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

石峡[1]2004年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各国开放商品市场、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等,要求各国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因此,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是与我国的总体发展目标与一致的。 西南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我国欠发达地区。研究西南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对于我国贫困地区、边境地区、沿江地区、沿海地区的开放型经济研究有着理论方面的意义。 区域经济合作是促使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动力。区域经济合作与开放型经济的目标是内在地一致的。研究西南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开放型经济,对于解决当前西南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众多却整体开放度低的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与西南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浙沪长叁角地区。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将西南地区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放在与长叁角地区对比的角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西南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探索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的意义、途径。 本文所指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和重庆六个省区直辖市;长江叁角洲指江苏、浙江和上海叁个行政省市,即“苏浙沪”。

刘刚[2]2016年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西部对外开放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作为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近年来,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放战略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贸易额、FDI存量有了显着提升。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仍相对落后,与东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地理格局的重要变化,其依托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对我国广袤的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意义重大。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与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在此背景之下,首先对开放型经济理论和“一带一路”战略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学术界对该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作为本文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和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接下来本文通过贸易依存度、FDI等指标对比分析东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差距,并结合当前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分析东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在总结了“一带一路”战略与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关系的之后,本文进一步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给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并从西部地区的角度出发,分析西部地区利用“一带一路”战略的困难和挑战。最后本文以贵州为例,对贵州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政策效率等因素制约贵州开放型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贵州应全面提升叁大产业,加快产业融合步伐,构建内陆开放示范区,打造国家级重要的产业基地,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培育外贸主体,充分发挥开放平台和通道作用,加强对外经贸合作,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营造良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一带一路”物流大通道。

杨振强[3]2017年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部湾经济区位于广西南部,南面北部湾,背靠中国西南、中南,东接珠叁角、西连越南、云南,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自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北部湾经济区抓住难得发展机遇,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开展招商引资,培育优势支柱产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面貌大为改善。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北部湾经济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是北部湾经济区新的发展定位和历史使命。整体上来看,北部湾经济区的规模有限,区域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企业培育、人才建设、技术创新等等方面还存在各种不足,离“沿海经济增长新一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与国家最新战略的要求不匹配。至今,北部湾经济区仍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凹地。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既是广西经济发展需要,也是支撑西南、中南地区发展的需要,更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需要。因此,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不仅是后发展、欠发达地方区域的跨越发展问题,也是国家层面的区域平衡发展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实现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开展研究,兼顾现实发展和理论创新需要,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同时也是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发展实践展开的。理论方面,第二章分析介绍了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等,并作了一定引申分析,这是本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实践方面,第叁章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和国内广东、江苏、福建沿海区域开放发展过程,侧重从政府作用、发展策略、政策措施等方面分析,对每一个区域发展经验做出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比总结国内外沿海区域开放发展经验,作为对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启示。根据经济学理论和沿海区域发展实践,第四章深入分析了北部经济区开放发展现状,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产业发展、区域合作、产业布局、内部协作等方面的问题,并分析了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然后,基于理论、实践和现状,笔者对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的路经选择、产业发展、合作深化、市场建设开展深入研究。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构成一个开放发展研究的框架体系。一是第五章深入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的路经。研究得出开放发展路经是本文核心,既是对北部经济区实际发展道路和策略的研究,也是对后发展地区跨越发展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笔者基于SWOT分析方法和自组织理论分析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路经。首先介绍有关的分析理论和方法,然后分析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列举主要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发展机遇和挑战,找出北部湾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最有分别根据SWOT分析、自组织理论和沿海地区发展实践分析北部湾经济区的各项发展因素,找出可行的发展路经,并概况主要的发展措施。笔者认为产业发展、区域合作、市场建设是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开放发展的策略实施的具体支撑。为此,后面深入分析相关问题,力图把研究开展深入。二是第六章深入研究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产业发展的落后。产业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集聚程度低,主导产业有待形成,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从产业开放合作方面来说,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较小,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分工合作程度不高,特殊的区位优势有待深入挖掘。本分深入分析了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制约和影响因素,利用主导产业评选方法,对现有的主要产业和规划发展的主要产业进行分析,结合比较优势、产业周期理论,对主导产业选择和新兴产业培育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就产业布局给出自己的参考意见。最后,重点分析北部湾经济区区域产业合作问题,基于产业梯度和产业差异原则,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叁是第七章深入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问题。区位优势是北部湾经济最大发展的优势,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实现发展要素资源外部补给,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北部湾周边区域合作和面向东盟合作是对外开放合作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已经建立各类合作平台。但总的来说,存在合作范围有限、合作内容有待深入、合作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笔者基于区域合作理论,深入分析了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开放合作现状和区域合作平台问题,然后根据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提出深入区域合作、完善区域合作平台的对策和建议,特别是发挥北部湾经济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同时,笔者深入分析了跨境经济区合作区的问题,对中越东兴—芒口、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区合作区建设提出了创新性的发展建议,对跨境经济合作的模式和内容做了丰富发展。四是第八章深入研究了北部湾经济区的市场建设问题。市场机制、市场环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经济规模有限,北部湾经济区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主体规模小、市场竞争等机制不充分、政府参与经济建设程度过深等问题。市场发育与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环境优惠可以减少企业经营的隐性成本,可以方便经营者组织生产要素,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笔者深入研究了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体系和市场环境建设问题,基于市场经济和交易费用理论,对市场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做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市场体系和优化市场环境的对策和建议。虽然本文针对性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问题,但分析研究的大多数内容也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共性问题,所使用的发展策略和对策措施,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发展对策方面:一是研究提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的具体路经和建议;二是研究提出北部湾经济区主导产业选取和各市产业布局对策和建议;叁是研究提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区域合作深化和区域合作平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四是研究提出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体系完善和市场环境优化的对策和建议。这其中包括了研究提出增强北部湾经济区服务国家东盟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能力的对策和建议,研究提出了强化西南、中南等地区联动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发展理论方面:一是基于综合优势竞争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研究了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实施非均衡发展策略问题;二是归纳了国内外典型沿海区域的开放发展经验,并从地方政府角度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叁是对于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或者相近的区域之间的合作进行了探讨,并区分具体情况分析可行模式;四是分析研究了中越跨越经济区合作区建设中的要素组合问题,对于基于比较优势和合作共赢下的叁方或多方合作具有借鉴意义。

