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自然病程的研究

脊髓型颈椎病自然病程的研究

一、脊髓型颈椎病自然史规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立惟[1](2020)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有效性,以及手术疗效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神经功能、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程度、手术时长及影像学磁共振上特异性表现等的相关性,从而为手术时机选择及术前预判疗效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这两年时间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行手术的71名患者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统计性别、年龄、术前病程、MRI及CT影像表现等指标,并术后随访12至24个月,搜集术后功能恢复等数据。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对手术前后JOA评分变化作差异性检验,将JOA改善率与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7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JOA评分由术前10.56±2.234增加至术后15.14±1.966(p<0.00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OA改善率均值为71.73±25.72%。改善率评定:优38例,良22例,中7例,差4例。优良率为84.5%。包括前路手术62例,术前JOA平均分为10.90±2.03,术后JOA平均分为15.31±1.70,JOA改善率平均值为72.81±24.21%,优良率为85.48%;后路手术9例,术前JOA平均分为8.22±2.27,术后JOA平均分为14.00±3.16,JOA改善率平均值为64.28±35.29%,优良率为77.78%。术后JOA改善率与病患性别(p=0.028)、年龄(p=0.039)、手术时长(p=0.024)等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显着相关性。手术疗效与术前病程、术前JOA评分、后纵韧带是否骨化、影像学上脊髓受压程度、MR T2WI上高信号Nurick分型等的相关性得不到统计学支持。结论:①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疗效确切。②男性患者,高龄患者这两个基本因素预示着预后不良。③手术时间长,是疗效不佳的一个危险性因素。④本研究数据不支持术前病程、术前JOA评分、后纵韧带是否骨化、影像学上脊髓受压程度、MR T2WI上高信号Nurick分型等与手术预后相关。手术预后的判断不能只依赖影像学阳性表现,而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赵春[2](2020)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像学参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访研究了2017年10月一2019年9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21例患者。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的颈椎管矢状径、颈椎脊髓后移等影像学参数的变化,据患者术前不同的病情程度、病程、韧带合并症分组比较,分析影像学参数变化及其影响的因素。结果符合要求的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13例,女8例。患者术前颈椎管矢状径(9.538±0.595),术后颈椎管矢状径(14.962±1.682),术后相对于术前脊髓平均后移2.667mm,两组统计学分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轻度病例矢状径扩大率(0.685±0.056),中重度病例术后矢状径扩大率(0.530±0.081),轻度病例脊髓后移距离(3.228±0.587mm),中重度病例脊髓后移距离(2.518±0.538 mm),两组统计学分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小于6个月病程病例椎管矢状径扩大率(0.666±0.078),大于6个月病程病例矢状径扩大率(0.517±0.070),小于6个月病程病例脊髓后移距离(3.309±0.484mm),大于6个月病程病例脊髓后移距离(2.397±0.456mm),两组统计学分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纯病变矢状径扩大率(0.601±0.096),合并韧带病变矢状径扩大率(0.480±0.050),单纯病变脊髓后移距离(2.887±0.606mm),合并韧带病变脊髓后移距离(2.237±0.4554mm),两组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以有效的扩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椎管容积并使脊髓后移,改善神经功能;2.中重度、病程较长及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或(和)黄韧带钙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相对于轻度、病程短及单纯性的患者脊髓后移、矢状径扩大率欠佳。

