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贯彻新课标体操普修术科教学内容、方法研究

体育教育专业贯彻新课标体操普修术科教学内容、方法研究

王松涛[1]2004年在《体育教育专业贯彻新课标体操普修术科教学内容、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实现培养目标主要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今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对中学体育课的体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有教学内容和方法做了细致的调查。提出了,针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情况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基本体操教学内容现状,增加基本体操内容。针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器械体操、技巧、跳跃的实施情况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器械体操、技巧、跳跃的内容教学现状,改革高校竞技体操教学内容。针对中学生的选课情况,增加新的体操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上尽量使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力。在体操的教学评价方面也要适应这种变化,改变以客观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应突出主观评价、过程评价和相对性评价。

贺慧[2]2014年在《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发展与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着社会的进步,从而使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摇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同样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构建面向21世纪的新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体操普修课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首都体育学院作为北京市市属唯一的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学校的重点专业对北京市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0年以来的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5份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教学大纲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数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同时与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两所学校最新的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对比,并通过对大四实习学生以及实习指导教师就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实际需求方面进行调查与研究,就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的发展及变化情况得出结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首都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的发展与改革紧密联系《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和《体操类课程指导纲要》两份指导性文件。在逐年的课程改革过程中,首都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形成了每4年修改、重新制定一次的规律,但也存在2005年到2012年8年修订一次的问题。2、首都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基本在国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范围之内,同时在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在缩小培养人才口径的基础上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体操普修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基本符合《体操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但有待于进一步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基本上以发展“叁基”即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及基本技能为主,其次是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3、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时数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教学内容相对更加注重技术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学生所学技术内容与中小学教学需求契合度不高且技术内容的学习偏重四项竞技体操。4、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全面且力度不够。但就教学中所涉及的能力内容来说教学能力是培养的重点,其他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同样是学生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在培养过程中仍是不容忽视的;而就本文研究结果反映,目前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仍有不足,5、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成绩的评定主要是技术部分,辅以平时和理论两部分的成绩,但技术部分所占成绩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且考核内容呈现多样化趋势。考评形式基本上是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考试内容以规定性动作为主。6、当前大四学生对学校体操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同时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

朱岩[3]2006年在《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的现状研究》文中提出教学大纲是教学目标的集中表现,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指导性文件。因而教学大纲的适应性如何,将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2003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2004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揭开了新一轮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帷幕。体操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以下简称体教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培养体育人才,是任何其他项目不可替代的。这不仅是课程整体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体操课程本身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所决定。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体教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对实现云南省高校体教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纪合格的体育人才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对云南省高校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可为完善自身课程提供合理化建议。 本文采用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云南省高校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高校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的合理性与教师对大纲实施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云南省高校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给云南省高校体教专业普修课程带来较大的冲击,现实的供需矛盾使普修课程开始加强对本科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视与培养,体操普修课程也应利用现代社会各种便捷的反馈信息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以借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促进普修课程的改革。本文旨在为云南省高校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建立一套适合我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的模拟方案。

商秀海[4]2016年在《基于能力本位视角下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最近的叁十年,一个全新的教育观念“能力本位”正在悄然兴起,就是通过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各项基本所需能力以此来作为教育的基础。这项理念最为基础的观点为,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所需要的知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并不是仅仅通过知识的传播就可以获得的,能力的获得是需要依靠所学知识的了解深度以及在不同的状况下解决各项问题的实践。这项理念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所需能力作为基点开展各项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来加强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现如今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方面,对能力本位的理念的全面系统的探析比较少。本研究在对能力本位的理论基础上进行逻辑梳理,根据江苏省的具体实际情况,通过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尝试性地提出优化体操普修课程的对策,并进一步构建优化工具,旨在探索体操普修课程优化的新思路,为体操教学的改革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在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运用问卷的形式,对苏南、苏北、苏中各两所,共六所高校进行提取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对各校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并对各项理论性问题进行探讨,在能力本位视角下,运用能力本位四大理论基础对课程优化进行探讨,进一步得出学生评价工具与教学内容优化工具,最终得出在能力本位视角下的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的优化对策。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是前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讲解了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相关研究综述。第叁部分是研究的对象和采用的研究方法。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能力本位教育及其四大理论体系对于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优化的探讨。第五部分是数据分析部分,主要分析了能力本位下四个理论维度的数据现状,以及根据教学内容指标与能力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各项因子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最后得出教学内容优化工具与学生评价工具。第六部分根据第五部分分析内容,总结出了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在教学维度、课程维度、教学维度、教材维度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优化对策。第七部分得出以下结论:体育教育专业有必要对体操普修课程进行优化;能力本位视角下的体操普修课程为需要突出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评价方式的合理性,解决教学内容复杂、交叉、不能符合学生能力提高的现象;使用优化工具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可有效的对其他叁个维度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缓解。又提出了对与以后深入研究的构思设想:增加调查样本数量、扩大调研范围、扩大应用范围。

