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重力侵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重力,植被,黄土高原,粒径,泥石流,群落,减法。
重力侵蚀论文文献综述
余璐,徐向舟,张茂省,刘广全[1](2019)在《黄土高原重力侵蚀对地貌因素的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形属性是影响降雨引发重力侵蚀的形成、演变、分布和危害的重要因素。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基于已有文献和调查数据,采用GIS和RS技术,以及改进的增长率敏感系数法对影响黄土高原重力侵蚀的地貌等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坡度对重力侵蚀总量、滑坡侵蚀量和崩塌侵蚀量的影响较大,且都呈正相关关系;重力侵蚀总量、滑坡侵蚀量、崩塌侵蚀量对坡度的敏感系数分别达到60.5,1 616.6,89.3。(2)对重力侵蚀总量和滑坡侵蚀量而言,距河流距离、高程是次重要影响因素;而对崩塌量而言,植被覆盖率、坡面曲率是次重要影响因素。(3)研究区域中小型重力侵蚀发生次数较多,大型重力侵蚀发生频数较少,但大型重力侵蚀对侵蚀总量的贡献较大;其中,体积大于100×104 m3的大型崩滑侵蚀虽然发生频数仅占总数的13%,但其侵蚀量却占重力侵蚀总量的57%。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马鹏飞,夏栋,许文年,丁瑜,程虎[2](2019)在《含水率及坡度对红壤丘陵区崩岗崩壁重力侵蚀影响规律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岗岩崩岗区崩壁的坍塌、崩落,主要是由于崩壁岩土体存在裂隙,在雨水作用下,由重力作用引发崩壁失去稳态而崩塌,含水率和坡度是影响崩壁重力侵蚀(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系统探索不同坡度的崩岗崩壁剖面在降雨或干旱环境下的稳定性情况,结合对湖北省通城县室内浸泡或风干不同时间的崩壁土体进行直剪试验得出的强度初始参数,选取8种分析坡度,采用Abaqus有限单元强度折减法计算了不同坡度的崩壁在不同含水率下的安全系数和潜在滑动面。结果表明:在同一含水率下,随着崩壁坡度的增大,坡度对临界滑动面位置变化的影响程度减小,安全系数非线性降低;在同一坡度下,随着崩壁含水率的增大,安全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含水率对临界滑动面的影响程度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且影响比较显着。通过数据描点发现安全系数与整体含水率之间存在叁次函数关系,与坡度之间呈对数型函数分布,并建立了安全系数与整体含水率和坡度之间的一般定量关系式。综合分析崩壁的破坏方式可知,当崩壁较缓时,崩壁滑动面呈圆弧滑移状,失稳类型属于滑移破坏型;当崩壁较陡(尤其>60°)时,滑动面近似直线状,失稳属于崩塌破坏型。坡度越大,张拉破坏区向土体内部延伸的深度越大,越易崩塌。通过查阅文献并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对比,来验证数值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与适用性。成果可为崩岗灾害的防治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李琦[3](2019)在《黄土丘陵地区重力侵蚀区域植被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重力侵蚀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植物利用对重力侵蚀的治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重力侵蚀环境的不同坡度、坡向、坡位的植物群落组成结构进行调查,根据植物区系,以及群落特征,对该区域现存植物群落的分布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调查共记录物种30科52属61种植物,其中菊科、豆科、禾本科、木犀科、蔷薇科共占属,种总数51.9%,59%;植物生长型分布最多的为多年生草本,占整个调查物种的45.9%;按照水分生态类型划分,则主要以中生、旱生、中旱生、旱中生植物为主,占整个调查物种的93.4%。将记录物种结合重要值和总优势度的计算,划分为16个群丛类型,其乔木优势种群丛主要分布于阴峁坡区域,灌木、半灌木、草本群丛在各个侵蚀环境均有分布。