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及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黄酮类化合物及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卓琳[1]2004年在《黄酮类化合物及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具有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对DNA的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DNA是大多数抗癌,抗病毒试剂在体内的主要靶向分子。而所有细胞和病毒中都含有DNA。DNA在生物遗传中具有特殊功能,能否行使正常的遗传功能依赖与其他分子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 小分子物质,特别是一些药物分子,与DNA的作用,影响到DNA的生理和物理化学性质,改变了DNA的转译和复制。因此,研究小分子物质与DNA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人们对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了解,并且对一些致癌化合物的致癌机理,抗癌药物的药理和毒性,以及新型药物的设计合成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在医药研究中,DNA与靶向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对阐述一些抗肿瘤、抗病毒药物及致癌物的作用机理,而且对进一步指导人工核酸的合成及DNA高级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很多方法应用于实验室研究DNA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比如:凝胶电泳分析,核磁共振,DNA足印分析,荧光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以及黏度分析等。然而这些方法是不连续的而且需要各种标记方法,既浪费时间又容易造成分析物的浪费,这些缺点限制了用这些方法来大规模的筛选药物。但电化学在特殊药物的检测中有快速、简单、低消耗量和检测准确的优点。所以近几年来,用电化学方法来研究抗癌药物或其他DNA-靶向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引起人们极大兴趣。 基于上述事实和观点,本文中首先对近年来人们关于药物和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和总结,然后研究了生物类黄酮及其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槲皮素自组装修饰金电极对多巴胺的催化氧化作用。具体叙述如下: 第一部分:综述 本部分主要综述了DNA的电化学研究进展,包括:DNA的基本电化学行为,DNA的电化学分析,DNA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DNA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确立了课题的立论依据,阐述了药物分子与DNA相互作用在药物筛选和生物分子化学中的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由于生物类黄酮及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报道较少,因此我们主要用电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在DNA修饰电极上和硕士学位论文黄酮类化合物及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溶液中生物类黄酮及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第二部分:榭皮素的电化学性质及其与DNA的作用 棚皮素是植物界分布最广泛的黄酮类化合物之一。棚皮素具有抗炎、抗过敏、降血压、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凝聚、抗氧化、抗肿瘤等广泛的药理作用。最近几年来,DNA传感器即DNA修饰电极的应用引起国内,国际上的广泛兴趣。它不仅能识别特定的碱基序列而且能对许多重要的物质(包括污染物、致癌物、药物)进行分子识别,还能用于DNA与其他小分子的作用研究。其研究价值在于:建立一些物质快速灵敏的电化学检测方法;探讨与其它分子的相互作用机理。用DNA修饰电极研究与小分子的作用的特点是简单、快速和节约试剂(DNA)。 本部分是用表面化学的方法,即DNA修饰电极研究了棚皮素与DNA的相互作用。通过循环伏安法和计时库仑法对其相互作用的研究,探讨一种表面电化学研究药物分子与DNA作用的新方法,以期可以对榭皮素的药物学性质以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有所帮助。结果表明,懈皮素在dsDNA修饰玻碳电极上有较强烈的吸附,而且可以和DNA发生相互作用,其作用模式是静电吸附。通过计时库仑法得到了榭皮素与DNA作用的表面键合常数(K)为(3 .8肚0.3)只1了M’,键合位点数为1 CbP)等信息。得到懈皮素氧化形式在修饰电极上的脱附速率常数为1.8X一。一Zmin一l。第叁部分:棚皮素合销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棚皮素和金属离子可以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并被证明具有抗菌剂的性质和抗肿瘤的活性,它们还可以用于金属离子的光谱分析。一旦稀土元素与配体配合后,不仅可以降低其毒性还可以增加其生理活性。研究棚皮素合铺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对进一步研究棚皮素和稀土元素的药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设计合理药物和进一步了解抗癌药物与DNA的作用机理有所帮助。 在这部分我们用电化学方法和紫外可见光度法研究了棚皮素合铺配合物的形成;用表面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在dsDNA修饰玻碳电极上有吸附,而且可以和dsDNA发生相互作用,其作用模式是静电吸附和嵌入混合模式。根据双阶跃计时库仑法得到了配合物在dsDNA修饰电极上的饱和覆盖量以及配合物与dsDNA作用的键合位点数为2研究生:卓琳专业:分析化学指导教师:康敬万教授、卢小泉教授硕士学位论文黄酮类化合物及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bP)等信息。结果还表明配合物的还原形式在DNA修饰电极上与DNA的键合能力比其氧化形式与DNA的键合能力强约3 .57倍,说明配合物与dsDNA的可以发生强烈作用。 通过本部分与上一部分的结果比较可以得到榭皮素合铺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能力大于棚皮素本身与DNA相互作用的能力,即与稀土元素配合后,棚皮素的药效会更强。第四部分:芦丁合销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及其与