千少文[5]2013年在《体育院校术科课程目标与内容及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术科课程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践类课程的主体。随着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院校术科课程不再是单一的运动技能传授课,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教学、管理、竞赛组织能力以及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从当前体育院校术科课程教育教学实际现状来看,术科课程的改革有其局限性。鉴于术科课程教育教学的特定价值追求和所要完成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任务,体育院校须根据社会的变化与要求,重新思考术科课程的两个核心问题---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对实践运行中的课程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借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的《体操》和《篮球》课程建设经验,探寻体育院校术科课程的革新之道,以期实现体育院校术科课程突破性进展,满足市场经济对高等体育教育对象提出的“高层次”、“专业化”的要求。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一、术科课程具有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的自主研究性、学生个体的创造性、自主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潜在的课程教育明朗化、教材知识与学生本身资源的生成性等特征。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院校术科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二、不同时期教学大纲中的术科课程目标,既有重点学习与掌握专项运动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相对稳定的一面;同时也存在适时变化的一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衡的课程观逐渐受到重视。叁、不同时期术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所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教学内容在编排和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社会适应趋势:1990年代强调技战术、技能学习;2002年课程教学重点突出;近些年术科课程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四、在具体的课程运行中,术科教师认为课程培训很有必要,教师都希望在课程实践中得到相关的指导与帮助;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不同教龄间的术科教师对他们在学校的地位、职业成就感等认识方面存在差异。

李会军[6]2008年在《四川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改革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推动高校体操课程改革的进程和促进中小学体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紧密结合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基础教育体操教学改革的形势,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运用系统的观点对新时期体操普修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四川省当前中小学体操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四川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概括全文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①在四川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对体操理论不够重视,体操普修课总学时与新《课程方案》中建议的90学时几乎相当,但各高校其总学时差异性较大;②四川省大部分高校基本体操所占总学时的百分比较低,把基本体操安排在每节课的准备部分进行的占60%,没能进行系统、细致的学习,且对深受广大中小学师生青睐的轻器械、专门器械体操的教学内容重视程度不够,安排量很少;③四川省各高校体育院系对竞技体操教学内容开设的较多,开课率也远远高于基本体操;竞技体操教学内容,不能适应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④四川省各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在对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方向上的意见基本一致,体操教学内容体系应简化竞技体操内容向娱乐性、趣味性、健身实用性的方向发展;⑤四川省部分高校体育院系在体操普修教学中,不论是基本体操还是器械体操用得最多的教学法还是传统的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等传授式教学方法,教师所用教学方法较单一;⑥把学习态度与提高程度、合作精神、情绪态度方面作为评定学习成绩依据,得到四川省各高校体育院系广大教师的认同。

李小刚[7]2008年在《四川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程教学提出新的挑战。为了提高四川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程教学质量,解决如何培养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体育师资人才。本研究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大环境,结合基础教育和社会对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的所提出的要求,以四川省中小学体操课程教学现状和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和分析比较法,对影响四川省高师体操必修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概括全文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四川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以大专和中师为主,职称以中级居多,体操专项教师少,女性体育教师少,加上体操场地器材的缺乏,直接影响着体操教学的开展。四川省高师体操教师在学历、职称结构很不合理,本科学历和助教居多,多数没参加过继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体操教学质量的提高。2四川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程根据《指导纲要》的要求,把“健身第一”作为课程指导思想;以学生身、心、社健康发展为中心,以师范教育和体操基本素养教学为重点,使学生具备从事学校体育课程中体操组织教学和社会健身体操指导的能力,作为课程培养目标。3四川省高师体操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改变传统的单一竞技体操教学内容为主的框架,结合中小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选择健身性、实用性、娱乐性较强和易组织实施的多元体操项目。4四川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主要以讲解示范法为主,应多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法、合作学习法、目标教学法和学导式教学法等,同时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充分运用到体操教学中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5四川省体操课程教学评价主要是任课教师承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没有参与评价,没有体现学生是教学主体地位。评价局限于运动技术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评定,对学生学生情感认知方面的评价不够重视,忽视了学习态度情感、合作方面的评定。6目前影响四川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学生身体素质差,场地器材缺乏,教学内容陈旧泛杂,教学时数少,学生不感兴趣,对体操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等。

