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热激蛋白论文-陆明星,李秋雨,杜予州

水稻热激蛋白论文-陆明星,李秋雨,杜予州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稻热激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二化螟,热激蛋白,生长发育,滞育

水稻热激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陆明星,李秋雨,杜予州[1](2018)在《水稻二化螟热激蛋白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部分地区发生为害逐渐加重。热激蛋白是一类胁迫蛋白,在细胞生长、发育、分化、基因转录等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二化螟热激蛋白的研究进展。目前,已在二化螟体内鉴定出11种热激蛋白,它们分别属于热激蛋白90家族、热激蛋白70家族、热激蛋白60家族和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家族。这些热激蛋白在二化螟生长发育中的调节作用也各不相同;同时,热激蛋白(Cshsp90,Cshsp70和Cshsp60)还与水稻二化螟的滞育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热激蛋白对温度的响应大体可以分为叁种类型:对高低温都有响应型、对低温响应型和对温度不响应型。最后,分析了二化螟热激蛋白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研究领域的展望。(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8年05期)

于同英[2](2018)在《水稻二化螟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最具破坏性的水稻害虫之一,主要分布在亚洲北部,非洲和南欧,目前发生在我国南部和北部,已成为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已有研究显示,小分子量热激蛋白(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sHSPs)sHSPs是一个大的,序列、结构差异大和功能上不清楚的热休克蛋白的家族。为了深入了解sHSPs对昆虫的作用机理,克隆了6条sHSPs基因,并对其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同时还与近缘的鳞翅目种类的sHSPs基因进行比较,从分子水平上揭示sHSPs在水稻二化螟各个生长发育阶段与温度耐受性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水稻二化螟中克隆得到6条sHSPs基因,分别为Cshsp17.2,Cshsp21.3,Cshsp22.9b,Cshsp23.9,Cshsp25.7,Cshsp27.3。6条热激蛋白基因cDNA序列全长分别为813、909、872、844、1513和1036bp,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447、555、621、663、714和729bp,分别编码148、184、206、220、237和242个氨基酸,等电点分别为9.69、5.97、5.79、4.50、4.55和4.94。同时这6个sHSPs都含有小分子量热休克蛋白特征的保守α-晶域。序列分析发现,这6条shsps与其它物种的shsps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并在系统进化树上被归为两类。6条shsps均不含有内含子。采用qRT-PCR技术研究了水稻二化螟6条Cshsps在高低温胁迫、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高低温胁迫都能诱导Cshsps的表达,但表达情况各不相同。Cshsp22.9b,Cshsp27.3响应高温和低温胁迫。高温可以诱导Cshsp17.2的表达,但是,它不响应低温胁迫。相反情况出现在Cshsp21.3,低温可以诱导Cshsp21.3的表达,但是它不响应高温胁迫。Cshsp25.7即不响应高温胁迫,也不响应低温胁迫。Cshsp23.9低温胁迫,表达差异显着,对于高温胁迫,表达差异温和。实时定量PCR表明Cshsp21.3,Cshsp22.9b和Cshsp27.3的mRNA表达水平在脂肪体的表达量最为丰富较其他组织(头,表皮,前肠,中肠,后肠,马氏管和血细胞)。Cshsp23.9和Cshsp25.7的最高表达量在后肠。只有Cshsp17.2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差异温和,其他5条Cshsps表达水平差异显着。6条Cshsps在水稻二化螟各发育阶段中均能表达,其中Cshsp23.9,Cshsp25.7,Cshsp27.3在雌雄蛹的表达差异无显着差异。Cshsp25.7和Cshsp27.3,Cshsp21.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3龄幼虫体内的表达量最高,Cshsp23.9,Cshsp17.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1龄幼虫体内的表达量最高。Cshsp22.9b的最高表达水平在雄蛹。PCR法扩增了热激蛋白HSP22.9b基因的ORF,并连接至PTYB12(+)表达载体,转入Escherichia coli ER2566大肠杆菌菌株中,用不同浓度的IPTG进行了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检测,目的蛋白得到了稳定的表达。(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期刊2018-06-11)