朱金婵[2]2008年在《叁种黄酮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酮类化合物是许多常用中草药的有效成分,除具有抗菌、消炎、抗突变、降压、清热解毒、镇静和利尿等作用外,在抗氧化、抗癌、防癌和抑制脂肪酶等方面也有显着效果。此外,黄酮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功能食品添加剂如天然抗氧化剂、天然色素、天然甜味剂等。黄酮类化合物的母核是由3个环组成,两个苯环,一个吡喃环,大多数含有羟基或羰基,此结构具有超离域度,整个分子形成一个大π键共轭体系,具有强烈的螯合作用,其中的氧原子具有强配位能力,易于形成配合物。某些微量金属元素本身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若黄酮类化合物和金属元素形成配合物,有可能产生新的药理作用或增加其疗效。因此,对黄酮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有助于从新型金属基药物的角度开发利用该类化合物。本文选择芹菜素、橙皮素、柚皮素叁种具有药理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配体,合成了它们的铜配合物,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与ct-DNA的相互作用及其抗肿瘤活性。本论文共分四个章节,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综述部分,简单介绍了中药配位化学的研究进展和方向。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其金属配合物等进行综述。第二章:合成了芹菜素、橙皮素、柚皮素的铜配合物,并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离子发射光谱、热重分析测定了配合物的组成,推测了其结构。第叁章:归纳了金属配合物与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研究方法。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CD吸收光谱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随着ct-DNA的不断加入,配体和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均明显减弱,出现减色现象,但是配合物的减色率明显大于配体。而在荧光光谱的滴定分析中,随着ct-DNA的不断加入,配体和配合物的荧光吸收强度显着增强。在CD光谱滴定分析中,配合物与ct-DNA相互作用后,使ct-DNA的正、负吸收均有很大强度的减弱。因此,我们推测配体和配合物与ct-DNA是以嵌入方式结合,但是配合物与ct-DNA的结合更强。第四章:选择八种常见的人类肿瘤细胞株系,筛选了这叁种配体和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发现:橙皮素铜配合物和芹菜素铜配合物对肝癌HePG-2、胃癌SGC-7901、鼻咽癌CNE1、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活性明显强于配体。芹菜素铜配合物对肾癌Ketr-3细胞的抑制活性也明显强于配体芹菜素。而柚皮素铜配合物对肝癌HePG-2、肾癌Ketr-3、鼻咽癌CNE1细胞的抑制活性亦明显强于配体柚皮素。

