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辉范淑艳时永波隋洪波何玉玲(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1581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372-02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积液和脓胸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医生对胸腔积液和脓胸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对胸腔积液和脓胸患者进行护理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并避免张力性气胸产生。
【关键词】胸腔积液脓胸护理
胸膜腔正常情况下容纳少量(约20m1)细胞外液,用于润滑胸膜表面。如果胸膜腔液体因产生增加或不充分转移而积聚,会发生胸腔积液。脓胸是胸腔积聚脓和坏死组织,是胸腔积液的一种类型。胸膜腔内还可积聚血(血胸)和乳糜(乳糜胸)。
胸腔积液的发生随着心力衰竭(最常见原因)、类肺炎、肿瘤和肺栓塞的出现而增加。
1病理生理学
漏出性胸腔积液—低蛋白含量的胸膜超滤液可由心力衰竭、肝病并发腹水、腹膜透析低蛋白血症和血容量增加的疾病导致。
积液源于渗透压和静水压失衡。正常情况下,壁层胸膜毛细血管中渗透压和静水压的平衡导致液体移入胸膜腔,脏胸膜毛细血管上述压力的平衡促进液体回吸收。当静水压过大或渗透压下降时可导致大量液体透过完整的毛细血管,导致漏出性胸膜腔积液。
渗出性胸腔积液可由以下疾病引起,包括结核(TB)、膈下脓肿、胰腺炎、细菌或真菌性肺炎、脓胸、肿瘤、类肺炎、肺栓塞(伴或不伴梗塞)、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风湿性关节炎)、黏液性水肿、腹腔内脓肿、食管穿孔和胸部外伤。
当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无论有无静水压和胶体渗透压改变都会出现胸膜腔积液,此时会有富含蛋白的液体漏入胸膜腔中。
胸腔积脓通常由胸腔感染引起。感染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继发于肺炎、癌症、穿孔、胸部穿通伤或食管破裂。
2并发症
肺不张。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或纵隔移位(大量胸腔积液)。感染。
3临床表现
患者病史中特征性的提示肺部基础疾病。大量胸腔积液时常有呼吸困难。胸膜炎时可有胸痛。胸腔积脓时可有全身不适和发热。视诊可提示气管偏离患侧。大量积液时触诊可有语音震颤减低。叩诊提示积液区域的叩诊浊音,不随呼吸而改变。肺部听诊时,积液区域呼吸音减低或缺失,呼吸时可闻及胸膜摩擦音(不过胸膜摩擦音的出现是短暂的,当胸膜腔中液体积聚后消失)。此外还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有时令患者发“衣(yi)”音时闻及“(ei)”音。
4诊断性检查
胸片可显示不透过X线的游离液体区(通常液体积聚超过250ml)。
可行其他检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阴性有助于除外结核感染。如果胸穿存在渗出液,无法提供明确诊断,胸膜活体组织检查可帮助确诊结核或癌症。
5治疗
根据积液含量和其引起的症状,给予胸腔穿刺放液或密切监测患者积液自行吸收情况。化学性胸膜固定术—通过胸腔插管滴入硬化药,如四环素(achromycin)、博来霉素(blenoxane)或氮芥,引起两层胸膜间粘连—可预防积液反复性渗出。
脓胸患者胸腔穿刺术后需要一个或多个胸腔插管引流脓牲物质。患者还可行胸膜外纤维层剥离术(外科除去肺外厚壳)或行肋骨切除使开放引流和肺部扩张。还需肠道外途径给予抗生素,如有低氧血症给氧。血胸时需引流预防形成纤维胸。
6护理措施
6.1胸腔穿刺时,提醒患者正常呼吸,避免突然活动,如咳嗽或做手势。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晕厥发生。还需警惕心动过缓、低血压、疼痛、肺水肿和心搏停止的发生,这些情况可提示放液过快。操作全程都应安慰患者。
6.2胸腔穿刺术后观察有无呼吸窘迫和气胸症状(突发的呼吸困难和发绀)。
6.3脓胸时遵医嘱给予氧气和抗生素治疗。记录患者对上述护理措施的反应。
6.4使用刺激式肺活量计促进深呼吸,鼓励患者行深呼吸练习促进肺扩张。
6.5提供细致的肺部插管护理,脓胸患者更换插管部位周围的敷料时应用无菌操作。了解使用胸部引流装置时遇到各种情况的症状体征。
6.6依照设备的要求挤引流管。床旁放置油纱布谨防胸部引流管脱出。
6.7不要夹紧管子,因为可导致张力性气胸。
6.8如果患者通过肋骨切除或肋间管行开放引流,使用预防措施。消除患处腔隙通常需引流数周,若患者带管出院,家庭护理人员做这些工作。
6.9治疗过程中,倾听患者的畏惧担忧,过度紧张和焦虑时与患者保持接触。鼓励他们明确护理方法和做一些舒适放松的活动。演示这些方法并鼓励患者应用。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吹气球,进行深呼吸训练,促进肺充分膨胀,增加通气容量。
6.10饮食护理慢性脓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病程较长,患者营养状况较差,故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根据患者的口味与需要,制定食谱合理调配饮食,保证营养供给。
7预防保健
脓胸特别是慢性脓胸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因此应高度重视支持治疗,给予高能饮食,补充损失的蛋白质,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小量间断输血或血浆等在治疗中甚为重要。还应积极使用支气管解痉药,以利祛痰,
参考文献
[1]林玉莲.电视胸腔镜治疗脓胸及包裹性胸腔积液的围手术期护理200例.实用护理杂志,2003年第15期.
[2]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下册.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6-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