宋杰,于同英,崔亚东,陆明星,杜予州[3](2018)在《水稻二化螟小分子量热激蛋白21.3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分子量热激蛋白(sHSPs,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在昆虫中分布广泛,能影响昆虫的生长繁殖、参与多种生理过程以及增强昆虫的温度耐受性。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目前在我国局部稻区危害严重。为了深入了解sHSPs在水稻二化螟生长发育及温度耐受性中的功能,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出一个二化螟小分子量热激蛋白Cs HSP21.3基因。Cshsp21.3的cDNA序列全长为844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555 bp,编码184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21.3 kDa,等电点为5.97;基因组结构分析发现,Cshsp21.3缺失内含子。实时定量PCR的实验结果表明:在脂肪体中Cshsp21.3的表达高于其它不同组织器官;在二化螟的不同发育阶段,3龄幼虫Cshsp21.3的表达水平最高,而且雌雄蛹的表达差异显着;高低温不能显着诱导Cshsp21.3的表达,说明该基因对温度胁迫不敏感。总之,Cshsp21.3与二化螟的温度耐受性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但在二化螟的生长发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于志晶,尚丽霞,蔡勤安,孟凡钢,马瑞[4](2016)在《水稻热激蛋白基因HSP90转化大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干旱和盐碱化的严重影响,我国大豆生产受到很大限制。为了提高大豆的抗旱性,培育抗旱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遗传转化技术体系,首次将水稻热激蛋白基因HSP90导入大豆受体材料Bert中,通过HSP90在大豆中过表达,获得了耐旱转基因大豆新材料。本试验中4 000个子叶节外植体用于遗传转化,再生转化苗经PCR和Southern杂交鉴定结合PPT抗性筛选(bar为筛选标记),共获得128棵阳性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3.2%。经初步筛选,获得15份耐旱性较好的材料,其耐旱性显着优于对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筛选耐旱转基因大豆新材料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朱丽伟,曹栋栋,付玉营,胡琦娟,利站[5](2016)在《可溶性寡糖和小分子的热激蛋白与杂交水稻种子成熟过程中发芽能力及种子活力相关》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研究了不同成熟期Y两优689杂交水稻种子的活力、可溶性寡糖含量和小分子热激蛋白表达量的变化。运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平均发芽时间、根数、根长、苗高、苗重发现,授粉后19~34 d的种子生活力与活力均较高。种子成熟过程中含水量呈下降趋势,授粉后10~22 d,种子含水量从48.2%下降至23.9%;鲜种子棉子糖与果糖含量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水苏糖和葡萄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授粉后10~19 d,小分子热激蛋白64SHsp18.0和Os03g0267200基因的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此后相对表达量下降。水分、棉子糖、水苏糖和蔗糖等物质含量,鲜种子及干种子的千粒重,以及64SHsp18.0和Os03g026720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与种子发芽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杨玖霞[6](2015)在《水稻热激蛋白基因OsDjA6介导的抗稻瘟病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稻瘟病为影响水稻生产叁大病害之一,由子囊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每年可造成水稻减产约15%-20%,严重时可达40%-50%,甚至颗粒兀收。因此防控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客观需求。热激蛋白为一类大基因家族编码,根据其蛋白分子量分为五类:sHSP、HSP60、HSP70、HSP90和HSP100。HSP40是一类分子量为40 kDa的sHSP (small HSP, sHSP),已被报道参与植物如烟草、水稻抗病毒反应途径,但针对其与真菌性病害关联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挑选水稻接种稻瘟菌之后,经深度转录组学分析的一个表达上调DnaJ (HSP40)基因,构建其RNAi载体并获得了相应转基因株系。从转基因株系中筛选阳性株系,选用转基因纯合株系进行稻瘟菌接种及表型鉴定,探讨其抗性机理,具体结果如下:1、在深度转录组学数据库MPSS (Massively Parallel Signature Sequencing)中,DnaJ在水稻接种非亲和稻瘟菌小种后12h受诱导表达,而在亲和及空白对照无明显变化,表明DnaJ可能参与水稻抗稻瘟病反应;2、基因序列分析和比对研究表明DnaJ编码一个含有J-domain结构域蛋白,属DnaJ家族type A类别,该基因命名为OsDjA6;3、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RNAi载体转化水稻品种泰粳394,获得转基因株系,采用潮霉素抗性基因和nCherry红色荧光检测相结合方法鉴定转基因阳性植株,获得的阳性植株用于后续抗病检测。qRT-PCR鉴定证实OsDjA6表达量在其RNAi转基因阳性株系中明显下调;4、选取转基因纯合株系T2代幼苗,用稻瘟菌小种“RO1-1”孢子悬浮液进行室内喷雾接种,经过叁次重复,最终确定了3个独立株系来进行"punch"接种实验,结果证实OsDjA6的RNAi株系对稻瘟菌小种“RO1-1”抗性明显增强;5、检测了经PAMP诱导子flg22和chitin处理OsDjA6的RNAi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植株后活性氧积累,结果显示flg22处理后,转基因株系活性氧积累量相对野生型有所提高,而chitin处理之后却没有明显变化,该研究结果表明OsDjA6参与水稻抵抗病原菌PTI的免疫过程调控;6、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在OsDjA6 RNAi转基因株系中,叁个防御反应相关基因PR5、NH1和WRKY45表达量上调,表明OsDjA6可能通过调控SA信号途径来介导水稻对稻瘟菌的抗性反应。7、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表达OsDjA6与荧光融合蛋白证实OsDjA6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且OsDjA6勺J-domain, ZF-domain等不同结构域不影响其细胞定位;8、为了进一步阐明OsDjA6调节抗稻瘟病的信号通路,本研究以BD-OsDjA6为诱饵蛋白筛选水稻cDNA文库,发现一个C3HC4类型E3泛素连接酶蛋白与OsDjA6在酵母中互作;酵母双杂交表明OsDjA6可在酵母中抑制水稻抗稻瘟病关键调控因子OsSGT1生长。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OsDjA6与稻瘟菌分子互作机理奠定了基础;以沉默水稻热激蛋白基因来抵御真菌侵染,为稻瘟病防控、水稻抗性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匡洁[7](2013)在《水稻小热激蛋白sHSP17.5和热激因子抗白叶枯病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由致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导致水稻的严重减产甚至绝收。随着水稻品种与白叶枯病菌之间的相互定向选择,使得原本抗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逐渐丧失抗性。疣粒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近乎免疫,抗白叶枯病新品种SH5就是利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将疣粒野生稻中的抗性基因导入感病栽培稻8411而获得。小热激蛋白(sHSPs)是一类普遍存在的应激蛋白,目前研究显示sHSPs能够提高植物抗胁迫能力,本论文根据水稻全基因组芯片分析抗白叶枯病新品种SH5接种病菌6h后基因的表达结果,从中选取了显着上调的OssHSP17.5,利用转基因技术等对OssHSP17.5在抗白叶枯病及其它逆境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包括叁部分内容,一是构建OssHSP17.5超表达和基因沉默的载体并进行水稻转基因;二是对得到的转基因水稻株系进行抗病性分析;叁是热激因子(heat shock factors, Hsfs)基因在抗、感病品种抗白叶枯病中的表达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抗、感品种接种白叶枯病菌Zhe173后OssHSP17.5的表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其在抗病品种中比在感病品种中上调更明显。构建超表达和基因沉默的载体分别转感病品种日本晴和抗病品种SH5,得到转基因株系。2.对转基因株系进行接种处理,观察表型,结果超表达水稻的病斑长度明显短于野生型,而沉默植株则相反。接种后,超表达水稻里的病原菌比野生型中增长缓慢且单位叶片内含菌量低。5个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la、PRlb、PR2、PR4和PR6)和1个转录因子WRKY45在超表达OssHSP17.5的日本晴接种24h后的表达均极显着高于野生型中的。3.感病品种8411和抗病品种SH5接种Zhe173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12个Hsfs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OsHsfA2a、OsHsfA2c、OsHsfB2b和OsHsfB2c在SH5中的变化更显着,这4个OsHsfs在水稻抗白叶枯病过程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3-05-30)