许金海[3](2019)在《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颈型、神经根型)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并分析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疾病特征和生活质量;通过meta分析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利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评价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3个行政区的3600名社区居民进行颈椎病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收集人群的性别、年龄、婚姻、民族、身高、体重、文化程度、月收人、职业工种、体力活动、工作强度、电子产品使用情况、吸烟、饮酒、既往疾病史等信息;由临床医师结合问卷、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表现进行颈椎病的诊断;对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疾病特征调查和VAS、NDI和SF-36量表评分。2.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以及中国知网(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等数据库,收集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检索均截止至2019年1月31日。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并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3.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6)和对照组(n=36),试验组服用筋痹颗粒和西乐葆模拟胶囊,对照组服用西乐葆胶囊和筋痹颗粒安慰剂,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2周、随访第8周的VAS评分、NDI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共计完成3349例城市人群的调查,平均年龄53岁,年龄最小18岁,最大85岁,其中男性1597人,占47.7%,女性1739人,占51.9%;确诊颈椎病826名,患病率为24.66%,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8.91%(302人/1597人),女性患病率为29.96%(521人/1739人);患病率随年龄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颈椎病患病率为34.94%。高龄、女性、有饮酒习惯、合并慢性咽喉炎病史是颈椎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疾病特征趋向复杂化,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2.系统评价共纳入41篇文献,4079例受试者,样本量36~480例,服药疗程为10~60天。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或者结合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为[OR=3.82,95%CI,(3.01,4.85),P<0.00001]、治愈率[OR=2.45,95%CI,(2.02,2.98),P<0.00001]高于使用安慰剂或者西药,或者西药结合非药物疗法,或者单纯非药物治疗方法;对VAS评分[MD=-0.84,95%CI,(-0.93,-0.76),P<0.0001]、NDI评分[MD=-4.6,95%CI,(-7.92,-1.29),P=0.006]以及CSR20评分[MD=1.5,95%CI,(0.08,2.92),P=0.04]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活血化瘀类中药不良反应主要有腹泻、胃脘不适等,但发生率明显低于西药组。由于所纳入的大多数临床研究的质量较低,未来需要开展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来提高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3.共纳入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试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结束和随访8周时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VAS、N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但两组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6量表克朗巴赫系数为0.823,整体量表的信度较好,两组患者的SF-36各维度评分在不同时间点均呈现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SF-36躯体健康PC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F-36心理健康MCS评分在第2周和第8周时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SF-36总分在第8周时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患病率为24.66%,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患病率10.6%;高龄、女性、有饮酒习惯、合并慢性咽喉炎是颈椎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疾病特征趋向复杂化,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2.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体疗效较好,不良反应低于西药,但文献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有待提高。3.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不劣于西乐葆,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颈椎功能残障指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心理健康。

褚进[4](2018)在《脊髓型颈椎病传统评分系统与步态分析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脊髓型颈椎病由于发病隐匿,起病缓慢,很难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由于脊髓长期缺血缺氧造成的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社会及患者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近些年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临床研究的增加,特别是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进步,使得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技术取得很大提高,但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等方面仍然存在争议,临床实践中仍然缺少一种客观、定量的评价技术。有研究表明分析患者的步态特点对在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步态分析技术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仍有待研究与验证。目的:探讨便携式步态分析仪应用于临床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可行性,了解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步态特点,明确步态改变能否用于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并作为客观、量化指标进行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11月期间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疾病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颈椎病与康复指南中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排除影响患有影响步态疾病的患者,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8名作为病例组,健康成年志愿者18名作为对照组。在用大连理工大学设计的便携式不太分析仪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受试者进行测量,应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绘制ROC曲线并寻找最佳界值,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支撑相百分比增加、摆动相百分比降低、跨步长缩短、廓清降低、最大跖屈角降低、最大背屈角降低。2.患者的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与支撑相、支撑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廓清呈现强相关性;与步态周期、跨步长、最大背屈角呈现中相关性;不同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各项步态参数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患者的Nurick评分与步态周期、支撑相、支撑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廓清、最大背屈角呈现强相关性;与跨步长呈现中相关性;不同Nurick评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之间,最大背屈角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各项步态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4.本研究中,共有两项步态参数可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分别是支撑相百分比及最大跖屈角度。通过计算约登指数,当步态参数支撑相百分比超过62.278%时,可以认为该受试者可能患有脊髓型颈椎病;当步态参数最大跖屈角度低于25.021o时,可以认为该受试者可能患有脊髓型颈椎病。结论:1.患者的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与支撑相、支撑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廓清、步态周期、跨步长、最大背屈角有相关性;患者步态改变与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无关;患者的Nurick评分与步态周期、支撑相、支撑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廓清、最大背屈角、跨步长有相关性;患者最大背屈角改变与Nurick评分改变相一致。2.步态分析可作为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工具。支撑相百分比与最大跖屈角可作为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

