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成因论文-高丽,洪文涛,杨祝良,余明刚

岩浆成因论文-高丽,洪文涛,杨祝良,余明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浆成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晶分异,火山-侵入杂岩,岩浆系统,小雄破火山

岩浆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高丽,洪文涛,杨祝良,余明刚[1](2019)在《浙东小雄破火山晚白垩世火山-侵入杂岩成因及岩浆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浙东小雄破火山晚白垩世火山岩(流纹岩)-浅成侵入岩(正长斑岩)进行系统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火山-侵入杂岩的成因及岩浆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小雄破火山晚白垩世流纹岩和正长斑岩经历了不同的结晶分异过程:流纹岩经历了碱性长石+磷灰石+锆石的分异;正长斑岩经历了普通辉石+磷灰石+Ti-Fe氧化物的分异。流纹岩和正长斑岩的母岩浆均起源于地壳物质的重熔,但各自有相对独立的演化过程,两者非同一岩浆房内某一岩浆连续分异的产物。推测在小雄破火山之下不同深度存在由多个子岩浆房构成的复杂岩浆系统,暗示东南沿海晚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中的侵入岩并不完全代表岩浆房下部的堆晶部分。(本文来源于《华东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张乐[2](2019)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高钛和低钛镁铁质岩浆成因—熔体包裹体和微量元素模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火成岩省是地质历史时间大规模岩浆在短时间内喷发、侵位到地表的产物。全球范围内不同大火成岩省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同时发育有高钛和低钛两种系列的镁铁质岩浆。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高钛和低钛岩浆的成因还存在许多争议。本研究选择出露于我国西南、形成于~260 Ma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理苦橄岩中寄存于橄榄石中的熔体包裹体的分析研究,以及使用微量元素进行部分熔融模拟来探讨高钛和低钛岩浆的成因。本研究首先利用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建立了熔体包裹体微量元素测试方法。对五个玻璃标样测试结果显示,含量大于10ppm的元素的分析精度优于10%(2SD),含量小于10ppm的元素的分析精度优于15%(Er和Lu的分析精度优于20%)。所有元素的分析结果与推荐值的偏差小于20%。另外,本研究采用LA-MC-ICP-MS技术,建了熔体包裹体Sr同位素分析方法,多个玄武玻璃标样的测试结果与推荐值的偏差小于100 ppm。对熔体包裹体的分析表明,尽管大理苦橄岩的Ti/Y比值变化比较小(~356-404,Wu et al.,2018),寄存于橄榄石中的熔体包裹体具有横跨低钛到高钛系列岩浆的Ti/Y比值(213-741)。熔体包裹体Pb-Sr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比值(如Nb/U和Nb/La)具有较小的变化范围,且与Ti/Y比值没有展现出显着的相关性。这些特征暗示低钛和高钛岩浆具有相似的地幔源区。微量元素质量平衡计算指示其地幔源区由~84%来自下地幔的橄榄岩,~15%的再循环洋壳和~1%的远洋沉积物组成。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和Karoo大火成岩省中的低钛和高钛岩浆进行微量元素部分熔融模拟。其结果显示,源区在较深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具有高的Ti含量和Ti/Y比值,而在较浅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具有低的Ti含量和Ti/Y比值。形成于不同深度不同部分熔融程度的熔体相互混合可以形成低钛向高钛成分上的连续变化趋势。本研究表明部分熔融压力和程度对部分熔融熔体的Ti含量和Ti/Y比值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吴显愿,张智宇,郑远川,戴佳良,樊献科[3](2019)在《赣北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多期似斑状花岗岩岩浆作用、成因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赣北大湖塘钨矿位于江南造山带九岭多金属矿集区东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钨矿之一。该区燕山期花岗岩的岩性繁多,岩浆序列及源区特征等研究仍存在争议和不足。