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尖晶石锂锰氧化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尖晶石,氧化物,结构,锂离子,层状,正极,溶胶。
尖晶石锂锰氧化物论文文献综述
程方益,李淳,韩晓鹏,陈程成,陈军[1](2015)在《尖晶石型锰氧化物的设计、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氢氧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以空气中的氧气为阴极活性物质,具有理论能量密度高、绿色环保等优点,作为电化学能量储存与转化装置和技术,应用潜力巨大[1,2]。发生在这两种电池体系阴极上的氧还原反应存在过电位高、动力学缓慢等问题,是性能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因此需要使用阴极催化剂[3]。铂等贵金属及其合金是目前综合性能最佳的氧还原催化剂,但价格昂贵和资源有限,限制了规模实际应用,开发非贵金属基催化材料成为研究热点[4,5]。3d(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基金》期刊2015年05期)
杨珊珊,阮慧敏,沈江南,高从堦[2](2015)在《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离子筛的制备方法及构效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离子筛作为一种溶液提锂的吸附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在实际研究与推广应用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结合已有的研究,详细介绍了目前研究最多的叁种锂锰氧化物离子筛前体(Li Mn2O4、Li4Mn5O12和Li1.6Mn1.6O4)和对应锰氧化物离子筛(λ-Mn O2、Mn O2·0.31H2O和Mn O2·0.5H2O)制备方法的比较;重点分析了叁种前体和离子筛的晶体结构特征以及离子筛吸附性能的本质区别;对粉状离子筛的成型(造粒和成膜)作了详细阐述并与粉状离子筛的性能进行了比较;最后总结了目前锂锰氧化物离子筛实际吸附量与理论吸附量的差异和选择性以及离子筛溶损等现存的问题。随着离子筛成型技术的改善和掺杂新型离子筛的开发,有望制备工业化应用的海水提锂吸附剂。(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5年06期)
庄新娟,贺周初,彭爱国,余长艳[3](2014)在《混合锰氧化物制备尖晶石型锰酸锂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电解二氧化锰(EMD)分别与化学二氧化锰(CMD)、碳酸锰及叁氧化二锰混合作为锰源材料制备锰酸锂。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研究了不同混合锰氧化物制备的锰酸锂的结构及形貌,通过充放电性能检测分析了不同混合锰源材料对锰酸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锰酸锂均为规则的立方晶体结构,以EMD和碳酸锰的混合物作为锰源材料制备的锰酸锂晶格常数最小,晶体结构最稳定,颗粒大小分布均匀,各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均最高,同时也表现出优良的循环性能。(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14年06期)
程方益,张小龙,梁静,陶占良,陈军[4](2012)在《尖晶石锰氧化物微纳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锰氧化物由于锰具有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环境友好、价态多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子学、磁学、催化、能源等多个领域。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尖晶石型复合锰氧化物的制备与应用研究,基于溶液化学法,在较温和条件下可控制备了LiMn_2O_4、LiNi_(0.5)Mn_(1.5)O_4、M_xMn_(3-x)O_4(M=Co、Zn、Mg)等具有微纳结构的锰氧化物无机材料,并研究了它们的电化学性能。以无定形纳米二氧化锰为前驱体,在室温和常压条件下实(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06-29)
