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菌剂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

新型抗菌剂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

洪伟[1]2004年在《新型抗菌剂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关于新型抗菌剂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 本文简述了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研究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和抗菌机理,重点研究了新型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活性。 以利奈唑酮为先导化合物,在分析恶唑烷酮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的基础上,保留恶唑烷酮母核和3位氟取代苯环的结构,对恶唑烷酮母核5位和苯环4'位进行结构修饰。以3,4-二氟硝基苯为原料,设计、合成1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确证。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

郝金恒[2]2005年在《新型抗菌剂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关于新型抗菌剂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本文简述了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研究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和抗菌机理,重点研究了新型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活性。以利奈唑酮为先导化合物,在分析恶唑烷酮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的基础上,作者保留了恶唑烷酮母环这一必需的药效基团,对环上3位和5位取代基进行了改造:在3-位引入了3-氟-4-(2-甲基噻唑-4-基)苯基、3-氟-4-[2-(吡啶-2-基)噻唑-4-基]苯基,5-位亚甲基上引入含硫取代基团及取代酰胺基团,以期通过取代基的变化发现具有潜在抗菌活性的新化合物,并进一步探索构效关系。参照文献的方法,以间氟苯胺为原料,合成了十七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确证。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

刘亚婧[3]2005年在《新型抗菌剂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菌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本论文主要介绍了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理,阐述了新型抗菌剂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和抗菌机制。本论文重点研究了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以利奈唑酮为先导化合物,保留恶唑烷酮母核和苯环3'-位氟取代的结构,对恶唑烷酮母核5-位和苯环4'-位进行结构修饰。以间氟苯胺为起始原料,设计并合成了22个化合物,其中21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其结构经MS、~1H-NMR确证。采用双倍液体稀释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和杀菌活性。

参考文献:

[1]. 新型抗菌剂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D]. 洪伟. 沈阳药科大学. 2004

[2]. 新型抗菌剂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D]. 郝金恒. 沈阳药科大学. 2005

[3]. 新型抗菌剂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D]. 刘亚婧. 沈阳药科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新型抗菌剂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