就似斑状花岗岩而言,前人已查明该区存在两期岩浆作用,分别是石门寺(北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150. 0 Ma)和狮尾洞(南区)似斑状白云母花岗岩(144. 2 Ma)。本文识别出南区似斑状二云母花岗岩,并对其进行了精细的独居石和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锆石和独居石给出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130. 0~128. 6 Ma和128. 3 Ma,表明南区似斑状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代表了区域上第3期似斑状花岗岩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3期似斑状花岗岩均为高钾钙碱性的S型花岗岩,南区两期似斑状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北区相比,南区似斑状花岗岩过铝质程度(A/CNK=1. 16~1. 24)更高;南、北区岩石的稀土元素总量均较低,均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北区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La/Yb)_N=11. 17~26. 67]较南区[(La/Yb)_N=7. 72~19. 0]更显着。南、北区岩石的ε_(Hf)(t)值分别为-7. 31~0. 58和-8. 6~-3. 1,指示似斑状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的重熔,南区岩石有少量新生物质的参与。南区似斑状花岗岩较北区有更低的CaO/Na_2O值,指示南区似斑状花岗岩的源岩比北区更富泥质。综合研究表明,大湖塘南、北区似斑状花岗岩至少是3期岩浆作用的产物,是新元古代双桥山群地层中的富泥质、或泥质夹杂砂岩在后造山伸展构造环境下经部分熔融后分异演化而成。该研究丰富并完善了大湖塘区域似斑状花岗岩的岩浆序列和成因意义。(本文来源于《岩石矿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许伟[4](2019)在《青藏高原南部早中生代冈底斯弧地壳的岩浆成因和垂向成分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浆弧的垂向物质组成和分异机制是认识大陆地壳形成和演化的关键。青藏高原南部延伸约1500 km的冈底斯岩基是由中生代俯冲和新生代碰撞相关岩浆岩构成的大型复式岩基,因此是认识岩浆弧的垂向物质组成和分异机制的理想地区。为揭示早中生代冈底斯弧地壳的成因和恢复其垂向成分剖面,本文对冈底斯岩基东部加查县崔久乡地区直接侵位于变质的晚古生代火成岩中的崔久火成杂岩开展了岩石学、锆石和榍石U–Pb年代学、全岩和矿物地球化学以及全岩Sr–Nd–Pb–Hf和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崔久火成杂岩的岩性组成十分复杂,包括超基性-基性堆晶岩(辉石角闪石岩、角闪石岩和角闪辉长岩)、酸性堆晶岩(堆晶英云闪长岩)、基性-酸性非堆晶侵入岩(角闪辉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脉)和闪长岩中的基性微粒包体(MME)。20件锆石和榍石定年结果表明崔久火成杂岩内的各种岩性近同时侵位于~200 Ma。岩石学、全岩和矿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数据表明含埃达克质岩石的非堆晶侵入岩是由幔源玄武质岩浆经以角闪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一套成分相对连续的岩石组合。幔源玄武质岩浆源于俯冲相关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超基性-基性堆晶岩、酸性堆晶岩和MME具有与非堆晶侵入岩相似的同位素组成,代表着上述分异过程中形成的互补组分。野外观察、堆晶英云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脉内的捕获锆石以及同位素数据表明少量的围岩混染也参与了崔久火成杂岩的形成。统计并分析文献中已发表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本文认为幔源玄武质岩浆的连续变压AFC(分离结晶和少量的地壳混染)作用是形成早中生代冈底斯弧地壳的主导过程。早中生代冈底斯岩基在平均成分上比同时期火山岩更基性,因此,侵入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堆晶属性,与火山岩并不等同。矿物组合、矿物结晶序列、实验岩石学类比以及角闪石Al压力计计算结果指示崔久火成杂岩具有宽泛的结晶压力(10–2.5kbar)。结合文献资料,本文重建了早中生代冈底斯弧地壳的垂向成分剖面。该地壳具有正常的地壳厚度(~35 km),基底岩石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正片麻岩和时代更老的其它岩性组成,中-下地壳(35–20 km)以超基性-基性堆晶岩为主、中-上地壳(20–4 km)以厚的花岗质成分为特征,上部地壳为火山沉积地层(约4 km)。(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9-05-01)

