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风蚀防护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风蚀防护体系,效果评价
风蚀防护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乌拉[1](2007)在《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风蚀防护体系防护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是乌兰布和沙漠最重要的生态经济区域,风沙危害严重地威胁着绿洲农田的健康运行,为保障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野外实验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绿洲风蚀防护体系防护效益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为:(1)绿洲风蚀防护体系构成:风蚀防护体系大体分为叁层,由外向内的次序是第一层封沙育草带。第二层为人工栽植的防风阻沙带,主要由大灌木构成。第叁层为造林树种的农田防护林网。(2)农田防护林防护效果。对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农田防护林带进行风速观测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林带高度、结构、疏透度等因子有关,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平均为32.2%,疏透型次之为23%,通风型防风效果最差,为13.2%。林带防风效能较好的疏透度为40~50%,随着林带总平均疏透度的增加,防风效能显着降低。分层疏透度不同也直接影响防风效果,因此,林带结构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30~50%,分层疏透度应控制在林冠层30~50%,林干层50%。此外,防护林可降低地表输沙量,且林后输沙量下降比例大于林前,新疆杨×美青64×沙枣混交林和沙枣纯林林后1H处输沙量减少为零。(3)防风阻沙林防风阻沙效果及降尘研究。对5种灌木防风阻沙林的防风效益和流沙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梭梭和花棒由于植株高大,遮挡面大,总体防风效果好,降低风速值达62.4%和53.8%,沙拐枣、杨柴、沙木蓼3种灌木植株相对矮小,总体防风效果较差,风速降低分别为44.5%、33.3%和32.4%。这一顺序恰与各灌木的枝丛密度、冠幅和高度等因子由大到小的排列相吻合。但在0.3m处,杨柴由于分枝数较多,疏透度较小而有效的降低了近地表0.3m高处的风速,为77.1%。在同一风速条件下,5种防风阻沙林的输沙量均较旷野流沙明显减小,且杨柴的输沙量减小幅度最大,可达98.5%,梭梭次之,为97.5%。新疆杨防护林的输沙量减小幅度最小,为39.6%。防风阻沙林降尘量在垂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即2m高度的降尘量大于5m高度的降尘量。在典型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林地中央的降尘量显着高于其它观测点。3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林地中央2m高度处的平均降尘量为22.8g/m2×1d,5m高度处平均降尘量为19.3g/m2×1d。而其他观测点降尘量2m高度处为3.14~14.4 g/m2×1d,5m高度处为1.87~8.36g/m2×1d。(4)封沙育草带天然植被防风阻沙效果。封沙育草带的天然灌丛对风沙流具有阻滞作用,以沙蒿和白刺灌丛为例,对单个灌丛周围风速及输沙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灌丛的迎风面存在一个减速区,灌丛顶部及两侧为加速区,灌丛背风面存在一个静风区和一个尾流区。灌丛侧面的输沙量最大,背风面输沙量最小,迎风面2H处输沙量大于1H处,这与各点的风速变化是一致的。对不同盖度沙地的输沙量进行的观测表明,输沙能力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减小,流动沙地输沙量最大,在5.6~9.4m/s范围内输沙量为2.25~21.75g,半固定沙丘的输沙量次之,为0.32~13.58g,固定沙丘最小,为0.06~2.29g。(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7-10-01)
杨婷婷[2](2006)在《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风蚀防护体系效益评价及模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是乌兰布和沙漠最重要的生态经济区域,风沙危害严重地威胁着绿洲农田的健康运行,为保障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野外实验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绿洲风蚀防护体系防护效益及模式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为:(1)绿洲风蚀防护体系构成:风蚀防护体系大体分为叁层,由外向内的次序是第一层以籽蒿、沙鞭、白刺、沙冬青、沙蓬、沙介等低矮灌木为主的封沙育草带。第二层为人工栽植的防风阻沙带,以沙木蓼、柽柳、沙拐枣、梭梭、乌柳等大灌木构成。第叁层以新疆杨、二白杨、沙枣为主要造林树种的农田防护林网。(2)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对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农田防护林带进行风速观测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林带高度、结构、疏透度等因子有关,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平均为32.2%,疏透型次之为,23%,通风型防风效果最差,为13.2%。