王勇斐[8](2012)在《水稻热激蛋白(Hsp)的鉴定及其Hsp70家族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土壤盐碱化、极端气候条件等非生物胁迫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了极大威胁。所幸的是,在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植物自身形成了一系列分子防御机制来应对各种不利的生长条件。前人的研究表明,热激蛋白质(Heat shockprotein, Hsp)是一类在抵抗逆境胁迫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分子,但水稻热激蛋白质的作用机理尚未被完全阐明。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是单子叶植物中的模式生物。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高通量生物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生物数据,使研究人员能够利用这些高通量数据,分析水稻应对非生物胁迫中的分子机制。本项目以水稻蛋白质组和基因芯片为数据来源,在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综合序列同源性及其与热应答基因(HRG)间的相关性信息,从水稻蛋白质组中鉴定出了27个热激蛋白质,包括3个clpB/Hsp100蛋白质、3个Hsp90蛋白质、6个Hsp70蛋白质、3个Hsp60蛋白质以及12个小热激蛋白质(sHsp)。然后,根据互作蛋白质的序列保守性和基因表达相关性,预测出了430个水稻Hsp70s家族的互作因子。通过对这些互作因子的结构序列分析,挖掘出13个潜在的Hsp70s互作结构域和28个靶标基序。通过对互作因子的功能分析,在Hsp70s正相关互作蛋白质中挖掘出了显着富集的24个生物过程GO注释和5个分子功能GO注释;同时,在Hsp70s负相关互作蛋白质中挖掘出了显着富集的23个生物过程GO注释和16个分子功能GO注释。最后,结合Hsp70s的互作蛋白质功能,分析Hsp70s在水稻应对逆境胁迫中的作用机理。此外,为了方便实验科学家的应用,本文还开发了二个在线工具,分别用于蛋白质互作预测的PPIP工具(http://bioinformatics.fafu.edu.cn/yfwang/PPIP/ppip.php)和逆境胁迫下水稻基因表达谱查询的RGEP工具(http://bioinformatics.fafu.edu.cn/yfwang/array/index.php)。(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2-04-01)

