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运动论文-邓淇元

表象运动论文-邓淇元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象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运动表象训练,排球教学,作用研究

表象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邓淇元[1](2019)在《运动表象训练在排球教学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排球教学的过程之中,运动表象训练尤为关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老师在教学实践之前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类影响要素,了解运动表象训练的实质内容,分析运动表象训练的作用及优势,关注这一板块训练对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作用及价值,以此来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保障排球教学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让学生在排球训练和实践的过程之中掌握排球学习的技巧和精髓,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并推动新课程改革。(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11期)

夏菁,张剑,吴殷[2](2019)在《运动表象对青少年大脑可塑性的影响——一项TM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使用TMS技术,探究运动表象对青少年大脑可塑性的影响。运动表象(Motor imagery,MI)是在无明显外部动作的情况下,对某一运动过程的心理模拟。MI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特定动作的表征通过工作记忆被内部再现,没有相应的运动输出。运动表象可分为动觉表象和视觉表象,动觉表象侧重于“感受到”自己在模拟某一具体运动,而视觉表象是指具体“看到”某一动作的发生,即动作的可视化。有学者曾提出“心理模拟理论”,该理论指出动作表象与运动执行在大脑皮层的神经表征上有部分重迭。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称运动表象与实际的运动执行(MotorExecution,ME)有较为相似的脑机制,这种相似性也为二者的作用关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运动心理学和技能学习研究的结果表明,与没有练习的控制条件相比,运动表象能改善被试的表现。运动表象与运动执行的这种相似性,为体育训练、术后康复等提供了可选择的方案。在技能训练中,教练员可以将针对某一动作,将运动表象与运动执行相结合,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在脑损伤等病人的术后恢复中,医师亦可通过对某一特定身体部位的运动表象,对病人进行指导,使得相应的脑区得到锻炼。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变、迅速成长的重要时期,其脑功能的塑造及改善仍有一定的空间。运动表象作为一种特殊的运动辅佐形式,可以配合传统的体育教育,进行一定的运动表象训练,增强青少年对某一特定运动技能的掌握,进一步探究脑的可塑性,在运动的同时,对其脑功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长久的社会标准将体育活动与学业相分离,忽视了体育运动带来的积极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运动不仅仅可以改善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同时对脑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改善学生的注意、认知控制等,从而对传统学业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背外侧前额叶被认为是认知中枢,参与认知控制、动机、决策等认知行为,同时也是工作记忆的重要脑区,目前研究运动表象的认知神经机制大都集中在核磁中显着激活的脑区,如顶叶、前辅助运动皮层等,也有研究者指出,背外侧前额叶也参与了运动表象的过程,而运动表象本身是部分由工作记忆所引发,故本研究借探究DLPFC-M1的连接通路,进一步探究运动表象对脑可塑性的影响。研究方法:被试:16名普通大学生,均为右利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运动表象组与对照组。对被试进行系统的动作表象训练,以熟悉表象任务的具体要求和过程。技术:经颅磁刺激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近年来运用较多的,通过头皮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脊髓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在相应的肌肉上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即在体外产生强脉冲磁场,穿透颅骨、头皮等组织,从而在大脑内部产生感应电流,是一种无创无痛且安全的认知神经研究手段。双线圈经颅磁刺激法(twincoil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c TMS)是一种研究不同脑区功能联结的方法,由两发磁刺激组成,第一发条件刺激(Conditioning stimulation,CS)作用在待研究脑区数毫秒后,第二发测试刺激(Test stimulation,TS)作用在初级运动皮层M1对应的手部肌肉-第一背侧骨间肌(First dorsal interosseous,FDI)的表征区域上。这种方法为研究不同脑区之间的传递通路与功能联结提供了可能,而其时间的毫秒级的精确性也使得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因果效应。本实验第一发刺激CS作用于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第二发刺激TS作用于手部肌肉FDI在M1运动区上的表征区,用以探究在表象任务(15分钟的右手抓握)前后,被试背外侧前额叶与初级运动皮层之间的联结是否增强。材料:动作表象清晰度评估。采用动作表象问卷修订版(MIQ-R)、动作表象清晰度问卷(VMIQ)对被试的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的清晰度进行评估,作为实验前筛查与对照的标准,用以判定被试表象能力。在实验结束时,再次进行表象评估,以对照练习为表象任务带来的效应。正式实验前动作表象训练和TMS测试实验之间至少间隔1周。实验任务:被试以第一人称视角重复想象右手抓握动作。采用固定的“滴”声作为引导,被试闭眼,动作表象开始,在完成一次动作表象后睁开眼睛。“滴”为10s一次,在此期间被试完成一次动作表象并休息,总共完成90次,整个动作表象时间为15分钟。研究结果:实验组的被试在15分钟的表象任务后,其双重发TMS刺激所采集到的手部肌肉所产生的EMG相较于控制组,有显着的上升。4结论简单的运动表象对左背外侧前额叶与M1的通路有促进作用,表现为脑区的激活程度更大,传递速率加快。研究结论与建议:在研究脑区的联结与信息传递时,可以综合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不同脑区,以加强可塑性的指标;同时可以将表象任务的难度提升,辅以实际的操作,行为学数据的提升也可以更好的说明运动表象带给人们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杨国梅,付成林[3](2019)在《基于绵缓运动视域下老年人心理衰老表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文明进程的加快,社会群体出现断层发展,群体老龄化趋势渐进呈现,为适应老龄化发展趋势,适合老年人身体锻炼的绵缓运动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探讨问题。因为绵缓运动能抑制减缓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与退化,以至于能够促进老年人心理与生理健康发展。该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参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绵缓运动"的内涵以及预防衰老表象进行分析,旨在探索绵缓运动理论与老年人心理衰老、生理衰老、生活方式、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内涵进行梳理与探讨,为研究绵缓运动训练对预防老年人生理、心理衰老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从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26期)

