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腓骨长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腓骨,肌腱,韧带,踝关节,外翻,关节镜,髌骨。
腓骨长肌论文文献综述
孙亚宁[1](2018)在《应用自体腓骨长肌肌腱与腓骨短肌肌腱修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自体腓骨长肌腱与腓骨短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80例(80足)。根据患者使用自体肌腱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为自体腓骨长肌腱组,共42例,男性24例,女性18例;B组为自体腓骨短肌腱组,共38例,男性18例,女性20例。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均拍摄足应力位X线测量距骨前移距离(ATT)、距骨倾斜角度(TTA);同时术前与术后均使用弹簧拉力计测量患足内翻、外翻、跖屈、背伸力量,比较腓骨长肌腱与腓骨短肌腱术后对足部活动的影响;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AOFAS评分、VAS评分、Karlsson-Peterson评分评估患者愈后情况。结果:术后66例患者获得12-26个月的随访,其中A组36例,B组30例。两种重建方式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患者术后各项评分及ATT和TTA均有明显的差异。A组与B组通过术前患足内翻、外翻、跖屈、背伸力量与术后末次随访时相比,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是A组患者内外翻肌力下降的患者数量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式都可以提高踝关节稳定性,但是腓骨长肌对于术后对足部肌力影响更小,可以作为自体肌腱移植治疗踝关节扭伤的首选手术治疗方式。(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张浩[2](2018)在《切除腓骨长肌的前侧半对踝关节跖屈外展功能和足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切取腓骨长肌肌腱的前侧半后对踝关节跖屈外展功能和足弓的影响。临床资料:选取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取腓骨长肌腱重建内侧副韧带手术的15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9名,内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同侧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6名;男性5名,女性10名;年龄18岁-47岁之间,平均年龄31岁。以上患者重建内侧副韧带时均采用同侧肢体腓骨长肌肌腱的前侧半作为移植物,另一侧下肢解剖结构及机能正常。纳入标准:(1)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恢复时间1年以上;(2)内侧副韧带合并前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恢复2年及以上;(3)移植物切取同侧肢体腓骨长肌肌腱的前半侧。(4)实验前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10]和IKDC2000膝关节功能评分[11],结果Lysholm评分均在90分以上,IKDC评分均在85分以上。排除标准:(1)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恢复时间不足1年;(2)内侧副韧带合并前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恢复不足2年(3)实验前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IKDC2000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Lysholm评分小于90分,IKDC评分小于85分。研究方法:首先对健侧和患侧分别进行Kofoed评分(包括:疼痛、功能和活动角度。满分100分,具体包括疼痛(50分):无痛50分;行走启动痛40分;行走痛35分;偶尔负重痛25分;每次负重痛15分;检查痛或自发痛0分。功能(满分30分):足趾行走3分;足跟行走3分;正常节律上下楼6分;单腿站立6分;无辅助行走6分;不用骨科足支具6分。活动度(满分20分,为加分):背伸>10°5分;背伸5°~9°3分;背伸<5°1分;跖屈>30°5分;跖屈15°~29°3分;跖屈<15°1分;旋后>30°5分;旋后15°~29°3分;旋后<15°1分;旋前>20°5分;旋前10°~19°3分;旋前<10°1分;负重位外翻<5°2分;负重位外翻5°~10°1分;负重位外翻>10°0分;负重位内翻<3°2分;负重位内翻4°~7°1分;负重位内翻>7°0分。结果评价: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分为可,50分以下为差。)和AOFAS评分(包括:疼痛、功能、以及踝与后足对线情况。满分为100分,具体包括疼痛(40分)、功能和自主活动及支撑活动(10分)、最大步行距离(5分)、地面步行(5分)、反常步态(8分)、前后活动(屈曲及伸展)(8分)、后足活动(内翻及外翻)(6分)、踝-后足稳定性(前后、内翻-外翻)(8分)以及足部对线(10分)。结果评价: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分为可;50分以下为差);再采用德国Zebris足底压力分布测量系统,采集足底压力各项参数;最后利用意大利runner跑台结合英国VICON红外叁维运动捕捉系统,检测患者正常行走、慢跑时踝关节跖屈外展角度变化。所得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患侧和健侧踝关节Kofoed评分分别为97.67(?)3.72和98.66(?)3.51,没有统计学差异;AOFAS评分分别为96.67(?)4.88和98.66(?)3.52,没有统计学差异。患侧和健侧前足足底压力144.59(?)53.88和156.04(?)53.0,没有统计学差异;后足足底压力196.84(?)38.0和206.96(?)68.62,没有统计学差异。正常行走时患侧和健侧最大跖屈角度22.7(?)5.46和23.05(?)4.89,没有统计学差异;最大外展角度1.04(?)1.34和1.84(?)1.29,没有统计学差异。慢跑时患侧和健侧最大跖屈角度23.33(?)3.93和24.28(?)3.02,没有统计学差异;最大外展角度1.00(?)0.69和1.65(?)1.54,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切除了腓骨长肌肌腱的前侧半对踝关节跖屈外展功能和足弓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8-02-01)