林带防风效能较好的疏透度为40~50%,随着林带总平均疏透度的增加,防风效能显着降低。分层疏透度不同也直接影响防风效果,因此,林带结构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30~50%,分层疏透度应控制在林冠层30~50%,林干层50%。此外,防护林可降低地表输沙量,且林后输沙量下降比例大于林前,新疆杨*美青64*沙枣混交林和沙枣纯林林后1H处输沙量减少为零。(3)防风阻沙林防风阻沙效益及降尘研究。对5种灌木防风阻沙林的防风效益和流沙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梭梭和花棒由于植株高大,遮挡面大,总体防风效果好,降低风速值达62.4%和53.8%,沙拐枣、杨柴、沙木蓼3种灌木植株相对矮小,总体防风效果较差,风速降低分别为44.5%、33.3%和32.4%。这一顺序恰与各灌木的枝丛密度、冠幅和高度等因子由大到小的排列相吻合。但在0.3m处,杨柴由于分枝数较多,疏透度较小而有效的降低了近地表0.3m高处的风速,为77.1%。在同一风速条件下,5种防风阻沙林的输沙量均较旷野流沙明显减小,且杨柴的输沙量减小幅度最大,可达98.5%,梭梭次之,为97.5%。新疆杨防护林的输沙量减小幅度最小,为39.6%。防风阻沙林降尘量在垂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即2m高度的降尘量大于5m高度的降尘量。在典型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林地中央的降尘量显着高于其它观测点。3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林地中央2m高度处的平均降尘量为22.8g/m~2*1d,5m高度处平均降尘量为19.3g/m~2*1d。而其他观测点降尘量2m高度处为3.14~14.4 g/m~2*1d,5m高度处为1.87~8.36g/m~2*1d。(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6-05-01)
风蚀防护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绿洲是乌兰布和沙漠最重要的生态经济区域,风沙危害严重地威胁着绿洲农田的健康运行,为保障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野外实验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绿洲风蚀防护体系防护效益及模式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为:(1)绿洲风蚀防护体系构成:风蚀防护体系大体分为叁层,由外向内的次序是第一层以籽蒿、沙鞭、白刺、沙冬青、沙蓬、沙介等低矮灌木为主的封沙育草带。第二层为人工栽植的防风阻沙带,以沙木蓼、柽柳、沙拐枣、梭梭、乌柳等大灌木构成。第叁层以新疆杨、二白杨、沙枣为主要造林树种的农田防护林网。(2)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对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农田防护林带进行风速观测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林带高度、结构、疏透度等因子有关,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平均为32.2%,疏透型次之为,23%,通风型防风效果最差,为13.2%。林带防风效能较好的疏透度为40~50%,随着林带总平均疏透度的增加,防风效能显着降低。分层疏透度不同也直接影响防风效果,因此,林带结构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30~50%,分层疏透度应控制在林冠层30~50%,林干层50%。此外,防护林可降低地表输沙量,且林后输沙量下降比例大于林前,新疆杨*美青64*沙枣混交林和沙枣纯林林后1H处输沙量减少为零。(3)防风阻沙林防风阻沙效益及降尘研究。对5种灌木防风阻沙林的防风效益和流沙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梭梭和花棒由于植株高大,遮挡面大,总体防风效果好,降低风速值达62.4%和53.8%,沙拐枣、杨柴、沙木蓼3种灌木植株相对矮小,总体防风效果较差,风速降低分别为44.5%、33.3%和32.4%。这一顺序恰与各灌木的枝丛密度、冠幅和高度等因子由大到小的排列相吻合。但在0.3m处,杨柴由于分枝数较多,疏透度较小而有效的降低了近地表0.3m高处的风速,为77.1%。在同一风速条件下,5种防风阻沙林的输沙量均较旷野流沙明显减小,且杨柴的输沙量减小幅度最大,可达98.5%,梭梭次之,为97.5%。新疆杨防护林的输沙量减小幅度最小,为39.6%。防风阻沙林降尘量在垂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即2m高度的降尘量大于5m高度的降尘量。在典型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林地中央的降尘量显着高于其它观测点。3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林地中央2m高度处的平均降尘量为22.8g/m~2*1d,5m高度处平均降尘量为19.3g/m~2*1d。而其他观测点降尘量2m高度处为3.14~14.4 g/m~2*1d,5m高度处为1.87~8.36g/m~2*1d。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蚀防护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乌拉.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风蚀防护体系防护效果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杨婷婷.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风蚀防护体系效益评价及模式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