褚清新[5](2011)在《隧道、层状及尖晶石结构锰氧化物的晶体生长和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因为锰的价态多样,锰的氧化物结构丰富且可调性很大,各种结构和形貌的锰的氧化物的合成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它们在电池、催化、离子交换和磁性材料等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一直以来,层状和隧道结构的微孔锰氧化物特别的受到关注,其中Na0.44MnO2是一个着名的电极材料,它有着独特的双隧道结构,很利于Na+离子的迁移,所以它也有成为Na+离子传感器的潜质。Na0.44MnO2一般是由Na2CO3和Mn203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的。近来,通过水热方法得到了高长径比的Na0.44MnO2纳米线。然而,通过以上方法得到的晶体尺寸都较小,直径低于500nm。相反,助熔剂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晶体尺寸我们通过Mn203和大过量的NaCl之间的反应得到了较大的Na0.44MnO2晶须(0.01×0.01×0.1mm3)。单晶X射线研究表明此化合物的组成接近Na0.5MnO2,并在S形隧道中发现了一个新的Na位置。NaCl不但是助熔剂,也是其中一个反应物。由于反应速率小,成核少,Mna03和NaCl反应可以得到较大的Na0.5MnO2晶须。Eftekhari等通过高温固相法在800℃合成了Na0.5MnO2纳米线束,并假设纳米线是通过Na+离子在层状MnO2中沿一个方向扩散而形成的。我们将NaCl作为助熔剂引入反应体系来提高Na0.5MnO2晶须的晶体的尺寸,并进一步研究它的生长机理。我们发现NaCl在这里起了两个作用:助熔剂和反应物。作为助熔剂,NaCl不仅能提高反应速率,并且提供了一个适于晶体生长的液相环境。同时,作为反应物,可以消耗未能与Na2CO3反应的Mn2O3。这样,由于Na2CO3和NaCl不同的反应活性,我们可以得到纯度高、结晶度高的Na0.5MnO2晶须。另外,通过淬火发现了层状结构的中间产物。Na0 5MnO2的晶体生长包含了层状结构向隧道结构的转变,同时伴随着晶粒各向异性的生长和晶粒之间的取向聚集。Birnessite是一类层状结构的混合价态锰氧化物。层由Mn06八面体共棱连接而成,层间存在Na+、K+或其它阳离子和水分子。它的层间距约为7A,层间可以插入不同的物种,如金属阳离子、氧化物粒子和有机分子等,并且层间距随之变化。Birnessite型结构可以用来制作电极、催化剂、离子筛和吸附剂等。在合成隧道结构时,birnessite常作为中间产物出现,所以有人直接用birnessite作为前躯体合成隧道结构。然而直至今日,层状向隧道结构转变的内在机理仍不是很清楚。Silvester等曾研究了较低pH值时富钠的Buserite向六方氢离子交换的birnessite的转化,发现这一过程开始于层内相邻Mn3+的歧化反应生成Mn4+和Mn2+离子。Mn2+离子迁移至层间,进一步被溶解氧氧化成Mn3+,然后形成共顶点的MnO6八面体。然而,这一过程显然不适合于碱性条件下的反应和固相反应,因为几乎没有可溶解的Mn2+离子当纳米孔材料处于高压条件下时,不但它们的弹性骨架会受到高压的影响,骨架外的阳离子和客体分子也会受到影响,它们的体积可能收缩,但也可能膨胀,从而导致一些特殊物相的生成。近来,层状结构(如石墨氧化物)在高压下层间可插入多种溶剂分子并体积膨胀的现象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石墨氧化物的层不是绝对的平面,而是起伏的,在官能团的成键位置偏离平面。Birnessite及相关的层状结构有类似石墨氧化物的结构,Mn06八面体层内存在两种价态的Mn(叁价和四价),由于Mn3+明显的Jahn-Teller效应,Mn3+O6和Mn4+O6的八面体的尺寸相差较大,这可能会导致Mn06八面体层的扭曲,而高压会增大这种扭曲。通常在常压下得到的birnessite的晶体的尺寸都比较小,无法满足单晶X射线衍射的需要。至今为止,由拟合粉末X射线得到的birnessite的晶体结构模型只能得到简单的平面MnO6层。我们在高压条件下(50MPa),成功得到了层状结构K0.66Mn2O4·0.28H2O(K-BT-1)的单晶体,单晶X射线衍射发现它的MnO6八面体层发生了2 x 2扭曲,沿b轴的MnO6八面体链中,每隔两列Mn4+O6八面体双链,有两列Mn3+O6八面体双链,而且为了减小层内应力,Mn3+O6八面体链出现了协同Jahn-Teller扭曲。样品在常压下放置,放生应力释放,同时吸水,并被氧化而转化为K0.99Mn3O6·1.25H2O(K-BT-2),层间距由6.38A增大至7A,扭曲类型变为2 x 1扭曲,其中电荷有序和协同Jahn-Teller扭曲仍然存在。K-BT-1到K-BT-2的转变包含了从结构(电荷)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转变。基于K-BT-1的2 x 2扭曲层结构,我们提出了一个由birnessite转化为a-MnO2的层扭曲和电荷有序机理。另外,对K-BT-1的生长过程的研究表明,升高温度和压力对birnessite的晶体生长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高压下瞬时降压可以进一步促进birnessite的晶体生长和有序晶相K-BT-1的形成。Mn3O4是一种活性较高的尾气分解催化剂,并且是生产工业级铁氧体的重要原材料。在42K时,Mn3O4发生亚铁磁相变,并在其磁相变点附近有一定程度的磁电耦合。我们知道,晶体材料的性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并发现新的晶体结构在当前的晶体材料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已知Mn3O4有叁种晶型:四方(常温常压)相,立方(高温)相和正交(高压)相。