谢建新[5](2016)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后施术椎的前移现象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背景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以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导致周围骨与软组织的继发改变,引起脊髓或脊髓通路的压迫,导致临床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的一种颈椎疾病。CSM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近年来,脊髓型颈椎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出现神经压迫症状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需要外科治疗,外科治疗的目的是解除神经压迫,减轻临床症状,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手术方式可以通过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随着颈椎管减压技术的不断改进,不同术式的运用,术后颈部骨与非骨性组织的序列改变,颈椎生理曲度、活动度的改变是否影响脊髓功能的恢复,尚存在不少争议。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多,大部分患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是一部分病人术后未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出现了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目的探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后施术椎的前移现象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4月,16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男88例,女76例;年龄38~74岁,平均56.2岁;颈前路C4椎体次全切除术31例,C5椎体次全切除术87例,C6椎体次全切除术46例。CT矢状位分别测量手术前后施术椎椎管后壁与相邻上椎体前上缘和下椎体前下缘连线的直线距离,计算两者的差值,以评估施术椎发生前移的程度。运用快速聚类法,将施术椎的移位距离作为变量,根据前移距离的大小,90例归为前移距离较大组,74例归为前移距离较小组。对施术椎前移与颈椎术后曲度改变及施术节段的关系进行分析;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最终随访期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观察患者改善率,并对施术椎前移与椎管对角线直径和临床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48个月,平均29.5个月。所有施术椎与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前移,其中最大值3.52mm,最小值1.12mm,平均2.14±1.02mm。根据聚类结果,前移平均距离3.07±0.21mm归为在前移距离较大组,本组90例,占54.9%;前移平均距离1.55±0.32mm归为前移距离较小组,本组74例,占45.1%;施术椎前移与各施术节段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996);施术椎的前移距离与颈椎曲度指数存在正相关性(r=0.724);前移距离较大组的颈椎管对角线径减少发生率高于前移距离较小组(x2=4.45,P=0.035);疗效不满意组中出现施术椎前移距离较大患者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疗效满意组(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后可出现施术椎不同程度前移,明显前移可能造成脊髓的再压迫,影响手术疗效。

杨龙,姚敏,孙悦礼,潘艳芳,王晓涛,吴颢,沈理泱,王拥军,崔学军[6](2016)在《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病史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是颈椎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是指由于颈椎的退行性变引起的椎体及椎间盘、韧带等周围软组织退化,压迫脊髓,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甚至瘫痪等症状的一组综合症状。最新研究显示,脊髓型颈椎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0万分之1.6[1],且在亚洲男性及欧洲白人女性中发病率最高[2]。了解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病史,有助于在疾病

