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隐刻板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印象,隐性,性别,测验,职业,显性,偏差。
内隐刻板印象论文文献综述
余棋静[1](2019)在《内隐人格观对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人们对特质是否持有固定不变的看法,可以把内隐人格观分为实体观和渐变观两类。从个体的内隐人格观角度,由于实体观和渐变观的加工模式不同,导致所形成的刻板印象不同;从群体的内隐人格观角度,刻板印象的形成是以群体的实体性为中介实现的,实体观者由于具有较高的实体性更容易形成刻板印象。(本文来源于《北极光》期刊2019年08期)
林佳玮[2](2019)在《自我意识情绪的性别刻板印象:外显与内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基础情绪领域,而自我意识情绪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自我意识情绪的性别刻板印象方面。本研究从外显与内隐两个层面出发,通过叁个子研究来探讨自我意识情绪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一首先使用自我意识情绪个人信念问卷,探讨自我意识情绪的外显性别刻板印象效应;研究二使用FaceGen软件生成性别中性的3D脸部表情图片,让被试对图片中人物的情绪以及性别进行判断,由此对自我意识情绪的外显性别刻板印象做出验证;研究叁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探讨自我意识情绪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它与外显性别刻板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研究结果表明,外显性别刻板印象存在于自豪、羞耻、内疚以及尴尬四种自我意识情绪之中,但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不具显着性,外显性别刻板印象与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相关也不具显着意义。进一步研究发现,男性被试存在着与外显性别刻板印象相一致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而女性被试则存在着与外显性别刻板印象相反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差异化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效应,这个结果说明,自我意识情绪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并非总是符合外显性别刻板印象。(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8)
张天然[3](2019)在《中国人的动物刻板印象内容及对人印象评价的内隐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与动物共同生存在自然之中,动物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内涵。人们对不同的动物形成了动物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影响着人们对动物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影响对人类目标的态度和行为。本研究以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为理论工具,通过外显与内隐的研究方法考察在中国文化下动物刻板印象的内容模型和内隐效应,弥补中国文化下动物刻板印象研究的缺失,为人们更好的理解动物、建立和谐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参考。研究一中,预研究通过开放性提名获得25种中国人常见的动物,正式研究通过特质词评定法获得25种动物热情和能力维度的评分,使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获得25种动物在热情与能力高低组合形成的4种刻板印象丛。研究二中,通过提名法和特质词评定法,获得与常见动物匹配的人类关联群体和热情能力维度评分,与动物的热情能力评分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动物和关联群体的热情与能力维度存在匹配性。研究叁使用AMP程序范式,对动物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进行了研究。实验一通过经典AMP语义范式,发现在内隐层面,人们也能感知到动物的热情与能力维度,并且存在热情优先现象。实验二通过AMP情感启动迭加范式,发现第二启动词呈现积极的动物(高热情-高能力)能够改善对第一启动词消极人类目标的评价,第二启动词呈现消极的动物(低热情-低能力)能够降低对第一启动词积极人类目标的评价,说明动物刻板印象能够影响对人类的评价。最后,结合理论和研究结果,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改进的方向,讨论了本研究中遇到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并提出了本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动物刻板印象的作用、意义及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高佳,温芳芳,佐斌[4](2018)在《儿童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SEB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刻板印象是刻板印象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先前已研究证明年龄是影响性别刻板印象的重要因素,而学前阶段正是儿童社会认知快速发展的阶段,已有学者针对学前阶段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研究,但研究方法较为局限,也未有研究从内隐层面上考察。