刘蓉[3]2009年在《染料木素化学修饰物的合成及其生理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染料木素(5,7,4'-叁羟基异黄酮)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植物雌激素异黄酮,具有预防乳腺癌、前列腺癌、心血管疾病以及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等多种生理活性。然而,由于染料木素的亲脂性、亲水性均较弱,存在强的首过效应,导致其生物利用度低,难以达到临床应用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本论文以染料木素为先导化合物,对其羟基进行了化学结构修饰,研究了新的染料木素化学修饰物的抗氧化活性,以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行了抗癌活性筛选。从改善染料木素的溶解性、提高其靶向性、阻断其首过效应出发,本论文针对性地选择乳糖和阿魏酸分别对染料木素进行了糖苷化和酯化修饰。利用相转移催化法首次选择性地合成了叁个染料木素乳糖苷修饰物——染料木素4′-O-β-吡哺乳糖苷、染料木素7-O-β-吡哺乳糖苷和染料木素7,4'-二-O-β-吡哺乳糖苷;采用Schotten-Bamann反应合成得到两个染料木素酯化修饰物——染料木素7-乙酰阿魏酸酯和染料木素7,4'-二-乙酰阿魏酸酯,并优化了其合成的反应条件。所有新化合物均经IR,MS,~1H NMR和~(13)C NMR进行了结构确证。对染料木素及其化学修饰物清除DPPH·和羟基自由基、抑制超氧自由基以及保护DNA免受羟基自由基损伤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染料木素经糖苷化和酯化修饰后,其清除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均有所提高,且酯化修饰物的清除能力又强于糖苷化修饰物。染料木素经酯化修饰后对超氧自由基的抑制能力有所提高,而糖苷化修饰则不然;由于自氧化作用的影响,染料木素的乳糖苷修饰物对超氧自由基的抑制率均低于其母体苷元,甚至呈现负抑制。染料木素及其化学修饰物均具有较强的保护DNA免受羟基自由基损伤的能力,其作用机制不仅与化合物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有关,还可能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染料木素及其化学修饰物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染料木素及其乳糖苷和酯化修饰物均能使BSA的内源荧光发生猝灭。染料木素及其乳糖苷对BSA荧光的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与化合物内滤效应的共同作用;染料木素酯化修饰物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则是一个静态和动态猝灭并存的过程,仅在低浓度时表现为静态猝灭。各化合物与BSA自发地发生了结合。染料木素经酯化修饰后,与BSA的结合能力增强,而糖苷化修饰则不利于化合物与BSA的结合。根据热力学参数值推测出,染料木素及其一取代乳糖苷修饰物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以疏水作用力为主;染料木素7-乙酰阿魏酸酯以静电作用力为主;而两个二取代修饰物则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F(o|¨)rster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染料木素及其化学修饰物与BSA结合时的作用距离,结果表明BSA与化合物之间均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同时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法,考察了染料木素及其化学修饰物对BSA构象的影响。除了染料木素和染料木素7-O-β-吡喃乳糖苷使BSA的构象发生变化外,其它化学修饰物与BSA之间的结合对BSA的构象均不产生影响。为了研究染料木素及其化学修饰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首次建立了染料木素7-O-β-吡喃乳糖苷与ctDNA复合物的结构模型,并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动态地考察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及粘度法,探讨了染料木素及其化学修饰物与ctDNA之间可能的作用方式并计算出结合常数。结果表明,染料木素及其乳糖苷修饰物均主要以沟槽方式与DNA结合,染料木素7-乙酰阿魏酸酯与ctDNA之间具有较强的作用,其结合常数为2.81×10~6L·mol~(-1),结合模式主要为嵌插作用;染料木素7,4'-二-乙酰阿魏酸酯与ctDNA之间作用较弱,其结合常数为1.19×10~4L·mol~(-1),主要以沟槽方式相结合。采用溴化乙锭(EB)为荧光探针示踪药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对染料木素乳糖苷修饰物进行了抗癌活性的荧光初筛;并进一步采用MTT比色法考察了两个染料木素一取代乳糖苷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和人乳腺癌MCF-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荧光筛选法结果与体外筛选的MTT染色法结果基本一致;染料木素的4'-和7-位分别经乳糖糖苷化修饰后其抗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抗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活性均显着提高。