何平[7](2014)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自然病程变化和手术疗效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是导致老年人脊髓功能损伤最常见的疾病,迄今对CSM自然病程的认识有两种观点ǐ多数学者认为CSM是一种倾向于恶性的疾病,对其进行外科干预是可预见的最佳方式;少数学者认为CSM起病后神经功能障碍可长期处于静止状态或有所改善ǐ对该病自然发病过程的进一步了解是实现早期诊断和采取有效治疗的基础ǐCSM的病理过程依次是髓核脱水干燥纤维环退变髓核突出椎间高度的丢失引起椎间不稳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引起前方压迫,另外椎间高度的丢失导致黄韧带松弛增生肥厚,或失去弹性褶皱突入椎管,最终导致脊髓前后均有压迫,脊髓代偿空间减少ǐ我们常在MRI上发现仅存在脊髓前方压迫的波浪型,和前后方均存在压迫的钳夹型ǐ根据病理变化过程,是否可以判断波浪型压迫为钳夹型压迫的前期表现?钳夹型压迫患者病程较长,病情较重,须尽快行手术治疗,但关于钳夹型CSM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存在不少争议,通过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既可以减除前方的压迫,也能够通过撑开椎间隙技术间接减除脊髓后方压迫ǐACDF手术的疗效分析和研究影响预后的因素对临床工作颇具意义ǐ目的1.研究CSM自然发病过程,探究其疾病进展倾向和影像学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颈椎MRI找到波浪型压迫向钳夹型压迫转变的影像学依据ǐ2.对比分析钳夹型压迫和波浪型压迫的临床特征,间接证明两者的关系ǐ3.分析ACDF手术对钳夹型CSM的疗效,并对其术前术后的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ǐ方法1.回顾性分析41例行多次颈椎MRI检查的患者,两次检查间隔时间至少大于24月,记录和统计患者一般的临床资料临床首发症状自然病程分型等,另分析测量颈椎MRI的相关参数如脊髓压迫率(OR)前后压迫率(AOR POR)颈椎力线变化高信号出现情况ǐ找到临床症状变化与影像学变化间的关系ǐ2.回顾性分析67例钳夹型压迫和46例波浪型压迫的患者,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受累节段数并存病JOA评分髓内高信号椎间隙高度等参数ǐ另外分析影响脊髓后方压迫程度的相关因素ǐ3.回顾性分析62例行ACDF手术的钳夹型CSM患者,评估其临床疗效(JOA NDI VAS GRT30m-walking test)和围手术期的情况(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ǐ对可能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与神经功能改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到有预测价值的因素ǐ结果1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情进展缓慢,15例患者病情有不同程度的恶化,2例症状自行缓解ǐ11例患者颈椎MRI提示椎管压迫率增加,其中5例出现钳夹型压迫形式ǐ2钳夹型压迫较波浪型压迫患者的年龄更大,有更长的症状持续时间,感觉神经功能功能评分更低,1年内恶化的速度更快ǐ但两组间的性别受累节段数并存病髓内高信号出现概率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ǐ颈椎的力线受压最严重节段的椎间隙年龄与脊髓后方压迫有相关性ǐ3钳夹型CSM经ACDF术后,JOA VAS GRT30-m-walkingtest NDI均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ǐ年龄术前的JOA评分颈椎活动度变化率及脊髓后方压迫率与钳夹型CSM术后的预后有高度相关性ǐǚ结论ǜ1脊髓型颈椎病大多数患者病程进展缓慢,少数患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程度的恶化进展ǐ极个别患者能够经非手术治疗能够自行缓解ǐ影像学变化也是长期进展的缓慢过程,通常脊髓前方的压迫发生在先,随后才出现后方的压迫ǐ2钳夹型压迫是CSM较晚期的表现形式,可能是波浪型压迫的发展结果,一旦形成,病程进展加快ǐ影响脊髓后方受压程度的因素有年龄颈椎力线和同节段椎间隙狭窄程度ǐ3ACDF术式治疗钳夹型CSM疗效确切,年龄术前JOA评分颈椎活动度变化率脊髓后方占位率可以作为钳夹型CSM患者术后预后的预测因子ǐ

朱栋,施杞,王拥军,莫文,张霆,王晨[8](2013)在《调和气血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双向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史和演变过程,探索其发病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为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施杞教授特需和专家门诊(1998年3月2007年7月)接受调和气血法中药治疗的、随访2个月以上、资料完整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设计相关量表,通过返院门诊复查、电话询问、信函调查等方式再次进行随访,观察上述病例目前的临床症状及各类评分的变化,对量表的结果用SPSS软件数据统计处理,并作出客观评价。结果:(1)初诊与第一次随访时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组患者经过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后,脊髓功能评分较前提高。(2)继续长期坚持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的患者,第一次随访和第二次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组患者经过长期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脊髓功能评分较前提高。该组患者初诊和第一次随访的40分评分、JOA评分总分差值与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脊髓功能评分第一次随访时的缓解程度和第二次随访时无明显差异。(3)未能坚持继续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的患者,不论第一次随访脊髓功能评分是否满分,其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未坚持继续调和气血法治疗的患者,其病情较前加重。结论: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及远期均具有明显疗效,且疗效稳定。坚持长期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不仅能预防病情的反复,而且促使病情的进一步缓解。