许元全,张华锋,童英[5](2019)在《兴蒙造山带西段白音乌拉地区晚古生代钙碱性-碱性岩浆演化规律及成因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音乌拉地区隶属兴蒙造山带西段,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缘。石炭-二迭纪,该区岩浆活动频发,出露众多钙碱性-碱性长英质岩浆岩组合,但对其岩浆演化及成因机理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最近,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该区晚古生代发育多阶段火山-侵入活动,即含角砾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灰色少斑流纹岩(围岩;(312.2±2.8)Ma,MSWD=0.098)→青灰色多斑流纹岩((296±2)Ma,MSWD=1.4)→砖红色流纹斑岩((294±2)Ma,MSWD=0.2)→碱性花岗岩(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豆敬兆,叶日胜,黄曦光,陈福坤[6](2019)在《斜长石环带结合全岩地球化学示踪岩浆过程,指示环带花岗岩体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岗质岩体由边缘至中心常常表现为矿物及化学成分的变化。岩体的环带结构常常归因于岩浆的原位分异(Kleemann和Twist,1989;Wada等,2004;Seaman等,2011)或深部岩浆房的垂向分异(Truba?等,2017;Barbey等,2001;Janou?ek等,1997)。然而高精度定年结果显示,岩体形成的时间尺度可持续几个百万年,远远长于热模拟所得到的岩浆冷却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张泽斌,唐菊兴,唐攀,陈国良,张忠坤[7](2019)在《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暗色包体岩石成因:对岩浆混合和成矿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浆混合作用的研究对揭示壳幔相互作用,探讨成岩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甲玛矿区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为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矿区内的中酸性岩浆岩中普遍发育暗色包体,对其中的暗色包体中的闪长质包体开展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Hf同位素地球化学及U-Pb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方面研究以期查明岩石成因,为岩浆混合作用和成矿作出启示,完善甲玛成岩成矿模型。岩相学观察表明,闪长质包体及寄主岩浆岩中存在多种反映岩浆混合作用的典型组构,如长石-石英熔蚀结构、石英镶边结构、长石交代筛状结构、长石反环带结构、磷灰石针柱状结构等,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包体形成时代(15. 3±0. 3Ma)与中酸性寄主岩石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也符合了岩浆混合作用的存在。闪长质包体化学成分上类似高Mg埃达克岩(MgO=3. 53%~6. 62%,Sr/Y=20~57,(La/Yb)N=51~64),具有低SiO_2(52. 44%~59. 45%),高K_2O(3. 19%~5. 62%),高相容元素(Ni=86×10~(-6)~146×10~(-6); Cr=102×10~(-6)~228×10~(-6))的特征,∑REE高于中酸性寄主岩浆岩,且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N=21~23),富集LILE(Rb=189×10~(-6)~284×10~(-6),Sr=498×10~(-6)~658×10~(-6),Ba=1247×10~(-6)~1378×10~(-6)),相对亏损HFSE(Nb、Ta、Ti),在稀土元素配分图及微量元素蛛网图中闪长质包体介于冈底斯带碰撞后时期的超钾镁铁质岩(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与甲玛中酸性寄主岩浆岩(主要来源于加厚新生下地壳)之间,Hf同位素(ε_(Hf)(t)=-0. 9~4. 6)同样也介于超钾镁铁质岩与花岗闪长斑岩(代表中酸性寄主岩浆)之间。这些特征说明闪长质包体是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镁铁质岩浆与加厚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中酸性岩浆发生混合的产物,同时指示了东冈底斯带中新世时期也存在岩石圈地幔伸展对流减薄事件,以及证实了南拉萨地体广泛分布的高钾埃达克质岩在形成过程中,伴随着与富集岩石圈地幔来源的超钾镁铁质岩浆发生不同程度混合。此外,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镁铁质岩浆的混入,将会为中酸性岩浆系统加入大量的水和金属物质,这也是控制甲玛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雷传扬,唐菊兴,李威,袁华云,张伟[8](2019)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复式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暗色微粒包体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翁错复式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和岩浆混合、不协调现象为特征。本文以阿翁错复式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了阿翁错复式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暗色微粒包体塑性变形特征明显,与寄主岩呈截然或渐变接触,偶见反向脉发育,包体具细-中粗粒结构,含斜长石、钾长石、角闪石、暗色镶边石英等斑晶,偶见角闪石斑晶横跨包体和寄主岩,在包体及包体周围寄主岩中见长柱状斜长石、角闪石和针状磷灰石等结构特征,表明暗色微粒包体为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寄主岩与包体均为准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主要氧化物含量在Harker图解上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图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具有高度一致性,表明二者具有强烈的地球化学亲源关系,且经历了相似的岩浆演化过程。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09. 1±1. 0Ma和107. 4±0. 7Ma,岩浆混合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处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由弧-陆碰撞向陆陆碰撞的转换阶段即软碰撞阶段。