在常温常压下,Mn3O4具有尖晶石结构,由于Mn3+的Jahn-Teller效应,c轴被拉长,晶体为四方相。在高温下,Jahn-Teller效应被弱化,当温度高于1443K时Mn3O4变为立方相,但仍为尖晶石结构。在高压下,当压力高于10GPa时,Mn3O4在室温下就能转化为正交相,其结构类似于marokite(CaMn2O4)。我们在高温高压条件下(450℃,100MPa)以KOH为助熔剂,成功得到了毫米级的Mn3O4单晶体。它的形状主要有准八面体、扭曲的平行六面体和准叁角形。单晶X射线衍射表明这些晶体的主要外露晶面为(101)面。由解析单晶数据表明产物的平均结构可以用四方相Mn3O4来描述。晶体的进动图像表明它是一个非公度调制结构,a轴和b轴出现了差异。Raman光谱表明晶体的结构接近四方相,晶格扭曲的程度不大。粉末X射线衍射表明晶体的各晶面间距出现了收缩。透射电镜进一步发现晶体内存在一定的应力,高分辨透射电镜清晰的观察到了扭曲的晶格条纹,并且(101)面的晶格间距变小了。总之,利用助熔剂法我们成功得到了隧道结构Na0.5MnO2、层状结构K-birnessite和尖晶石结构Mn3O4等锰氧化物的单晶体,结合单晶X射线衍射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并对它们的生长机理和压力对晶体生长和结构扭曲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5-01)
刘桂秋,唐永利,张鹤飞[6](2010)在《尖晶石型铁锰氧化物吸附水体中As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尖晶石型化合物具有强磁性,若用作污水处理材料则易于分离回收;Fe和Mn元素对As具有较强的亲和性,为此,制备了一种同时含有Fe、Mn元素的尖晶石型化合物MnFe2O4,并考察了其对As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MnFe2O4能快速吸附去除水体中的As,且吸附态的As可用10%的NaOH溶液快速解吸,前5 min内As的吸附、解吸量分别占平衡吸附和解吸量的60%~80%;在试验条件下,MnFe2O4对As(Ⅴ)和As(Ⅲ)的平衡吸附量均可达到28 mg/g左右,但吸附态的As(Ⅴ)更容易被解吸;As的吸附和解吸过程符合Lagergren二级速率方程。MnFe2O4对As的吸附受pH、温度、离子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较低的温度以及较高的离子强度有利于As的吸附,吸附As(Ⅲ)和As(Ⅴ)的最佳pH值分别为(6~9.4)和(8.3~10.3)。(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0年21期)
董殿权,刘维娜,吴延方,刘亦凡[7](2009)在《溶胶-凝胶法制备尖晶石结构镍锰氧化物型锂离子筛》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以乙酸锂、乙酸镍和乙酸锰为主要原料,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制备镍锰氧化物型锂离子筛LiNixMn2-xO4的适宜条件:x=0.05,柠檬酸作螯合剂,焙烧温度700℃,焙烧时间8 h。用0.5 mol.L-1过硫酸铵作抽锂剂,Mn2+的溶出率较低,仅为0.31%。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所合成的锂离子筛为尖晶石结构,每克离子筛对Li+的饱和交换容量达36.72 mg。(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王禄[8](2008)在《尖晶石型锰氧化物锂离子筛制备及提锂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尖晶石型锰氧化物(Spinel-type Manganese Oxide,SMO)对溶液中的锂离子显示出特有的选择性,可选择性的从溶液中提取锂离子,因此被称为“锂离子筛”,用于卤水、浓海水等溶液中锂的提取及锂电池等含锂资源的锂回收。SMO型锂离子筛具有选择性高、吸附容量大等优点,是最有前景的锂吸附剂之一。但由于锰具有多种氧化态,如何控制反应条件制各具有结构稳定、提锂性能优良的离子筛,仍是锂离子筛制备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研究各种吸附条件对离子筛提锂性能的影响,研究不同条件下的锂离子提取动力学、热力学行为,从而提供离子筛提锂操作过程的工艺参数,描述离子筛脱/嵌锂过程的机理,将对离子筛提锂的工业应用与开发提供实际及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以SMO型锂离子筛为研究对象,以锰盐和锂盐为主要原料,在采用固相法探讨离子筛前驱体制备条件与离子筛提锂性能关系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水热法、共沉淀法为主要合成方法,成功制备了具有高提锂容量、选择性好及结构稳定的两种锂离子筛材料,并研究了合成条件对材料制备及提锂性能的影响。