陈新海[9](2011)在《高温胁迫下水稻热激蛋白的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的大量排放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夏季极端高温和持续高温的频繁出现,对水稻的安全生产构成极大的威胁。但水稻的不可移动性限制了其逃避外界环境胁迫的能力,水稻只能通过内在的防御机制来抵御高温胁迫。其中,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在水稻(Oryza sativa L.)应对高温胁迫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项目研究以3个具有不同耐高温胁迫能力的水稻品种(Oryza sativa L.):日本晴Nipponbare (耐高温胁迫)、Azucena (Azu,高温敏感型)和Co39 (耐高温胁迫型)为材料,分析高温胁迫下水稻热激蛋白质的表达及其互作蛋白质,探讨热激蛋白在水稻应对高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机制。1、应用2-DE和RT-PCR技术,分析高温胁迫下热激蛋白的表达。发现高温胁迫下不同水稻品种叶片中的热激蛋白HSP26.7, HSP23.2, HSP17.9A, HSP17.4和HSP16.9A的表达量均上调。耐高温水稻的sHSP表达量高于敏感型水稻sHSP的表达量。而且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耐高温水稻的sHSP表达量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高温胁迫下日本晴根系、开花期日本晴叶片的sHSP也都呈上调表达。进一步sHSP的RT-PCR结果验证了蛋白质的表达。表明sHSP的上调表达是水稻应对高温胁迫的一种防御机制。同时sHSP蛋白质表达水平也可以作为评价不同水稻品种耐高温胁迫能力的一个指标。2、应用2-D Native/SDS-PAGE技术分离高温胁迫下水稻叶片的蛋白质复合体,筛选到4对含HSP的复合体,分别命名为C1,C2,C3和C4。高温胁迫下HSP18.1、HSP17.9A、HSP17.7和HSP16.9A 4个小热激蛋白组成蛋白质复合体C1,酵母双杂交的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小热激蛋白间的互作。热激蛋白101与苹果酸脱氢酶、硫胺素合成蛋白处于同一个蛋白质复合体C2内。OSJNBa0027H06.1是一类热激蛋白,与甲基丙二酸半醛脱氢酶及GS组成蛋白质复合体C3,同样提高了GS的酶活性。热激蛋白81-1与2个葡萄糖-1-磷酸腺苷转移酶家族成员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互作,影响水稻体内能量的糖代谢。在His-Pull down实验,发现了10个可能与HSP16.9A互作的蛋白,这10个蛋白主要负责糖酵解过程和ATP的合成,暗示着该蛋白质复合体参与胞内的能量代谢过程。所有这些为从热激蛋白质的作用途径揭示水稻应对高温胁迫的分子防御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1-04-01)