李本源[4](2019)在《基于运动表象分析篮球基本动作技巧教学的改革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篮球教学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生活,教师加强基本动作技巧教学,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而运动表象的应用增强了学生的基本动作技巧记忆,创设了运用心理教学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先例。因此本文阐明了运动表象的概述,说明了运动表象的具体内涵。通过对篮球基本动作技巧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在教学中存着学生训练刻板、忽视运动表象、缺少训练方法、训练时间模糊等问题,同时阐述了运动表象对篮球基本动作技巧教学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出了篮球基本动作技巧教学的改革方式,从转变教学方式、掌握运动表象、实施针对性教学、建立表象思维等角度展开论述,旨在推动基本动作技巧教学的开展,增高学生篮球基本能力。(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06期)

孟海江[5](2019)在《运动表象对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的调节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对于学习、记忆、神经损伤患者功能康复等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持续增强运动皮层兴奋性已经成为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两个刺激间间隔为25ms的配对联合刺激(Paired associative stimulation,PAS)能够诱发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但是PAS25诱发的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变化幅度和方向受到其它可塑性诱发方案的调节。基于人类研究表明,运动表象期间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增高,皮层内抑制下降。然而,运动表象如何调节PAS25诱发的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效应,以及皮层内抑制在运动表象改变运动皮层兴奋性中的作用机制等尚不明确。本研究以PAS25作为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效应的诱发方案,以运动表象作为调节方案,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考察简单动作条件下运动表象对PAS25诱发的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效应的调节及其生理机制。研究一考察单独运动表象对运动皮层兴奋性和皮层内抑制的影响。研究二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运动表象和PAS25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生理层面考察运动表象对PAS25诱发的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效应的调节是否取决于两者之间顺序,行为层面考察运动表象结合随后PAS25干预对运动学习的影响,证实运动皮层兴奋性变化与行为变化一致性。研究叁通过两个实验考察非药理的经颅磁刺激范式施加的短时程皮层内抑制和短时程输入抑制对运动表象诱发的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影响,揭示运动表象激活运动皮层内环路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运动表象干预后动作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显着大于运动表象干预前MEP,而短时程皮层内抑制则相反。运动练习干预后即刻、20分钟时MEP显着大于运动表象干预后即刻、20分钟时MEP;(2)运动表象结合随后PAS25干预后即刻、20分钟、40分钟和60分钟时MEP显着大于单独PAS25干预后MEP,相反,前者干预后即刻、20分钟时诱发短时程皮层内抑制显着小于后者。PAS25结合随后运动表象干预后MEP与单独PAS25干预后MEP之间没有差异性;(3)运动表象结合随后PAS25干预后抓握动作的峰值加速度显着快于单独运动表象干预后抓握动作的峰值加速度;(4)运动表象期间给予短时程皮层内抑制干预后MEP振幅小于单独运动表象干预后MEP振幅,而短时程皮层内抑制则相反;(5)运动表象期间给予短时程输入抑制干预后MEP振幅小于单独运动表象干预后MEP振幅。研究结论:(1)运动表象能够诱发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和短时程皮层内抑制持续下降。(2)运动表象对PAS25诱发的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效应的调节取决于运动表象和PAS25干预方案之间的顺序。(3)运动皮层抑制水平在调节运动表象诱发的运动皮层兴奋性变化的幅度和方向上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9-06-10)

