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起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民起义,课堂教学,泰勒,水浒传,起义军,伦敦,历史。
农民起义论文文献综述
赵炎秋,王国顺[1](2019)在《农民起义悲剧之艺术呈现的一体两面——《水浒传》与《荡寇志》主题思想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发生、发展的传奇,《荡寇志》则叙述了梁山起义军被剿灭的故事,两部作品题材类似,主题思想却大异旨趣。《水浒传》与《荡寇志》中的两支农民起义军都将招安作为自己的出路,但最终都以悲剧收场,只是悲剧的程度有所不同。《水浒传》对农民起义基本持肯定态度,其从生命力、官府逼迫、反抗性等方面对农民起义军进行了肯定性描写;《荡寇志》则对农民起义持彻底否定态度,其侧重从称帝的可能性、暴虐性等方面对农民起义军给予了否定性描写。从艺术表现看,《水浒传》叙事清晰,其全力塑造起义英雄人物,多角度描绘人物特点;《荡寇志》则缺乏绘声绘色的人物形象刻画,但其语言精到,叙事精彩。(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康茜[2](2019)在《“历史解释”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以《秦末农民起义》一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教育的总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国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期刊2019年06期)
陈山林[3](2019)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育史料实证素养——以李里根老师执教的《秦末农民起义》一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观摩李里根老师执教的一节《秦末农民起义》出发,用实例来说明一线教师如何理解史料实证,如何在平时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史料实证素养。(本文来源于《新教育》期刊2019年14期)
曾昕[4](2019)在《中国大陆初中历史教材关于“农民起义”叙述内容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历史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或者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媒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教科书也在不断调整和变革。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都尝试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不偏不倚的叙述,但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原因,不同版本教科书在对历史事件上的选取或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存在差异。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课题选取1956年版初中历史教科书,21世纪初人教版、北师大版、川教版和岳麓版这四个版本的实验历史教科书以及最新的统编版历史教科书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版本教科书对农民起义叙述上的差别,可以发现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编纂特色,方便中学历史教师整合教材资源。同时通过比对可以发现,新出的统编版教科书更加注重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在内容选取和编排上更适合学生学习。对不同版本教科书中农民起义书写变化进行研究,为我们今后对于历史问题研究和中学教材编写提供参考和指导。(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25)
丁明明[5](2019)在《宋代农民起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起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是指农民为反抗封建压迫而进行的武装斗争。从总体上看历次农民起义其实都是封建专制政府和民间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宋代的农民起义更是此起彼伏,其数目之多空前绝后,宋朝前后叁百余年的时间内经历了433次农民起义,平均一年1.4次的农民起义。然而就是在这种连绵不绝的农民起义浪潮中,宋朝依然延续了叁百余年的国祚,究其原因是因为宋代的农民起义有个特点,即宋代的农民起义一般规模比较小,虽然农民起义频繁却没有发展成为席卷全国的大规模起义活动,而是往往局限于一城一地,并且表现出十足的妥协性,没有明确表示出要推翻封建王朝的意愿。这点从宋代农民起义的主要口号“均贫富”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口号的提出虽然体现农民起义追求财富平均的愿望,但是没有进一步提出“反王权”的以推翻封建专制政权为目标的革命纲领,整个宋代的农民起义浪潮呈现出一种比较萎靡的尴尬局面。宋代农民起义的次数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民起义有王小波起义、南宋初的范汝为起义以及着名的方腊起义。这些起义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起义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是根源上都是源于当时的阶级压迫。我们可以从宋代的“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沉重的赋税徭役制度以及封建礼教理学的发展中窥探到宋代封建政府和地主对那农民的残酷压迫。封建政府控制着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也就控制住了农民阶级的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而封建理学的发展发展又禁锢了农民们的思想甚至是精神信仰。宋王朝在这种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局势中居然延续了叁百年之久。这一切值得我们对宋代规模大小不一的农民起义的诱发因素,及其背后所反应的社会学原理予以关注和研究。本文从宋代比较有影响力的四个农民起义(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南宋钟相杨么起义、北宋末方腊起义、南宋范汝为起义)事件为出发点,从宋代土地制度、赋税徭役制度、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基本经济矛盾等角度来研究宋代农民起义的爆发的原因和特点,进而从宋代农民起义的代表性事件中研究其特点和规律。同时从社会结构功能主义、社会互动、社会冲突和社会进化等四个角度分析宋代农民起义的独特性和统一性。同时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宋代农民起义过程及结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挖掘其在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价值以及农民起义的源头和所蕴含的社会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3-01)
