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驱动连杆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连杆,机构,轨迹,凸轮,动力学,运动学,五连。
混合驱动连杆机构论文文献综述
马贵平[1](2018)在《基于SimMechanics的混合驱动五连杆机构逆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封闭矢量原理和几何特征对混合驱动五连杆机构进行了逆运动学分析,在已知末端执行器运动轨迹的情况下推导了原动件的运动方程。基于SimMechanics建立了混合驱动五连杆机构的运动仿真模型,实例仿真结果验证了逆运动学分析的正确性,为混合驱动五连杆机构的机构设计、运动评价及运动控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管理开发》期刊2018年08期)
蒋俊香,付新坡[2](2012)在《混合驱动连杆机构的串行和并行设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混合驱动机构的运用也日益广泛。而对于混合驱动机构的设计主要包括运动设计、动力设计以及控制设计等叁个方面。在设计方法上,则主要采用串行设计和并行设计。本文便针对混合驱动连杆机构的串行和并行设计进行了探究性的研究。首先分析了串行设计和并行设计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之上,再对两者在设计结果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2年12期)
曹建斌,訾斌[3](2011)在《混合驱动平面五连杆机构优化设计与迭代学习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混合驱动平面五连杆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和轨迹跟踪迭代学习控制研究。首先,以伺服电机角加速度波动最小为目标函数,应用遗传算法对混合驱动平面五连杆机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其次,对混合驱动平面五连杆机构进行轨迹跟踪指数变增益D型和闭环PD型迭代学习控制研究;最后,结合实例进行混合驱动平面五连杆机构轨迹跟踪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迭代学习控制策略能够使混合驱动平面五连杆机构实现高精度跟踪期望轨迹,并且闭环PD型迭代学习控制效果优于指数变增益D型迭代学习控制。(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1年06期)
谢进,魏宏,阎开印,陈永[4](2007)在《混合驱动连杆机构的串行和并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驱动机构的设计包括运动设计、动力设计和控制设计叁个方面。一方面,这些设计相互影响和关联,具有非常强的耦合关系。另一方面,各个设计方面的设计准则、设计目标却有所差别。串行设计是先进行机构的运动设计、动力设计,最后再进行控制设计。并行设计是将机构的运动设计、动力设计和控制设计一并考虑进行设计。对于混合驱动平面五杆机构,分别采用串行设计和并行设计等不同的设计策略,尽管设计所采用的优化方法都是微分进化方法,但是设计结果却有所不同。串行设计可以达到较高的机构运动要求,但控制系统的设计比较困难,而且控制效果不好。并行设计得到的设计结果是机构的运动控制效果得以改善,但是设计的数学模型变得复杂,机构的运动精度有所下降。(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9期)
葛正浩,任子文,杨芙莲,李晓芳[5](2007)在《实现变超椭圆轨迹混合驱动凸轮连杆机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混合驱动理论应用于凸轮连杆机构,介绍了混合驱动凸轮连杆机构的概念和意义。在对其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图解法推导出混合驱动凸轮连杆机构柔性空间边界条件。指出混合驱动凸轮连杆机构再现轨迹应满足柔性空间边界条件和运动学几何约束条件。设计了实现成组超椭圆轨迹的凸轮连杆机构实例。仿真实例结果表明,混合驱动凸轮连杆机构可以在比较规范的柔性空间内精确实现复杂的相同运动规律或不同运动规律的成组轨迹。(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07年01期)
葛正浩,任子文,杨芙莲,李晓芳[6](2006)在《混合驱动凸轮连杆机构的轨迹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混合驱动凸轮连杆机构的概念和意义,分析了混合驱动凸轮连杆机构的运动原理,推导出了计算公式。使用图解法对混合驱动的凸轮连杆机构的柔性空间作了分析,使用计算机仿真进行了验证,提出了轨迹设计原则。(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06年10期)
张珂,吕继超,王生泽[7](2005)在《复合材料在混合驱动连杆机构中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混合驱动连杆机构中,构件的质心大都作变速运动,产生的动载荷难以完全平衡和消除,不但辅助电机所需的驱动功率偏大,对辅助运动电机的控制不利,而且也影响系统的动态性能。本文分别进行了碳素钢、尼龙、酚醛层压材料等不同材料构件机构的动力学计算,分析对应辅助驱动功率的大小;并通过在混合驱动连杆系统实验台上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它们对系统动态输出性能的影响程度。(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5期)
谢进,魏宏,阎开印,陈永[8](2005)在《混合驱动连杆机构设计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驱动机构是一种由常数电动机和伺服电动机共同驱动的机构,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其应用日益广泛。这类机构的设计也为机构学提出了新的问题。本文对机构的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并以混合驱动五杆机构的设计问题为例,说明不同的设计策略,设计结果是不同的。(本文来源于《全国印刷、包装机械凸轮、连杆机构学术研讨会(第6届全国凸轮机构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5-10-01)