姚宇,田万里,田军,史哲,董慧娟,刘兴华[9](2012)在《后伸位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证实后伸位颈椎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的价值及初步探讨对动态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综合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统计有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症状,但经常规的中立位颈椎MRI检查,没有颈脊髓受压表现的患者31例,在常规颈椎中立位MRI的基础上,加行颈椎后伸位MRI检查,测量颈脊髓与硬膜囊矢状径比值,并根据结果进行分组,如后伸位MRI上有颈脊髓受压表现,就将这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若无受压则为C组,对A组行综合保守治疗,B、C组不予任何治疗,随诊观察2年,比较各组JOA评分的变化。[结果]31例患者中有25例在后伸位MRI上出现了颈脊髓受压的表现;A组有13例患者,两年后JOA评分较入组时明显上升,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B组有12例患者,2年后JOA评分下降,较入组时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C组为6例,两年后JOA评分无明显波动,也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后伸位颈椎MRI是常规中立位颈椎MRI的一个重要补充,它可以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对于动态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早期的的综合保守治疗有效。

李向辉[10](2011)在《脊髓型颈椎病影像学分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脊髓型颈椎病颈椎X线片、MRI量化分级与脊髓型颈椎病中医辨证的关系,系统进行证候分类研究,优化证候学诊断,为中西医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收集临床上42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其中男26人,女16人,平均年龄55.79±11.44岁,详细采集中医证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根据颈椎X线片及MRI影像学表现给予影像学分级,同时给予脊髓功能状态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索其相关性。结果:(1)中医证型与颈椎影像学分级无相关性(p>0.05)。影像学分级1级以气虚瘀阻型为主,2级以痰湿阻滞型为主,3级以肝肾亏虚型为主。不同分级中,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比例相对均衡,无统计学差异(p>0.05);(2)3组证型以痰湿阻滞型所占百分比最大,气虚瘀阻型次之,肝肾亏虚型最小,3组证型JOA评分基本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分级与JOA评分无相关性,不呈负相关线性关系(p>0.05)。(3)3组证型平均年龄肝肾亏虚型明显大于气虚瘀阻型及痰湿阻滞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了脊髓型颈椎病老年人易发。(4)3个影像学分级间平均年龄不完全相等,年龄与影像学分级呈正相关直线关系。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中医证型与颈椎影像学分级间无明显相关性。