刘振[4]2014年在《内陆开放条件下重庆市区域空间整合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年来,重庆市开放水平显着提高,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要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政策定位,使重庆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开放的发展政策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决定了重庆具有良好的内陆先行开放条件。但单靠重庆自身的资源或者就重庆谈重庆的发展模式既不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无法快速提升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探索重庆市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这是重庆面临的战略任务。国务院3号文件明确提出重庆市要建立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区域合作平台,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城市沿江沿海全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这为重庆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区域整合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途径,采取良好的区域间整合模式对于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进而提升重庆市开放型经济水平,探索出新型内陆开放新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根据重庆市和周边地区的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内外部经济发展的趋势、变化和新要求,以区域整合为突破口,探讨重庆市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新的路径。木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问题,背景是重庆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国家对重庆的叁个定位,重庆所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和责任。明确研究目的与方法,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述评,为文章奠定理论基础。包括论文的文献综述,第1章总论,第2章概念辨析与理论借鉴的内容。第二部分,全面介绍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重庆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区域经济发展严重的不协调,“一圈”与“两翼”的发展对比明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有利条件有:战略地位突出、综合交通体系日趋完善、产业基础雄厚、丰富的资源优势、明显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强的开放程度等,主要的限制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产业结构层次低、对外开放力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重庆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两大架构(核心架构和依托架构)及其重庆空间整合的目标和需要整合的主要内容。整合的目标有包括城乡融合与城市区域化、区域经济网络化。整合的主要内容有区域市场整合、产业整合、环境整合、资源整合、科技整合等。论文的第3章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第4章重庆市区域空间整合第叁部分,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重庆市要实现空间整合的机制和实现路径,及其政府在区域整合中应发挥的作用。空间整合的机制为要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推动区域整合和以社会机制推动区域整合。区域空间整合的实现路径:开放平台创建与提升、“港腹”互动发展、产业的转移与梯度互补、建立制度协调与保障实施机制、加强重庆走出去步伐、实现区际交流合作。政府在区域空间整合中的作用主要有加快区域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区域要素市场整合、市场秩序的区域整合、创新区域制度整合以及完善政府内在管理机制。包括论文的第5章重庆市空间整合的机制和实现路径和第6章促进重庆空间整合的政府行为。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重庆要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政策定位,使重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和挑战,要完成国家和历史交给重庆的战略任务,重庆必须要在新形势下打造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提高开放水平和平台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现重庆市的区域空间整合。2.重庆市虽然在直辖之后获得了很快的发展速度,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产业基础日益雄厚,自然资源丰富等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仍然面临着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并且区域经济发展严重的不均衡,发展的水平和层次较低等突出问题。特别是重庆的“一圈”与“两翼”无论是发展的基础、发展阶段还是发展的潜力都有很大差距。3.重庆要想在现有的基础上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区域空间整合,就要实现城乡融合、城市区域化和区域经济网络化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和社会力量的推动。但重庆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能力方面都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4.要实现重庆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就要实现重庆市内部及其重庆与周边地区的整合,提升平台建设。同时,政府在整合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实现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论文的主要观点:主要观点:第一,重庆市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其核心竞争优势在区域间的动态比较中不断变化。第二,始于区域开放的区域整合,是区域优势再造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第叁,从区域开放到区域整合再到区域优势再造最后到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整个过程有一个前后联系紧密并且连续存在的制度逻辑。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将区域的持续竞争优势作为重庆市内陆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源。第二,将区域整合作为重庆市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大开放格局的设定,整合内外各类要素,将其内化为区域核心优势和核心利益。第叁,把握制度主线和视角,提出制度是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发展中包括区域整合在内的各个环节都要通过制度衔接和规约,同时制度又为整个经济结构的有效运行提供直接保障。