研究表明,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北向羌塘地块之下俯冲的背景下,洋壳脱水,引起上覆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镁铁质岩浆,镁铁质岩浆向上运移,并底侵于壳-幔边界,引发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长英质岩浆,当镁铁质岩浆从底部注入长英质岩浆房时,镁铁质岩浆快速冷凝,形成部分色率高、粒度细,具冷凝边的包体,与寄主岩呈截然型接触,随着端元岩浆之间的温差逐渐降低,包体色率降低,粒度变大,与寄主岩呈渐变过渡。(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逸云,赵志丹,雷杭山,武精凯,苗壮[9](2019)在《云南腾冲全新世火山岩岩浆演化和岩石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腾冲火山岩区是我国全新世以来记载火山喷发的少数地区之一,该地区岩浆作用的性质与成因是揭示青藏高原东缘的现今侧向生长过程与深部作用的重要依据。本文对腾冲火山岩区的马鞍山、黑空山、打鹰山全新世火山岩开展了矿物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期揭示岩石成因和深部动力学过程。腾冲全新世火山岩主体岩性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的玄武粗安岩和粗安岩。岩石的CaO、Fe_2O_3~T、TiO_2与SiO_2负相关,而K_2O与SiO_2正相关,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可能存在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岩石中存在酸性斜长石(更长石,An=28)大颗粒捕掳晶,其边部发育了基性斜长石(拉长石,An=65)增生边;在大颗粒石英捕掳晶的边部发育了辉石的反应边,这些结构表明在岩浆上升到地壳浅部时,曾受到了花岗岩围岩的混染,但岩石的Th/Nb值均小于1.16,表明地壳混染总体不显着。腾冲全新世火山岩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高Th/U、低Ba/La,富集Sr-Nd同位素,其岩浆源区应为经历过洋壳沉积物交代后的富集地幔。腾冲火山岩属于大陆板内环境,是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后岩浆作用的产物。火山岩是沿着腾冲盆地南北向展布,且熔岩分布面积有限。由于高原侧向生长过程中的区域性走滑断裂会引起局部的伸展,腾冲火山岩产出可能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减压熔融有关。(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汤庆艳,鲍坚,赵瑛[10](2019)在《硫同位素在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形成的重要过程是硫化物熔体的熔离,而关键在于成矿岩浆中硫的过饱和。判断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中硫来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研究其硫同位素特征。当矿床的硫同位素值超出了地幔硫同位素的组成范围,揭示了壳源硫的混入。如果矿床硫同位素值δ~(34)S落入地幔值的范围内,则需要结合围岩硫同位素组成、并考虑岩浆房中是否发生了硫同位素交换反应来进一步判断是否有围岩硫的加入。异常的Δ~(33)S值主要出现在太古宙沉积硫化物中,利用δ~(34)S与Δ~(33)S相结合可识别样品中是否存在太古宙岩石中来源的硫;然而,一些太古宙岩石中硫化物Δ~(33)S值也可以在0‰附近;在一些后太古宙岩石的硫化物中也发现了异常的Δ~(33)S值;因此在根据Δ~(33)S值来判断S是否来源于太古宙岩石时应谨慎。仔细测定围岩和潜在的混染源的硫同位素组成对于准确评价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中S的来源是非常关键的。硫同位素和其他同位素如镍同位素、铜同位素、铁同位素相结合也许对于认识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中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岩浆演化过程能够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岩浆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火成岩省是地质历史时间大规模岩浆在短时间内喷发、侵位到地表的产物。全球范围内不同大火成岩省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同时发育有高钛和低钛两种系列的镁铁质岩浆。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高钛和低钛岩浆的成因还存在许多争议。本研究选择出露于我国西南、形成于~260 Ma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理苦橄岩中寄存于橄榄石中的熔体包裹体的分析研究,以及使用微量元素进行部分熔融模拟来探讨高钛和低钛岩浆的成因。本研究首先利用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建立了熔体包裹体微量元素测试方法。对五个玻璃标样测试结果显示,含量大于10ppm的元素的分析精度优于10%(2SD),含量小于10ppm的元素的分析精度优于15%(Er和Lu的分析精度优于20%)。所有元素的分析结果与推荐值的偏差小于20%。另外,本研究采用LA-MC-ICP-MS技术,建了熔体包裹体Sr同位素分析方法,多个玄武玻璃标样的测试结果与推荐值的偏差小于100 ppm。对熔体包裹体的分析表明,尽管大理苦橄岩的Ti/Y比值变化比较小(~356-404,Wu et al.,2018),寄存于橄榄石中的熔体包裹体具有横跨低钛到高钛系列岩浆的Ti/Y比值(213-741)。熔体包裹体Pb-Sr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比值(如Nb/U和Nb/La)具有较小的变化范围,且与Ti/Y比值没有展现出显着的相关性。这些特征暗示低钛和高钛岩浆具有相似的地幔源区。微量元素质量平衡计算指示其地幔源区由~84%来自下地幔的橄榄岩,~15%的再循环洋壳和~1%的远洋沉积物组成。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和Karoo大火成岩省中的低钛和高钛岩浆进行微量元素部分熔融模拟。其结果显示,源区在较深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具有高的Ti含量和Ti/Y比值,而在较浅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具有低的Ti含量和Ti/Y比值。形成于不同深度不同部分熔融程度的熔体相互混合可以形成低钛向高钛成分上的连续变化趋势。本研究表明部分熔融压力和程度对部分熔融熔体的Ti含量和Ti/Y比值具有重要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浆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1].高丽,洪文涛,杨祝良,余明刚.浙东小雄破火山晚白垩世火山-侵入杂岩成因及岩浆演化[J].华东地质.2019

