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涡流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涡流,传感器,灵敏度,线圈,测量,有限元,位移传感器。
电涡流传感器论文文献综述
叶德超,段发阶,周琦,程仲海,李旭[1](2019)在《基于高频响电涡流传感器的汽轮机带冠叶片振动测量技术(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汽轮机带冠叶片的健康监测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频响电涡流传感器的带冠叶片振动参数测量方法。转子旋转时,电涡流传感器感知叶冠面积变化,通过检测叶片发生振动时叶冠面积变化信号的到达时间,并应用叶尖定时(Blade tip timging, BTT)数据分析方法获取叶片振动参数。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汽轮机工作环境的电涡流传感器和一种高带宽调幅解调电路,使响应带宽达到250 kHz以上。某型汽轮机末级叶片振动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高频响电涡流传感器和变面积型叶尖定时测振技术在汽轮机带冠叶片的应用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期刊2019年04期)
荣锋,王一,郭翠娟,闫淑霞[2](2019)在《电感变化率对涡流传感器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涡流传感器的电感灵敏度和热稳定性,研究了探头线圈的结构、激励频率和温度对线圈电感变化率的影响。首先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构建稳态物理模型并加入瞬态温度模块,通过参数化扫描仿真,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其次在稳态恒温实验条件下对线圈内外半径、厚度、匝数进行仿真,得到导线直径不超过40μm、内半径0.1 mm~0.5 mm、外半径2.5 mm的60匝单层平面线圈的电感灵敏度和测量分辨率最佳。最后在瞬态变温实验条件下得到激励频率900 kHz时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传感器热稳定性和电感灵敏度,减小温度引起的误差。(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杨璐,李醒飞,纪越,拓卫晓,周政[3](2019)在《基于EMD-DFA-NLM的电涡流传感器信号去噪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涡流位移传感器输出信号中的非稳态噪声,提出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去趋势分析(DFA)-非局部均值(NLM)原理的去噪方法。该方法解决了EMD去噪方法信号、噪声模态不易确定的问题,并且可在滤除高频背景噪声的同时保留信号细节。首先通过EMD将信号分解得到若干本征模态(IMF)分量,然后使用DFA区分噪声主导IMF分量和信号主导的IMF分量,对噪声主导分量进行NLM去噪处理,最后与信号主导分量一起重构信号。分别对仿真信号和电涡流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去噪处理,结果表明,相较EMD去噪法和EMD-小波阈值去噪法,所提方法去噪性能更优,SNR(MSE)值提升(减小)明显,去噪后信号的毛刺与高频震荡大大减少。(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降帅,孟立凡,李菠,王红宇[4](2019)在《3D刻录电涡流传感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的工艺加工敏感元件周期长、零件间摩擦阻尼大的特性,提出基于3D刻录技术电涡流传感器的改良型敏感元件加工制备方法。设计工艺包括了敏感元件的模型建立,参数调整和实测效果验证等。实验结果表明,3D刻录涡流传感器线性范围为0~5 mm,非线性误差为0.7%,有更宽的线性范围和更好的响应灵敏度。与传统工艺制造的传感器相比,3D刻录涡流传感器具有更低的制造成本,打印模块重复利用率高,可以通过多次原型迭代来优化传感器性能。(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期刊2019年09期)
高国旺,董磊,陈凯莉,段鹏伟[5](2019)在《基于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微间隙测量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有效检测距离与待测金属导体横截面积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介绍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搭建了一种微间隙动态测量系统。采用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曲线拟合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传感器探头型号确定时,电涡流传感器的有效检测距离将会随着待测金属导体横截面积的减小而减小,测量结果的准确度下降。搭建的这种微间隙测量系统与研究结果对于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国外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刘平政,宋凯,宁宁,黄华斌,张丽攀[6](2019)在《飞机紧固件孔周裂纹检测远场涡流传感器设计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飞机多层金属紧固结构作为飞机重要承力部件在连续受地-空-地循环载荷作用,使铆钉、高锁螺栓等紧固件孔周产生应力集中从而萌生疲劳裂纹。传统无损检测方法难以在在役情况下进行检测,而远场涡流检测技术在原理上突破集肤效应限制,对深层隐藏缺陷检测具有巨大优势。设计研发了与传统平面远场涡流传感器结构不同的新型平面远场涡流传感器,采取激励线圈与检测线圈同轴放置,大幅缩小了传感器尺寸,检测线圈位于激励线圈内部,且在检测线圈与激励线圈之间设计有磁场分流结构。通过有限元仿真对激励线圈尺寸、磁场分流结构材料及其组成方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得出最优的传感器设计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研发的新型远场涡流传感器可以检测埋深4 mm、尺寸为(长×宽×深) 2×0. 2×4 mm的紧固件孔周裂纹,且随着缺陷长度的增大,信号幅值也随之增大。(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萍,仲军[7](2019)在《电涡流传感器小位移测量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电涡流传感器的测距原理,设计并搭建了电涡流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外加螺旋测微器、电源和数显电压表构成了电涡流传感器的测距系统,研究了传感器与被测金属导体之间距离变化、被测金属导体材质及面积大小对传感器性能和灵敏度的影响,得到它们之间的定性关系,从而为实际应用中选择电涡流传感器进行小位移时满足较高灵敏度的要求提供了有利的指导依据。(本文来源于《自动化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7期)