何适[5]2011年在《开放型区域经济下开放度分析和合作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沿边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国内外大环境下,云南迎来了桥头堡建设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云南将以发展开放型区域经济为突破口,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合作,推动中国面向西南的桥头堡建设;同时云南走开放型区域经济的发展道路要继续深化国内区际间的合作,扩大对国内区域的开放,从而实现云南区域经济的全面开放。本文旨在通过对云南发展开放型区域经济下开放度状况的分析,对云南2004-2010年的区域开放度进行纵向比较,并与东部沿海发达五省区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了云南发展开放型区域经济下与国际间、区际间合作的现状,提出云南走可持续开放型区域经济道路的合作机制创新。本文第1章提出了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介绍了相关的理论基础,指出走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道路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第2章介绍了对开放型区域经济内涵如何界定,并对区域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第3章通过建立对外开放度指标体系、对内开放度指标体系、旅游开放度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模型对云南区域开放度进行了测定,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区域开放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云南的区域开放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第4章对云南发展开放型区域经济下合作的定义、必要性、现状进行阐述,并运用博弈论方法对合作的风险进行理论上的分析。第5章论述了可持续开放型区域经济经历的叁个阶段以及适度性区域开放才能实现可持续开放型区域经济,并且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阐述了如何适度把握区域开放度。第6章尝试提出如何通过国际间合作、区际间合作,区域内部机制创新进一步发展开放型区域经济。最后一部分对全文的总结,强调了开放型区域经济内外联动,在国际和区际两个层面上的同时开放,也强调了政府职能转变在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郭晓合[6]1998年在《大西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与战略调整》文中研究说明大西南的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以及由此引发的高速经济增长,已经延续了近二十个年头,它深刻地改变了西南区域经济及其与外部的经济关系,使西南经济上了一个台阶。然而,大西南经济能否以过去的速度或更高的速度继续增长?我们认为是有可能的,但前提条件是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通过走国际化道路,把西南经济增长更深地融入到国际经济中去。本文试图从顺应全球经贸发展趋势的角度,结合亚太地区经贸合作发展变化的最新特征和东南亚金融风暴探讨大西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战略策略和北部湾口岸的正确开发利用,为大西南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方案,找出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李国鹏[7]2017年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金融危机爆发的10年时间里,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过山车式”的大调整,发达国家经济从最初的严重受挫到逐渐从危机阴影中走出来,依托宏观发展战略规划和微观经济结构调整,发达国家抱团群暖并产生一系列高质量、高标准的新生模式。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新兴经济体从高速增长不断下滑,尤其进入到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脆弱性、过度依赖性等问题开始暴露,高速的经济增长呈现下降态势。在世界经济发展“过山车式”的调整周期中,不同于以往严重依赖发达国家的旧体系,新兴经济体在新形势下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考虑到后危机时代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新兴经济体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有利时机应对潜在挑战。在发达国家本土优先发展政策的导向下,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抬头趋势,新兴经济体在发达国家主导的传统体系下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在一起将拓展相互的发展空间,在一定范围内构建生产与消费共同发展的区域合作模式将极大的提高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生存能力,新兴经济体的群体化发展将极大提高新兴经济体的整体性,在世界经济新体系和全球治理新体.系构建中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在新一届政府的领导下,国家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和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将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新体系。在开放发展环境中,从2013年开始,国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模式,将中国与周边国家团结联系在一起,加快实现新形势下的开放包容发展,逐渐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新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乏发展势头良好的新兴经济体,基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的新兴经济体,寻求“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和新兴经济体群体化发展的契合点将为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提供新思路,同时带来一举两得的效应: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兴经济体群体化的共同建设将加快“一带一路”倡议从宏观框架设计向微观具体实施转变,具体化其推进方式,以沿线新兴经济体为突破口找到一条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路径;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兴经济体群体化的共同建设将为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发展提供新方向,充分发挥中国在新兴经济体中的领头羊角色,将“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凝聚在一起,带动提高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整体性,在全球治理新体系中发出更多的新兴经济体声音。本文依托国际经济合作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地缘政治经济理论等,在评述关于新兴经济体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研究和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研究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新兴经济体在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中的角色以及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与中国的角色,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从政治合作难易和经济利益大小两个维度,全面剖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新兴经济体双边经贸合作的共同利益和潜在风险,基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合作原则、“政治主导与经济主导双驱动”的合作方式以及“政治导向型合作、经济导向型合作、多元化合作”的合作路径,稳步推动中国与俄罗斯、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和南非的双边经贸合作,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路径和新兴经济体群体化发展的微观基础。本文的框架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选题背景和意义,评述关于新兴经济体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研究和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研究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释义概念与研究边界;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理论基础。从概念、形式、层次、范围、影响因素等角度阐释相关国际经济合作理论,并从政治和经济两个维度阐释地缘政治经济理论,确定本文研究的经济理论基础。第叁章新兴经济体在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中的角色。梳理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历程、未来前景与面临的挑战,综合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定位新兴经济体在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中的角色。第四章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与中国的角色。在梳理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发展过程中,分析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开展经贸合作情况,通过构建引力模型全面分析新兴经济体经济一体化协议签署对贸易发展的现实影响,即经贸合作程度对贸易发展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中国在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中的角色。第五章“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在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下,全面剖析“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博弈和经济发展意义,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主要新兴经济体——俄罗斯、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和南非,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新兴经济体开展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思路,明确“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双边经贸合作以及群体化发展的基本框架。第六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在全面分析中国与俄罗斯、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和南非双边共同利益和潜在风险的基础上,确定双边经贸的合作层次、合作原则、合作方式、合作路径、合作内容等,梳理面临的相关挑战,并提出通过双边经贸合作向新区域经济合作转变的方式,打造新兴经济体群体化发展平台,提高新兴经济体群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第七章结论与研究展望。总结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与沿线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可以加快落实开放发展理念、紧随新区域经济合作浪潮并提高新兴经济体的整体性。未来新兴经济体合作发展的方向是在新兴经济体群体化的平台下,研究如何从宏观到微观落实,进而找到新兴经济体合作发展、共同前进的具体措施。