(2)对不同立地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数、丰富度、均匀度进行分析,结果均表现为阴峁坡>阳峁坡>阴峁边坡>阳峁边坡。这表明的阴峁坡区域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都比较高,所以阴峁坡群落更加稳定。阳峁边坡区域由于土壤干旱,群落物种单一,但优势种较明显,所以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均比较低。(3)聚丛型的植物分布最多有17种;主杆型植物有16种;疏丛型的有11种;簇丛型有7种;单株直立、匍匐茎的各有3种;短茎植物、枝条弓形的各有2种。(4)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盖度在不同重力侵蚀环境下的变化呈显着差异(p<0.05)。主要表现为阴峁坡>阳峁坡>阴峁边坡>阳峁边坡,土壤含水率与演替年限的变化成不显着差异(p>0.05),容重与恢复年限的变化成显着差异(p<0.05)。3.群落适应能力及减蚀能力分析。(5)对不同群丛多样性分析,发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1.71-2.77之间,物种数在9-24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在0.58-0.91之间,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1.76-3.87之间。地上生物量在21.3-1345.7g/m2之间,盖度在12-73%之间。土壤含水率5.8-10.1%之间,土壤容重1.07-1.44g/cm3之间。综合上述指标评价重力侵蚀区植被适应性,酸枣-白羊草+异叶败酱群丛、沙棘+柠条-铁杆蒿群丛、达乌里胡枝子+白羊草群丛适应性最强;侧柏-黄刺玫-异叶败酱群丛,达乌里胡枝子+白羊草群丛。长芒草+异叶败酱群丛、沙棘+柠条-铁杆蒿群丛,黄刺玫-白羊草+铁杆蒿群落都具有良好的减蚀能力;0-10cm土层,白羊草群丛下的土壤容重最高,含水率最低。杠柳-铁杆蒿+茵陈蒿群丛容重最低,其次为达乌胡枝子+白羊草群丛。辽东栎-丁香-大披针薹草群丛下的土壤水分最高。(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赵兴阳[4](2018)在《暴雨条件下植被对沟坡重力侵蚀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力侵蚀是黄土高原地区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其影响因素复杂并且发生具有偶然性,难以对其进行定量连续观测,使得相关的数据资料缺乏,所以对于重力侵蚀的研究一直处于薄弱环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模块化光源的重力侵蚀观测方法,并进行黄土沟坡根土复合模型的降雨模拟试验,分析黄土沟坡重力侵蚀的特征,研究植被对重力侵蚀的影响。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提出了一种模块化光源的重力侵蚀观测方法,对沟坡重力侵蚀实时动态观测,并定量分析重力侵蚀。MX-2016-G型地貌仪的光源固定在主板上,通过在沟坡表面投射一组等距激光线为沟坡赋予等高线,利用数码相机斜视拍摄的沟坡变化数据,然后对其进行矢量化处理和叁维建模,可得到崩滑体体积等相关参数。(2)提出试验中复合滑坡和组合崩滑的处理方法,并对黄土沟坡重力侵蚀特征进行研究。计算次降雨重力侵蚀总量时,将复合滑坡或组合崩滑作为一个整体计入总侵蚀量中,并扣除其包含的单次崩塌和滑坡侵蚀量;分析次降雨中各种重力侵蚀在重力侵蚀总量中所占比例时,将组合崩滑中崩塌和滑坡分别计入各场崩塌和滑坡的侵蚀总量中,复合滑坡侵蚀量计入各场滑坡的侵蚀总量中。复合滑坡和组合崩滑在次降雨过程中共发生3次,总侵蚀量为38.73×10~3 cm~3,占该次降雨中根土模型的重力侵蚀总量的7%。(3)本研究通过对坡度70°、坡高1.5 m的黄土沟坡裸地模型和根土复合模型的降雨模拟试验,对比分析暴雨条件下植被对沟坡重力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暴雨条件下沟坡面植被对重力侵蚀总量产生一定影响。在本试验中,根土模型5组降雨后次降雨平均重力侵蚀量平均值较裸地模型减小15%。2)暴雨条件下沟坡面植被对不同重力侵蚀类型有不同的影响。在本试验中,相同下垫面地形条件下和同样的5组次降雨后,根土模型崩塌和泥流的次降雨平均值较裸地模型减小58%和69%,单次最大崩滑量较裸地模型减小66%;根土模型滑坡的次降雨平均值较裸地模型增加153%,单次最大滑坡量较裸地模型增加22%。3)沟坡面上植被对重力侵蚀的作用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植被根系对土壤有“加筋”固结的作用,有可能使根土模型重力侵蚀量减少;同时该植被的自重是加剧重力侵蚀的因素;另外,植被根系的根劈作用,使得沟坡土体透水性增加,可能加剧滑坡的发生。研究结果对重力侵蚀机理分析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11)