二、脊髓型颈椎病自然史规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髓型颈椎病自然史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2.1 基本资料
    2.2 设备资料
    2.3 手术方法
    2.4 围手术期准备
    2.5 术后处理
    2.6 统计评估指标
        2.6.1 病人基本情况
        2.6.2 影像学测量指标
        2.6.3 临床症状评估指标
        2.6.4 手术疗效评估指标
    2.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3.1 统计性描述
    3.2 手术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性障碍的改善程度
    3.3 预测术后功能恢复程度的指标
讨论
    4.1 手术治疗的有效性:
    4.2 影响手术前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
        4.2.1 年龄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4.2.2 性别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4.2.3 术前病程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4.2.4 手术入路和手术时长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4.2.5 后纵韧带骨化与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4.2.6 术前神经功能与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4.2.7 手术治疗前影像学检查对术后疗效的预判意义:
        4.2.8 术前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及影响手术疗效的预测性因素概述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
    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脊髓型颈椎病JOA评分表
    中英文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2)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病例来源
    2.病例来源标准
    3.一般资料
    4.手术过程
    5.术后处理
    6.手术并发症
    7.评价指标
    8.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术前术后颈椎管矢状径变化
    2.术前术后椎体后方骨皮质中点至颈脊髓后缘的间距变化
    3.不同病情程度患者术后矢状径扩大率及脊髓后移距离的变化
    4.不同病程患者术后矢状径扩大率及脊髓后移距离的变化
    5.单纯病变与合并韧带骨化患者矢状径扩大率及脊髓后移距离比较
    6.典型病例
讨论
    1.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机制及手术方式演变
    2.MCSM手术治疗的原理及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的影像学参数变化
    3.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 MCSM 术后影像学参数变化的影响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术语缩略对照表
附录B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3)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与治疗研究进展
    1.颈椎病流行病学现状
    2.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2.1 机械性压迫
        2.2 血液循环障碍
        2.3 炎症免疫反应
        2.4 其他机制
    3.颈椎病的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2.1 诊断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调查方法
        1.2.4 质量控制
        1.2.5 数据管理
        1.2.6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调查人群基本情况
        2.1.1 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
        2.1.2 职业种别、文化程度、工资收人及工作强度
        2.1.3 行为习惯
        2.1.4 既往疾病
        2.2 颈椎病患病率分析
        2.2.1 不同性别颈椎病患病率
        2.2.2 不同年龄段颈椎病患病率
        2.2.3 不同职业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2.4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2.5 不同收人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2.6 不同工作强度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2.7 不同行为习惯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2.8 合并不同疾病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3 颈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2.3.1 颈椎病危险因素的赋值
        2.3.2 颈椎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疾病特征分析
        2.4.1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分布
        2.4.2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分析
        2.4.3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疾病特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
        3.1 颈椎病的患病率
        3.2 颈椎病的危险因素
        3.3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疾病特征与生存质量分析
        3.4 本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4.研究小结
第三部分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资料库来源
        1.1.2 检索方式
        1.2 文献筛选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提取
        1.3.1 文献提取方法
        1.3.2 文献提取内容
        1.4 文献质量评价和偏倚风险评估
        1.5 数据分析
        1.5.1 统计学分析
        1.5.2 异质性检验
        1.5.3 绘制森林图
        1.5.4 漏斗图分析
    2.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1 样本量
        2.2.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2.2.3 诊断标准
        2.2.4 干预措施
        2.2.5 疗效评价标准
        2.2.6 结局指标
        2.2.7 疗程及随访情况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3.1 随机方法及分配方案的隐藏
        2.3.2 盲法实施情况和结局评价者盲法
        2.3.3 结局数据的完整性及选择性报道
        2.3.4 基线情况和样本量
        2.3.5 其他偏倚
        2.4 结局指标mate分析
        2.4.1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CSR的总体疗效评价
        2.4.2 活血化瘀类中药VS安慰剂
        2.4.3 活血化瘀类中药VS西药
        2.4.4 活血化瘀类中药+非药物疗法VS非药物疗法
        2.4.5 不良反应
    3.讨论
        3.1 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3.2 研究的方法学治疗及偏倚风险评估
        3.3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
        3.4 问题与建议
    4.研究小结
第四部分 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证候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退出标准
        1.7 终止试验标准
        1.8 病例脱落与处理
        1.8.1 脱落的标准
        1.8.2 脱落的原因分析
        1.8.3 脱落病例的处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方法
        2.3 盲法的设计与实施
        2.3.1 盲法的设置
        2.3.2 盲法的具体实施
        2.4 治疗方案
        2.4.1 试验组
        2.4.2 对照组
        2.4.3 药品包装
        2.4.4 药品的随机编号、分配和清点
        2.4.5 合并用药
        2.5 结局指标与数据记录
        2.5.1 一般记录项目
        2.5.2 疗效指标
        2.5.3 安全性指标
        2.5.4 数据记录
        2.6 总体疗效标准
        2.7 安全性评定标准
        2.8 质量控制与保证
        2.9 数据管理
        2.9.1 研究员填写数据要求
        2.9.2 监察员监察数据要求
        2.9.3 数据录入与审核
        2.10 统计学分析
        2.10.1 统计分析数据集的定义与选择
        2.10.2 统计分析方法
        2.11 伦理原则
        2.11.1 伦理审查
        2.11.2 受益与风险
        2.11.3 受试者医疗和保护
        2.11.4 受试者隐私的保护
        2.11.5 受试者知情同意过程
        2.12 临床试验报告流程
    3.结果
        3.1 流程图
        3.2 受试者基线特征
        3.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3.2.2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3.2.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3.2.4 两组患者BMI指数比较
        3.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NDI评分比较
        3.5 结局指标SF-36评分比较
        3.5.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总评分比较
        3.5.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PCS)评分比较
        3.5.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的PCS各维度评分比较
        3.5.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MCS)评分比较
        3.5.5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MCS)各维度评分比较
        3.5.6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HT)评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7 安全性评价
    4.讨论
        4.1 筋痹颗粒的历史渊源
        4.2 对主要结局指标的影响
        4.2.1 VAS评分
        4.2.2 NDI评分
        4.2.3 SF-36生活质量评分
        4.3 临床试验设计
    5.研究小结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益气化瘀法异病同治慢性筋骨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附录三 :神经根型颈椎病信息调查表
已公开发表论文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获奖情况