潘宏[8]2016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北老工业基地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为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经过结构调整和改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创新的升级没能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经济发展速度渐渐慢了下来。与此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资源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新的一轮振兴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紧紧把握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机遇期,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与持久动力。因此,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竞争力的问题,对于促进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开放型经济的基础上对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进行研究,查阅了大量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开放竞争力研究所需相关数据及前期研究成果,构建了“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的理论框架。通过界定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分析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结合中国四大版块的地域特点及发展现状,构建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评价指标和体系,分别从区域开放基础竞争力、区域开放贸易竞争力、区域开放投资竞争力、区域开放环境竞争力和区域开放服务竞争力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现状、成因进行深入探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四大版块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做了准确测度和趋势变化比较,对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对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一定借鉴意义。全文共分为九章。第1章是绪论,阐述了论文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创新点与不足等方面的问题。第2章是文献综述,对有关开放竞争力研究、对外开放及开放型经济相关文献做出总结和归纳。第3章是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分别从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的内涵、基本特征、指标体系和理论模型进行阐述,分析了区域开放基础竞争力、区域开放贸易竞争力、区域开放投资竞争力、区域开放环境竞争力和区域开放服务竞争力的相互关系。第4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现状与问题,这部分分析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开放的基础性问题。包括历史演进、对外开放的现状、对外开放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5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贸易竞争力分析,主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贸易规模、贸易依存度、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进行评价分析。第6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投资竞争力分析,主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引资规模、引资结构、FDI的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第7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服务与环境竞争力分析,主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经济合作、区域开放环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第8章是中国四大板块的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比较,主要对中国四大板块对外开放竞争力做出总体评价和比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借鉴其他板块的建议。第9章是增强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共五个方面: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扩大东北区域开放、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水平、不断提高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水平、增强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地区合作。