利用制备的两种离子筛对比研究了溶液pH值、锂离子浓度、温度、吸附时间、离子强度等因素对锂离子提取性能的影响,及不同条件下的锂离子提取平衡、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采用不同模型对提锂平衡及动力学进行了拟合,详细研究了在弱碱性缓冲体系下的提锂行为。结合仪器分析和实验现象,对离子筛的脱/嵌锂机制首次提出了“空位效应”作用,并对脱/嵌锂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进行了有益的解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随原料锂锰摩尔比在0.5~1之间增加,由固相法制备得到的离子筛前驱体中的锂锰摩尔比也增加,酸洗脱锂后得到的离子筛提锂容量也表现出随之增高的趋势。以LiOH为锂源比以Li_2CO_3为锂源制备的离子筛具有更高的提锂容量。离子筛产物晶粒长大和Mn_2O_3等杂质形成可能是造成离子筛提锂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以水热法为主要合成方法,可以制备得到高选择性的锂离子筛MnO_2·0.5H_2O,采用共沉淀法也可以得到相似的产物,但共沉淀法制备的离子筛颗粒小(纳米级)、比表面积大、脱锂产物含H量高,尽管结晶度稍差,但其显示了更高的提锂容量及循环提锂性能。两种离子筛的提锂容量都在34 mg·g~(-1)以上,显示出较高的提锂能力,且在脱/嵌锂过程中,两种离子筛的溶损率都<5%,显示了较高的结构稳定性。非缓冲体系下的溶液pH下降现象证实了Li~+-H~+离子交换在当前制备的尖晶石型锰氧化物锂离子筛提锂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由于提锂过程中溶液pH逐渐下降致使锂提取不完全,对于通常具有弱碱性或中性缓冲能力的实际溶液中锂资源,研究离子筛在弱碱性缓冲体系下的提锂行为显得尤为必要。pH 8.0缓冲体系下的锂离子提取过程研究表明,锂离子的提取平衡可以用Langmuir模型较好的描述,且当前制备的SMO离子筛的锂离子提取为一自发、熵增的吸热过程,提取平衡可在24h内达到,提锂动力学遵从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离子强度对当前离子筛的提锂行为影响较小,扩散研究结果表明边界层扩散与粒内扩散联合控制离子筛的提锂过程,而两种扩散对限速步的控制程度与离子筛的晶体结构有主要关系。最后分别从离子筛本体结构、脱/嵌锂前后结构及Li~+-H~+离子交换过程的讨论出发,综合现有文献及本文实验结果,主要通过对离子筛结构中可交换H的讨论,及脱/嵌锂前后离子筛结构的变化,首次提出了“空位效应”作用,并据此描述SMO离子筛的锂离子脱出/嵌入过程。(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8-09-01)
钱文生[9](2008)在《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分析国内外关于尖晶石LiMn_2O_4研究现状,针对尖晶石LiMn_2O_4材料均匀性不好、物相复杂、结构不稳定和电化学性能差等缺陷,研究了尖晶石型LiMn_2O_4材料的制备、性能与改性,得到了物理性能好、电化学性能优良、循环寿命长的LiMn_2O_4材料。以电解锰粉为原料,采取两段高温氧化的方法制备锰氧化物,考查了氧化温度、氧化时间和升温速率对产物物化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一段高温氧化的材料性能差,两段高温氧化的材料性能好。升高温度,锰氧化物中氧含量增大,一次颗粒增大,微观形貌改善,延长保温时间,有利于颗粒长大。确定了高密度锰氧化物的热处理制度:从室温以2℃/min的速率升温至700℃,保温9h,自然降温,球磨至中位径D_(50)≈3.0μm,过筛,随后再以2℃/min的速率升温至1050℃进行第二次氧化,保温7h,随后自然降温,球磨至D_(50)≈4.0μm,过筛,筛下物即为锰氧化物。该氧化物为Mn_3O_4和Mn_2O_3混合物,D_(50)≈4.0μm时粉体的振实密度为2.70g·cm~(-3)。以自制高密度锰氧化物为前驱体,以Li_2CO_3为锂源,采用机械活化和固相烧结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尖晶石LiMn_2O_4。TG-DSC分析表明:混合物在500℃放热并发生明显失重,即开始形成尖晶石LiMn_2O_4,930℃吸热发生尖晶石相向四方相转变。XRD和SEM分析表明:650℃以下的烧结产物含有杂相Mn_2O_3,650~900℃的烧结产物为纯立方尖晶石LiMn_2O_4,烧结温度升高,颗粒尺寸增大,点阵参数a增大。烧结温度对颗粒形貌有显着影响,650℃以下微观颗粒形貌较差,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八面体型一次颗粒形貌明显,850~900℃的合成产物颗粒表面出现少量的细碎颗粒。随着烧结温度升高,首次放电比容量先增大后减少,750℃首次放电比容量最高,延长烧结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首次放电比容量。配锂量对首次放电比容量和循环性能有明显影响,缺锂锂锰氧化物首次放电比容量较低,电化学循环性能较差,富锂锂锰氧化物首次放电比容量也较低,但电化学循环性能良好,其中Li_(1.015)Mn_2O_4首次放电比容量最高,为111.25mAh·g~(-1)(0.1C,4.2V,vs.C),循环30周期容量保持率为95.03%。