[2].张乐.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高钛和低钛镁铁质岩浆成因—熔体包裹体和微量元素模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

[3].吴显愿,张智宇,郑远川,戴佳良,樊献科.赣北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多期似斑状花岗岩岩浆作用、成因及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9

[4].许伟.青藏高原南部早中生代冈底斯弧地壳的岩浆成因和垂向成分结构[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5].许元全,张华锋,童英.兴蒙造山带西段白音乌拉地区晚古生代钙碱性-碱性岩浆演化规律及成因机理[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6].豆敬兆,叶日胜,黄曦光,陈福坤.斜长石环带结合全岩地球化学示踪岩浆过程,指示环带花岗岩体成因[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7].张泽斌,唐菊兴,唐攀,陈国良,张忠坤.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暗色包体岩石成因:对岩浆混合和成矿的启示[J].岩石学报.2019

[8].雷传扬,唐菊兴,李威,袁华云,张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复式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暗色微粒包体证据[J].岩石学报.2019

[9].杨逸云,赵志丹,雷杭山,武精凯,苗壮.云南腾冲全新世火山岩岩浆演化和岩石成因[J].岩石学报.2019

[10].汤庆艳,鲍坚,赵瑛.硫同位素在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标签:;  ;  ;  ;  

岩浆成因论文-高丽,洪文涛,杨祝良,余明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