刻板解释偏差(SEB)是刻板印象对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内隐地发生作用、施加影响的结果。已有研究使用SEB方法测量中学生及成人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但还未将其应用至学前儿童。本研究采用SEB(刻板解释偏差)实验设计对来自叁个年级的188名学前儿童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进行考察。考虑到学前儿童无法阅读文字,因此本研究采用主试展示图片,并同时口头描述图片和提问的方式向儿童呈现SEB问题。结果表明:(1)对归因数量进行分析发现,小班儿童存在较强的男性内隐性别刻板印象,随年级增长强度逐渐降低;叁个年级儿童对女性的内隐刻板印象均不明显。(2)对性别刻板印象一致或不一致行为的归因性质进行分析发现,小班儿童更倾向于对男性刻板不一致的行为做内归因;中班儿童更倾向于对女性刻板一致的行为做内归因;大班儿童更倾向于对男性刻板一致的行为做内归因,对男性和女性刻板不一致的行为做外归因。这个结果表明,中班和大班儿童已开始主动维护自己的性别刻板印象,其中对男性的性别刻板印象保护机制最早形成。(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周侨[5](2018)在《大学生内隐性别角色理论对其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制度正当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特性是否可变的朴素信念,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这种信念就是个体的内隐理论,内隐理论影响刻板印象的强度。越相信特性固定不变,刻板印象越强。而刻板印象内化的后果之一是对社会现状的合理化和正当化,可能阻碍社会公平。已有文献显示,少有学者研究内隐理论通过刻板印象影响制度正当化。本研究试图验证内隐性别角色理论通过性别刻板印象对性别制度正当化的影响,并结合内隐理论,探讨如何减弱制度正当化的消极影响。本研究以南昌高校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分为两部分:研究一,随机抽取175名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内隐性别角色理论(IGRT)通过性别刻板印象影响性别制度正当化的中介机制;研究二,采用准实验设计,随机抽取144名被试,验证研究一的结果,并结合内隐理论,考察不同认知情境对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制度正当化的影响,探讨如何减弱性别制度正当化。主要结果如下:1.男大学生的内隐性别角色理论(IGRT)、自我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制度正当化显着高于女性。2.大学生的IGRT显着正向预测自我性别刻板印象,IGRT与刻板印象显着正向预测性别制度正当化。3.男大学生的IGRT通过性别刻板印象影响性别制度正当化的中介机制存在。4.不同认知情境下,被试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制度正当化差异显着,其中实体论组男性显着高于渐变论组,实体论组女性与渐变论组的差异边缘显着。5.渐变论认知情境下,性别刻板印象的性别差异不显着;实体论认知情境下,性别差异显着,男性高于女性。6.渐变论认知情境下,性别制度正当化的性别差异显着,男性高于女性;实体论认知情境下,性别制度正当化的性别差异显着,男性高于女性。结论如下:女性大学生没有通过认可自身刻板印象维护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将性别制度正当化。渐变论认知情境有利于男性大学生减弱性别制度正当化。(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郭慧芳[6](2018)在《瑜伽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实证与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隐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社会化生活中不同的性别在智力、性格、外貌形象、家庭角色等方面的一个固定化认识。它会导致人们片面的、感性的看待和认识事物,忽略事物的本质。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已经被证实存在于职业选择、学习科目、广告等领域,但是在运动领域的研究尚少,尤其是瑜伽项目上更是鲜有。若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存在于瑜伽健身运动中,一定会影响人们理性的、全面的认识瑜伽,同时在我国全民健身和体育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将会严重阻碍瑜伽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本研究对瑜伽项目中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进行实证研究,并用反刻板信息技术对瑜伽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进行干预研究。