李月理,郑贺彬,金永喜,支英豪[6](2019)在《运动表象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运动表象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中上肢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两组均给予药物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作业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动表象训练,患者均进行3个月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肢和手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进行临床效果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3个月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FMA评分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TXA2、TXA2/PGI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PGI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运动表象训练结合作业疗法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有助于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上肢、手功能及生化指标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9年12期)

马涛,王国栋,沙建定[7](2019)在《初探运动表象训练法在网球基本技术教学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球运动是体育项目中一项重要赛事,网球运动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们的体质。现阶段我国在网球基本技术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教练员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网球的基本技术教学中善于运用表象训练法,进而将教学策略与心理训练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网球基本技术教学的整体效果。本文主要对运动表象训练法在网球基本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意义进行探讨,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费许峰[8](2018)在《基于运动表象活动的小学生科学概念建构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实的科学实验经历中形成的表象是科学概念建构的心理学基础。本文从一般性实验开放经历,结构性实验梯度经历,单元整组实验完整经历和游戏型实验充分感知四个方面论述了基于运动表象活动的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促进科学概念有效建构的实践策略。1983年,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着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提出运动智力和心理表象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儿童正是在直观的动手操作和实践体验中积累了丰富的运动表象、空间表象等,相关(本文来源于《小学科学(教师版)》期刊2018年12期)

朱思萌,张剑[9](2018)在《体育运动中运动表象应用及机制的经颅磁刺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表象(motori magery)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要求个体在不执行动作的情况下,在意识中对动作进行模拟。其作为一种技能水平提高的有效策略被广泛应用于音乐、舞蹈等技能训练和一些运动功能受损疾病的恢复治疗中。随着当今运动心理学与运动认知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在体育运动领域,运动表象主要用于运动员的运动心理训练、心理技能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控制等过程和相关的神经生理心理机制的研究中,也成为提高运动技能、新运动技能学习、个体运动应激控制、获得优异比赛成绩等相关领域被广泛使用的心理技术之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种体育运动项目,比如篮球、网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也会探讨运动项目中运动员个体影响运动表象的因素。而经颅磁刺激(TMS)作为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新技术被证明是探讨运动表象调节皮质脊髓兴奋性的一个有价值的工具。本研究可以通过记录TMS引起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s,MEPs)波幅探究运动表象过程中大脑皮层内部功能的改变。参与真实运动执行与运动表象的脑区是否重迭,即前运动皮层(premotor cortex,PMC)、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等是否参与运动表象颇为争议,成为本研究继续探讨的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黄荣德,钱志新[10](2018)在《在“运动”中建立表象——“轴对称图形”教学谈》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关于图形的运动,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是位置发生变化,即合同运动;另一种是形状不变而大小发生变化,即相似运动。第一、二学段中图形的运动主要是合同运动,包括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旋转。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中大量的图形运动的现象,能以运动的观点认识图形的特征,欣赏与设计图案,(本文来源于《小学数学教育》期刊2018年18期)