郭蒙[4]2016年在《几种黄酮类化合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及分析应用》文中提出核酸是生命组成的最重要物质之一,与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基因突变等异常活动密切相关,是一些抗癌药物在体内的主要靶分子。药物分子与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分为嵌入作用、沟槽作用、静电作用叁种模式。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几种黄酮类化合物与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核酸作用物在电极上的反应动力学,并进行了应用研究。通过循环伏安法、方波伏安法、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和黏度法等对鲱鱼精子脱氧核糖核酸(fs DNA)与黄芩素(BAI)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二者之间存在着沟槽作用,由于fs DNA对BAI提供了一个低极性的疏水环境,导致二者形成的复合物电活性较高,从而导致BAI的峰电流显着增强。fs DNA和Al3+均能对BAI的峰电流产生影响,考察了支持电解质浓度、种类、p H、BAI浓度及加入顺序对峰电流差值的影响,建立了电化学法检测核酸和Al3+的新方法,其中核酸的线性范围为7.0×10-8~7.0×10-6 g/m L,检测限达到4.08×10-8 g/m L,Al3+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0×10-8~5.0×10-7 mol/L和5.0×10-7~8.0×10-6 mol/L,检测限达到1.2×10-8 mol/L,利用该法对油条中的铝进行了成功检测。研究发现黄芩素在玻碳电极上均会发生电子与质子的转移行为,在fs DNA影响下黄芩素在玻碳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受到以吸附作用为主的吸附作用与扩散作用双重控制,而在Al3+影响下,其电极氧化过程仅受到吸附作用控制。利用循环伏安法、紫外光谱法、黏度法等方法,结合盐效应、磷酸盐效应等技术,对芹菜素、表儿茶素、毛地黄黄酮与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核酸加入后,这3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氧化峰电位均发生负移,紫外吸收峰紫移,说明3种黄酮类化合物与核酸之间存在着静电作用,得出芹菜素与fs DNA间的结合数为4、结合常数在104 L/mol数量级,表儿茶素与fs DNA的结合数和结合常数分别为3、8.88×103 L/mol。核酸与3种黄酮类化合物作用后,对其峰电流产生了影响,通过考察支持电解质种类、p H、浓度、黄酮类化合物的浓度以及加入顺序等影响因素,建立了以芹菜素、表儿茶素为探针检测DNA的方法,线性范围分别为4.0×10-7~7.0×10-6 g/m L和1.0×10-7~1.0×10-6 g/m L,检测限达到了5.8×10-8g/m L与1.4×10-8 g/m L,同时也建立了以毛地黄黄酮为探针检测y RNA的方法,使用上述方法对黄瓜及鲜酵母中的核酸进行了测定应用,测定结果令人满意。研究还发现芹菜素在金电极上发生了3e传递行为,并有质子参与了传递,且该行为受到扩散作用控制,表儿茶素在玻碳电极上发生了2 e传递行为,也有质子参与转移,且该行为受到扩散作用和吸附作用双重控制,而毛地黄黄酮在玻碳电极上发生了2电子传递行为,其在电极上的反应受到了扩散作用的控制。在碱性条件下,白杨素与fs DNA发生了相互作用,在紫外光谱图中显示fs DNA的加入引起了白杨素吸收峰的红移与减色效应,在循环伏安图中其加入使白杨素的氧化峰产生正移,且引起体系的黏度升高,说明二者之间的作用为嵌入作用,这一作用又得到了盐效应、磷酸盐效应、荧光偏振实验的进一步证明。二者间的结合数和结合常数分别为1、2.299×10~4 L/mol。