李燕清[9]2009年在《重庆市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模式研究》文中认为200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统筹改革是关于经济、金融、教育、科技等全方位的开创性实践,这给重庆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开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理论和实践表明,区域开放程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显着影响。因此从内陆地区开放角度来探索重庆市经济发展模式,对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开放型经济的定义、内涵及借鉴国内外开放型经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利用AHP方法的原理和思想,从国际开放、省际开放以及省内开放叁个层面入手构建了评价我国各省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的指标,并对各指标权重指数进行了经验测算。随后,文章对重庆市与全国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当前重庆市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主要有全国经济大发展的机遇优势、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外部推动优势以及重庆市优良的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和资源禀赋等内生优势。但同时也还存在开放水平不够高,经济总量不足、结构有欠合理,经济素质仍待提高,区域协调、城乡协调亟待加强和产业优势尚不明显等不足。继而,文章重点从空间规划、运作机制以及区域合作叁个角度,构建了重庆市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较可行模式。重庆市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点轴模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区域零散城市的开放发展到最终区域全面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圈层辐射模式是利用经济区域的不同优势,构建其合理的产业项目,从而有效利用资源,推动各个圈层的辐射、带动作用。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是基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重庆市各地区提出的两种不同主导经济因素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而区域合作必然会增强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开放能力,利用区域产业联盟和松散型区域合作模式均可更有效地为地区吸引生产要素、开拓市场,从而争取到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文章就如何实现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提出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开放意识,细化服务、打造优良开放环境,深化改革、逐渐完善市场机制体制,广聚资源、打造西部地区要素积聚高地,还要进一步加强结构的调整升级、拓展经济开放新空间,提升合作层次、创造对外开放新优势等相关政策建议。

肖林林[10]2016年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正当其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不仅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延伸,同时也是保障我国国家安全、地区稳定以及经济发展重要的政策。而新疆身处欧亚板块中心区位,同时也是我国向西发展的重要路径节点,新疆如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背景下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真正将资源优势、地缘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事关紧要。基于此,本文以新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做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开放型经济相关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归纳、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新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借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实践经验以及对新疆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障碍进行分析,在国家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研究背景、意义和文献综述等,对相关的理论背景进行总结性的综述;第二部分,对着重对开放性经济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进行解读;第叁部分,通过数据分析新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对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为下文指明方向;第四部分,介绍国内外典型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经验,有针对性的为新疆发展提供借鉴;第五部分,针对上述分析,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的政策背景,对新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战略给予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D]. 石峡. 广西大学. 2004

[2].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西部对外开放路径选择[D]. 刘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

[3].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研究[D]. 杨振强. 中共中央党校. 2017

[4]. 内陆开放条件下重庆市区域空间整合研究[D]. 刘振. 西南大学. 2014

[5]. 开放型区域经济下开放度分析和合作机制探讨[D]. 何适. 苏州大学. 2011

[6]. 大西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与战略调整[J]. 郭晓合. 广西社会科学. 1998

[7].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研究[D]. 李国鹏. 东北财经大学. 2017

[8].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竞争力研究[D]. 潘宏. 辽宁大学. 2016

[9]. 重庆市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模式研究[D]. 李燕清. 重庆大学. 2009

[10].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肖林林. 南京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