高哲,张富,高建恩,赵传燕,张宏奎[5](2018)在《黄土丘Ⅴ区典型小流域坝控区重力侵蚀分析与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丘Ⅴ区因其独特的土壤及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使淤地坝坝控区的重力侵蚀严重,以至于毁坏耕地、道路和桥梁等,严重影响淤地坝效益的发挥。针对黄土丘Ⅴ区典型小流域坝控区在运行期间因沟岸崩塌和岸坡滑塌等产生的重力侵蚀导致淤地坝泥沙淤积量计算失真的问题,采用实测库容与3S技术生成库容资料和原设计库容曲线复核率定的叁重复核分析方法,对运行期淤地坝坝控区域的重力侵蚀来源、诱发因素及预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反映淤地坝淤积形态的形态判别系数α'为0.711~208.517,均值48.238,说明除阳山上小型坝小于临界数2.2为椎体淤积外,其他淤地坝为叁角洲淤积;(2)坝控区形态参数如淤积面面积、周长、淤积体积及淤积形态判别系数等对重力侵蚀影响较大,给出了重力侵蚀量及侵蚀模数的计算关系;(3)重力侵蚀模数的范围184.79~812.80t/(km~2·a),均值360.68t/(km~2·a),坝控区淤积产沙模数的范围225~2 719t/(km~2·a),均值1 382t/(km~2·a)。重力侵蚀模数约占淤积产沙模数的26.1%,说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淤地坝的库区拦沙既有上游因水力侵蚀产沙又有库区自身重力侵蚀所致,淤地坝的运行管理既要防止重力侵蚀破坏现有耕地,又要防止淤地坝淤积出的土地被沟道基流苦咸水破坏,从而导致淤地坝淤地无法高效利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韩用顺,吴淼,曹泽辉,张东水,陈勇国[6](2018)在《震后小流域重力侵蚀产沙效应——以汶川震中莲花芯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震后小流域重力侵蚀过程与机制复杂,具有显着的产沙输沙效应,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严重威胁灾后重建和重大工程安全,是泥石流和土壤侵蚀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之一。本文以震中莲花芯沟为典型研究区,选取2008—2010年的叁场泥石流,采用多源遥感和GIS等手段,建立数字坡沟系统,融合D-In SAR和偏移量跟踪技术,生成不同场次泥石流前后的叁维地表形变场,研究震后泥石流在不同类型"坡体-沟道-流域"上的多尺度侵蚀产沙特征与物质迁移过程。结果表明:1)2008—2010年叁场泥石流,坡体侵蚀总量分别为6.44×10~5m~3、3.36×10~5m~3和3.02×10~5m~3,输入沟道的泥沙总量分别为3.54×10~5m~3、1.56×10~5m~3和5.16×10~5m~3,流域侵蚀总量分别为6.736×10~5m~3、5.217×10~5m~3、5.540×10~5m~3,流域输沙总量分别为3.84×10~5m~3、2.24×10~5m~3、2.96×10~5m~3;2)坡体重力侵蚀产沙量占各级沟道总来沙量的50%以上,是各级沟道泥沙的主要来源,其中以凸凹型坡、凸型坡和混合型坡叁类坡体产沙最多,占坡体总产沙量的85%以上,且随沟道级别升高(叁级→二级→一级)而呈递减趋势,二级沟道在各级沟道中输沙贡献率最大、达45%,是主沟泥沙重要来源;3)坡体侵蚀量与侵蚀面积及堆积量与堆积面积的比值均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坡体产沙量与坡体单元面积的比值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坡体侵蚀量、堆积量、产沙量均随其对应面积的增大而增大;4)震后坡体侵蚀速率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最大侵蚀速率在凸凹型坡体单元、达0.24m/次;流域侵蚀速率也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同时,存在由低到高逐级递增趋势,其中主流域侵蚀速率最大、达0.39m/次;5)各级流域泥沙输移比随流域级别增高而减小,其中主流域泥沙输移比最低、为0.28,叁级流域最高、达0.93。