表象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本研究使用TMS技术,探究运动表象对青少年大脑可塑性的影响。运动表象(Motor imagery,MI)是在无明显外部动作的情况下,对某一运动过程的心理模拟。MI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特定动作的表征通过工作记忆被内部再现,没有相应的运动输出。运动表象可分为动觉表象和视觉表象,动觉表象侧重于“感受到”自己在模拟某一具体运动,而视觉表象是指具体“看到”某一动作的发生,即动作的可视化。有学者曾提出“心理模拟理论”,该理论指出动作表象与运动执行在大脑皮层的神经表征上有部分重迭。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称运动表象与实际的运动执行(MotorExecution,ME)有较为相似的脑机制,这种相似性也为二者的作用关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运动心理学和技能学习研究的结果表明,与没有练习的控制条件相比,运动表象能改善被试的表现。运动表象与运动执行的这种相似性,为体育训练、术后康复等提供了可选择的方案。在技能训练中,教练员可以将针对某一动作,将运动表象与运动执行相结合,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在脑损伤等病人的术后恢复中,医师亦可通过对某一特定身体部位的运动表象,对病人进行指导,使得相应的脑区得到锻炼。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变、迅速成长的重要时期,其脑功能的塑造及改善仍有一定的空间。运动表象作为一种特殊的运动辅佐形式,可以配合传统的体育教育,进行一定的运动表象训练,增强青少年对某一特定运动技能的掌握,进一步探究脑的可塑性,在运动的同时,对其脑功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长久的社会标准将体育活动与学业相分离,忽视了体育运动带来的积极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运动不仅仅可以改善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同时对脑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改善学生的注意、认知控制等,从而对传统学业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背外侧前额叶被认为是认知中枢,参与认知控制、动机、决策等认知行为,同时也是工作记忆的重要脑区,目前研究运动表象的认知神经机制大都集中在核磁中显着激活的脑区,如顶叶、前辅助运动皮层等,也有研究者指出,背外侧前额叶也参与了运动表象的过程,而运动表象本身是部分由工作记忆所引发,故本研究借探究DLPFC-M1的连接通路,进一步探究运动表象对脑可塑性的影响。研究方法:被试:16名普通大学生,均为右利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运动表象组与对照组。对被试进行系统的动作表象训练,以熟悉表象任务的具体要求和过程。技术:经颅磁刺激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近年来运用较多的,通过头皮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脊髓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在相应的肌肉上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即在体外产生强脉冲磁场,穿透颅骨、头皮等组织,从而在大脑内部产生感应电流,是一种无创无痛且安全的认知神经研究手段。双线圈经颅磁刺激法(twincoil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c TMS)是一种研究不同脑区功能联结的方法,由两发磁刺激组成,第一发条件刺激(Conditioning stimulation,CS)作用在待研究脑区数毫秒后,第二发测试刺激(Test stimulation,TS)作用在初级运动皮层M1对应的手部肌肉-第一背侧骨间肌(First dorsal interosseous,FDI)的表征区域上。这种方法为研究不同脑区之间的传递通路与功能联结提供了可能,而其时间的毫秒级的精确性也使得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因果效应。本实验第一发刺激CS作用于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第二发刺激TS作用于手部肌肉FDI在M1运动区上的表征区,用以探究在表象任务(15分钟的右手抓握)前后,被试背外侧前额叶与初级运动皮层之间的联结是否增强。材料:动作表象清晰度评估。采用动作表象问卷修订版(MIQ-R)、动作表象清晰度问卷(VMIQ)对被试的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的清晰度进行评估,作为实验前筛查与对照的标准,用以判定被试表象能力。在实验结束时,再次进行表象评估,以对照练习为表象任务带来的效应。正式实验前动作表象训练和TMS测试实验之间至少间隔1周。实验任务:被试以第一人称视角重复想象右手抓握动作。采用固定的“滴”声作为引导,被试闭眼,动作表象开始,在完成一次动作表象后睁开眼睛。“滴”为10s一次,在此期间被试完成一次动作表象并休息,总共完成90次,整个动作表象时间为15分钟。研究结果:实验组的被试在15分钟的表象任务后,其双重发TMS刺激所采集到的手部肌肉所产生的EMG相较于控制组,有显着的上升。4结论简单的运动表象对左背外侧前额叶与M1的通路有促进作用,表现为脑区的激活程度更大,传递速率加快。研究结论与建议:在研究脑区的联结与信息传递时,可以综合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不同脑区,以加强可塑性的指标;同时可以将表象任务的难度提升,辅以实际的操作,行为学数据的提升也可以更好的说明运动表象带给人们的促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象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邓淇元.运动表象训练在排球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体育风尚.2019

[2].夏菁,张剑,吴殷.运动表象对青少年大脑可塑性的影响——一项TMS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杨国梅,付成林.基于绵缓运动视域下老年人心理衰老表象探究[J].科技资讯.2019

[4].李本源.基于运动表象分析篮球基本动作技巧教学的改革途径[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5].孟海江.运动表象对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的调节及其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

[6].李月理,郑贺彬,金永喜,支英豪.运动表象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9

[7].马涛,王国栋,沙建定.初探运动表象训练法在网球基本技术教学中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9

[8].费许峰.基于运动表象活动的小学生科学概念建构实践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

[9].朱思萌,张剑.体育运动中运动表象应用及机制的经颅磁刺激研究[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10].黄荣德,钱志新.在“运动”中建立表象——“轴对称图形”教学谈[J].小学数学教育.2018

标签:;  ;  ;  

表象运动论文-邓淇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