研究过程中采用文献资料法、词语评定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准备;运用现阶段可靠的内隐联想测验软件e-prime程序对77名大学生的瑜伽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进行实证研究,并对性别、学历、专业是否会有影响进行了分析;再利用反刻板信息干预技术收集男性瑜伽练习的相关资料,作为反刻板干预信息呈现给32名新的被试者并进行内隐联想测验。通过两组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瑜伽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确实存在。对于瑜伽项目,人们更倾向于将瑜伽与女性结合在一起,当男性与瑜伽结合在一起人们会产生怀疑与纠结。2.瑜伽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存在性别差异,女性瑜伽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比男性的更加显着。女性认为瑜伽是属于自己的运动,不适合男性参与,男性参与瑜伽会有些奇怪。男性的瑜伽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低于女性。3.瑜伽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与专业和学历都无关。不同的专业、学历对瑜伽的印象不存在差异,都存在显着的瑜伽内隐的有关性别刻板印象。4.反刻板印象信息对有关瑜伽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可以起到一定的干预效果,瑜伽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具有可控性,可以通过后天的有意识的干预来改变。5.性别对反刻板印象信息干预效果有影响。女性的瑜伽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干预效果要高于男性,瑜伽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越显着越高越容易被改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吴青,余华,冯蕾,龙婷,张杪[7](2018)在《基于IAT测试下护士职业性别内隐刻板印象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被试关于护士职业性别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探究是否存在对男护士的偏见和不认可,影响了男性学生在选择专业学习时不愿意就读护理专业,从而造成我国男护士稀缺,并对未来的男护生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法对210名大学本科生施测,探究被试是否对护士这一职业具有内隐刻板印象。结果测验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在性别、年级、专业上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1.被试对护士性别具有外显刻板印象,认为护士应该是女性。2.被试对护士性别具有极其显着的内隐刻板印象。3.被试对护士性别的内隐刻板印象在性别、专业和年级上没有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王丽[8](2017)在《城乡青年刻板印象的外显和内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分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普遍特征。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群际水平的社会心理研究,关注群际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基本研究主题。刻板印象是群际认知的重要方面,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刻板印象是指人们有关某一群体成员的相对比较固定的观念或期望所构成的认知结构,以及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而以往关于年龄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刻板印象,对青年人刻板印象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以往研究关注的主题主要是消极刻板印象及其影响与干预。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及理论表述的基础上,本研究综合运用外显和内隐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及社会文化背景对群体划分、群际互动影响的实际状况,以积极青年发展观为指导,对城乡青年刻板印象的内容、形成及影响进行探讨。具体研究如下:1.刻板印象自由联想与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对64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由联想和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了解城乡青年刻板印象的基本内容和核心特征。结果发现:(1)城市青年刻板印象主要为积极特质,其核心特质表现为“见识多”、“文明礼貌”、“聪明能干”、“青春活泼”、“自信”、“热情友善”、“叛逆任性”等。(2)农村青年刻板印象主要为积极特质,其核心特质表现为“老实内向”、“积极向上”、“吃苦耐劳”、“自卑”、“朴实”、“热情友善”、“踏实”、“节俭”等。2.