王芊[5]2010年在《7-甲氧基色酮-3-醛腙类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小分子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生物化学和药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了解抗癌药物的作用机理,设计临床上更为有效的抗癌药物,探索和开发新的核酸探针。本论文在此基础上设计合成了7-甲氧基色酮-3-醛腙类的四个席夫碱配体和十六个金属配合物。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简要综述了近年来黄酮金属配合物的研究现状、合成与表征方法、药理作用等。第二章,设计合成了四种7-甲氧基色酮-3-醛腙类席夫碱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并用核磁共振、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等检测手段对其结构进行分析表征。配体HL1:7-甲氧基色酮-3-醛(异烟酰基)腙;配体H2L2:7-甲氧基色酮-3-醛(邻羟基苯甲酰基)腙;配体HL3:7-甲氧基色酮-3-醛(对羟基苯甲酰基)腙;配体HL4:7-甲氧基色酮-3-醛(氨基硫脲基)腙。第叁章,研究了7-甲氧基色酮-3-醛腙类席夫碱配体HL1、H2L2、H2L3及其稀土金属配合物(La3+,Sm3+,Eu3+,Dy3+)与DNA作用方式。第四章,研究了配体HL4及其四种过渡金属配合物在清除超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方面的活性。第五章,简要的讨论了配体HL1的Eu、Sm配合物和配体H2L3的Eu、Sm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王彦昌[6]2007年在《黄酮类磺化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与DNA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植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炎等广泛的生理活性和较低的毒性,有很好的开发应用价值。但由于其脂溶性和水溶性均较差,生物利用度较低,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以黄酮类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改造其化学结构,丰富其性质和种类,是当前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寻找有开发应用前景的前体化合物和生物活性成分的源泉。首先,概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性质和应用。对黄酮类磺化反应、溴化反应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介绍了黄酮类与金属离子的组装作用,同时阐述了黄酮类磺化物与DNA的作用方式。其次,以橙皮素、木犀草素和黄芩素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合成了3’,4’,5,7,-四甲氧基二氢黄酮(1),3’,5-二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3)和黄芩素-8-磺酸钠(5)。以尼泊尔鸢尾异黄酮为原料,进行去甲基化反应和溴化反应分别得到5,6,7-叁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和8-溴-5,7-二羟基-4’,6-二甲氧基异黄酮(8)并磺化得到5,6,7-叁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钠(9)和8-溴-5,7-二羟基-4’,6-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钠(10)。再以(9)和(10)为原料与不同的金属离子反应得到8种衍生物—5,6,7-叁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钴(11)、磺酸锌(12);8-溴-5,7-二羟基-4’,6-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钴(13)、磺酸锌(14)、磺酸亚铁(15)、磺酸镍(16)、磺酸镁(17)和磺酸镉(18)。采用IR、~1H NMR及元素分析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在化合物(1)、(3)和(7)的晶体结构中,O—H…O氢键、C—H…O软氢键、C—H…π作用和芳香环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将它们组装成叁维网络结构。在黄酮磺酸盐类化合物中,磺酸根、配位水、结晶水、羟基和甲氧基之间有氢键存在,包括O—H…O氢键和C—H…O软氢键,这些氢键构成了整个晶体结构的亲水区域;而黄酮体自身骨架上存在的C—H…O软氢键、C—H…π作用或π…π堆积作用,构成了整个晶体结构的疏水区域,磺酸根则是连接亲水区和疏水区的桥梁,从而使整个分子组装成叁维结构的超分子。在8-溴-5,7-二羟基-4’,6-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盐衍生物中,由于溴原子的存在,除了上述的氢键和芳香堆积作用,还存在O—H…Br氢键和少见的非轴向取向的Br…π堆积作用,这些作用对晶体的组成、稳定和结晶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采用荧光光谱探讨了尼泊尔鸢尾异黄酮-3’-磺酸钠和磺酸亚铁与小牛胸腺DNA在生理条件下的相互作用,试验表明,它们主要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通过对黄酮类的结构修饰和对其衍生物晶体结构的研究,不仅丰富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性质,而且为开发新药提供了理论试验依据。