研究结果可以为灾区小流域泥沙调控、重大工程选址选线、河流整治和次生山地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对保障山区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郭文召[7](2018)在《黄土沟坡重力侵蚀与产沙过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力侵蚀不仅是一种自然灾害,也是土壤侵蚀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驱动的水沙运动是当前地表水土过程研究的重要议题。然而,由于重力侵蚀类型多、影响因素复杂、随机性大,难以有效实施定点观测,数据资料获取困难,因而该研究一直是土壤侵蚀研究的薄弱环节。针对黄土高原晋陕蒙接壤区重力侵蚀严重、且对流域侵蚀产沙有重要贡献的现实,本文采用模拟降雨现场试验、黄土抗剪强度室内测试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重力侵蚀产沙过程及对径流泥沙粒径的影响,分析重力侵蚀的触发和演变规律。现场调查结果证实:降雨是崩滑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在黄土高原的一些小流域中,重力侵蚀产沙可占整个小流域产沙量的50%以上。室内测试分析证实:干密度通过影响黏聚力和内摩擦角来影响抗剪强度,而含水量主要通过影响黏聚力来影响抗剪强度。本研究还通过自主改进设计的地貌仪与可移动降雨模拟试验室相结合,实现了未扰动原状沟坡重力侵蚀过程的实时动态观测,陕西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沟坡重力侵蚀过程现场试验结果证实:(1)重力侵蚀灾害的群发性特征十分明显,其发生的频率和规模呈幂函数分布。坡度60°、70°和80°,坡高1m和1.5m,雨强0.8和2.0mm/min时次降雨量50 mm的参数组合的7组地形41场降雨共导致单次崩滑量大于300 cm3的重力侵蚀事件为499次,平均每场降雨导致12次崩滑事件,一场降雨中最高可发生43次。随着崩滑体规模的增大,重力侵蚀发生的概率呈幂函数关系减小。应用本试验获得的499次崩滑数据,得到重力侵蚀发生概率密度P和体积规模v之间的经验关系为:P=1256.4v-1.525。(2)重力侵蚀显着影响了径流含沙量,并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产生了重要贡献。上述7组地形的31次典型崩滑事件分析发现,重力侵蚀发生时径流含沙量平均值是重力侵蚀发生前的3倍;与水力侵蚀相比,重力侵蚀影响下的出口输沙率平均增大了 250%,这意味着在小流域地区的减沙方面,防治重力侵蚀的发生比其他措施更有效。(3)重力侵蚀产沙过程对下游沟道径流泥沙粒径产生显着影响。上述7组地形中选取有切沟出现的坡度60°、70°和80°,坡高1.5m的3组地形发现,重力侵蚀发生后,泥沙中值粒径从0.084 mm减少到0.051 mm,不均匀性从5.6增加到26.8,分形维数由2.60增大到2.78,这意味着边坡破坏使径流泥沙的粒径更细、分布更加不均匀和不规则。本文研究结果对揭示黄土高原晋陕蒙接壤区的重力侵蚀机理,阐明该地区的土壤侵蚀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李卫波,侯可斌[8](2017)在《陕西省重力侵蚀灾害分布特征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陕西省重力侵蚀灾害数据为基础,选取地形起伏度与年均大雨天数作为地形与降雨因子的参数,研究了陕西省重力侵蚀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重力侵蚀依据其主导因子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叁个区,分别为:重力侵蚀低发区(Ⅰ区)、地形因子主控区(Ⅱ区)和重力侵蚀高发区(Ⅲ区)。将重力侵蚀分区结果同地貌分区对比,发现两者存在较好的吻合关系,其中重力侵蚀低发区包括关中平原、风沙区及黄土高原区,地形因子主控区包括秦岭与安康盆地,重力侵蚀高发区则主要在大巴山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杨吉山,姚文艺,郑明国,李莉[9](2017)在《岔巴沟淤地坝小流域重力侵蚀产沙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中重力侵蚀产沙量为研究对象,选择岔巴沟流域中6个淤地坝小流域作为研究流域,以坝库中1978—2001年共22年泥沙淤积量作为流域总泥沙侵蚀量,采用中国土壤侵蚀流失模型(CSLE)并考虑沟蚀因素计算水力侵蚀量,将水力与重力侵蚀产沙量区分开来。