刻板印象群体特征与群体偏好研究对101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施测青年刻板印象语义差异量表,进一步描述城乡青年刻板印象的特征,探索群体偏好效应。结果发现:(1)城市青年刻板印象的积极特质中“时尚”、“自信”最突出,消极特质中“奢侈”、“娇生惯养”最突出。农村青年刻板印象的积极特质中“吃苦耐劳”、“节俭”、“独立”、“勤劳”最突出,消极特质中“缺少才艺”、“老实内向”、“见识少”最突出。(2)城乡青年基本都表现出内群体偏好、外群体贬抑的倾向,在积极特质上内群体评价得分高于外群体评价,而在消极特质上外群体评价得分低于内群体评价。此外,农村青年在部分特质评价上表现出内群体贬抑现象。3.元刻板印象群体特征与准确性研究在第二部分分析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元刻板印象的分析,描述城乡青年元刻板印象的特征,分析元刻板印象的准确性。结果发现:(1)城市青年元刻板印象均表现出相应的积极和消极特质,其中,城市青年元刻板印象积极特质中“时尚”、“自信”、“见识多”、“多才多艺”最突出,消极特质中“奢侈”、“娇生惯养”最突出;农村青年元刻板印象积极特质中“吃苦耐劳”、“节俭”、“独立”最突出,消极特质中“老实内向”、“缺少才艺”、“见识少”最突出。(2)城乡青年元刻板印象均低于他人刻板印象,说明城乡青年所认为的外群体对其所在群体的评价低于外群体实际对其的评价,两者并不一致。(3)城乡青年元刻板印象均低于自我刻板印象,说明城乡青年所认为的外群体对其所在群体的评价低于城乡青年自己对内群体的评价,两者也不一致。4.刻板印象语义差异量表因子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对141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分析青年刻板印象语义差异量表的因子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验证刻板印象影响因素的中介模型。结果发现:(1)青年刻板印象语义差异量表在结构上可分为叁个因子,分别命名为现代特质、传统特质和社交特质。(2)农村青年在传统特质上的表现高于城市青年,而城市青年在现代和社交特质上的表现高于农村青年。(3)城乡青年自我刻板印象、他人刻板印象、元刻板印象叁者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关,自我刻板印象经由元刻板印象对他人刻板印象产生影响的中介模型在一些因子上成立。(4)群际态度作为调节变量,主要影响城市青年中介模型的前半径,一些因子上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5.内隐刻板印象IAT与IRAP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内隐关系评估程序(IRAP),对138名大学生进行内隐刻板印象测试。结果发现:(1)在IAT内隐测试中,城乡青年均倾向于肯定两类青年所具有的积极特质及相应的消极特质。相对而言,被试在内隐层面强烈认同城市青年所具有的积极特质及农村青年所具有的相应消极特质;而对农村青年所具有的积极特质及城市青年所具有的相应消极特质的认同并不强烈。(2)在IRAP内隐测试中,就城市青年积极刻板印象而言,城市大学生相对更愿意肯定城市青年的积极特质,同时也肯定农村青年的消极特质,而农村青年更愿意肯定城市青年的积极特质,其他方面的效应都处于较弱水平;就农村青年积极刻板印象而言,城市大学生更愿意肯定农村青年的积极特质和城市青年的消极特质,农村大学生更愿意肯定农村青年的积极特质,其他方面的效应处于较弱水平。6.外显、内隐刻板印象结构关系研究通过相关分析,探讨城乡青年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的结构关系。结果发现:(1)在外显刻板印象和IAT测验的关系中,城乡青年刻板印象的外显与内隐测试结果之间关联微弱,基本可以认定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的分离。(2)在外显刻板印象和IRAP测验的关系中,城乡青年刻板印象的外显与内隐测试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而在区分被试及刻板印象外显、内隐测试内容时,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之间存在的关联状况更为复杂,支持条件说和领域特殊性说。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对城乡青年刻板印象的主要认识如下:城乡青年刻板印象内容中既有积极特质,也有消极特质,但以积极特质为主,且某些特质占据核心地位。城乡青年刻板印象包含叁个因子:传统特质、现代特质和社交特质。其中城市青年的现代和社交特质更为突出,农村青年的传统特质更为突出。城乡青年在群际互动中均表现出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贬抑的现象,农村青年在个别特质上表现出内群体贬抑,但未见明显的外群体偏好。城乡青年认为外群体对自己的评价和实际外群体的评价并不一致,存在自评较高但认为他人评价会较低的情况,元刻板印象的准确性不高。城乡青年刻板印象内容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元刻板印象作为中介变量存在于刻板印象形成过程,群际态度在其中也表现出一定的作用。城乡青年刻板印象也存在于内隐层面,内隐和外显测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关,反映了刻板印象中有部分内容由于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在外显层面具有一定的掩饰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11-01)