张磊,周鑫,祁冀,关钛元,谢俪君[3](2017)在《取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较为常见的运动损伤,对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影响较严重,前交叉韧带重建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1/2腓骨长肌肌腱作为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已运用于临床,但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取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106例,行关节镜下取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重建前交叉韧带。在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包括Anterior Drawer试验、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的客观指标检查,并应用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对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进行主观评估。结果与结论:(1)术后所有患者Anterior Drawer试验、Lachman试验、Pivot-shift试验均为阴性;(2)在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方面,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与术后6个月对比,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与术后12个月对比,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对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综上,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肌腱是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可选择的良好移植物,关节镜下取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膝关节恢复快且功能良好,是一种创伤小、简便易行、效果肯定的修复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7年24期)
张银龙,崔玉凤,张之智[4](2017)在《切取腓骨长肌肌腱移植对踝关节外翻力度和角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腓骨长肌肌腱切除后对踝关节功能,尤其是踝关节外翻力度和主动外翻角度的影响。方法笔者自2011-01—2015-01采用腓骨长肌肌腱作为自体移植肌腱重建33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术后2周开始主动踝关节外翻锻炼,对患者踝关节外翻力度、踝关节主动外翻角度进行测试。结果 32例获得随访2~5年,平均3年。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切除腓骨长肌腱后,踝关节外翻力度及踝关节主动外翻角度明显减小。结论腓骨长肌肌腱移植修复交叉韧带开展时间尚短,并发症或缺陷尚未完全显现,是否会影响患者术后的踝关节运动功能还需要进一步论证,鉴于该肌腱切除后会对腓骨长肌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所以腓骨长肌肌腱切除要慎之又慎。(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孙亚宁,唐钰超,赵海涛,秦士吉,张奉琪[5](2017)在《腓骨长肌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一文中研究指出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肌肉骨骼损伤,特别是在经常活动的人群中,占所有运动相关损伤的20%~([1])。踝关节扭伤后会使患者踝关节肿胀、疼痛,根据最初治疗方法及所涉及韧带的数目,有高达40%的患者由于外侧副韧带损伤最终逐渐成为慢性踝关节不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其中腓骨短肌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踝关节不稳为常用的手术方法,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为了更好地减少(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王晓乐,潘奇,秦泗河,焦绍锋,戴志刚[6](2017)在《改良腓骨长肌移位术重建胫前肌肌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腓骨长肌移位术在治疗胫前肌瘫痪导致的足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1999-11—2015-04采用保留腓骨长肌原附着点的改良腓骨长肌内移术治疗因胫前肌瘫痪导致的足功能障碍77例。结果77例均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足外翻畸形完全矫正70例,7例残留部分足下垂畸形。全部患者足部内外翻肌力不平衡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32±3)分,术后JOA评分为(76±4)分。术后与术前JOA评分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73,P<0.001)。