黄冠佳,温思美[6](2018)在《自然灾害、人口压力与清代农民起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检验清代农民起义的诱因。首先介绍清代气候、人口与民族、农业技术的历史背景。然后建立人口、产量、饥荒与起义的理论模型,讨论发生自然灾害和赈灾情况下的动态均衡,并进行案例分析。最后通过计量分析,分析了自然灾害、人口数量和增殖率、饥荒、赈灾在农民起义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导致农民起义的直接因素是饥荒。对饥荒的赈灾能显着地降低农民起义的发生概率;自然灾害的系数不显着,其滞后项系数显着但不稳健;人口数量对农民战争的作用显着为正,但人口增殖率对农民战争的作用显着为负;米价指数对农民战争的作用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周宗龙[7](2018)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的舆论传播与社会动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秦末农民起义中,舆论传播在社会动员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本文拟采用舆论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对秦末农民起义中的舆论传播与社会动员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探讨其是如何符合并遵循舆论传播发展规律、把握社会集体意识、创新社会动员方法,归纳舆论传播过程、分析其传播内容、归纳其传播手段、总结其传播艺术。(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8年09期)
刘菲菲[8](2018)在《山、陕明末农民起义初期(1627-1636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朝后期,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和统治集团的腐败,广大百姓生存艰难,这使得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再加上明末战事增多,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统治者无法及时解决内部矛盾,最终爆发了历史上着名的明末农民大起义。而陕西由于人口众多且赋役、徭役沉重,成为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发源地。明末农民起义初期,一方面统治者对起义军的态度也产生了从抚到剿的一个变化;在地方上,乡绅对待起义军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起义发展初期队伍成分复杂且领袖众多,以王嘉胤为代表的起义领袖,虽然他们活动范围仅限于几个省,但却对明末农民起义后续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提供了作战经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以,明末农民起义初期发展时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一是明末农民起义初期队伍成分复杂,有饥兵、饥民、市民、生员等;二是明末农民起义初期时,没有与宗教相结合;叁是明末农民起义初期时,起义军领袖大多为自己起各种名号而不用自己的真名;四是明末农民起义初期时,思想觉悟普遍较低,易受朝廷招抚政策的诱惑而背叛起义队伍;五是明末农民起义初期,一些起义军行为非常残暴;六是自然因素对明末农民起义初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除此之外,《焕宇变中自记》碑充实了明末农民起义初期,起义军在晋东南地区活动的细节,以及在面对起义军的进攻时,当地官员、乡绅和普通百姓的普遍态度;天气、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农民起义战争的走向有巨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30)
许明玉[9](2018)在《明朝对明末农民起义剿抚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农民起义于陕北地区首举义旗。在起义初起之时,并未引起当地官员及明政府重视。至崇祯二年(1630)起义军势力渐具规模,逐渐引起明政府重视。先后以数十位大臣为镇压起义军的主事官员,但各官员所采取政策剿抚重心各有不同。本文通过研究剿抚政策变换的过程发现,明政府在制定起义军剿抚政策时一直未明确剿抚重心。而之所以出现此现象,原因在于崇祯帝急于求成的心理,其实质则是明末国家对于社会问题调控的不断尝试。本文总共分为四章内容具体阐述。第一章考察明末国家概况以及陕西地区社会状况,从政治、经济、军制及社会因素论述明末民变与兵变的萌芽。第二章主要分析总结明政府对于渐具规模的农民起义以杨鹤为主事官员,采取招抚为主的政策。从杨鹤招抚政策的背景、及其“修兵养民”的招抚政策进行阐述,说明杨鹤抚局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与最高统治者政治诉求相左。第叁章则以明政府剿抚政策转换过程为核心,具体探讨了洪承畴主剿、陈奇瑜转剿为抚、卢象升“得民心、全民命、奠民居”的剿抚观以及杨嗣昌“四六正隅”的剿抚政策,说明剿抚重心一直模棱两可。第四章阐述了随着明政府不断变换剿抚政策,致使起义军取得优势地位。总结剿抚政策变换的原因在于崇祯帝急于求成的心理。具体表现为叁个方面:一未明确剿抚重心,二频繁更换主事官员,叁速奏荡平为其本意。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对于崇祯帝及主事官员来说,无异于政治试验场。崇祯帝首先选择和自己想法意见相投的主事官员,进而再施行具体方略,但政策实施的效果是无法预见的。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代理人,自有无法推卸的责任。因此政策几经转变,变换剿抚重心,不过是明政府最高统治者及主事官员摸索的一次次政治实验。(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8)
[10](2018)在《1381年农民起义真相》一文中研究指出1381年6月13日夜,14岁的理查二世从伦敦塔向外望去,他的城市起了火,一片嘈杂。上万名从乡村来的起义者如潮水般涌进了伦敦。根据着名编年史家让·傅华萨的记载,哭喊声直冲国王所在的伦敦塔,听起来像是"地狱里所有的魔鬼都在他们中间"。这便是由瓦特·泰勒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经历了占领伦敦塔、与国王和谈,(本文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期刊2018年03期)
农民起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教育的总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国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起义论文参考文献
[1].赵炎秋,王国顺.农民起义悲剧之艺术呈现的一体两面——《水浒传》与《荡寇志》主题思想比较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王康茜.“历史解释”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以《秦末农民起义》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
[3].陈山林.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育史料实证素养——以李里根老师执教的《秦末农民起义》一课为例[J].新教育.2019
[4].曾昕.中国大陆初中历史教材关于“农民起义”叙述内容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丁明明.宋代农民起义研究[D].安徽大学.2019
[6].黄冠佳,温思美.自然灾害、人口压力与清代农民起义[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周宗龙.秦末农民起义中的舆论传播与社会动员研究[J].今传媒.2018
[8].刘菲菲.山、陕明末农民起义初期(1627-1636年)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9].许明玉.明朝对明末农民起义剿抚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10]..1381年农民起义真相[J].国家人文历史.2018