卢剑[9](2017)在《媒体报道对公务员群体刻板印象的影响:外显与内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刻板印象(Stereotypes)一般是指对某社会群体的典型特征认知,通常是过度简化及不公正的(Allport,1954;Lippmann,1946)。刻板印象还是偏见及歧视的基础,会对群际互动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和谐(Nelson,2009)。以往对刻板印象的心理学研究,主要侧重于关注刻板印象的认知结构、激活过程、后续影响及相关的认知神经机制等,而以社会文化视角对刻板印象的研究则还相对较少。刻板印象通常根植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媒体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工具,不仅能传播刻板印象,同时也能塑造、强化及改变刻板印象(Mastro,2009)。在中国,公务员群体由于代表人民掌握着公共权力和社会资源,使得该群体的各种言行常成为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塑造了公众对该群体的形象认知。然而,媒体对公务员群体的负面偏向报道,却可能会加深公众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及偏见,继而对官民关系及政府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蔡之国,2012)。过往对公务员群体媒介刻板印象的研究,仅局限于对该群体媒介形象的内容分析,而缺乏媒介影响公务员群体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由此,本研究从媒体对公务员群体的报道出发,系统考察媒体报道对公务员群体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首先对主流网络媒体对公务员群体的报道做内容分析,以了解媒体对公务员群体的报道倾向及特征(研究一a)。然后,通过调查研究媒体报道对不同社会群体公务员外显刻板印象造成的影响,并探究媒体报道影响内群体(公务员群体)及外群体之间的差异(研究一b)。最后,通过实验室研究,探究媒体报道对外显与内隐公务员群体刻板印象的影响,并比较影响在两个层面间的差异(研究二)。研究一分为两个子研究,研究一a通过对新浪、搜狐、网易、凤凰、人民网五大主流网络媒体要闻版的1514条新闻报道做内容分析,以了解媒体对公务员群体报道的倾向与特征。结果发现:媒体对公务员群体的新闻报道量显着多于其他社会群体,而且负面新闻报道量要显着多于正面及中性报道。研究一b通过网络调查了叁个社会群体:公务员(207人),大学生(220人),商业(服务业)人员(218人)叁个群体,以了解不同倾向的媒体报道对公务员外显刻板印象造成的影响,并比较报道对内群体(公务员群体)及外群体间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发现:(1)就总体影响而言,媒体报道对各社会群体的公务员印象认知都造成了较大影响,并且各群体对公务员总体刻板印象评价都偏负面;(2)不同倾向的公务员新闻报道的影响有所差异:总体而言,负面新闻报道对公务员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显着高于正面新闻报道;同时,各群体对负面新闻报道的接触量都显着高于正面新闻报道,并且各群体对负面新闻事件在现实中发生的频率判断都显着高于正面新闻事件;(3)媒体报道对内群体(公务员群体)及外群体的公务员刻板印象的影响有差异:总体而言,正面报道对公务员群体的正性影响要大于其他群体,而负面报道对公务员群体的负性影响则小于其他群体;同时,公务员群体对正面报道的接触量要多于其他群体,而对负面报道的接触量则少于其他群体;并且,公务员群体对于正面新闻事件在现实中发生的频率判断要高于其他群体,而对负面事件在现实中发生的频率判断则低于其他群体。研究二通过实验探究媒体报道对公务员群体内隐与外显刻板印象影响的差异。实验以6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与公务员群体刻板印象相符的负面新闻报道,以及反刻板印象的正面新闻报道作为启动材料,经过前测与后测,探究不同倾向的新闻报道能否影响公务员刻板印象,并比较其在内隐与外显层面的差异。结果发现:(1)负面新闻报道能够启动对公务员的刻板印象,并在外显及内隐层面上均有显着启动效应,而正面新闻报道,则在外显层面上有显着的启动效应,但在内隐层面上没有显着效应;(2)总体而言,在外显及内隐层面上,负面报道的启动效应要强于正面报道;(3)对公务员的外显刻板印象与内隐刻板印象间的相关并不显着,表现出结构上的分离。综合而言,本研究发现:(1)媒体报道对公务员群体形象认知的影响较大,各群体对公务员的负面新闻报道接触要多于正面报道,继而对公务员刻板印象产生了负面影响;(2)媒体报道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不同,公务员表现出对内群体的偏好,即负面报道对公务员群体自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要小于外群体,而正面报道对公务员群体自身刻板印象的正面影响则要大于外群体;(3)大学生对公务员的外显及内隐刻板印象并不一致,并且,负面新闻报道能在外显与内隐层面启动大学生对公务员的刻板印象,而正面新闻报道则只能在外显层面启动对公务员的反刻板印象,而不能在内隐层面启动反刻板印象。本研究通过调查及实验室研究系统考察了媒体报道对公务员刻板印象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新闻报道影响公务员刻板印象的可能原因及机制,这丰富了以社会文化视角对刻板印象的研究,同时也对公务员刻板印象的干预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5-16)