结论改良腓骨长肌内移术,操作安全,效果可靠,是有效的重建因胫前肌瘫痪导致的足功能障碍手术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顾晓晖,毕擎[7](2016)在《部分腓骨长肌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结合关节镜探查治疗踝关节慢性不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部分腓骨长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结合踝关节镜探查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本组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19岁至45岁,平均37.5岁,根据症状,体征及X片、CT、MR等影像学检查,明确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诊断,并有手术指证。手术首先采用踝关节镜探查,镜下处理踝关节慢性不稳导致的踝关节内病变:骨性及软组织撞击予去除,距骨软骨损伤予微骨折处理;然后外侧切口切开,暴露腓骨长肌,取腱器切去腓骨长肌前侧半,并在透视辅助下按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起止点方向建立解剖腓骨双隧道,以及跟骨、距骨骨隧道,腓骨长肌肌腱编织后引入骨隧道,在踝关节中立位,肌腱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于距骨及跟骨,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术后石膏固定3周,指导功能康复。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至18个月,平均12.8月,AOFAS评分由术前的(32.2±7.5)提高至术后的(86.4±6.3),术后后足活动无明显影响,无感染及翻修患者。结论:取腓骨长肌腱前侧半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同时踝关节镜探查处理关节内病变,可以微创地去除踝关节内骨性及软组织撞击,处理距骨软骨损伤,治疗踝关节慢性不稳导致的踝关节内病变,这一疗法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手术安全、方法简便,能够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9-08)
赵意华,余进伟,杨志远,李德荣,华海婴[8](2016)在《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并对比自体腘绳肌肌腱和腓骨长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疗效。方法自2012-09—2014-01采用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20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分为A、B组,观察术后3个月患者疼痛不适等症状、膝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并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Kofoed踝关节评分。结果术后20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阴性。2组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77,P<0.01;t=116.08,P<0.01)。术后3个月Kofoed踝关节功能评分均为优。结论2组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均良好,但B组术后满意度更高,对患侧膝关节稳定性影响更小。(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胡波,严峻[9](2016)在《四股腘绳肌腱经跟骨隧道移植与腓骨长肌转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临床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四股腘绳肌腱经跟骨隧道移植(CTT)与腓骨长肌转位(FLMT)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实施手术治疗的陈旧性的跟腱断裂患者90例进行研究。根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对90例患者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45例,给予四股腘绳肌腱CTT术式,对照组45例,给予FLMT术式,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及功能指标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小腿围度减小值、背伸角度减小值及跖屈角度减小值均分别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形成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11%,少于对照组的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四股腘绳肌腱CTT术式针对陈旧性的跟腱断裂患者进行治疗,获得的疗效更佳,预后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医学》期刊2016年06期)
朱利军,毛显法,杨林,秦谊[10](2016)在《部分腓骨长肌肌腱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不稳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取自体部分腓骨长肌肌腱游离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复发性髌骨不稳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外侧髌股支持带松解、自体部分腓骨长肌肌腱游离移植重建MPFL、部分患者配合Fulkerson截骨术(6例)的综合术式治疗复发性髌骨不稳21例。术前进行膝关节Lysholm、IKDC功能评分。结果本组随访9~24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无髌骨不稳复发,髌股关节改善,髌骨轨迹良好,恐惧试验均为阴性。1例仍有膝前疼痛,但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膝关节Lysholm、IKDC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部分腓骨长肌肌腱游离移植重建MPFL为主的综合术式治疗复发性髌骨不稳,能有效防止其复发,并有利于缓解症状,是治疗复发性髌骨不稳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6年S1期)