(4)脊髓型颈椎病传统评分系统与步态分析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与设备
    3.主要观察指标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一般资料
    2.健康人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步态参数比较
    3.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与步态参数的相关性
    4.Nurick评分与步态参数的相关性
    5.步态分析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分析
讨论
    1. 便携式步态分析仪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
    2. 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Nurick评分与各项步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3. 步态分析用于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4.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4.1 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4.2 未来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后施术椎的前移现象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项目与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施术椎移位的测量结果和聚类结果
    2.3 颈椎管狭窄程度的测量结果及与施术椎前移的关系
    2.4 颈椎曲度的测量结果及与施术椎前移距离的相关分析
    2.5 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及与施术椎前移的关系
3 讨论
    3.1 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后的施术椎前移
    3.2 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后施术椎发生前移的原因分析
    3.3 椎体次全切除后施术椎前移与颈椎管狭窄和临床症状欠佳的关系
    3.4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后施术椎前移导致脊髓再压迫
    3.5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病史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病史
    1.1 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过程
    1.2 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病史与体征
    1.3 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病史与治疗时机的选择
2 讨论

(7)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自然病程变化和手术疗效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史研究:2-15 年随访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节段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征初步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估和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调和气血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双向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和病例选择
        1.1.1西医诊断标准
        1.1.2中医诊断标准
        1.1.3纳入标准
        1.1.4排除标准
    1.2一般资料及对象
2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法
    2.2观察指标
    2.3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基本资料
    3.2统计结果与临床意义
        3.2.1一访统计结果与临床意义
        3.2.2二访统计结果与临床意义
        3.2.3整体样本统计结果和临床意义
4讨论
    4.1关于CSM的自然史
    4.2关于非手术治疗
    4.3中医对CSM的认识
    4.4施杞教授对CSM的认识

(9)后伸位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与治疗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扫描序列
    1.4 测量方法
        1.4.1 目测观察
        1.4.2 定量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目测观察
    2.2 定量观察
    2.3 随访结果
3 讨 论

(10)脊髓型颈椎病影像学分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脊髓型颈椎病的现代医学机理及影像学检查
    1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损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病因
        1.2 发病机理
    2 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史演变特点
    3 颈椎解剖基本理论
    4 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5 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像学检查及其意义
        5.1 影像学表现在CSM诊断学上的价值
        5.2 影像学表现的临床意义
    6 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7 脊髓型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7.1 非手术治疗方法
        7.2 手术治疗
第二部分 中医学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
    1 中医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渊源
    2 病因病机
    3 脊髓型颈椎病的辩证分型
    4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4.1 中药内服
        4.2 针灸治疗
        4.3 手法治疗
        4.4 牵引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试验病例的终止
        1.7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 观察内容、观察方法
        2.1 观察内容
        2.2 观察方法
    3 技术路线
    4 统计学方法
    5 统计分析与结果
        5.1 统计分析
        5.2 分析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 关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
    2 中医证型与影像学分级
    3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4 JOA评价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损伤与影像学分级相关性
    5 影像学分级对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治疗的作用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脊髓型颈椎病自然史规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 许立惟.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评价[D]. 赵春.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3]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许金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4]脊髓型颈椎病传统评分系统与步态分析的比较研究[D]. 褚进.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
  • [5]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后施术椎的前移现象及临床意义[D]. 谢建新. 浙江大学, 2016(06)
  • [6]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病史研究现状[J]. 杨龙,姚敏,孙悦礼,潘艳芳,王晓涛,吴颢,沈理泱,王拥军,崔学军. 颈腰痛杂志, 2016(01)
  • [7]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自然病程变化和手术疗效初步研究[D]. 何平.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8]调和气血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双向队列研究[J]. 朱栋,施杞,王拥军,莫文,张霆,王晨.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9]后伸位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与治疗的价值[J]. 姚宇,田万里,田军,史哲,董慧娟,刘兴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24)
  • [10]脊髓型颈椎病影像学分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 李向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脊髓型颈椎病自然病程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