方家琪[10](2017)在《高中生内隐职业声望刻板印象及其内容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刻板印象自被提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展开了各项研究。国内外心理学者对职业刻板印象的研究较多。职业刻板印象主要包括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和职业声望刻板印象。对于不同职业的刻板印象影响着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选择。以往研究多以大学生为被试,来考察大学生的职业刻板印象。然而,职业价值观早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形成。因此,考查高中生的职业声望刻板印象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实验一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在高中生群体中是否存在内隐职业声望的刻板印象,以及性别对职业声望刻板印象的影响。随机选取某高中60名高中生,将被试分为男、女两组,采用组间设计。结果发现:(1)内隐职业声望刻板印象任务中的内隐效应显着,即高中生存在内隐职业声望的刻板印象,相对于低社会声望职业,高中生更认同高社会声望职业;(2)高中生的内隐职业声望刻板印象不存在性别差异。实验二采用能力-IAT和热情-IAT两个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高中生职业声望刻板印象的内容。随机选取湖北某高中60名高中生,将被试分为能力组、热情组两组。结果发现:与低社会声望职业相比,高中生更多地将消极热情和积极能力与高社会声望职业相联系;与高社会声望职业相比,高中生更多地将积极热情和消极能力与低社会声望职业联系。结论是高中生对高社会声望职业存在着消极热情—积极能力的内隐混合刻板印象,对低社会声望职业存在积极热情—消极能力的内隐混合刻板印象。(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内隐刻板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情绪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基础情绪领域,而自我意识情绪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自我意识情绪的性别刻板印象方面。本研究从外显与内隐两个层面出发,通过叁个子研究来探讨自我意识情绪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一首先使用自我意识情绪个人信念问卷,探讨自我意识情绪的外显性别刻板印象效应;研究二使用FaceGen软件生成性别中性的3D脸部表情图片,让被试对图片中人物的情绪以及性别进行判断,由此对自我意识情绪的外显性别刻板印象做出验证;研究叁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探讨自我意识情绪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它与外显性别刻板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研究结果表明,外显性别刻板印象存在于自豪、羞耻、内疚以及尴尬四种自我意识情绪之中,但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不具显着性,外显性别刻板印象与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相关也不具显着意义。进一步研究发现,男性被试存在着与外显性别刻板印象相一致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而女性被试则存在着与外显性别刻板印象相反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差异化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效应,这个结果说明,自我意识情绪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并非总是符合外显性别刻板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隐刻板印象论文参考文献
[1].余棋静.内隐人格观对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J].北极光.2019
[2].林佳玮.自我意识情绪的性别刻板印象:外显与内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张天然.中国人的动物刻板印象内容及对人印象评价的内隐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9
[4].高佳,温芳芳,佐斌.儿童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SEB研究[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5].周侨.大学生内隐性别角色理论对其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制度正当化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8
[6].郭慧芳.瑜伽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实证与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7].吴青,余华,冯蕾,龙婷,张杪.基于IAT测试下护士职业性别内隐刻板印象的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
[8].王丽.城乡青年刻板印象的外显和内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9].卢剑.媒体报道对公务员群体刻板印象的影响:外显与内隐研究[D].西南大学.2017
[10].方家琪.高中生内隐职业声望刻板印象及其内容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