张珂[9](2005)在《混合驱动连杆机构系统动力学建模、优化与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现代机构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要求机构能具有良好的柔性。混合驱动机构是一种具有良好柔性输出的新型机构,同时采用实时不可控电机(主电机)和实时可控电机(辅助电机)作为其动力源,两种类型的输入运动通过一个多自由度闭环机构合成后产生所需要的输出运动。它是现代机构学理论、传感器技术、微电子学、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是现代机构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在传统机构学理论、现代动力学分析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现代优化理论、统计分析和先进复合材料力学的基础上,以混合驱动五杆机构系统为例,对混合驱动连杆机构系统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适用于其它类型混合驱动连杆机构系统。 混合驱动连杆机构系统是一种多自由度、多构件的复杂机构,本文首次采用键合图法对混合驱动五杆机构进行了动力学分析。键合图法以简明的图形方式揭示了机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性,可使人们直观地理解组成机构不同类型的元件对机构动态性能的作用,提高了对机构内涵理解的洞察力。机构动力学方程具有规则化的特点,便于计算机自动生成,无需进行机构加速度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动力学分析方法相比,大大地提高了动力学分析的效率和可靠性。 混合驱动连杆机构系统是一种高度非线性、强耦合的柔性可控机构,只有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才能揭示其自身的真实规律。本文首次提出了基于功率键合图和功率拓扑键图建立混合驱动五杆机构系统全局耦合动力学模型,用统一的方式处理多能域并存的混合驱动系统,以图形方式直观地揭示机构系统不同能域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各杆件间的运动约束关系、作用力(力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系统全局动力学模型是正确有效的。与孤立研究各子系统相比,全局耦合动力学模型能更真实地描述系统动力学特性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带来的影响。 将现代混沌优化算法与MATLAB6.5程序语言的优化工具箱有机地结合,提出了机构非线性优化设计问题的混合优化算法,具有较好的全局搜索能力。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复合优化算法对混合驱动五杆机构的结构参数进行了运动学、动力学和多目标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以运动学、动力学、机构构件尺度敏感性等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可以使机构获得更佳的综(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05-09-15)
张珂,王生泽[10](2005)在《基于小脑模型神经网络控制的混合驱动连杆机构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驱动连杆机构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可控机构,采用一个不可控电机和一个实时可控电机作为驱动元。两种类型的输入运动通过一个两自由度运行机构复合后,可得到柔性输出运动。位置控制系统对保证混合驱动连杆机构输出精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控制系统要求实现高精度的跟随运动。文章运用复合控制思想,基于小脑神经网络,设计了混合驱动性杆机构的复合控制系统,并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显着提高系统精度,且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05年05期)
混合驱动连杆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混合驱动机构的运用也日益广泛。而对于混合驱动机构的设计主要包括运动设计、动力设计以及控制设计等叁个方面。在设计方法上,则主要采用串行设计和并行设计。本文便针对混合驱动连杆机构的串行和并行设计进行了探究性的研究。首先分析了串行设计和并行设计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之上,再对两者在设计结果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驱动连杆机构论文参考文献
[1].马贵平.基于SimMechanics的混合驱动五连杆机构逆运动学分析[J].机械管理开发.2018
[2].蒋俊香,付新坡.混合驱动连杆机构的串行和并行设计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3].曹建斌,訾斌.混合驱动平面五连杆机构优化设计与迭代学习控制[J].机械传动.2011
[4].谢进,魏宏,阎开印,陈永.混合驱动连杆机构的串行和并行设计[J].机械工程学报.2007
[5].葛正浩,任子文,杨芙莲,李晓芳.实现变超椭圆轨迹混合驱动凸轮连杆机构的研究[J].机械传动.2007
[6].葛正浩,任子文,杨芙莲,李晓芳.混合驱动凸轮连杆机构的轨迹特性研究[J].机械设计.2006
[7].张珂,吕继超,王生泽.复合材料在混合驱动连杆机构中应用的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8].谢进,魏宏,阎开印,陈永.混合驱动连杆机构设计策略的研究[C].全国印刷、包装机械凸轮、连杆机构学术研讨会(第6届全国凸轮机构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9].张珂.混合驱动连杆机构系统动力学建模、优化与控制研究[D].东华大学.2005
[10].张珂,王生泽.基于小脑模型神经网络控制的混合驱动连杆机构控制系统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