19是其独特的CST复合物[J].生命的化学.2015

[3].莫伟英,黄莉,莫耀禧,何冰,赵仁峰.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人类宫颈端粒酶RNA组分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13

[4].周军,马捷,王建东.人端粒酶RNA组分基因在子宫颈和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中表达的研究进展[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2

[5].李慧丽.人乳头瘤病毒、端粒酶RNA组分与宫颈病变进展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2

[6].郭瑞霞,林雁,王新燕,贠文晶,张瑞芳.人乳头瘤病毒生物状态和人端粒酶RNA组分基因扩增与宫颈病变的关系[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2

[7].李茜,卞美璐,陈庆云,马莉,刘军.宫颈脱落细胞中人端粒酶RNA组分基因表达在宫颈病变中的临床价值[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1

[8].魏力,刘聃.人端粒酶RNA组分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1

[9].李一冰,李瑞珍,周艳秋,王国萍,乌兰娜.人乳头瘤病毒载量和人端粒酶RNA组分基因与子宫颈病变的关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

[10].李茜,卞美璐.人端粒酶RNA组分基因检测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端粒酶组分及失活机制示意图hTERT-核酶与端粒酶组分的体外...端粒酶结构模式图大肠癌和正常黏膜中端粒酶活性表达M ...成釉细胞瘤中hTR在星网状层原始胚胎样...端粒酶活性的抑制策略[2]

标签:;  ;  ;  ;  ;  ;  ;  

端粒酶组分论文_磨炼,杨林浩,严格,刘小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