齐耀程[10](2010)在《过表达线粒体热激蛋白70抑制水稻悬浮细胞程序性死亡》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在植物的发育、抗病及植物与环境互作等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线粒体作为细胞重要的细胞器,在植物PCD过程中具有关键性调节功能。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水稻幼苗在500mM NaCl胁迫下,其根尖细胞出现典型细胞程序性死亡特征。根尖细胞的线粒体蛋白质组分析也表明线粒体热激蛋白70(mtHSP70)在PCD早期的表达量显着上升。为了研究mtHSP70在PCD中发挥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日本晴水稻悬浮细胞系为受体材料,在水稻悬浮细胞中导入未经改造的pCAMBIA1304载体的作为空载体对照(VC),过表达mtHSP70(?)悬浮细胞(OX)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48℃水浴热激处理15min后发现,在28℃恢复培养条件下水稻原生质体随时间延长出现明显的PCD特征,包括DNA片段化、细胞核呈TUNEL阳性、染色质凝集、线粒体膜电势显着降低等。VC原生质体在热处理后,恢复培养2h其基因组DNA可降解出现明显的DNA Ladder,而OX原生质体DNA Ladder出现于恢复培养4h左右。100mM H2O2引发原生质体DNA Ladder (?)勺结果与热诱导相似。热诱导下VC原生质体死亡率6h可达到63.2%,OX仅为39.3%。H2O2处理时VC原生质体死亡率6h即可达到91%,OX也仅为43%。将热处理的原生质体利用Hoechst33342荧光染色观察到热激后细胞核破裂和染色质凝聚等PCD形态学变化,VC细胞核裂解程度较大,OX原生质体恢复培养6h的核裂解程度相当于VC恢复培养12h的状态;经TUNEL染色可以发现,虽然两类原生质体进入PCD的细胞数目随时间延长而都呈增长趋势,但是OX恢复培养24h的阳性率为70%,而VC原生质体的阳性率却已超过90%,这说明过表达mtHSP70可以降低Ca2+或Mg2+依赖性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延缓了PCD的发生进程;热激处理均可诱导两种类型原生质体的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质中,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细胞色素c释放量15min内随热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大。热激诱导PCD初期,VC原生质体内活性氧爆发并于1.5h和2.5h出现两个爆发峰,而OX原生质体内活性氧的水平稳步上升,避免了短时间内突发的极端氧化伤害;线粒体膜电势测定发现热激诱导的原生质体PCD过程中,线粒体膜电势均有下降,但VC原生质体中线粒体膜电势下降速度较快,表明过表达mtHSP70细胞的线粒体膜完整性高,线粒体损伤程度小;VC原生质体的类Caspase-3活性随恢复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强,其6h的相对荧光值是OX的8倍,而OX的荧光强度一直保持平稳的本底水平,可能是原生质体通过过表达mtHSP70稳定线粒体膜电势防止促PCD因子的释放而抑制了胞质内类Caspase-3的活化。本研究证明了线粒体热激蛋白70通过稳定线粒体膜电势和抑制活性氧爆发,有效延缓了热激诱导下水稻悬浮细胞原生质体PCD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0-12-01)