腓骨长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探讨切取腓骨长肌肌腱的前侧半后对踝关节跖屈外展功能和足弓的影响。临床资料:选取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取腓骨长肌腱重建内侧副韧带手术的15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9名,内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同侧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6名;男性5名,女性10名;年龄18岁-47岁之间,平均年龄31岁。以上患者重建内侧副韧带时均采用同侧肢体腓骨长肌肌腱的前侧半作为移植物,另一侧下肢解剖结构及机能正常。纳入标准:(1)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恢复时间1年以上;(2)内侧副韧带合并前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恢复2年及以上;(3)移植物切取同侧肢体腓骨长肌肌腱的前半侧。(4)实验前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10]和IKDC2000膝关节功能评分[11],结果Lysholm评分均在90分以上,IKDC评分均在85分以上。排除标准:(1)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恢复时间不足1年;(2)内侧副韧带合并前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恢复不足2年(3)实验前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IKDC2000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Lysholm评分小于90分,IKDC评分小于85分。研究方法:首先对健侧和患侧分别进行Kofoed评分(包括:疼痛、功能和活动角度。满分100分,具体包括疼痛(50分):无痛50分;行走启动痛40分;行走痛35分;偶尔负重痛25分;每次负重痛15分;检查痛或自发痛0分。功能(满分30分):足趾行走3分;足跟行走3分;正常节律上下楼6分;单腿站立6分;无辅助行走6分;不用骨科足支具6分。活动度(满分20分,为加分):背伸>10°5分;背伸5°~9°3分;背伸<5°1分;跖屈>30°5分;跖屈15°~29°3分;跖屈<15°1分;旋后>30°5分;旋后15°~29°3分;旋后<15°1分;旋前>20°5分;旋前10°~19°3分;旋前<10°1分;负重位外翻<5°2分;负重位外翻5°~10°1分;负重位外翻>10°0分;负重位内翻<3°2分;负重位内翻4°~7°1分;负重位内翻>7°0分。结果评价: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分为可,50分以下为差。)和AOFAS评分(包括:疼痛、功能、以及踝与后足对线情况。满分为100分,具体包括疼痛(40分)、功能和自主活动及支撑活动(10分)、最大步行距离(5分)、地面步行(5分)、反常步态(8分)、前后活动(屈曲及伸展)(8分)、后足活动(内翻及外翻)(6分)、踝-后足稳定性(前后、内翻-外翻)(8分)以及足部对线(10分)。结果评价: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分为可;50分以下为差);再采用德国Zebris足底压力分布测量系统,采集足底压力各项参数;最后利用意大利runner跑台结合英国VICON红外叁维运动捕捉系统,检测患者正常行走、慢跑时踝关节跖屈外展角度变化。所得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患侧和健侧踝关节Kofoed评分分别为97.67(?)3.72和98.66(?)3.51,没有统计学差异;AOFAS评分分别为96.67(?)4.88和98.66(?)3.52,没有统计学差异。患侧和健侧前足足底压力144.59(?)53.88和156.04(?)53.0,没有统计学差异;后足足底压力196.84(?)38.0和206.96(?)68.62,没有统计学差异。正常行走时患侧和健侧最大跖屈角度22.7(?)5.46和23.05(?)4.89,没有统计学差异;最大外展角度1.04(?)1.34和1.84(?)1.29,没有统计学差异。慢跑时患侧和健侧最大跖屈角度23.33(?)3.93和24.28(?)3.02,没有统计学差异;最大外展角度1.00(?)0.69和1.65(?)1.54,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切除了腓骨长肌肌腱的前侧半对踝关节跖屈外展功能和足弓没有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腓骨长肌论文参考文献
[1].孙亚宁.应用自体腓骨长肌肌腱与腓骨短肌肌腱修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疗效比较[D].河北医科大学.2018
[2].张浩.切除腓骨长肌的前侧半对踝关节跖屈外展功能和足弓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8
[3].张磊,周鑫,祁冀,关钛元,谢俪君.取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
[4].张银龙,崔玉凤,张之智.切取腓骨长肌肌腱移植对踝关节外翻力度和角度的影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7
[5].孙亚宁,唐钰超,赵海涛,秦士吉,张奉琪.腓骨长肌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
[6].王晓乐,潘奇,秦泗河,焦绍锋,戴志刚.改良腓骨长肌移位术重建胫前肌肌力[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7
[7].顾晓晖,毕擎.部分腓骨长肌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结合关节镜探查治疗踝关节慢性不稳定[C].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8].赵意华,余进伟,杨志远,李德荣,华海婴.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
[9].胡波,严峻.四股腘绳肌腱经跟骨隧道移植与腓骨长肌转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临床效果研究[J].河北医学.2016
[10].朱利军,毛显法,杨林,秦谊.部分腓骨长肌肌腱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不稳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