李满宏,王经天,吴玉,陈嘉杰,张明路[8](2019)在《电涡流传感器性能优化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涡流传感器因具备无损检测、非接触测量等优异特性,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等各领域中的微量位移测量、导电介质缺陷检测以及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然而,受限于线圈结构参数优化、检测电路创新设计和测量误差动态补偿等技术瓶颈,现有电涡流传感器普遍存在灵敏度欠佳、线性度不足、突变温度场下检测精度亟待提升等突出局限,直接制约着其在各类极限环境下高精度检测领域的推广应用。为此,在深入剖析和系统总结国内外电涡流传感器研究与应用现状的基础上,聚焦线圈结构、检测电路以及误差补偿方法,重点探讨了优化其核心性能的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并对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构想与展望,以期为多维度提升传感器性能、根源促进其发展应用提供有效借鉴。(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苏珍,康学亮,唐帅[9](2019)在《利用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寻迹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谈论为了实现对强磁、强光环境中智能车的寻迹方法,展开对涡流式传感器的研究。利用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检测参考物铝箔位置的变化对传感器阻抗的影响,判断阻抗的变化做出位置的判断。(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19期)
文兰[10](2019)在《薄层电导率涡流传感器线圈的分析与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四探针法是检测ITO薄膜电导率的常用方法,但其测量薄膜时,对薄膜有不可逆的破坏性。非接触涡流电导率检测方法是更好的选择,其中高灵敏涡流检测线圈的设计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利用Maxwell有限元软件,通过构建不同参数的带磁罐的线圈模型,采用分析探头线圈的实部电压响应曲线的方法,开展涡流检测传感器探头线圈的仿真分析、优化设计工作,并采用实验法对其进行验证。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完成了线圈结构参数的分析与优化设计。在仿真分析线圈结构、被测物尺寸、检测距离、频率等因素对线圈的磁场分布、响应曲线及品质因数影响的基础上,完成了线圈的优化设计工作。研究结果表明:线圈激励频率为300kHz时,平面线圈匝数为20匝,线径为0.3mm,检测距离为1mm时的电压响应曲线线性度最优,相比优化前的线圈品质因数提高了5%;螺旋线圈层数为3层,每层8匝,线径为0.2mm,检测距离为1.5mm时的电压响应曲线线性度最优,相比优化前的线圈品质因数提高了85%。(2)开展了磁罐尺寸、电导率、磁导率对线圈阻抗和响应灵敏度影响的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线圈激励频率为300kHz时,增加磁路的宽度和减小磁路的长度均可增加线圈的电阻和电感,增加磁路的宽度和长度有利于线圈灵敏度的提高;电导率小于1100S./m时,线圈灵敏度几乎不变,而大于100S/m时,线圈灵敏度退化;磁导率小于1500H/m时,磁导率越大,线圈的灵敏度越高,而大于1500H/m时,线圈灵敏度几乎不变。(3)完成了以上仿真结果的实验论证。对实际绕制的不同匝数、线径的6种螺旋线圈的阻抗和品质因数进行了测量,测量与仿真结果吻合;将绕制的线圈分别应用于传感器中,测试结果表明,采用3层、8匝、0.21mm线径线圈制作的传感器输出电压为236mV,比采用1层、5匝、0.44mm线径线圈制作的传感器输出电压提高了 1ggmV;采用优化后线圈制作的传感器对ITO的电导率进行测量,误差低于5%。(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电涡流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涡流传感器的电感灵敏度和热稳定性,研究了探头线圈的结构、激励频率和温度对线圈电感变化率的影响。首先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构建稳态物理模型并加入瞬态温度模块,通过参数化扫描仿真,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其次在稳态恒温实验条件下对线圈内外半径、厚度、匝数进行仿真,得到导线直径不超过40μm、内半径0.1 mm~0.5 mm、外半径2.5 mm的60匝单层平面线圈的电感灵敏度和测量分辨率最佳。最后在瞬态变温实验条件下得到激励频率900 kHz时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传感器热稳定性和电感灵敏度,减小温度引起的误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涡流传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1].叶德超,段发阶,周琦,程仲海,李旭.基于高频响电涡流传感器的汽轮机带冠叶片振动测量技术(英文)[J].JournalofMeasurementScienceandInstrumentation.2019
[2].荣锋,王一,郭翠娟,闫淑霞.电感变化率对涡流传感器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9
[3].杨璐,李醒飞,纪越,拓卫晓,周政.基于EMD-DFA-NLM的电涡流传感器信号去噪方法[J].传感技术学报.2019
[4].降帅,孟立凡,李菠,王红宇.3D刻录电涡流传感器特性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9
[5].高国旺,董磊,陈凯莉,段鹏伟.基于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微间隙测量系统研究[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9
[6].刘平政,宋凯,宁宁,黄华斌,张丽攀.飞机紧固件孔周裂纹检测远场涡流传感器设计及优化[J].仪器仪表学报.2019
[7].张萍,仲军.电涡流传感器小位移测量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9
[8].李满宏,王经天,吴玉,陈嘉杰,张明路.电涡流传感器性能优化关键技术[J].仪器仪表学报.2019
[9].苏珍,康学亮,唐帅.利用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寻迹设计[J].科技资讯.2019
[10].文兰.薄层电导率涡流传感器线圈的分析与优化设计[D].西安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