郭金保[7]2008年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与核酸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生命物质,对一些生命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分子水平上阐述DNA与小分子、离子,特别是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是当前生命科学、临床医学、药物化学及化学等众多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本论文主要运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及其探针技术,研究了脱氧核糖核酸(DNA)与天然药物黄酮类活性成分及其稀土配合物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并引入化学计量学方法解析复杂体系的吸收光谱数据,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探讨黄酮化合物对DNA分子识别的模式,为高效低毒新药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概述如下:1.综述了DNA的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小分子与DNA的作用方式、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等,并对近年来天然药物黄酮类活性成分与DNA相互作用现状进行了概述,同时对小分子与DNA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2.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在生理酸度条件下(pH=7.40)儿茶素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作用方式。通过研究DNA与儿茶素相互作用的荧光和紫外光谱,并结合溴化乙锭荧光探针、I~-离子效应、DNA熔点效应及盐效应等实验手段,证实了儿茶素与DNA主要以嵌插方式发生结合。根据DNA对儿茶素荧光的猝灭,计算出儿茶素与DNA的结合常数为9.44×10~4 L·mol~(-1),结合位点数为1.18。3.以中性红为光谱探针,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葛根素与DNA的分子识别,同时考察了离子强度和I~-离子浓度对葛根素与DNA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理酸度条件下(pH7.4),葛根素通过沟槽结合方式与DNA发生作用,DNA对葛根素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测定其结合常数为1.67×10~5L·mol~(-1),结合为点数为1.19。4.在生理酸度下,采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熔点实验、粘度实验研究了桑色素-铕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桑色素-铕配合物以嵌插的方式与DNA作用。求得292K,301K和310K温度下,桑色素-铕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7.47×10~4,8.89×10~4和1.13×10~5L·mol~(-1),并根据结合常数计算出桑色素-铕配合物与DNA结合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桑色素-铕配合物以疏水作用力嵌插到DNA碱基对之间。5.在生理酸度条件下(pH=7.4),以中性红(NR)为荧光探针,应用紫外-可见、荧光、粘度等方法研究了山奈酚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山奈酚与DNA发生了嵌插作用。证明了山奈酚能与DNA形成了基态复合物的静态方式猝灭DNA-NR体系的荧光,同时计算了不同温度下山奈酚与DN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热力学参数。6.以中性红(NR)为荧光探针,应用紫外-可见、荧光、粘度等方法,研究了生理酸度条件下(pH=7.4),山奈酚-铕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山奈酚-铕配合物和中性红都以嵌插方式与DNA发生相互作用;计算了不同温度下,山奈酚-铕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运用交替最小二乘算法(ALS)解析了DNA-中性红-(山奈酚-铕配合物)体系的二维紫外光谱数据,分辨出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反应平衡时的浓度变化趋势和光谱特征,证实了山奈酚-铕配合物与DNA发生了嵌插作用。

王慧玲[8]2007年在《黄酮、黄酮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抗氧化活性及与DNA结合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报道了具有生物活性的黄酮、黄酮类希夫碱及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它们的生物活性测定,共包含了叁个配体和十二个配合物。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等。第二章,合成了柚皮素(H_3L~1)的叁个过渡金属元素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差热分析、红外和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分析表征。推测配合物的结构M(H_2L~1)_2·4H_2O(M(Ⅱ)=Cu,Zn and Ni)。使用721型分光光度计测定配体及配合物清除超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并计算其清除率。第叁章,合成了柚皮素(H_3L~1)的四个稀土元素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差热分析、红外和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分析表征。推测配合物的结构La(H_2L~1)_2(NO_3)·4.5H_2O,Eu(H_2L~1)_2(NO_3)·2.5H_2O,Ln(H_2L~1)_2(NO_3)·nH_2O(Ln(Ⅲ)=Dy,Sm,n=3)。使用721型分光光度计测定配体及配合物清除超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并计算其清除率。第四章,设计合成了柚皮素异烟酰基腙配体(H_3L~2)及四个稀土元素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差热分析、红外和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分析表征。推测配合物的结构Ln(H_2L~2)_2(NO_3)·2H_2O(Ln(Ⅲ)=La,Eu,Dy and Sm)。使用721型分光光度计测定配体及配合物清除超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并计算了其清除率。第五章,设计合成了色酮及色酮苯甲酰腙(L~3),合成了Cu元素的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和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推测配合物的结构CuL_3·OAc·H_2O。第六章,对柚皮素异烟酰基腙配体及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及配体与DNA皆为插入作用,但配合物的插入作用比配体强。