研究结果表明:6个小流域中重力侵蚀产沙分别占流域总侵蚀产沙量的0%、51.0%、54.1%、59.0%、65.0%和67.0%;小流域中重力侵蚀产沙量与>32°的沟坡面积具有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沟坡坡度是重力侵蚀的控制性因素,降低沟坡坡度能够显着地减少流域产沙量。(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吴锦忠[10](2016)在《临潼骊山重力侵蚀特征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力侵蚀是一种土壤侵蚀类型。长期以来,由于重力侵蚀具有随机性和非连续性等特征,使得对重力侵蚀的研究相对水力侵蚀而言较为滞后;临潼骊山地区独特的地貌类型,使该地区重力侵蚀较为严重;骊山不仅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而且骊山山区村落众多,村民经营农业生产活动,因此,骊山是一个人类活动的热点地区;骊山重力侵蚀不仅危害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威胁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骊山地区重力侵蚀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本课题选择研究骊山地区重力侵蚀的基本特征,揭示影响骊山重力侵蚀发生的相关因子,分析这些因子是如何在重力侵蚀中发挥作用的,从而解释骊山各类重力侵蚀的形成机理。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重力侵蚀基础研究,而且对于骊山地区土壤侵蚀灾害防治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重力侵蚀的基本特征决定了重力侵蚀的基础数据难以通过定点观测法有效获取,因此,本次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自然地理学经典研究方法——野外实地考察法。通过设计典型考察路线,在研究区获取足够量的重力侵蚀相关的样本,并记录这些样本相关的基础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年代,以及重力侵蚀点位的坐标、高程、类型、规模等等。完成野外工作之后,结合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地质图等,通过GIS平台软件进行数据的输入、编辑、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操作,获得骊山重力侵蚀的各类有用信息。通过对考察数据与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果或结论。(1)将骊山重力侵蚀分为叁大类型,分别为崩塌、滑坡和泻溜。根据侵蚀物质的差异,又将叁大类侵蚀细分为六小类,分别为岩质崩塌、土质崩塌、岩质滑坡、土质滑坡、沙质泻溜和土质泻溜。(2)重力作用是发生重力侵蚀的直接原因,而其它多种因子作用为重力作用提供了条件,这些因子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主导因子和诱导因子。(3)本研究对各类主导因子和诱导因子在重力侵蚀中的作用做了详细分析,认为最高主导因子为物质结构因子(主要包括节理与层理),高主导因子为物质属性因子(主要是指岩土体的岩性或土质);强诱导因子为风化作用与道路建设。认为重力侵蚀的发生是以内部主导因素为基础,外部因素诱导为关键的土壤侵蚀类型。(4)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并总结了骊山重力侵蚀的数量特征、规模特征、分布特征等。骊山重力侵蚀数量特征为崩塌>泻溜>滑坡,岩质崩塌数量最多,岩质滑坡数量最少。骊山重力侵蚀规模特征为各类重力侵蚀规模跨度十分悬殊;土质滑坡是骊山地区发育面积最广的重力侵蚀类型;体积规模比较为:岩质崩塌>沙质泻溜>土质崩塌>土质泻溜,且岩质崩塌总量远大于土质崩塌,沙质泻溜总量远大于土质泻溜。