杜文娅[8]2011年在《对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教师教学理念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前人对体育教学理念和体操教学理念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教学为切入点,运用课程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普修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在普修课中的应用,以期能够在教学理念和实践运用上给予体操工作者启发。经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教师贯彻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CAI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注重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教学理念;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操的意识;“快乐体操”教学理念;“以美育体”教学理念;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注重课堂导入。2.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课程设计理念:在体操场馆器械方面,教师合理规划体操场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在有限的场地中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方面,突出特色和能力培养,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在体操普修课教学目标方面,重点突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强调最多的也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设置针对性强,学生满意度高;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普修课具有一整套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不管是从大的方面如技术考核,还是细到平时成绩考核,都上升到每位教师可以操作的层面,每一次扣分都有可以参照的依据,每一次评分也都让学生心服口服;体操普修课注重学生教学技能培养;对于体操普修课学生学习情况,喜欢上体操课的学生占到了72.4%,其中,31.6%的学生非常喜欢上体操课。大多数学生能够保持充沛的体力,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并有76.5%以上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疑问时,能够主动向老师提问并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赖善业[9]2009年在《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福建省7所普通高校的体育院系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本研究旨在了解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教学状况,加快和促进福建省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力图找出新形势下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建设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发展对策,以进一步了解和深化福建省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改革,为进一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针对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教学对策和建议。教学对策为:1、修炼内功,提升教师具有“多面手“的技能水平;2、重视体操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福建省普通高校体操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3、丰富体操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新课标和社会需要接轨;4、开展组织教学观摩、授课评比及教学质量考核等活动,促进教学效果及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现代化信息手段的掌握。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注重高学历人才引进的同时,必须大力抓好在职教师的进修和培养;2、通过调入、引进、派出进修等方式,优化体操教师队伍结构;3、加大体操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4、针对中、小学的教学和社会需要,对传统的体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出必要的调整与合理的改革;5、合理调节评价环节的权重,探索评价改革,完善考试评价体系;6、加大对新升本院校运动场地、器材等设施投入。7、适当增加体操课程的教学时数。

熊媛[10]2018年在《我国不同类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不同类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为研究对象,抽取了 48所不同类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政策性文件进行文本分析,构建了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框架;其次梳理了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沿革;最后,以构建的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框架为基准,对我国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和体育院校叁种不同类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旨在探究其设置上的差异、不足或空缺并为其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如下:其一,不同类型普通高校在培养目标与规格中对教育教学能力的表述频率师范类较低,综合类相对较低,体院类较高,但均非常重视,而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目标与规格的表述情况缺乏一致性,即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相关内容并没有在课程设置中落实到位,且不同类型普通高校培养目标中人才定位与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没有明显关联;其二,与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框架相比,教育责任与信念目标领域课程设置门数体院类较少,综合类相对较少,师范类较多,课程设置频率师范类较低,综合类相对较低,体院类较高,不同类型普通高校对该领域课程设置均非常不重视,影响学生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的形成;教育知识与能力目标领域学科课程门数体院类较少,综合类相对较少,师范类较多,课程设置频率师范类较低,综合类相对较低,体院类较高,且对部分课程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影响学生教育知识和各种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术科普修课程门数体院类较少,师范类相对较少,综合类较多,设置水平较一致,课程设置频率师范类较低,体院类相对较低,综合类较高;术科主、副项课程课程门数相等,设置频率综合类较低,师范类较高,总体设置水平较高,确保了学生基本运动技术教学能力的培养但部分课程仍存在设置频率偏低的问题,影响学生运动技术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同类型普通高校教育实践与体验目标领域课程设置在形式和学时上具有差异,总体而言设置水平较高,师范类和体院类以分时间段多次见习为主,综合类主要以集中一次见习为主;见习、实习合计时长综合类较短,师范类相对较短,体院类较长,但均未达到标准要求,影响该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且无法通过师范类专业第一级认证。本文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如下建议:其一,不同类型普通高校按照人才培养定位将培养目标与规格中对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表述切实地分解落实到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中;其二,重视教师教育类课程中教育责任与信念、教育知识与能力和教育实践与体验目标领域的课程设置,增加各目标领域相应的课程设置,补充缺少的课程,强调术科主项、副项课程学习过程中运动技术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增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时长以满足“标准”要求,确保教育见习、实习的有效落实,采用分散式教育见习、实习方式,形成从理论--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完整的、有效的进阶式循环实践模式,增加教育调查、科研训练、学年论文等实践环节设置,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体育教育专业贯彻新课标体操普修术科教学内容、方法研究[D]. 王松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发展与变化的研究[D]. 贺慧. 首都体育学院. 2014

[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的现状研究[D]. 朱岩. 云南师范大学. 2006

[4]. 基于能力本位视角下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的优化[D]. 商秀海. 南通大学. 2016

[5]. 体育院校术科课程目标与内容及实施研究[D]. 千少文. 北京体育大学. 2013

[6]. 四川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改革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 李会军. 四川师范大学. 2008

[7]. 四川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 李小刚. 四川师范大学. 2008

[8]. 对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教师教学理念的研究[D]. 杜文娅. 北京体育大学. 2011

[9]. 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 赖善业.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0]. 我国不同类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研究[D]. 熊媛.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  ;  ;  

体育教育专业贯彻新课标体操普修术科教学内容、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