水稻热激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最具破坏性的水稻害虫之一,主要分布在亚洲北部,非洲和南欧,目前发生在我国南部和北部,已成为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已有研究显示,小分子量热激蛋白(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sHSPs)sHSPs是一个大的,序列、结构差异大和功能上不清楚的热休克蛋白的家族。为了深入了解sHSPs对昆虫的作用机理,克隆了6条sHSPs基因,并对其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同时还与近缘的鳞翅目种类的sHSPs基因进行比较,从分子水平上揭示sHSPs在水稻二化螟各个生长发育阶段与温度耐受性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水稻二化螟中克隆得到6条sHSPs基因,分别为Cshsp17.2,Cshsp21.3,Cshsp22.9b,Cshsp23.9,Cshsp25.7,Cshsp27.3。6条热激蛋白基因cDNA序列全长分别为813、909、872、844、1513和1036bp,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447、555、621、663、714和729bp,分别编码148、184、206、220、237和242个氨基酸,等电点分别为9.69、5.97、5.79、4.50、4.55和4.94。同时这6个sHSPs都含有小分子量热休克蛋白特征的保守α-晶域。序列分析发现,这6条shsps与其它物种的shsps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并在系统进化树上被归为两类。6条shsps均不含有内含子。采用qRT-PCR技术研究了水稻二化螟6条Cshsps在高低温胁迫、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高低温胁迫都能诱导Cshsps的表达,但表达情况各不相同。Cshsp22.9b,Cshsp27.3响应高温和低温胁迫。高温可以诱导Cshsp17.2的表达,但是,它不响应低温胁迫。相反情况出现在Cshsp21.3,低温可以诱导Cshsp21.3的表达,但是它不响应高温胁迫。Cshsp25.7即不响应高温胁迫,也不响应低温胁迫。Cshsp23.9低温胁迫,表达差异显着,对于高温胁迫,表达差异温和。实时定量PCR表明Cshsp21.3,Cshsp22.9b和Cshsp27.3的mRNA表达水平在脂肪体的表达量最为丰富较其他组织(头,表皮,前肠,中肠,后肠,马氏管和血细胞)。Cshsp23.9和Cshsp25.7的最高表达量在后肠。只有Cshsp17.2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差异温和,其他5条Cshsps表达水平差异显着。6条Cshsps在水稻二化螟各发育阶段中均能表达,其中Cshsp23.9,Cshsp25.7,Cshsp27.3在雌雄蛹的表达差异无显着差异。Cshsp25.7和Cshsp27.3,Cshsp21.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3龄幼虫体内的表达量最高,Cshsp23.9,Cshsp17.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1龄幼虫体内的表达量最高。Cshsp22.9b的最高表达水平在雄蛹。PCR法扩增了热激蛋白HSP22.9b基因的ORF,并连接至PTYB12(+)表达载体,转入Escherichia coli ER2566大肠杆菌菌株中,用不同浓度的IPTG进行了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检测,目的蛋白得到了稳定的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稻热激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陆明星,李秋雨,杜予州.水稻二化螟热激蛋白的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18

[2].于同英.水稻二化螟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阜阳师范学院.2018

[3].宋杰,于同英,崔亚东,陆明星,杜予州.水稻二化螟小分子量热激蛋白21.3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环境昆虫学报.2018

[4].于志晶,尚丽霞,蔡勤安,孟凡钢,马瑞.水稻热激蛋白基因HSP90转化大豆的研究[J].大豆科学.2016

[5].朱丽伟,曹栋栋,付玉营,胡琦娟,利站.可溶性寡糖和小分子的热激蛋白与杂交水稻种子成熟过程中发芽能力及种子活力相关[J].作物学报.2016

[6].杨玖霞.水稻热激蛋白基因OsDjA6介导的抗稻瘟病功能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5

[7].匡洁.水稻小热激蛋白sHSP17.5和热激因子抗白叶枯病的功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8].王勇斐.水稻热激蛋白(Hsp)的鉴定及其Hsp70家族的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2

[9].陈新海.高温胁迫下水稻热激蛋白的作用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

[10].齐耀程.过表达线粒体热激蛋白70抑制水稻悬浮细胞程序性死亡[D].南京农业大学.2010

标签:;  ;  ;  ;  

水稻热激蛋白论文-陆明星,李秋雨,杜予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