分别以Co_3O_4、NiO、TiO_2、ZrO_2为掺杂体,制备了掺杂锂锰氧化物Li_(1.015)Mn_(2-x)M_xO_4(M=Co、Ni、Ti、Zr)。考查了掺杂离子、掺杂量对锂锰氧化物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除Li_(1.015)Mn_(1.9)Zr_(0.1)O_4外,Li_(1.015)Mn_(2-x)M_xO_4(M=Co、Ni、Ti;x≤0.1)均具有尖晶石结构,掺杂改善了锂锰氧化物体系中阳离子的排序。随着掺杂量的增大,首次放电比容量降低,电化学循环稳定性增强,掺杂量x≤0.01时,首次放电比容量未明显降低,掺杂量x≥0.1时,首次放电比容量明显降低。掺杂改善了微观形貌,细化了晶体颗粒,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材料的振实密度。采用交流阻抗技术对尖晶石型LiMn_2O_4脱/嵌锂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换电流密度和Li~+离子扩散系数均与嵌锂电位有关,并且在4.0V附近出现最大值,交换电流密度和Li~+离子扩散系数分别为93.5 mA·g~(-1)、0.66×10~(-12)cm~2·s~(-1)。掺杂对交换电流密度和Li~+离子扩散系数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8-06-30)
张昕,许登清,代忠旭[10](2008)在《烧结对铋修饰尖晶石锂锰氧化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铋修饰锂锰氧化物,研究了烧结对样品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使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的结晶更加完整,有利于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稳定.(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尖晶石锂锰氧化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离子筛作为一种溶液提锂的吸附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在实际研究与推广应用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结合已有的研究,详细介绍了目前研究最多的叁种锂锰氧化物离子筛前体(Li Mn2O4、Li4Mn5O12和Li1.6Mn1.6O4)和对应锰氧化物离子筛(λ-Mn O2、Mn O2·0.31H2O和Mn O2·0.5H2O)制备方法的比较;重点分析了叁种前体和离子筛的晶体结构特征以及离子筛吸附性能的本质区别;对粉状离子筛的成型(造粒和成膜)作了详细阐述并与粉状离子筛的性能进行了比较;最后总结了目前锂锰氧化物离子筛实际吸附量与理论吸附量的差异和选择性以及离子筛溶损等现存的问题。随着离子筛成型技术的改善和掺杂新型离子筛的开发,有望制备工业化应用的海水提锂吸附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尖晶石锂锰氧化物论文参考文献
[1].程方益,李淳,韩晓鹏,陈程成,陈军.尖晶石型锰氧化物的设计、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15
[2].杨珊珊,阮慧敏,沈江南,高从堦.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离子筛的制备方法及构效性能分析[J].化工进展.2015
[3].庄新娟,贺周初,彭爱国,余长艳.混合锰氧化物制备尖晶石型锰酸锂及其性能研究[J].无机盐工业.2014
[4].程方益,张小龙,梁静,陶占良,陈军.尖晶石锰氧化物微纳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C].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5].褚清新.隧道、层状及尖晶石结构锰氧化物的晶体生长和结构表征[D].吉林大学.2011
[6].刘桂秋,唐永利,张鹤飞.尖晶石型铁锰氧化物吸附水体中As的特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
[7].董殿权,刘维娜,吴延方,刘亦凡.溶胶-凝胶法制备尖晶石结构镍锰氧化物型锂离子筛[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王禄.尖晶石型锰氧化物锂离子筛制备及提锂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08
[9].钱文生.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10].张昕,许登清,代忠旭.烧结对铋修饰尖晶石锂锰氧化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