骊山重力侵蚀分布特征为在垂直方向上分布高度总体表现为土质泻溜>沙质泻溜>岩质滑坡>岩质崩塌>土质滑坡>土质崩塌,在低海拔处以土质崩塌为主,在中海拔处以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为主,在高海拔处以沙质泻溜与岩质崩塌为主;水平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岩质崩塌、沙质泻溜以及岩质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骊山山地地貌中,而土质崩塌、土质滑坡以及土质泻溜则在空间分布上相对较为分散,遍布整个研究区,在山地地貌向丘陵地貌过渡的区域是土质侵蚀的易发区域;规模分布特征表现为骊山山地地区中心部分重力侵蚀规模并不大,规模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骊山山地与黄土丘陵过度地带上,或者骊山山地与洪积平原过度地带上;此外,道路两侧是各类侵蚀多发地段,河谷出山口位置处是岩质崩塌较为严重的地区,河流中上游两岸是沙质泻溜和土质滑坡最常见的位置。骊山地区重力侵蚀类型有不同的灾害特征,总体表现为以岩质崩塌和土质滑坡为主的灾害特征。本研究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骊山重力侵蚀灾害的防治对策。(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6-06-01)
重力侵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花岗岩崩岗区崩壁的坍塌、崩落,主要是由于崩壁岩土体存在裂隙,在雨水作用下,由重力作用引发崩壁失去稳态而崩塌,含水率和坡度是影响崩壁重力侵蚀(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系统探索不同坡度的崩岗崩壁剖面在降雨或干旱环境下的稳定性情况,结合对湖北省通城县室内浸泡或风干不同时间的崩壁土体进行直剪试验得出的强度初始参数,选取8种分析坡度,采用Abaqus有限单元强度折减法计算了不同坡度的崩壁在不同含水率下的安全系数和潜在滑动面。结果表明:在同一含水率下,随着崩壁坡度的增大,坡度对临界滑动面位置变化的影响程度减小,安全系数非线性降低;在同一坡度下,随着崩壁含水率的增大,安全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含水率对临界滑动面的影响程度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且影响比较显着。通过数据描点发现安全系数与整体含水率之间存在叁次函数关系,与坡度之间呈对数型函数分布,并建立了安全系数与整体含水率和坡度之间的一般定量关系式。综合分析崩壁的破坏方式可知,当崩壁较缓时,崩壁滑动面呈圆弧滑移状,失稳类型属于滑移破坏型;当崩壁较陡(尤其>60°)时,滑动面近似直线状,失稳属于崩塌破坏型。坡度越大,张拉破坏区向土体内部延伸的深度越大,越易崩塌。通过查阅文献并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对比,来验证数值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与适用性。成果可为崩岗灾害的防治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力侵蚀论文参考文献
[1].余璐,徐向舟,张茂省,刘广全.黄土高原重力侵蚀对地貌因素的敏感性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马鹏飞,夏栋,许文年,丁瑜,程虎.含水率及坡度对红壤丘陵区崩岗崩壁重力侵蚀影响规律的有限元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9
[3].李琦.黄土丘陵地区重力侵蚀区域植被分布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赵兴阳.暴雨条件下植被对沟坡重力侵蚀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5].高哲,张富,高建恩,赵传燕,张宏奎.黄土丘Ⅴ区典型小流域坝控区重力侵蚀分析与预测[J].水土保持学报.2018
[6].韩用顺,吴淼,曹泽辉,张东水,陈勇国.震后小流域重力侵蚀产沙效应——以汶川震中莲花芯沟为例[J].山地学报.2018
[7].郭文召.黄土沟坡重力侵蚀与产沙过程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8].李卫波,侯可斌.陕西省重力侵蚀灾害分布特征规律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
[9].杨吉山,姚文艺,郑明国,李莉.岔巴沟淤地坝小流域重力侵蚀产沙量分析[J].水利学报.2017
[10].吴锦忠.临潼骊山重力侵蚀特征及其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