张玉丽[9]2009年在《山竹黄酮和金属离子、血清白蛋白及DNA的相互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山竹黄酮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癌以及抗艾滋病毒等生理药理活性,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以α-山竹黄酮(α-MAG)和γ-山竹黄酮(γ-MAG)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α-MAG和γ-MAG与几种金属离子(Mg~(2+)、Al~(3+)和Fe~(3+)等)形成配合物前后其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并应用摩尔比法确定配合物的配位比,进一步计算出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摩尔吸收系数。结果表明,α-MAG与Al~(3+)、Fe~(3+)反应后紫外吸收光谱发生明显变化,最大吸收波长均发生红移,且与Al~(3+)、Fe~(3+)形成的配合物的化学计量配位比([M]/[L])分别为1:1和1:2,稳定常数分别为2.857×10~6。和1.527×10~9。γ-MAG与Mg~(2+)、Al~(3+)和Fe~(3+)等金属离子反应后紫外吸收光谱发生明显变化,最大吸收波长均发生位移,且与Mg~(2+)、Al~(3+)、Fe~(3+)和Cu~(2+)形成的配合物的化学计量配位比([M]/[L])分别为1:2、1:l、1:1和1:2,稳定常数分别为1.200×10~9、2.227×10~6、2.251×10~6和2.311×10~9.其次,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α-MA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正常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α-MAG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机理属于动态猝灭;不同温度下α-MAG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309×10~5(289 K)和6.776×104~4(300 K),二者存在一个结合位点;依据福斯特(FSrster)能量转移原理求得其结合距离r=1.70 am;由热力学参数确定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α-MAG对HSA的荧光猝灭主要以静态猝灭为主;不同温度下α-MAG与H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327×10~4(298 K)和1.349×10~4(308 K),二者存在一个结合位点;依据福斯特(F(?)rster)能量转移原理求得其结合距离r=1.82 nm;由热力学参数确定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力。最后,在pH=7.4的叁羟甲基胺基甲烷-盐酸(Tris-HCl)的缓冲溶液中,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γ-MAG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并用粘度法加以验证。结果表明,DNA的存在使得γ-MAG的荧光强度增强,DNA以部分插入方式(非经典插入方式)与γ-MAG发生作用,且离子强度对二者的作用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黄健航[10]2012年在《苏木素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识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对生物体的发育及生命机能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DNA和小分子尤其是药物小分子的相互作用,对阐明抗肿瘤、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体外筛选、疾病的起源以及发展DNA结构探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命科学、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等领域中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以苏木素(HE)为配体,以银、镝、铕、镁、镍、锌作为中心原子合成了一系列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元素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苏木素配合物和鲱鱼精(hsDNA)的相互作用通过紫外可见,荧光,粘度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摩尔比法确定了六种配合物的配合比,且分别计算出了六种配合物和hsDNA的的结合常数和相应的热力学常数,揭示了作用过程的主要驱动力。研究表明,六种苏木素配合物和鲱鱼精DNA均存在部分嵌插作用,配体苏木素中的苯环能够部分嵌入到hsDNA的碱基对当中,引起碱基对的扭结,降低DNA的相对粘度。苏木素银配合物还存在静电作用,能和DNA的磷酸骨架通过静电作用结合,且作用部位集中在A:T碱基富集区,而其余五种配合物均能与hsDNA发生沟渠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酮类化合物及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D]. 卓琳.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 叁种黄酮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朱金婵.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3]. 染料木素化学修饰物的合成及其生理活性研究[D]. 刘蓉. 南昌大学. 2009

[4]. 几种黄酮类化合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及分析应用[D]. 郭蒙. 中国矿业大学. 2016

[5]. 7-甲氧基色酮-3-醛腙类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D]. 王芊. 兰州大学. 2010

[6]. 黄酮类磺化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与DNA的作用[D]. 王彦昌.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7]. 药用植物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与核酸作用机制的研究[D]. 郭金保. 南昌大学. 2008

[8]. 黄酮、黄酮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抗氧化活性及与DNA结合的研究[D]. 王慧玲. 兰州大学. 2007

[9]. 山竹黄酮和金属离子、血清白蛋白及DNA的相互作用研究[D]. 张玉丽. 西北大学. 2009

[10]. 苏木素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识别[D]. 黄健航. 西南科技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黄酮类化合物及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